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肝脏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第一八○医院住院的CHB患者430例(轻度107例,中度191例,重度132例).选择同期体检者30名作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GP73水平.对133例CHB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术,分析血清GP73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与肝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并观察其中72例CHB患者接受抗病毒和抗炎保肝治疗前后血清GP73水平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比较各组GP7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GP73水平诊断重度CHB的价值.血清GP73水平与肝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CHB患者血清GP73水平高于健康体检组(F=129.96,P<0.01),且与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695,P<0.01).当血清GP73水平取163.00 ng/mL为临界值时,其诊断重度CHB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1.9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可信区间:0.870 ~0.952).133例患者进行肝脏穿刺活检术后发现,血清GP73水平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加重而逐渐升高(F=65.49和37.26,P<0.01),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766和0.673,P<0.01).72例CHB患者经抗病毒和抗炎保肝治疗后,50例CHB患者病情得到缓解,血清GP73水平由治疗前的(178±87) ng/mL下降到(100±4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429,P<0.01);22例CHB患者病情进展者,血清GP73水平由治疗前的(120±65) ng/mL上升到(174±6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9,P<0.01).结论 血清GP73水平与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肝脏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许正锯;潘兴南;魏开鹏;魏梅娟;刘立飞;丁红兵;杨环文;刘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浙江省金华地区医院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3年1至12月浙江省金华地区7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运用全自动化仪器及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2年版标准判断.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分离非重复菌株22 8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 637株,占72.8%,革兰阳性菌5 539株,占24.3%,酵母菌属654株,占2.9%.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7.5%和79.0%.甲氧西林耐药菌株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利福平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但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粪肠球菌低.两种肠球菌中均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3.1%和27.3%.共检测到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1 190株,其中黏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为42.0% ~43.2%.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9.9%和63.8%.铜绿假单胞菌对包括哌拉西林、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糖苷类在内的多数抗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性.相对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球拟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更高.结论 浙江省金华地区细菌耐药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较高,应密切关注.
作者:应华永;卜黎红;单小云;王惠姣;俞北伟;李佳俊;赵升;万汝根;陶兴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方法 在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内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浙江省发生的诺如病毒突发疫情资料.根据系统内提供的信息分析疫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传播途径和病毒基因型.结果 共涉及16起疫情,合计2 037例病例.11起发生在2至4月份,13起发生在学校.发生在学校的疫情以学生为主,年龄集中在15~20岁;发生在村镇等社会场所的疫情以青壮年病例为主.2 037例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05∶1.16起疫情中,10起为基因GⅡ型感染,3起为基因GⅠ型感染,3起为基因GⅠ型和GⅡ型混合感染.16起疫情中,14起因水污染引起.结论 浙江省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暴发场所多为学校,主要经受污染的水传播.
作者:秦淑文;柴程良;蔡剑;缪梓萍;刘社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浙江省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分型及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省11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MRSA147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3种抗菌药物进行小抑菌浓度(MIC)测定.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SCCmec分型和spa分型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分型菌株的耐药谱.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三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147株MRSA菌株共分为14种ST型,其中ST239(75株)、ST5(24株)和ST59(23株)为主要流行克隆;SCCmec分型以Ⅲ型为主(76株),其次是Ⅳ型(32株)、Ⅱ型(24株)和Ⅴ型(9株),6株菌株无法分到已知型;spa基因分型被分为23种,其中以t030、t437、t002和t037菌株数多,分别为57,17,15和12株.药敏结果显示,MRSA菌株除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很高,尤其是主要流行克隆ST239以及SCCmec Ⅲ型菌株耐药情况严重.三种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分别为0.6885,0.6577和0.8165,其中spa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区分能力更强.结论 浙江省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存在主要流行克隆ST239-SCCmecⅢ-t030-MRSA,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院内耐药菌株的监测.
作者:朱佩琼;蒋琰;王燕飞;裘云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液及超声指标联合诊断早期肝硬化(S4)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2年4月至2011年3月人住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肝活检)的CHB患者631例.收集患者的血液和超声检查结果,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与早期肝硬化独立相关的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价本模型与FIB-4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和S指数诊断早期肝硬化的价值.结果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血小板(PLT)、白蛋白/球蛋白(A/G)以及脾脏面积(SPS)是与早期肝硬化相关的独立因素(Wald=10056,46.236,3.751和10.669,P<0.01).由这四项指标构成的模型预测早期肝硬化的AUROC达0.908,诊断价值优于FIB-4指数、APRI指数和S指数(Z=8.322,4.334和4.087,P<0.05).取0.063为诊断的临界值,本模型预测S4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77.8%,50.0%和97.1%.以<0.060和≥0.110作为除外和诊断的界值,可使69.7%(440/631)的患者免于肝活检.结论 由年龄、PLT、A/G、SPS四项指标建立的模型可有效预测早期肝硬化,并可使部分患者免于肝活检.
作者:杨晴;丁世斌;颜迎春;张明香;刘丹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两性霉素B(AmB)三天加量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及患者对其的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使用AmB三天加量疗法治疗的22例艾滋病合并CM患者(25次使用AmB)的资料.分析AmB相关不良反应,如急性输液相关不良反应(发热、畏寒、寒战、恶心、呕吐等),以及剂量累积相关毒性(如肾毒性、电解质紊乱等),并统计患者2周及10周的生存率.结果 AmB使用的中位剂量为35(25 ~50) mg/d,中位疗程为41(10~78)d.患者未出现明显输液相关不良反应.低钾血症是为突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75.0% (18/24).29.2%(7/24)的患者出现肾功能检测结果异常,但多较轻微.无一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需要提前终止AmB诱导治疗.患者2周存活率为100%(21/21),10周存活率为95.2% (20/21).结论 AmB三天加量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CM的疗效明显,患者对其的耐受性较好.
作者:胡志亮;魏洪霞;池云;成骢;程健;陈晨;刘媛;杨永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用细胞共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建立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并判断这种方法在筛选抗HIV-1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把JLTRG细胞和H9/HTLV-ⅢB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共培养24,48,72和96 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和密度,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绿色荧光的表达,并确定培养体系中佳细胞比例和培养时间.通过选出的佳条件结合药物半衰期检测恩夫韦肽(T20)和依非韦伦(EFV)的有效性及药物半数抑制量(IC50).采用HIV-1 P24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判断其与药物浓度及平均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JLTRG细胞与H9/HTLV-ⅢB细胞按照10∶1的细胞数量比例共培养72 h为佳培养比例和时间.以T20和EFV对共培养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随着T20和EFV浓度的改变,共培养体系中JLTRG细胞感染HIV-1的程度不同,其IC50分别为10 nmol/L和5 nmol/L.T20和EFV药物浓度与平均荧光强度以及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1,-0.986和-1,-1,P<0.01);平均荧光强度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986和1,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具有耗时短、操作方便等优点,可为抗HIV-1药物的筛选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冯婷婷;胡华;秦爱兰;孙蔚;吴南屏;甘建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克隆播散状况及质粒介导耐药性的传播特性.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分离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53株非重复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临床菌株克隆分型,滤膜接合法进行质粒接合试验.采用S1酶切结合PFGE的方法判读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并采用PCR扩增筛选接合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5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混合制剂的敏感率低于15%;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很高,在86%以上;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为60% ~ 70%;且50%左右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PFGE分型显示这些菌株克隆传播趋势不明显.耐药菌株常携带可接合性耐药质粒,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 000~355 000 bp,编码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耐药的多种基因,包括CTX-M型、TEM型、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等.结论 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形势严峻,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已不是同源克隆细菌的简单播散,而是可接合性质粒的耐药基因快速水平转移.
作者:顾洪琴;嵇金如;沈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BPA)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 2006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例COPD合并IBPA确诊病例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气管镜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COPD合并IBPA确诊患者人RICU前多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6/7)和多种广谱抗菌药物(7/7)应用史.临床常见的表现为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发热、持续气道痉挛所致呼吸困难和双肺广泛哮鸣音.7例患者中,5例为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ATB)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支气管镜下主要表现为气道黏膜严重充血、水肿、糜烂及气道痉挛,并伴有气道内伪膜形成,胸部影像学提示由初大致正常迅速进展为渗出影或实变影,在临床上均发生呼吸衰竭并迅速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存活的2例患者仅存在气道病变,且均在出现胸部渗出影前开始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重症COPD合并IBPA病情进展迅速,如不能及时诊断并尽早治疗,患者可由单纯ATB迅速进展为肺实质受累的IPA而死亡.早期支气管镜检查及气道黏膜活检有助于建立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姜珊;贺航咏;张黎;詹庆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气肿性肾盂肾炎(emphysematous pyelonephritis,EPN)是一种由产气细菌引发的急性坏死性感染性肾疾病,以肾实质内或肾周积气为特点,常导致肾实质弥漫性坏死,易引发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1].为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以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收集了11例EPN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处理措施以及临床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淇超;关升;王琦;齐清会;孙卫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过敏性腮腺炎是一种少见的过敏性疾病,在国内外鲜见报道,其疾病特征和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在接触过敏源后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过敏性鼻炎症状,继而出现耳垂下肿胀疼痛,部分为单侧肿胀,发生肿胀时间普遍较短,几小时内迅速肿大,部分可在24 h以后缓慢肿大[1].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机体其他部位过敏表现,如皮疹,过敏性鼻炎等,少数患者仅单纯腮腺肿大,一般无明显发热,也可有低热,与流行性腮腺炎极为相似,极易误诊为流行性腮腺炎[2].如果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使用药物治疗后出现过敏性腮腺炎更易误诊.头孢克肟可引起过敏反应,但导致的过敏性腮腺炎鲜见报道.为了更多地了解过敏性腮腺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提高对疾病的判断及分析能力,减少误诊的发生,我们就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出现的一例因使用头孢克肟导致过敏性腮腺炎而被误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进行报道.
作者:冯文辉;陈梢艳;徐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实时PCR检测HBVDNA载量低于1 000拷贝/mL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相对少见.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Cobas HBV DNA定量基线检查,了解其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病毒载量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胡伟跃;李月翠;周晶;李进;骆红霞;楼春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是为结核病的确诊提供病原学证据,也是确诊传染性肺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要依据,是结核病诊断、治疗和防治效果评价的技术关键.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0万、66/10万和119/10万,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率为6.8%[1].
作者:陈子芳;孙义军;孙本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例1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于2011年6月23日人院.患者体温高39.0℃,可自行退热,出汗较多,时有关节酸痛,外院予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菌治疗无效.查体:双侧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均可扪及2~3枚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可,表面光滑,无压痛.入院后暂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以观察体温为主,同时完善相关检查.
作者:张勇扬;孙静;陈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81岁,因“右胸痛2个月余,加重8d”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痛,为牵拉样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呈阵发性,能自行缓解,无畏寒、发热,无咳嗽、气促,无心悸、大汗淋漓,自认为“肌肉拉伤”,自行理疗及予“云南白药喷雾剂、止痛膏”等药物外用,右侧胸痛时好时坏.8d前夜间右侧胸痛突然加剧,仍为牵拉样痛,性质同前,伴有呼吸费力,不能入睡,急诊于当地医院就诊,拟“胸膜炎”,予静脉滴注“头孢霉素”治疗后,右胸痛好转.入住“当地中医院”.
作者:王一栋;王双双;郑永克;潘静;吴甜莺;陈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近年来,血清角蛋白18及其裂解片段在肝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但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和探讨了循环血角蛋白18裂解片段M30及M65水平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作者:曹竹君;刘柯慧;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具有高感染率的致病菌,常导致终身感染.Hp在口腔中寄居可能是造成消化道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会影响胃Hp根除治疗的疗效.由于口腔的微生态环境与胃内不同,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RUT)、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胃内Hp的检测方法在检测口腔Hp感染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唾液Hp尿素酶抗原检测法(HPS)是一种免疫显色的图解化验法.通过唾液Hp培养和(或)HPS检测可探明口腔Hp的存在,从而可以通过制订胃、口同步治疗的全新方案,提高Hp根除率.此文就口腔Hp感染及其与胃Hp感染的相关性,口腔Hp检测与培养的新技术等新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叶国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而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接近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HBsAg清除受宿主、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该文就近年来关于CHB患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陈思路;赵彩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起病隐匿,常被误诊和漏诊,部分患者确诊时常已形成腹腔内器官广泛粘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肠梗阻可以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1].完全性肠梗阻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而不完全性肠梗阻多采用保守治疗,但是疗效参差不齐.为总结结核性腹膜炎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和护理经验,本研究对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腹膜炎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接受中西结合治疗和护理后的疗效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日花;徐纬;孔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近10多年来,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今,抗病毒治疗药物有二大类,即核苷(酸)类(NAs)和干扰素类.已上市的NAs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以及替诺福韦(TDF);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IFN)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TDF、ETV等NAs具有很强的抑制HBV DNA作用,长期治疗可使90%以上的CHB患者实现HBV DNA低载量,并可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减少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降低病死率[1-3].
作者:刘克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 ~ 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