目的 探讨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3例临床疑似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并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结果 73例患者中有44例经外周血和骨髓真菌双相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其骨髓象的共同特征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多数粒细胞有胞浆颗粒增粗、增多及空泡等改变,细胞核左移;组织细胞增多、胞体增大;浆细胞比例增高.其中12例患者在骨髓涂片中发现组织细胞胞质内吞噬成群桑葚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原体,或单个吞噬,或病原体散在游离于细胞外;个别病例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病原体,并在4例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内吞噬单个或多个马尔尼菲青霉病原体.结论 骨髓检查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比常规真菌双相培养法可提早7~10 d确诊,为抗真菌治疗赢得宝贵时机,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卢业成;ZHENG Shi-lin;陈万山;初德强;YING Ruo-su;唐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慢性HCV感染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SAA-mRNA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SAA在慢性HCV感染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131例慢性HCV感染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AA水平,同时选取上述部分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标本,通过RT-nPCR方法检测PBMC中SA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慢性HCV感染者SA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17.14,P<0.01);(2)RT-nPCR测得的SAA-mRNA表达水平与ELISA测得的血清SAA水平呈正相关(r=0.86,P<0.01).(3)SAA与血清HCV RNA的载量和血清ALT检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SAA表达明显增加,其含量与血清HCV RNA的载量和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宋琳;谭德明;方志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复发及出现肝衰竭患者的HBV基因型和基因变异的特点.方法 将拉米夫定治疗CHB停药后复发的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肝衰竭组(12例)和慢性肝炎组(12例),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清,从血清中提取HBV DNA,用PCR扩增,克隆后进行HBV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 肝衰竭组中有6例成功完成测序,其中B、C基因型各3例;慢性肝炎组中有9例成功完成测序,其中B、C基因型分别是2例和7例.HBV序列与野生株比较,均出现能够引起包括编码S、P、C、X蛋白氨基酸改变的多个位点的变异.在同一基因型中,各病毒株之间的变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区出现变异的机会多.拉米夫定停药后出现肝衰竭患者的HBV序列中可检测到位于BCP区、P区内高度保守序列的变异.结论 拉米夫定停药后出现肝衰竭的患者HBV基因B型和基因C型各占一半,出现位于BCP区和P区内高度保守序列变异的患者拉米夫定停药后更易出现肝衰竭.
作者:张晓红;LIN Bing-liang;杨绍基;GAO Zhi-liang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IFNα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应答者肝组织中STAT-1分子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取对IFNα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CHB患者5例(A组)、无应答者8例(B组),提取所选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的肝穿组织.对所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STAT-1mRNA经RT-PCR半定量检测,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的STAT-1蛋白水平.结果 A组肝组织STAT-1 mRNA吸光度值(A)为(1.18±0.06),B组为(0.2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7,P<0.01).A组患者肝组织中STAT-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结论 CHB患者发生IFN抵抗可能与STAT-1表达显著下调有关.
作者:王鲁文;GONG Zuo-jiong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登革热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398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心肌酶谱检测及心电图检查分析.结果 398例登革热患者中出现心肌酶谱异常40例(10.1%),表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AST升高,其中对5例患者同步检测肌钙蛋白T(cTnT),结果为阳性.40例心肌酶升高患者中有34例心电图检查异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其次为ST或T波改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两种以上的心电图改变.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可并发心肌损伤,临床上要结合心肌酶谱改变及心电图检查进行诊断分析,该并发症的病程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
作者:李剑萍;HONG Wen-xin;张复春;WANG Jian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曲霉菌性坏死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治作初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曲霉菌性坏死性支气管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与内镜检查资料、诊治方法及预后,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气急、发热及咯血等.确诊前症状持续中位时间为4个月.其中3例有易感因素,气管镜下表现为表面坏死物、黏膜充血肿胀、气管狭窄,以及新生物样改变伴支气管阻塞等;CT表现为气管壁狭窄增厚、阻塞性肺炎和肺部块影等.结论 曲霉菌性坏死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CT和气管镜在其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确诊需有组织学依据,部分患者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一旦确诊,均需抗真菌治疗.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根据部位可考虑手术切除,气道狭窄者可行气管镜介入治疗.
作者:李知慧;王雪芬;DING Wei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8月未经治疗的562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同时记录人口学资料并留取空腹静脉血样,分析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性反应程度、脂肪变、人口学特征、HBV DNA以及生化学指标间关系.结果 在562例CHB患者中,男405名,女157名,平均年龄(31.3±9.6)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2±3.1)kg/m2.HBeAg(+)和HBV DNA(+)分别为394例和494例.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率为18.15%(102/56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的发生与BMI、TG、载脂蛋白(APO-B)、尿酸(UA)和空腹血糖(FSG)密切相关.炎性反应、肝细胞脂肪变、年龄、HBV DNA拷贝量、BMI、UA、谷氨酰转移酶(GGT)是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的相关因素.结论 代谢紊乱是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肝细胞脂肪变是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SHI Jun-ping;范建高;WU Rui;张莉;XUN Yun-hao;娄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BV D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HBV的可能机制.方法 从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获取HBV颗粒,以包括32P-dCTP在内的脱氧核酸作为底物,加入不同药物浓度的反应液,氧化苦参碱的浓度分别为1000 μg/ml、800 μg/ml、600 μg/ml、400 μg/ml和200 μg/ml,阿德福韦酯的浓度分别为100 μg/ml、80 μg/ml、60 μg/ml、40 μg/ml和20 μg/ml,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复管.于37℃孵育过夜,蛋白酶K消化后每管取35 μl反应液点样于DE 81滤膜上,用液体闪烁测量仪测量掺入HBV DNA正链中的32P-dCTP的放射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后,HBV DNA聚合酶活性维持在103%~107%;不同浓度的阿德福韦酯作用后,HBV DNA聚合酶活性维持在91%~102%之间.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在体外对HBV DNA聚合酶活性无直接抑制作用.
作者:WANG Qing;徐文胜;HAN Xiu-hua;赵书民;ZHAO Ke-kai;缪晓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18 h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Ⅰ)、裸肝细胞移植组(Ⅱ)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Ⅲ).造模后6、12、24、36、48、72、120、168及240 h时,从各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留下腔静脉血观察肝功能变化,取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另取6只正常大鼠的肝组织作为参考值.结果 Ⅰ、Ⅱ、Ⅲ组大鼠10 d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和73.3%(11/15),3组间大鼠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9,P=0.009).Ⅲ组大鼠生存率较Ⅰ、Ⅱ组有明显提高.造模后6 h,各组大鼠的ALT、AST均有所升高,以36~72 h为明显.Ⅱ、Ⅲ组的ALT、AST自36 h开始下降,Ⅲ组的下降较Ⅱ组显著.Ⅰ组造模后TBil逐渐升高,72 h时达高峰;Ⅱ、Ⅲ组的TBil在48 h时开始下降,其中,在36、48和72 h时Ⅲ组下降较Ⅱ组更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正常组PCNA蛋白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造模后表达量逐渐增多,48 h时达高峰.其中,Ⅲ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Ⅰ、Ⅱ组.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促进了肝细胞的再生,并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和预后.
作者:陈永平;许烂漫;HUANG Yu;王晓东;GAO Feng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32例,为LAM耐药的CHB患者采用ADV 10 mg/d联合LAM 100 mg/d治疗,疗程为48周;历史对照组24例,为LAM耐药的CHB患者继续服用LAM 100 mg/d治疗,疗程为48周.服药后定期检测ALT、HBV DNA和HBeAg,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24周和48周时,ADV组HBV DNA水平较用药前分别下降256 log10拷贝/ml和2.93 log10拷贝/ml,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0.0%和75.0%,ALT复常率分别为53.1%和68.8%;在48周时肝组织学改善率为65.6%,都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经统计,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ADV治疗LAM耐药的CHB安全有效.
作者:俞炯;MA Zhao-wen;陈瑜;Lü Jian-xin;曹红翠;SHENG Ji-fang;李兰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儿男,3岁,间断发热(37.5~39.2℃)、鼻塞、咳嗽、咳痰及腹痛一月余,无皮疹及关节肿痛史,有呕吐史,无腹泻,于2004年12月17日入院.在外院先后予以阿奇霉素、甲硝唑和清开灵等治疗,体温曾正常3~4 d,之后维持在38℃左右.
作者:张晓宁;孔德新;贾红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例1 患者男,59岁.发现2型糖尿病2年,丙型肝炎半年余.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未能得到很好地控制.
作者:张龙琪;童照威;施柏年;王伟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自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全球已有6500多万HIV感染者,有25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1].
作者:邓西龙;唐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感染,约1/2的艾滋病患者终死于结核病,约1/3的HIV感染者同时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MTB).HIV感染者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均可合并结核病.
作者:陈弘;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HCV感染呈全球性流行,全球HCV感染者约为1.7亿人.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0万人感染HCV,感染率为3.2%.HCV感染后慢性化率极高,可达50%~85%.
作者:斯崇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一、病例概况手足口病病例主要表现为:起病急,早期表现主要为发热,部分伴有手、足、口腔部位疱疹、咳嗽、呕吐等.部分病例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多样,在短期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损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部分死亡病例尸检标本病理检查显示,患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肺淤血、肺水肿及肺出血、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和其他脏器的非特异性改变(淤血、出血)等病理改变.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8年5月30日,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创刊暨第一届编委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医一院)召开.中国工程院生物医学部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胜利院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斯崇文教授等50多位编委出席了会议.中华医学会白书忠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游苏宁社长、蔡丽枫副社长到会祝贺(图1).
作者:《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占肝硬化住院患者的12%~26%,发生后可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肝功能衰竭,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笔者选择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并发SBP的疗效.
作者:田霞;吴晓枫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8年3月23至26日,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韩国首尔召开.本次会议公布了新修订的<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指南>(2008版指南).
作者:王宇明;张绪清;向德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作者: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专家组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