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450
  • 国内刊号:11-9132/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200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ssyxf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2009年5期文献
  • 两种气道湿化和吸氧方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改进后气管套管内持续湿化和吸氧方法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改良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烧伤面积和吸入性损伤的情况相当,具有可比性.两组分别采用改进后持续湿化和吸氧方法及传统的持续湿化和吸氧方法,并对两种气管套管内持续湿化和吸氧方法所产生的结果,如痰痂形成侧数、气管出血例数、肺部感染发生侧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治疗组32例患者无一例有气管痰痂形成,有1例气道出血,31例患者SpO2,>95%,1例肺部感染;而传统治疗组32例患者有痰痂形成者5侧,7侧气道出血,23侧患者SpO2,>95%,5例肺部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改良治疗组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传统治疗组有2例患者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进后微量输液泵气管套管内持续湿化和吸氧同一通道方法,能够较好地提高气道湿化效果,有利于痰液及时排出;能够明显改善肺的顺应性,改善通气,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该方法方便护士进行吸痰操作,减少护理工作;其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常用微量输液泵气管套管内持续湿化和吸氧两条通道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榕婵;沈锐;黄守春;伍景红;李丽红;武小红;冯祥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颊黏膜片背侧镶嵌法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采用背侧镶嵌法颊黏膜片移植加镍钛记忆合金尿道支架,对各型尿道下裂行尿道再造的效果.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21例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再造尿道内置人镍钛记忆合金尿道支架并经支架内插入6#静脉切开引流管达膀胱以引流尿液,将颊黏膜之黏膜面朝向支架移植缝合固定于阴茎海绵体腹侧(再造尿道背侧)行尿道再造.结果 2例有早期伤口渗尿,14~20 d自愈,余19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随访8~18月,2例发生尿瘘、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尿瘘及吻合口狭窄于术后3~5月成功修复,尿道口及龟头形态良好,阴茎无歪斜.拔除尿道支架后排尿均通畅、尿线粗、无尿瘘及尿道狭窄等并发症.供区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颊黏膜片背侧镶嵌法尿道成形术对治疗各型尿道下裂是简单、效果好而创伤小的方法,尤其适合再造尿道的局部组织不足的患者.

    作者:梁伟强;张金明;潘淑娟;陈宇宏;冀晨阳;宾莲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胶原敷料治疗烧伤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298例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应用胶原敷料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08年烧伤创面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的患者29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8例,对照组150例.观察组的患者应用胶原敷料,而对照组采用避光治疗作对照研究.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在1、2、3、4、5、6周分别观察各组创面色素沉着改变的情况.结果 采用胶原敷料的观察组有效例数130例,有效率为88%;对照组有效例数为24例,有效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敷料对于烧伤创面愈合后遗留的早期色素沉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志勇;李叶扬;林伟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在肢体高压电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应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评估高压电烧伤患者肢体受损程度.方法 选取46例肢体高压电烧伤患者,分别于术前进行99Tcm-MDP显影、多普勒检测、术中观察组织大体改变,出现血管栓塞或组织坏死者予以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轻度损伤肢体血池相及血流相均显示局部放射性浓聚,垂度损伤肢体远端影像暗淡,近端影像明显增强,毁损性电击伤肢体血流灌注中断,各种组织均不显影,与未受损影像界限清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符.绪论99Tcm-MDP三相动态显像可较直观地显示深度电烧伤后局部血供的改变及组织受损情况,它可以作为诊断电烧伤患者组织损伤程度的一种检测手段.

    作者:刘达恩;覃伟武;牛占国;农庆文;张莉;朱绍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及其mRNA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urf2)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 选取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9例,取材于患者整形手术切除的瘢痕,同时取同一患者剩余正常皮肤作为对照.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murf2蛋白水平,RT-PCR检测其mRNA表达;进一步分离培养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观察Smurf2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murf2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而且,在外源性TGF-β1刺激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urf2蛋白和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结论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murf2及其mRNA表达增强;在TGF-β1刺激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urf2及其mRNA表达逐渐增加.

    作者:张志;李孝建;梁达荣;李叶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吸入性损伤大鼠肺治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对吸入性损伤后大鼠肺水清除及肺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致伤对照组、EGF组和EGF联合LMWH组.正常对照组不做致伤处理,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其余3组致伤后分别于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EGF液、EGF和LMWH混合液.各组大鼠气管内滴入的液体总量均为2ml/kg.各组大鼠分别于致伤72 h后取右肺做肺组织干湿比,左肺做组织病理切片和Brdu免疫组化观察肺上皮细胞的增生情况.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致伤对照组肺泡壁破坏严重,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粒细胞聚集,肺含水量升高.EGF组和EGF联合LMWH组的上述病理变化较轻,Brdu标记的肺上皮细胞数增多,肺含水量降低.与EGF组相比,EGF联合LMWH组肺泡壁较完整,有较多增生的肺上皮细胞(P<0.05),且肺含水量下降(P<0.05).结论 LMWH与EGF联合气管内给药可以减轻吸入性损伤后引起的肺水肿,促进肺上皮细胞增生,有利于伤后肺功能的恢复.

    作者:付潇潇;刘群;耿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皮瓣修复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处理的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共48个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留有活力的间生态组织,即刻采用皮瓣修复.结累48个接受治疗的创面,包括轴型皮瓣修复26处,随意皮瓣修复8处,肌皮瓣修复8处,游离皮瓣修复4处,交肢皮瓣修复2处.其中1例游离皮瓣由于基底感染血管栓塞而发生坏死,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其余创面一期修复成功,较好地保存了患肢功能.结论 四肢深度电烧伤创面应尽早手术清创,一期修复创面,酌情选择轴型皮瓣、随意皮肌皮瓣,必要时可选用游离皮瓣或交肢皮瓣,大限度地保存患肢功能,降低伤残率.

    作者:姚兴伟;陈向军;张旭辉;孙伟晶;于成涌;刘艳红;韩德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颈部疤痕手术气管插管后环杓关节脱位病例报告与相关病例分析

    目的 总结与探讨颈部烧伤后疤痕手术患者气管插管麻醉所致环杓关节脱位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诊断,处理和预防.方法 总结5例缘于颈部烧伤后疤痕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过气管插管全麻操作后患者出现声嘶、咽痛、发声困难、失声等症状.间接喉镜检查提示环杓关节脱位.治疗采用1%的盐酸丁卡因行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直接喉镜或间接喉镜下行环杓关节拔动术,发声好转为复位成功的标志.结果 5例中一次治愈4例,声嘶、气短、憋气等症状消失,杓状软骨及声带活动正常,声带闭合好.1例因喉部对外来刺激极敏感,行2次环杓关节拨动术后放弃,声嘶无明显好转,气短好转,患侧声带固定,2周后声嘶改善.结论 颈部困难气管插管过程中应当防止出现环杓关节脱位,喉镜下行环杓关节拨动术有助于治疗.

    作者:余继超;刘旭盛;彭文要;陈柏秋;刘冰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下腹部分叶皮瓣在多手指电烧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下腹部分叶皮瓣修复多手指电烧伤的可行性,并为不相邻多个手指深度创面修复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选择1998年至2008年间收治的23例多手指电烧伤患者,创面经手术清创后根据其形状及大小,设计以腹壁浅动脉内外侧支为蒂的下腹部分叶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除3例患儿因皮瓣蒂部受压致一叶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20侧患者皮瓣血供丰富,断蒂后创面全部愈合,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腹壁浅动脉解剖结构清楚,血管走向恒定,皮瓣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单,供区部位隐蔽,是修复多手指电烧伤后深度创面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王礼放;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RDs)合并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8年至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RDs合并皮肤溃疡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ARDs患者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共有67例ARDs合并皮肤溃疡住院患者,126个溃疡,男女比例为1:3.1(16:51),平均年龄(50.9±19.2)岁.70%患者溃疡发生时处于疾病活动期.绝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器官系统受累和基础疾病,其中血象改变和低白蛋白血症常见.大部分溃疡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控制病情活动后保守治疗愈合或好转,或通过手术修复愈合.结论 ARDs患者皮肤溃疡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与ARDs本身密切相关,治疗上应首先控制ARDs病情活动,再结合全身和局部情况决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并辅以综合治疗.

    作者:唐锦明;祁少海;毛任翔;刘旭盛;徐盈斌;谢举临;曹鹏飞;李厚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复合物对放射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透明质酸(HA)复合物对大鼠放射性溃疡创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MSCs,以HA为载体构建复合物,观察复合物中MSCs的分化特性.选取30只SD大鼠以Sr-90皮肤敷贴器制作皮肤放射性溃疡模型,臀部对称制作2个直径1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MSCs-HA组:创面涂布200μ1 MSCs-HA;HA组:创面涂布200μ1 HA;对照组:创面涂布200μ1 DMEM培养基.比较各组制创术后第1、2、3、4周的创面愈合率,Ⅷ因子免疫组化微血管计数,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所有大鼠MSCs与HA共培养后生长良好,复合物中的MSCs可保持其特性:向脂肪细胞分化.制创术后第1周,MSCs-HA组、HA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2.20±1.34)%、(34.20±2.06)%,均高于对照组的(23.45±1.66)%(P<0.05),制创术后第2、3周MSCs-HA组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制创术后第4周MSCs-HA组、HA组创面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创术后第2周,MSCs-HA组、HA组的微血管计数分别为(24.27±2.84)%、(20.54±2.55)%,均高于对照组的(16.11±2.30)%(P<0.05),制创术后第3、4周MSCs-HA组微血管计数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制创术后第2周,MSCs-HA组、HA组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4.52±0.60)%、(19.41±0.58)%,均高于对照组的(14.19±0.65)%(P<0.05),制创术后第3、4周MSCs-HA组羟脯氨酸含量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制创术后第4周MSCs-HA组表皮层厚度(6~7层)大于HA组(4~5层)及对照组(2~3层).结论 HA与MSCs可促进创面微血管及胶原的增生,MSCs-HA复合物可促进大鼠放射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

    作者:毛任翔;祁少海;舒斌;黄勇;谢举临;徐盈斌;刘旭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丝素蛋白载体负载神经生长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丝素蛋白载体负载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动物体内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24只要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6只,其中A组以丝素蛋白载体承载NGF,B组行自体神经移植,c组应用生理盐水+NGF,D组使用空白对照.术后12周测量各组修复神经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轴突和髓鞘的超微结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实验资料.结果 12周后A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幅度同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同B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P>0.05);HE染色可见A、B组再生神经纤维量较多、直径粗大,D组神经纤维数量相对较少,直径细小,C组神经纤维数量少,有大量无髓神经纤维生成;透射电镜观察A组、B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较厚,轴突结构完整,D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较薄,c组神经纤维髓鞘厚度细小,轴突结构不完整.结论 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好,作为载体能够控释NGF,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作者:汤锋;刘爽;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

    目的 探讨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5年5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25例,其中背阔肌皮瓣3例,侧腹壁皮瓣2例,脐旁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6例,胸大肌皮瓣7例,臀大肌皮瓣3例.结果 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闭合创面,余2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其中18例随访1~5年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局部未见溃疡复发.结论 采用皮瓣或肌皮瓣可以提供较多的组织量,修复溃疡后外观和功能均得到较大改善,是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平;顾立强;向剑平;戚剑;朱庆棠;劳镇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烧伤患者的细菌学变迁及耐药性

    感染是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威胁烧伤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感染是烧伤医务人员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纲菌的耐药性在逐年变化,掌握烧伤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指导性的治疗.

    作者:杨朝晖;付晋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儿烧伤休克期液体疗法经验总结

    补液抗休克是大面积烧伤治疗的重要环节,休克期及时、正确的液体复苏对预防烧伤并发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休克期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因休克引起的代谢障碍和机体内环境紊乱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这极易导致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病死率很高.由于小儿解剖生理、体液代谢的特殊性,小儿烧伤休克期补液量的计算方法与成人不同,并且小儿大面积烧伤较成人更容易发生休克.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小儿烧伤休克期液体疗法,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小儿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赵学建;王玲云;李天宇;杨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皮肤移植术中的应用

    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疗法亦称负压创面(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疗法,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创面敷料连接,间歇地或持续地使创面保持在负压状态,促进创面愈合的全新的治疗方法.它能提高创面治愈率,降低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1],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宋维永;粱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浅谈烧伤真菌感染的临床防治策略

    近20年来,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危重烧伤患者的存活率增高,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1-2].由于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易早期诊断,且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很高[3].因此,加强对真菌感染的研究和认识,对烧伤治疗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赤宇;盛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头皮缺损颅骨外露一次性减张缝合一例

    患者男,38岁,全身多处刀伤后20min急诊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87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mm Hg(1 mmHg=0.133 kPa),急性病容,左头部加压棉垫按压,仍见活动性渗血,左上身大片血迹,右上臂外侧、右背部肩胛区分别有长约6cm和10cm活动性出血创口,胸腹部未见损伤.揭开头部加压纱块见外伤区大量活动性出血,止血后见头皮平行缺损约10 cm×7 cm,颅骨外露约4 cm×3 cm,创缘整齐,部分骨膜遗失,颅骨无骨折.急诊头胸腹螺旋CT示左顶枕头皮缺损,颅骨及颅内未见异常,胸腹未见异常.

    作者:李权;陈明国;胡祖超;何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成功抢救烧伤面积95%Ⅲ度烧伤90%发生MODS一例

    患者男,36岁,因炼铁炉喷火致伤,于伤后7h长途转运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体温36.7℃,心率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因四肢烧伤未测.轻度烦躁,感口渴,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全身仅见头顶、脐周、腰背部、会阴及双足底有约5%正常皮肤,其余均为烧伤创面;面颈、四肢、躯干创面皮革样变,可见皮下栓塞静脉网,触痛消失;面部、双足约5%创面腐皮剥脱,基底红白相间,感觉迟钝.入院诊断:全身火焰烧伤95%TBSA(Ⅲ度90%,深Ⅱ度5%).

    作者:王凌峰;候智慧;巴特;王志刚;张军;周彪;李俊亮;段霞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胸部双蒂皮瓣修复多个手指热压伤的救治体会

    手部热压伤是热和机械挤压的复合伤,损伤程度取决于机械本身的温度、接触时间、接触面积以及机械压力大小,创面多为Ⅲ度烧伤,易合并深层组织损伤,甚至造成手部功能丧失,伤残率高[1].2005年至2009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早期切痂胸部双蒂皮瓣修复多个手指热压伤共9例患者24个手指,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洪瑾;李毅;晁生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26例趾嵌甲治疗体会

    嵌甲是由于甲外侧缘过度生长并陷入甲沟的皮肤软组织内引起疼痛及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引起甲沟组织破坏红肿,炎性肉芽组织生长,行走不便,同时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肖贵喜;于冶;胡亮;贾立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我国烧伤医学事业永不停歇的追求者——记第二军医大学葛绳德教授

    编者按 本刊设立专家风采栏目,旨在宣传老一代损伤与修复专家献身于祖国医学科学、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勇攀医学高峰、走创新之路的崇高意识.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高尚情操和尊师育人的伟大胸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道路上以他们为榜样,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贡献.

    作者:孙永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续二)

    二、吸入性损伤发生的火灾环境.2.氢氰酸.氢氰酸是氰化物的一种气体形态,多由含碳氮成分的物质燃烧所产生,例如木材、丝绸、棉花和纸,同时也有合成物质,如塑料制品和其他的高分子材料.这些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物质会快速地导致火灾现场受害者功能丧失,同时也是致命的.

    作者:贾赤宇;邱亚兵;常春娟;常娜;郑淑娟;魏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