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超普疝修补装置 (ultrapro hernia system,UHS)术中原位保留提睾肌治疗青年人Ⅲ型腹股沟疝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UHS术中原位保留提睾肌治疗22例青年人Ⅲ型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50~65min,平均56.6 min,随访3~30个月,平均14.5个月,无复发,性生活正常,无睾丸萎缩,无射精痛,睾丸下垂2例,提睾反射正常12例,反射减弱8例,反射消失2例.结论 UHS术中原位保留提睾肌治疗青年人腹股沟疝安全可行,可减少对生殖器官和生育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国德;曹永宽;吕润华;张林;张国虎;王培红;龚加庆;王永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改良经脐及白线隐瘢痕腹腔镜胆囊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93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行改良经脐及白线隐瘢痕腹腔镜胆囊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单孔法腹腔镜手术.对比分析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切口满意程度及中转率.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2,P<0.000 1).观察组术后1 d切口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t=11.42,P<0.000 1);术后2 d切口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10).术后患者切口满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67);对照组有3例中转手术.二组均无胆管损伤、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经脐及白线隐瘢痕腹腔镜胆囊手术安全、可行,不需要特殊器械,术后瘢痕不明显且隐蔽,手术难度不高,术后患者切口满意度高,是一种美观、安全的腹腔镜手术新途径,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胡智群;江育英;刘春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精索肥厚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元江县中医院收治的精索肥厚型腹股沟斜疝患者66例,均应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40~50 min,平均(40±5)min,住院时间4~7 d,平均(5.0±1.5)d.术后出现尿潴留4例,行留置导尿处理;浆液性水肿1例,2个月左右自行消失;慢性疼痛、异物感3例,无补片取出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 精索肥厚型腹股沟斜疝采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保忠;刀顺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双层聚丙烯补片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腹壁中小切口疝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例行局部麻醉腹膜前间隙修补中小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75 min,平均55 min,出血量少,术后发生腹壁血清肿2例,无伤口及补片感染、无腹胀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6~11 d,平均7 d.随访3~43个月,无复发.结论 应用双层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修补中小切口疝是一种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锦皇;尹碧辉;夏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性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 2012年8月,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腹股沟嵌顿性疝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愈,7~9 d出院,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36例,阴囊积液13例,切口红肿、皮下积液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 嵌顿性腹股沟疝无肠坏死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有小肠坏死,无穿孔、肠管形态良好、周围组织无感染、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
作者:杨文凯;曹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7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行疝修补术,其中因肠管坏死行肠切除术5例,行嵌顿小肠松解复位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2例.结论闭孔疝术前误诊、漏诊率极高,对老年体弱、有多胎生育史伴腹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的患者,需高度警惕闭孔疝的可能,CT检查有利于闭孔疝的早期确诊,及时手术干预对减少该疾病的并发症及致死率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响;吴向阳;马宁;施雪松;曹红勇;郭嵩;袁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疝囊进入阴囊的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腹股沟直疝疝囊进入阴囊的发生机制.结果 20例患者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1±5) min,平均住院时间(3.4±0.6)d;术后无慢性疼痛、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结论 高龄患者组织退行性变,加之病程长、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导致逐渐增大的腹股沟直疝疝囊不断挤压并突破外环口而进入阴囊.
作者:吕泽坚;张育超;李英儒;宗振;杨斌;陈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聚丙烯非编织与编织补片应用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市浦口医院对93例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术,其中应用非编织3D补片48例(观察组),编织3D补片45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慢性疼痛、异物感及复发情况.结果 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术中均无脏器及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近期主要并发症为血清肿,观察组4例(8.3%),对照组5例(11.1%),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735).术后随访6~36个月,二组均无复发.观察组组无慢性疼痛病例,对照组出现慢性疼痛4例(8.9%),观察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458,P=0.035);对照组有1例术后有异物感.结论 使用非编织和编织3D补片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均疗效确切,非编织3D补片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编织补片.
作者:董云生;蒋小华;李俊生;嵇振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聚丙烯补片腹膜前修补术在直肠癌术后并发造口旁疝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涿州市医院应用聚丙烯补片腹膜前修补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造口旁疝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除2例患者有腹壁修补处僵硬不适感外,其他患者无腹胀、腹痛、排便不畅等症状,无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补片取出者,无造口狭窄或缺血坏死等情况.结论 应用聚丙烯补片腹膜前修补术治疗直肠癌术后并发造口旁疝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符合生理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龙飞;邓新生;刘增亮;石冬静;郄红征;胡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Desarda法修补腹股沟疝与人工合成补片疝修补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对15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Desarda法疝修补术组(A组)、传统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组(B组)、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组(TEP)(C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C二组(t=13.0、9.8,P=0.000、0.015).A组术后患者的下床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B组(t=12.2、9.6,P=0.020、0.000),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0.39,P=0.815、0.496).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二组(χ2=4.150、1.298,P=0.035、0.026).随访1~3年,三组患者均无复发.术后3 d检测患者的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8(IL-8),三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3.015、22.512、9.505,P均=0.000).结论 Desarda法疝修补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及TEP术,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医用材料费用,是更符合人性化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好.
作者:张建新;金炜东;张智勇;蔡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0.25%和0.5%浓度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成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0.25%利多卡因,对照组给予0.5%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记录术中使用的利多卡因的体积、剂量、手术时间和麻醉相关并发症,评估患者切皮时、手术开始1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 本组患者均无更改麻醉方式.二组术中使用利多卡因的剂量[(153±30)mg vs (287±36)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629,P=0.000),其他各项指标二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获得了相同的麻醉效果,但在麻醉药物剂量方面0.25%组明显低于0.5%组.应用低浓度利多卡因可降低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值得推荐.
作者:宋应寒;陆安清;马东扬;白佳;雷文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自裁剪补片与成型网塞补片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及性价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涿州市医院普外科施行单侧腹股沟疝患者140例,根据采用补片不同分为自裁剪补片组(试验组)与成型网塞补片组(对照组)各70例,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24 h的疼痛及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VAS评分,术后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48±8)min,对照组手术时间(51±9)min,二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7);试验组住院时间(2.1 ± 0.7) d,对照组住院时间(2.3 ± 0.8) d,二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4,P=0.160);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0,P=0.000);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5,P=0.000);术后异物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4,P=0.000);住院费用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95,P=0.000).随访10~39个月,二组均无复发.结论 利用平补片进行个体化剪裁、免缝合、腹膜前修补的方法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相近,但具有材料价格低、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及异物感低等优点.
作者:刘增亮;梁海生;许爱国;张金燕;邓新生;王辉;郄红征;王龙飞;胡莹;白金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如何安全可靠地进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采用TEP治疗腹股沟疝患者68 例,根据局部解剖标志,分析手术操作细节,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68 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或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单侧 (96±11) min,双侧 (125±10) min.住院时间 4~14 d,平均 (9±3) d.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 2~5 d,平均 (3±1) d.血清肿 2 例(2.9%),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 5 例(7.4%).随访1~36 个月,术后无复发,无补片感染,无肠管损伤.结论 辨清局部解剖标志结合连贯细致的手术操作,该手术可安全可靠地完成,达到腹股沟疝治疗的目的.
作者:岑宏;汤聪;梁文丰;殷放;苏远航;汤治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应用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秭归县人民医院应用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修补联合治疗腹股沟疝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45~60 min,住院时间8~10 d.术后4~6 h进饮食,术后1~2 d下床活动.全组患者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局部疼痛及切口麻木不适等.切口出现发红2例,换药处理好转,无感染.全组患者无异物反应.随访5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悬吊疝囊残端与无张力疝修补联合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操作不复杂,手术过程安全可靠,并且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满意等优点.
作者:李学春;鲁成军;彭小伟;田育森;何静波;王世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改良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用于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30例改良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手术时间35~110 min,平均(43±13) min,住院时间2~15 d,平均(4.5±2.4)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36个月,平均(25±9)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改良Lichtenstein疝修补术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特点,符合现代疝修补的耻骨肌孔理念.
作者:吕会增;陈新岐;张文海;叶小勇;张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疝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汽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巨大儿童腹股沟疝86例,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缝合髂耻束缩窄内环+内环口结扎术,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结扎术+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比较二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2年,二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6、0.624,P=0.468、0.532).观察组术后无复发,对照组术后复发3例,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5,P<0.05).结论 腹腔镜下缝合髂耻束缩窄内环+内环结扎术对比腹腔镜下脐内侧韧带覆盖内环口+内环结扎术可更好的预防儿童巨大腹股沟疝术后复发.
作者:孙刚;杨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用自制聚丙烯平塞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均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将10 cm×15 cm聚丙烯平片对折,从中间剪开,形成2个7.5 cm×10.0 cm平片.将其中一个7.5 cm×10.0 cm平片,按三等份折叠,形成2.5 cm×10 cm长方形.然后,从一端卷曲形成一个圆柱体(平塞).将自制的平塞从内环口塞入腹膜前间隙,平塞的边缘与内环口腹横筋膜平齐,缝合3~4针固定.另一个7.5 cm×10.0 cm平片,经修剪后,平放于精索和腹横筋膜之间,并妥善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为43~72 min.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切口和阴囊血肿发生.切口处有异物感9例,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切口处有疼痛3例,1个月后,自行缓解2例,1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后,疼痛消失.短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本研究自制聚丙烯平塞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是可靠、简单易行的.
作者:陈大伟;陈明干;王小军;费哲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无张力疝修补术因其具有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底等优点,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1].三维立体疝装置做为无张力疝修补的一种,更符合人体解剖,复发率更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0例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治疗资料,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大鹏;张立志;韩松;匡如;盛歆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腹腔镜器械的精细,越来越多的小儿外科疾病应用腹腔镜治疗[1],但对新生儿的手术应用不多,国内大多数治疗新生儿高位肠闭锁仍是传统的直接开腹手术,手术切口大,术中损伤大,操作复杂,出血多,术中、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位肠闭锁12例,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玲;朱钧;李水学;李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闭孔疝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闭孔疝多发生在消瘦、多胎生育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术前较难做出正确诊断,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导致肠坏死、肠穿孔以及腹膜炎的发生,病死率高达30%[2].1995年,美国学者Ziegler和Rhoads[3]曾撰文指出,对于闭孔疝重要的是积极行剖腹探查术,而不是为了做出正确诊断而延误治疗的佳时机.90年代以后,闭孔疝的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2].本研究意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闭孔疝患者,通过总结诊治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找出闭孔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金灿浩;娜日娜;德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1],多见于女性[2].典型股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并极易发生嵌顿,超声及临床诊断均较易,不典型股疝临床症状表现较轻,诊断相对困难,如果临床医师经验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超声凭借对浅表软组织良好的分辨率,对不典型股疝的诊断有较大优势.本研究对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经超声诊断的18例不典型股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磐石;唐华;赵鸿雁;蒋鹏程;姜静;王志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如不能及时复位常导致内容物绞窄、坏死,引起严重后果.手法复位失败后,手术是惟一的选择.对于部分嵌顿时间较长的患者,传统开放手术复位不能很好地观察嵌顿肠管的血液循环状况,可能导致漏诊.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探查、复位及一期修补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董晋;戴勇;连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股沟疝在外科疾病中是一种常见疾病,一般包括斜疝、直疝及股疝.斜疝发病率高,约占全腹外疝的75%~90%,男性患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 1.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并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1].同侧腹股沟斜疝合并股疝的患者临床上更不多见.现将河南省漯河市疝外科医院收治的1例男性患者同时患有以上2种疾病的诊治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周峰;于鹏;于跃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儿童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80%的患儿于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1],斜疝发病率较高,约99%.现将河南省漯河疝外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 826例腹股沟疝患儿,在时间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以及出院随访等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会敏;周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与长期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常见症状为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多需将乙状结肠拉出,在左下腹行永久性人工肛门[1].结肠造瘘口分永久性和暂时性.远端结(直)肠全部切除或肿瘤不能切除时采用永久性结肠造瘘,梗阻性大肠癌或者结(直)肠外伤等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第一步,多采用暂时性结肠造瘘口[2].结肠造瘘口改变了患者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需要终生使用人工肛门袋,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患者都承受着多方面的痛苦[3].因而,加强结肠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直肠癌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50例,现将结肠造瘘口患者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冯晓红;茹松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无张力修补术是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补片长期存在机体内易导致感染、腹腔粘连等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护理及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补片术后感染需积极处理,必要时果断取出补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了67例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后感染的患者,现将临床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程莉丽;商玉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医品圈对疝修补术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5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78例,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成立医品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宣教,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比较二组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χ2=5.014、8.914,P=0.025、0.002).结论 将品管圈这一新的管理理念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依据品质管理循环(plan-do-check-act,PDCA)的程序展开,不仅能提高临床护士的业务水平,而且增加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加快了病床周转率,节约了医疗资源.
作者:李新丽;李红恩;梁润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占腹股沟疝的95%[1]。腹股沟斜疝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种[2],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股沟区有先天性缺损外,还有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2]。青少年腹股沟斜疝的病因为腹膜鞘突未闭合,同时可能合并腹壁肌肉发育不良。腹股沟斜疝会引起精索及睾丸损坏,从而导致睾丸萎缩,或疝内容物嵌顿,导致疝内容物坏死可能,故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现将青少年腹股沟斜疝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包蔚雷;朱春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的普及,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虽已较传统有张力修补时代有了明显的降低,但其依然是困扰外科医师的难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研究显示出了不同的结果,大致为1%~17%[1-3].在许多对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研究报道中,将再手术率直接与复发率等同起来,而实际上很多腹股沟疝术后复发患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再次进行手术,这也意味着实际的复发率要高于目前各种回顾性研究的结果[4].Marsden[5]认为,腹股沟疝实际的复发率可能是再手术率的1.7~2.0倍.本文结合相关文献针对腹股沟复发疝的治疗及围手术期镇痛予以阐述,希望引起疝外科医师的重视和思考.
作者:梁存河;谭嗣伟;蒋玉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Corona Mortis血管又称“死亡冠”血管,是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熟悉Corona Mortis血管的解剖学知识可以帮助疝外科医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目前仍有部分疝外科医师对Corona Mortis血管的解剖学知识及损伤后处理办法掌握不够全面。现查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Corona Mortis血管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以期增强疝外科医师对其了解并提高术中、术后的处理水平。
作者:孙善平;崔兆清;章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接近50%[1-4]。影像技术的应用使造口旁疝的诊断更为明确,发生率可高达78%[5]。患者一般在术后第一年内就有较高的发病率,并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增高[6-9]。造口旁疝的形成,会影响造口袋的密封性,患者经常会出现腹痛、腹胀等不全梗阻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出现疝的嵌顿、绞窄等需紧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作者:沈奇伟;姚琪远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