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IFN) α-2b对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将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B/Y病毒接种到体外Vero细胞中,并添加不同浓度的IFNα-2b和奥司他韦共培养.观察并计算病毒空斑数,同时利用荧光定量RT-PCR法比较IFNα-2b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效果,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输出.结果 病毒空斑试验显示,10 μg/μL的IFNα-2b和10 μg/μL奥司他韦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病毒空斑数分别为7.5×108和15×108PFU/mL,其中,奥司他韦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较IFNα-2b更强;同样,10 μg/μL IFNα-2b和10μg/μL奥司他韦对乙型流感B/Y病毒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病毒空斑形成单位分别为1.1×108和1.5×108PFU/mL.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入10 μmol/LIFNα-2b和10 μmol/L奥司他韦的培养基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B/Y病毒核酸扩增循环阈值(CT)均明显高于流感病毒单独培养组,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单独培养组、IFNα-2b和奥司他韦共培养组的病毒核酸CT值分别为16、26和35,乙型流感B/Y病毒单独培养组、IFNα-2b和奥司他韦共培养组的病毒核酸CT值分别为18、27和31.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RNP复合物的输出发现,10 μmol/L IFNα-2b能够有效损害感染Vero细胞内病毒RNP复合物的输出.结论 IFNα-2b在体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B/Y病毒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彭雁忠;张仁利;郑立运;张崇远;刘利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进化和变异特征.方法 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选取1976至2014年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100条,通过多序列比对和蛋白进化树分析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进化和变异特征.结果 1976至2014年,不同亚型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为54.00% ~ 65.00%,同亚型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00% ~ 100.00%.2014年在不同地域分离到的同亚型埃博拉病毒的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变异很小,同源性达到了99.70% ~ 100.00%.2014年来自塞拉利昂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同源性达到了100.00%,但是米自几内亚的三条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糖蛋白氨基酸序列有一定变异.不同亚型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分别在进化树的不同分支上:2014年分离自塞拉利昂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在一大分支上;1976至2014年分离自塞拉利昂以外国家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在另一个大分支上.结论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变异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2014年流行于不同地域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可能是同一来源的两个不同变种,没有迹象表明不同亚型埃博拉病毒之间具有“混合杂交现象”发生.
作者:王国戗;赵英政;牛菊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在能够转化小鼠沙眼衣原体的穿梭质粒pGFP∷CM中加入新的开放读码框,为研究衣原体单个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pGFP∷CM和新的开放读码框(包括质粒蛋白pgp4的启动子、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基因和沙眼衣原体CT579的转录终止序列),将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埃希菌感受态Stellar中,提取质粒进行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利用氯化钙法转化至无质粒的CMUT3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挑选带有荧光的转化衣原体包涵体,经过氨苄西林筛选和噬菌斑纯化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转化株CMUT3-pGFP-mCherry-CM中pgp3和glgA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得到正确序列的重组质粒,转化CMUT3后可见含有绿色和红色荧光的衣原体包涵体.氨苄西林筛选和噬菌斑实验纯化后得到新的转化株CMUT3-pGFP-mCherry-CM.免疫荧光证实pgp3和glgA蛋白在衣原体CMUT3-pGFP-mCherry-CM和CMUT3-pGFP∷CM中表达相似.结论 在质粒pGFP∷CM中成功加入开放读码框,转化衣原体后能够表达外源性基因,使衣原体转化技术能够用于衣原体蛋白质功能研究,为临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刘原君;孙毅娜;马璟玥;孔杰;韩珑;刘全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114例鲍曼不动杆菌HAP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为耐亚胺培南组和非耐亚胺培南组.比较两组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对耐亚胺培南组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1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耐亚胺培南菌株66株(57.89%),非耐亚胺培南菌株48株(42.1 1%).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组(P<0.01).两组均未发现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5分、血浆白蛋白水平≤25 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时间≥7 d、广谱抗菌药物使用≥14 d,以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是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HAP发生的危险因素(x2=13.06、6.86、25.40、15.09、17.87、21.46、17.94、6.91和10.10,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气道的建立[OR=72.014,95%可信区间(CI):19.566 ~265.061,P<0.01]、广谱抗菌药物使用≥14 d(OR=3.892,95% CI:1.092~13.879,P<0.05)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现象严重,临床上应尽可能减少有创操作,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长期和联合使用.
作者:钱何布;浦秦华;倪晓艳;吴文英;吴巧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新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8例,随机分为超短疗程组(58例)和标准疗程组(30例).超短疗程组采用5MfxRfb(Rft PaZE方案(Mfx:莫西沙星,Rfb:利福布汀,Rft:利福喷丁,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标准疗程组采用2SHREZ/6HRE或3HREZ/6 HRE方案(S:链霉素,H:异烟肼,R.利福平).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第2个月末及疗程结束时痰涂片、痰培养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等情况.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10例,共78例肺结核患者完成治疗(超短疗程组50例,标准疗程组28例).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6,P>0.05).治疗第2个月末,超短疗程组痰涂片、痰培养转阴率分别为76.00%(38/50)和72.00% (36/50),标准疗程组分别为71.43%(20/28)和67.86%(19/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97和0.148,P>0.05);疗程结束时,超短疗程组痰涂片及痰培养转阴率均为92.00%(46/50),标准疗程组均为85.71%(24/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239,P>0.05).治疗结束时,超短疗程组胸部CT显示病灶显著吸收33例,吸收12例,不变4例,恶化1例;标准疗程组显著吸收8例,吸收13例,不变5例,恶化2例.两组病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82,P<0.05),但空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5,P>0.05).总体转归方面,超短疗程组治愈44例,完成疗程5例,失败1例;标准疗程治愈24例,完全疗程2例,失败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00% (16/50)和32.14% (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结论 超短疗程治疗方案对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施伎蝉;蒋贤高;余志杰;何贵清;宁洪叶;吴正兴;蔡玉伟;虞荷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诊断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ONS)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至6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具有细菌感染危险因素或有疑似细菌感染征象,且出生后24 h内入院的新生儿90例.根据是否符合EONS的诊断标准和是否发生感染,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33例)、一般感染组(23例)和非感染病例对照组(34例),败血症组又分为确诊组(6例)和临床诊断组(27例).选择20名同期出生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患儿出生后1、3和7d留取外周血样本(健康对照组仅检测出生后第1天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sTREM-1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在EONS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败血症组患儿血清sTREM-1水平高于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病例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病例对照组的血清sTREM-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病例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中,确诊组和临床诊断组间出生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sTRE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败血症组患儿血清sTREM-1在第1~3天呈上升趋势,第3~7天呈下降趋势.出生后第1天和第3天时的血清sTREM-1水平诊断EON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和0.811,佳诊断界值分别为234.44和269.79 ng/L,均对诊断EONS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时的血清sTREM-1与IL-6水平诊断EONS的AUC为0.858,敏感性为92.00%,特异性为93.10%.结论 新生儿早期血清sTREM-1水平对EONS的诊断有价值,sTREM-1和IL-6联合检测能提高EON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查丽;胡金绘;朱红利;吕艳关;武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非重症监护病房(ICU)假丝酵母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病房发生的72例血培养假丝酵母菌阳性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菌种分布、治疗、预后等,并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感染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血症29例(40.28%),非白假丝酵母菌血症43例(59.72%).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x2=6.109,P<0.05)、男性(x2 =5.258,P <0.05)、实体器官肿瘤(x2 =7.186,P<0.01)、接受胃肠外营养(x2=6.512,P<0.05)、血培养前30 d内接受手术(x2=4.284,P<0.05)、留置胃管(x2=4.164,P<0.05)、留置导尿管(x2=3.952,P<0.05)患者易患白假丝酵母菌血症;而血液系统肿瘤(P<0.01)和中性粒细胞缺乏者(P<0.05)易患非白假丝酵母菌血症.72例患者中血培养阳性后28 d内死亡14例,总病死率为19.44%.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84.818,95%可信区间:3.560~ 2020.567,P<0.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OR:1.252,95%可信区间:1.035 ~1.515,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OR:0.002,95%可信区间:0.000~0.135,P<0.01)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非ICU病区假丝酵母菌血症的病原菌以非白假丝酵母菌居多,APACHEⅡ评分高、合并感染性休克提示预后不良,而拔除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明;周华;周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特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44例ETV耐药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ETV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发生率,及其与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44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以rtS202G/I (52.28%,23/44)为主,其次为rtT184A/G/l/S(36.36%,16/44)和rtM250V/L(11.36%,5/44).共检出9种基因突变模式,其中以rtL180+ rtM204V+ rtS202G/l和rtL180+ rtM204V+ rtT184A/G/I/S为常见,分别占38.64% (17/44)和27.27% (12/44).基因B型和C型患者ETV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94,P <0.01).比较不同基因突变模式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发生rtT184A/G/I/S突变的患者肝脏损害程度较其他患者更为严重(x2=14.499,P<0.01),而发生rtM250V/L突变的患者HBeAg阳性率较其他模式低(x2=10.057,P<0.01).结论 对ETV耐药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多聚酶区基因突变以rtL180+ rtM204V+ rtS202G/I较为常见,且不同基因突变模式与基因分型、肝脏损害程度和HBeAg阳性率可能相关.
作者:高国生;翁彭剑;许小敏;董飞波;颜华东;胡爱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导致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9月至2014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培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的13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菌株经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并采用纸片确证扩散法检测菌株是否产ESBL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产ESBLs菌株致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31例患者中,产ESBLs菌株感染65例,非产ESBLs菌株感染66例.产ESBLs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氨曲南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5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是0 ~2.0%、2.3%和0~14.3%、26.7%.单因素分析显示,近3个月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x2=18.322,P<0.01)、有产ESBLs菌株感染史(x2=14.610,P<0.01)、近3个月内留置导尿管(x2=13.016,P<0.01)、近3个月内医疗机构入住史(x2=11.269,P<0.01)、近3个月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x2=10.638,P<0.01)、医院获得性感染(x2=8.205,P<0.01)、近3个月内留置深静脉导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x2 =4.817,P<0.05)以及近3个月内使用糖皮质激素(x2=4.265,P<0.05)的患者在产ESBLs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产ESBLs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近3个月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 =6.851,P<0.01)、有产ESBLs菌株感染史(OR=6.344,P<0.01)、近3个月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OR =3.719,P<0.01)以及近3个月内留置导尿管(OR=3.180,P<0.05)是造成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且呈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仍是敏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导尿管留置指征以及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准则,彻底清除既往产ESBLs的病原菌,可能是降低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丁月平;陆军;俞云松;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首次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咽炎、角结膜炎、脑膜脑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及肝炎等,迄今已发现100多种血清型,分属于7个不同亚型A~G[1-6].不同型别的腺病毒具有不同组织嗜性和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主要流行的型别也会发生变化[7].我国自2011年12月以来,在不同地区发生多起腺病毒感染并经呼吸道传播的暴发疫情,经实验室鉴定分别为B组7型和55型腺病毒感染[8-9].2014年1月7至25日,浙江省宁波地区某新兵营突发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群发性传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并经实验室检查确定为人腺病毒B组7型感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此次疫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总结新兵营中成人腺病毒B组7型感染的临床特征.
作者:江军;肖兵民;熊志远;熊伟民;杨玉波;郝中伟;范平;厉为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李斯特菌病主要是指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引起的食源性感染病,在欧美国家曾多次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好发于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者.随着人类人均寿命延长,以及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患者生存期延长且数量逐年增加,近年全球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几乎达上世纪末的2倍[1].此外,我国居民饮食中生冷食品所占比重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李斯特菌病的发病率上升.94%的李斯特菌病为胃肠炎、菌血症或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其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Lm-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Lm-ABM)因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且病死率高[1-2].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例Lm-AB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Lm-ABM的临床特点.
作者:郭永征;朱彪;梁伟峰;盛吉芳;李兰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造成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丙型肝炎起病隐匿,极易慢性化,20%~ 30%的HCV感染者在20 ~ 30年可进展成肝硬化,1%-5%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癌[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50例HC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慢性HCV感染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为研究慢性丙型肝炎自然史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许春;李佰君;颜迎春;张明香;魏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属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使用,我国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但近年来麻疹流行仍时有发生,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且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周岁内婴儿和成年人两个高发人群[1-2].成人麻疹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极易漏诊,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认识.2014年5至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及长春市传染病院共收治了21例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成人不典型麻疹患者,本研究拟通过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增强临床医师对此类麻疹的认识.
作者:李晓华;张凯宇;娄丽新;徐爽;鲍万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1],其中TGF-β1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关键的细胞因子.目前对肝纤维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因子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它可激发机体产生自身细胞因子抗体,阻断细胞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断或拮抗细胞因子过度表达而导致病理改变发生的方法[2].我们前期研究显示,TGF-β1疫苗干预后大鼠肝脏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3].
作者:徐叶进;陈凌;郭玉香;付跃娟;陈海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致残率极高,病死率高达30%[1].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由于早期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改变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从而延误治疗[2].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病死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关键[3].近年来,干扰素γ(IFNγ)体外释放试验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应用[4-6].
作者:程巧菊;许苔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鲍曼不动杆菌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复杂,感染后治疗困难,药物选择压力大.由于β-内酰胺类药物与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对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常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其药效学与游离药物浓度超过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百分比(%T>MIC)密切相关,此类药物的给药目标是尽量延长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可以通过增加给药剂量、给药次数,或延长输注时间来实现[1-2].研究表明,将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输注时间由30 min延长至3h时,可增加%T>MIC,提高药效学达标概率[3].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延长头孢哌酮/舒巴坦输注时间与常规输注方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叶龙强;石林惠;董绉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30岁.以“反复发热、肝功能异常14年”为主诉于2014年10月入院.14年前患者开始反复发热,体温高达39℃,经1~2周的补液治疗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自述14年间因发热多次住院,B超曾示脾脏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化验肝功能异常(具体不详).2011年10月12日因“发热、肝功能异常、巨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行脾切除术,术后2周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014年10月16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8℃,伴咽痛、口腔溃疡,自服“酚麻美敏(泰诺)”退热,效果不佳.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体温38.5℃,脉搏108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20/80 mmHg.
作者:李强;卓其斌;黄玉仙;陈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76岁,因阴囊右侧皮肤红斑、溃疡8年于2010年7月27日入院.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右侧皮肤湿疹样红斑、糜烂伴瘙痒,皮损逐渐扩大,出现破溃、渗液,累及阴茎根部,长期以“湿疹”诊治,效果差.1个月前在外院行阴囊皮肤活检病理示乳腺外佩吉特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4年前被确诊为艾滋病,服用拉米夫定(300 mg,1次/d),司他夫定(30 mg,1次/12 h),依非韦仑(600 mg,1次/d)抗病毒治疗.患者有糖尿病史20年.查体:阴囊右侧有一约8 cm×9 cm皮损,侵及阴茎右侧近根部1/3处.
作者:司炎辉;刘保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27岁,从事渔业买卖.主诉颈肩部疼痛1个月,双上肢疼痛半个月于2014年9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出现颈肩部疼痛,有时呈痉挛性,并出现发热,体温39℃,于北京某社区医院诊断为“落枕”,治疗(不详)10 d后体温恢复正常.发病第3天于北京某医院行颈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双上肢疼痛,就诊于新乐县医院,于2014年9月12日行颈椎核磁共振(MRI)检查示:“椎体间信号异常改变”.后转入我院.
作者:孟飞;张迪;张计成;徐佳欣;马雷;孟宪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肝衰竭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改善预后,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是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此文结合国内外新文献,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时机、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认识,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松涛;朱跃科;孟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微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s,参与调节mRNA和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发育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文将对miRNAs在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等常见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李阳;咸建春;耿爱文;肖丽;甘建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肝衰竭患者过渡到肝移植时机的治疗手段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研究对各类型人工肝的疗效评价不一.此文将重点介绍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及研究较多的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就其对肝衰竭患者治疗的生化指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陈帆;周东辉;李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015年3月31日至4月2日,第五届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学术会议在欧洲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市举行,我国感染微生态领域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任大会主席.来自中美法等50多个国家的微生物学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中国李兰娟院士、法国Stanislav Dusko Ehrlich教授、美国Frederic Dixon Bushman教授等50余名著名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作者:李兰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提出“遏制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呼吁,并在2014年公布了全球耐药调查报告,对全球各国和地区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并于12月发布了“控制细菌耐药全球行动计划(草案)(Draft global action plan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预计该草案2015年在世界卫生大会由各国共同签署并正式发布.本文就该计划主要内容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作者:喻玮;赵丽娜;李苏娟;张静;肖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