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009-6604
  • 国内刊号:11-4526/R
  • 影响因子:2.21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23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8月对23例巨大肝血管瘤应用优先阻断或结扎瘤体供血动脉的方法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结果1例Ⅶ段肝血管瘤因右肝静脉出血中转开腹。22例顺利完成手术,包括左外叶切除8例,手术时间(131±36)min,术中出血量(105±68) ml,术后住院时间(4.9±1.6)d;左外叶联合Spiegel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200 ml,术后住院时间6 d;左半肝切除4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10、180、180、180 min,术中出血分别为150、700、20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5、6、6 d;Ⅳ、Ⅴ、Ⅷ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420 ml,术中出血量14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 d;右半肝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40、26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4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7 d;右后叶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0、1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40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7 d;Ⅲ、Ⅵ段不规则切除4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10、150、120、12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200、200、12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6、5、5 d。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2例(2/23,8.7%),1例胸腔积液,1例胆漏。23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无血管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瘤安全可行。优先阻断或结扎瘤体的供血动脉可减少血管瘤的血供与体积,方便手术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及精细离断肝断面是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峰杰;陈焕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不同分期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96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TNM分期0~Ⅰ期42例,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22例(腹腔镜A组),开腹手术治疗20例(开腹A组);TNM分期Ⅱ~Ⅲ期54例,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20例(腹腔镜B组),开腹手术治疗34例(开腹B组),末次随访截止2015年5月,比较不同分期患者2种术式肿瘤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1、3年生存率。结果与开腹A组相比,腹腔镜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121.7±13.5) min vs.(142.4±23.5) min,t=-3.530,P=0.000],出血量明显减少[(80.9±10.6)ml vs.(136.2±32.6)ml,t=-7.559,P=0.000]。与开腹B组相比,腹腔镜B组出血量明显减少[(110.3±15.3)ml vs.(186.5±22.6) ml, t=-12.202,P=0.000]。与开腹A组相比,腹腔镜A组远端切缘距离明显缩短[(2.3±0.6)cm vs.(3.0±0.7)cm,t=-3.489,P=0.001]。与开腹B组相比,腹腔镜B组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减少[(2.7±0.4)枚vs.(3.1±0.4)枚,t=-3.298,P=0.002]。腹腔镜B组中转开腹率20%。腹腔镜A组与开腹A组术后局部复发率[9.5%(2/21) vs.5.0%(1/20),χ2=0.000,P=1.000]、远处转移率[4.8%(1/21) vs.5.0%(1/20),χ2=0.000,P=1.000]、生存率(log-rank χ2=0.102,P=0.750)差异无显著性;腹腔镜B组和开腹B组术后局部复发率[6.2%(1/16)vs.6.2%(2/32),χ2=0.000,P=1.000]、远处转移率[6.2%(1/16)vs.3.1%(1/32),Fisher精确检验,P=1.000]、生存率(log-rank χ2=0.158,P=0.69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技术在0~Ⅰ期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仍然较高,手术安全性存在风险,应严格做好术前评估。

    作者:曹广;梁杰雄;王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在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12月常规行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采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间断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IS)40~60,右美托咪定组从诱导开始加注右美托咪定0.5μg· kg-1· h-1进行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监测麻醉诱导后、切皮、体外循环前、术后1 h 4个时间点血压、心率情况。分别于T1(体外循环前)、T2(体外循环结束时)、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5个时点取血5 ml进行HMGB-1,TNF-α酶联免疫法检测分析。结果麻醉诱导后血压右美托咪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5.2±11.4) mm Hg vs.(52.2±13.6) mm Hg, t=-4.012,P=0.000],切皮后右美托咪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6.1±9.3) mm Hg vs.(74.9±14.8) mm Hg,t=2.758,P=0.008];心率右美托咪定组在诱导后、切皮后、体外循环前、术后1 h均显著慢于对照组[(63.7±8.0)次/min vs.(75.6±9.4)次/min,t=5.280,P=0.000;(59.1±7.6)次/min vs.(81.8±9.8)次/min,t=10.026,P=0.000;(54.6±6.1)次/min vs.(61.6±8.5)次/min,t=-3.665,P=0.000;(62.5±6.5)次/min vs.(68.6±7.2)次/min,t=3.444,P=0.001]。右美托咪定组HMGB-1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在T2、T3、T4、T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2:1.65±0.24 vs.2.58±0.35,t=12.003,P=0.000;T3:2.15±0.30 vs.3.72±0.61,t=12.650, P=0.000;T4:1.82±0.20 vs.2.53±0.39,t=8.873,P=0.000;T5:1.95±0.32 vs.2.92±0.46,t=9.481,P=0.000)。右美托咪定组TNF-αOD值在T2、T3、T4、T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04±0.32 vs.3.08±0.41,t=10.952,P=0.000;T3:2.59±0.51 vs.4.98±0.96,t=12.042,P=0.000;T4:1.76±0.35 vs.2.93±0.34,t=13.133,P=0.000;T5:1.42±0.25 vs.2.51±0.30, t=15.288,P=0.000)。结论在冠心病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机体HMGB-1含量,发挥其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陈胜阳;胡杰;张永强;王更富;岳修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OOK 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COOK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1月~2015年4月采用COOK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并引产98例(实验组),2010年1月~2013年9月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促宫颈成熟并引产130例孕妇(对照组),比较2组宫颈评分、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取出COOK宫颈扩张球囊后,实验组宫颈成熟度由放置前(2.38±0.70)分,提高到放置后(6.15±0.96)分(t=31.412,P=0.000),宫颈成熟度显著提高。实验组阴道分娩率79.6%(78/98),显著高于对照组62.3%(81/130,χ2=7.910,P=0.005)。对照组羊毛膜绒膜炎发生率5.4%(7/130),显著低于实验组18.4%(18/98,χ2=9.647,P=0.002)。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OOK宫颈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方法,结合人工破膜或静脉点滴缩宫素能够提高足月妊娠引产成功率。

    作者:韩俊;覃家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剖宫产瘢痕妊娠1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7月142例CSP资料。 B超引导下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 MTX)9例,MTX+米非司酮后清宫15例,子宫动脉栓塞( UAE)+清宫62例,经阴道子宫下段切开取胚+子宫缺陷修补术48例,腹腔镜下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5例,经腹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3例。结果孕囊内注射MTX治疗1例和UAE+清宫2例因宫腔残留行清宫术,其余均治疗成功。清宫术77例中子宫穿孔3例(3.9%)。结论 CSP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超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CSP病情不同采用6种方法,均可达到治疗目的。 CSP的具体处理方式,与医生的手术能力有关,腹腔镜或经腹手术适用于门诊手术已穿孔大出血的病例,具有丰富阴式手术经验的医生可行经阴道子宫下段切开取胚术。

    作者:卢树辉;单莉莉;肖水秀;黎雪茹;蒋学峰;王中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精准肝切除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与开腹常规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原发性肝癌70例,按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对照组接受开腹常规肝切除手术,观察组接受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和预后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2.4±23.1)、(98.3±21.3)min,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0.772,P=0.22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14.6±37.5)ml,明显少于对照组(379.3±45.1)ml(t=-16.612,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8.5±2.5) d,明显短于对照组(12.4±3.2)d(t=-5.682,P=0.000)。观察组术后AST(10.5±2.3)U/L,明显低于对照组(15.2±1.9) U/L(t=-9.320,P=0.000);ALT(21.4±2.8)U/L,明显低于对照组(30.2±3.3) U/L(t =-12.030,P=0.000);ALB (56.4±2.4)g/L,高于对照组(42.3±2.0) g/L(t=26.701,P=0.000);TBIL(17.3±1.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5.6±1.1)μmol/L(t=5.180,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7%(2/35),明显低于对照组22.9%(8/35,χ2=4.200,P=0.040)。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转移率3.1%(1/32),对照组转移复发率12.1%(4/33),2组患者转移复发率无明显差异(χ2=0.801,P=0.371)。2组生存率log-rank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5.300,P=0.021)。结论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可行,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继威;温苑章;李嘉;曾华东;肖胜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应用 CO2激光切除声门旁间隙及杓状软骨治疗双声带麻痹的临床研究

    本文报道2013年3月~2015年10月10例双侧声带麻痹患者,应用CO2激光切除声门旁间隙及杓状软骨,术后3个月均拔除气管插管,随访1~2年,无呼吸及进食困难,发声正常,术腔黏膜光滑,无肉芽组织生长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王洪敏;李连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无性生活女性黏膜下肌瘤4例

    2008年1月~2015年1月,对4例黏膜下肌瘤且无性生活史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宫腔镜电切术,其中0型2例,Ⅱ型1例,1例多发肌瘤分别是0型、Ⅰ型、Ⅱ型,使用等离子双极宫腔电切镜(外鞘直径8 mm)。4例手术顺利,肌瘤一次性切除,术后检查处女膜完好无破损,术后随访6、4、3、1年,均无肌瘤复发,且1例术后6年自然受孕,足月分娩一活婴。

    作者:李晴晴;王晓东;韩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内固定物外露创面的整形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在保留内固定物前提下应用整形外科方法治疗内固定物外露创面的有效性、适应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3年3月因创面内固定物外露在我科手术的26例病例资料,其中下肢骨折术后钛板或钛钉外露12例,漏斗胸矫正术后钛板外露5例,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钛网外露3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外露2例,脊柱肿瘤术后内固定物外露2例,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外露各1例。均应用带血管蒂皮瓣移转修复创面。结果26例内固定物全部成功保留。25例皮瓣或肌瓣成活,1例肌瓣坏死伴感染及骨质外露,经长期抗感染及清创换药后伤口逐渐愈合。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3例:1例肌瓣移转并游离植皮术后皮片部分坏死,行邮票植皮创面愈合;1例皮瓣部分坏死,胫前肌腱外露,行创面负压吸引、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术后伤口裂开,行局部皮瓣修复后创面愈合。26例术后随访1~9个月,平均3.9月。3例术后受区皮肤感觉减退较明显,3例二次手术者术后局部瘢痕较明显,1例植皮区颜色与周围皮肤差别大。所有患者组织瓣供区运动功能无明显障碍,受区外形不臃肿。结论在需要保留内固定物的情况下,组织瓣移转是修复内固定物外露创面的有效方法。发生内固定物外露后早期清创、早期手术、清创时运用压力冲洗、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设计并切取足够大的组织瓣进行创面修复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赵润蕾;杨欣;马勇光;李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97例报告

    目的:探讨组合式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及上段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我院2012年10月~2016年2月采用组合式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97例,7例硬腰联合麻醉,90例采用静脉全麻,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寻及结石后使用220μm光纤,1.2~1.6 J/10~12 Hz(12~20 W)功率钬激光碎石。术后常规留置F6~7双J管和导尿管。术后4周复查B超或KUB或CT,评估清石率。结果2例因输尿管狭窄迂曲,发生输尿管穿孔,输尿管硬镜下留置双J管2周再次行软镜治疗;6例因输尿管狭窄,先置入输尿管支架管2周后二期行软镜碎石;其余89例进镜顺利。3例下盏结石未寻及,余94例手术时间30~190 min,平均100 min。结石寻及率96.9%(94/97),一次碎石成功率88.6%(86/97)。肾中、上盏结石碎石成功率100.0%(25/25),下盏结石碎石成功率75.0%(9/12),肾盂及多肾盏结石碎石成功率85.1%(23/27)。输尿管穿孔2例,无大出血并发症;术后高热5例,体温38.5~39.3℃,经抗感染治疗2~7 d体温恢复正常。术后住院2~7 d,平均3.3 d。术后4周复查B超或KUB或CT,5例残留结石>4 mm,其中3例结石位于肾下盏,2例位于多个肾盏。结论组合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满意。

    作者:李鑫;宋波;孔广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乳腺肿物麦默通旋切与常规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Mammotome System,MMT)与常规乳房肿物切除术在乳腺肿物诊疗中的优劣。方法将2014年2~7月288例乳腺肿物按患者意愿分为MMT组(137例)和对照组(151例)。比较MMT与常规手术在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疾病负担方面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MMT组手术时间短[(28.3±9.1) min vs.(37.5±14.2) min, t=-6.472, P=0.000],切取组织量多[(29.2±8.1) g vs.(16.5±7.9) g, t=13.462, P=0.000],术后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4.2±3.6)分vs.(4.9±1.5)分, t=-2.189, P=0.029],术后乳房形态改变少[10.2%(14/137) vs.55.0%(83/151),χ2=64.392,P=0.000],患者满意度评分高[(7.2±1.8)分 vs.(5.3±2.9)分, t=6.601, P=0.000],但术中出血多[(22.3±4.3) ml vs.(12.6±5.9) ml, t=15.807, P=0.000],术后乳房内血肿发生率高[9.5%(13/137) vs.2.6%(4/151),χ2=6.050,P=0.014],总费用高[(5.12±1.97)千元vs.(3.18±2.01)千元, t=8.258, P=0.000]。结论 MMT手术时间短,切取组织量多,术后疼痛轻,可更好地保持乳房形态,患者满意度高,但易形成乳房内血肿,总费用高。

    作者:陈广社;李峰;刘旭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H em-o-lok 夹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中应用的初期探讨

    目的:探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术中Hem-o-lok夹在处理气管食管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5月采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患儿11例资料,出生体重1800~3100 g,平均2708 g。出生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5.1 d。Ⅲa型4例(其中1例两盲端距离达4 cm),Ⅲb型7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4例,肛门闭锁1例,多趾畸形1例。在胸腔镜下用5 mm Hem-o-lok夹夹闭气管食管瘘,行食管端端吻合。结果气管食管瘘夹闭均顺利。胸腔镜手术时间120~190 min,平均158 min,术中出血量<5 ml。术后5 d行食管造影,3例吻合口漏,保守治疗1、1、4周,均痊愈。术后随访4~11个月,平均7个月,吻合口狭窄2例,分别行球囊扩张1、3次。无气管食管瘘复发。结论在胸腔镜治疗Ⅲ型食管闭锁手术中,利用Hem-o-lok夹夹闭气管食管瘘,手术更加精准、方便,易于操作,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冯翠竹;李旭;马继东;马丽霜;张悦;王莹;张艳霞;李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2002年6月~2014年7月对7例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健侧卧位,腋后线第12肋缘下、腋中线髂棘上2 cm、腋前线12肋缘下共3个trocar穿刺入路,自制球囊扩张器建立后腹膜腔,超声刀将肿瘤完整切除。结果7例肿瘤后腹腔镜下被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60 min(34~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 ml(20~200 ml),均未输血。术后3~4 d拔除后腹腔引流管,6~7 d出院。病理结果均为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2例表现为Cushing 综合征、3例表现为高血压均于术后恢复正常。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是肾上腺皮质腺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无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皮质黑色腺瘤微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永平;胡卫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膈下引流管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72h内肩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后膈下引流管对术后72 h内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行LC并进行分组的患者共312例,术后72 h内有右肩部疼痛118例,其中76例术后放置右膈下引流管(引流管组),42例不放置引流管(对照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获得31对患者,比较匹配后2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引流管组术后12、24、72 h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显著低于对照组[(1.03±0.46)分 vs.(2.52±1.11)分,t=-6.904,P=0.000;(1.25±0.27)分 vs.(2.64±1.38)分,t=-5.504,P=0.000;(0.33±0.07)分 vs.(0.52±0.28)分,t=-3.665,P=0.000],2组患者术后48 h右肩部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0.98±0.43)分 vs.(1.12±0.26)分,t=-1.551,P=0.126)]。2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引流管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53.5±13.5)min vs.(46.4±11.6)min,t=2.221,P=0.030)];2组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5.2±1.3)d vs.(5.0±2.1)d,t=0.409,P=0.684]。结论 LC术后放置右膈下引流管可明显减轻术后24 h内右肩部疼痛程度,且不会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安全有效。

    作者:倪航航;周霞;梁志宏;赵象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胸腔镜联合人工气胸行胸腺扩大切除术与常规胸腔镜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人工气胸在胸腺扩大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3月~2014年11月,对45例重症肌无力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术式,24例全胸腔镜联合人工气胸下手术,21例常规胸腔镜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野显露(对侧纵隔脂肪及心膈角脂肪暴露清楚为显露满意)、症状缓解情况。结果45例均手术成功,与常规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时间短[(93.8±16.8) min vs.(119.5±23.3) min, t=-4.293, P=0.000],术中出血少[(54.2±43.7) ml vs.(92.9±41.0) ml, t =-3.048, P=0.004],术野显露好[91.7%(22/24) vs.57.1%(12/21),χ2=7.228, P=0.007],症状缓解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胸腔镜联合人工气胸在胸腺扩大切除术中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作者:王新;杨光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3D 腹腔镜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我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采用3D高清腹腔镜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8例(3D组)和2D高清腹腔镜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6例(2D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3D组手术时间(217.7±66.5) min,明显短于2D组(263.7±62.0)min (t=-2.349,P=0.024)。3D组术中出血量(120±18) ml,明显少于2D组(307±265) ml (t=-2.978,P=0.005)。2D组1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液,3D组1例胸腔积液,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7.7%(2/26) vs.5.6%(1/18),χ2=0.000,P=1.000]。3D组术后住院时间(8.1±2.1)d,与2D组(8.9±3.1)d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952,P=0.346)。44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1个月,均无消化道再出血。结论3D腹腔镜较2D腹腔镜更适合应用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够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视觉,良好的深度感,实现精确操作,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出血,降低手术难度以及风险。

    作者:刘清波;王卫东;林杰;马靖;何威;陈坚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肺保护性通气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

    肺保护性通气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逐渐影响着围手术期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用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本文对肺保护性通气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汪海鑫(综述);徐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国外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是根治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虽然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已被广泛接受,但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目前,多项研究显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近、远期结果与开腹手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也有文献报道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病理学结果及完全切除率并不理想。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仍需要更多的Ⅰ级证据予以支持。同时,人们也在探索更多的手术方式和途径治疗直肠癌。

    作者:曾焕虹(综述);付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中的应用

    麻醉深度的监测有利于调控麻醉药的用量,实现用少的麻醉药物达到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防止麻醉药物过量所造成的危险,缩短苏醒过程,还可以避免术中知晓。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一种麻醉深度的监测工具,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质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预测体动、术中知晓以及意识的消失和恢复都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同时,还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已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BIS在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江超(综述);续飞;郭向阳;李天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促使外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步上升。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其幸存者也可能因创伤而出现肢体活动、认知和心理上的问题,生活受到影响,普遍寿命较短,死亡风险也较普通人群高,而且还面临着长期的护理和康复。本文综述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现状和局限、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春伟;伊志强(综述);李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切口辅助下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盆腔异位肾结石1例报告

    本文报道我科2015年8月采用小切口辅助下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治疗左侧盆腔异位肾的肾盂肾盏结石1例,获得成功。随访4个月,症状缓解,未见结石残留。我们认为对于盆腔异位肾合并较大结石(>2 cm )者,小切口辅助下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安全、有效、可行。

    作者:徐呈云;史子敏;邹高德;朱安义;林双泉;洪正东;程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壳聚糖导管填充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

    目的: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壳聚糖导管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 mg水凝胶组、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水凝胶组和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1 mg水凝胶组(前2组为对照组,后2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制作左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用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其内填充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水凝胶。术后4、6、8、10周进行坐骨神经指数检测,术后10周进行神经电生理、荧光金逆行示踪、腓肠肌相对湿重、肌纤维面积百分比和运动终板形态检测,观察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6、8、10周,辛伐他汀治疗组的坐骨神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10周辛伐他汀治疗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峰值、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荧光金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腓肠肌相对湿重、肌纤维面积百分比和运动终板的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能够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作者:郭琦;刘灿;海宝;马腾;王红;宋纯理;徐迎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价值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 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1],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隧道位置错误,特别是股骨隧道错误,当然还有例如移植物张力不足、康复不当等其他方面原因,另外还有7%没有任何已知技术错误的病例逐渐发展出现残余轴移现象[2~5]。传统单束重建后对旋转控制存在不足[6],因此,改良为双束重建意图减少旋转不稳定,但没有很强临床和生物力学证据显示其优越性[7]。 Mcguire等[8]建议关节外重建治疗前外侧不稳定。有学者[9,10]采用三维MRI研究显示,ACL重建后膝关节由伸至屈时内旋较ACL 正常膝增大。这种现象显示单纯重建ACL并没有完全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学,推测增大的屈膝内旋可能是由于损伤的膝关节前外侧韧带( anterolateral ligament of the knee ,ALL)未获得诊断和治疗。由于关节内ACL重建不能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旋转稳定,近,国内外特别是国外,掀起ALL的研究热潮,对于ACL研究陷入迷茫的今天,似乎出现一线曙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以便对未来的走向做出客观判断。

    作者:张春礼;丁明;杜天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微创外科培训班招生简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微创外科培训中心是具备完善的腔镜技术培训设施、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国际医学教育高度接轨的医学教育培训机构,是在中国医促会腔镜内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伍冀湘教授的关怀下,于2013年11月成立并对外开放。微创外科培训中心的服务宗旨是为各级医院培养腔镜手术医生,适应医院临床科室和各级专业医生对微创技术的需求。本中心以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常用的腔镜技术为培训重点,开设微创外科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培训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传授各科各种腔镜手术技巧,通过手术观摩、基本操作强化训练、动物实验、高仿真模拟手术练习、与带教老师同台手术等培训方式,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腔镜手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