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450
  • 国内刊号:11-9132/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200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http://zhssyxfzz.yiigle.com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损伤与修复(电子版)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对患者住院时间及截肢率的影响

    目的 评价糖尿病足专科综合治疗对糖尿病足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截肢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0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361例糖尿病足患者,以2008年为切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2004-2007年收治的179例作为传统治疗组,2008-2010年收治的182例为综合治疗组,其中,传统治疗组的治疗包括全身代谢紊乱的控制、伤口抗感染及一般换药等,而综合治疗则包括全身状况及足部情况评估、创面的规范处理(包括溃疡清创、合理地运用敷料等)、代谢紊乱纠正、营养神经、抗血小板以及血管重建等,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相关生化检查结果、住院时间及截肢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人院时在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病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8.73±24.86)d、综合治疗组为(23.47士17.4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P=0.021);两组的总截肢率分别为18.4%、8.8%(P=0.007),大范围截肢(踝平面以上)率为10.6%、4.9% (P=0.013).结论 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可以缩短糖尿病足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截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作者:梁俊强;麦梨芳;陈黎红;杨川;严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对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价值

    目的 研究危重(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07年至2010年收治的131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有无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按入院后存活情况分为SIRS生存组和SIRS死亡组.测定入院第1、4、7、10、14天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急性生理与慢性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结果 各组血小板计数于入院第4天短暂下降后持续上升,入院第4、7、10、14天,非SIRS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SIRS组(均P<0.05),SIRS生存组血小板计数于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SIRS死亡组(P<0.05).非SIRS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SIRS组(P<0 05),SIRS生存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SIRS死亡组(P<0.05).以住院存活或死亡为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减少症与危重烧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l 547、0.015,P值分别为0 031、0.046).结论 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危重烧伤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夏正国;徐庆连;唐益忠;蔡晨;牛锦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严重大面积皮肤撕脱复合伤感染坏死创面处理

    目的 总结严重大面积皮肤撕脱复合伤感染坏死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11年6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严重大面积皮肤撕脱复合伤合并创面感染坏死21例,采取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对肉芽创面及坏死感染程度相对较轻创面予自体皮片移植,坏死感染较严重及创面较深者采用负压引流技术,合并有肌腱和骨外露创面则利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本组21例46个创面经分次手术后全部治愈.其中应用负压引流技术9例次,自体皮片移植55例次,局部皮瓣转移26例次,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13例次,阴股沟皮瓣转移6例次.除5例次移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均成活良好.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31~102d,平均(48.10±12.14)d.结论 严重大面积皮肤撕脱复合伤急症处理要及时合理,彻底清创和充分引流是防止创面进一步恶化的关键,选择正确的修复方法可促进感染坏死创面早日愈合,有效改善功能与外观.

    作者:梁茶;彭云;庄君灿;谭文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局部治疗静脉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自制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PG)局部治疗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及协作单位收治的静脉性溃疡患者76例,入院经标准化治疗2周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每2周于溃疡创面局部使用以自体外周静脉血制备的APG,传统方法换药;两组均观察至创面愈合.自治疗开始后每周1次测量创面面积,连续5周,并计算溃疡创面愈合率;对照组单纯按照传统方法换药.记录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测定创面组织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在测量创面面积同时做溃疡组织活检,以histopathological criteria评分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8.69±5.72)d,较对照组的(50.17±4.94)d明显缩短(P=0.0339).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1、2、3、4、5周时间点创面愈合率相比明显增加[分别为(64.61±2.31)% vs(40.24±1.73)%.P=0.0179;(77.24±2.16)% vs(50.84±1.71)%,P=0.0108;(84.24±1.98)%vs(63.74±1.28)%,P=0.0217;(91.38±1.74)%vs(76.24±1.81)%,P=0.0029;(98.45±1.21)% vs(82.35±1.78)%,P=0.0205].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组织中除表皮生长因子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PG能明显促进静脉性溃疡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APG增加创面局部生长因子水平,调控创面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炎症的消退相关.

    作者:丁伟佳;胡检;罗莞超;江乐文;陈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电流感觉阈值对糖尿病足风险的预测研究

    目的 应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检测糖尿病足患者周围感觉神经,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糖尿病足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48例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组)及212例未合并足病的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足组)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于2000hz、250hz、5hz的CPT,并检测患者踝肱指数(ABI)及血糖等代谢指标,记录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非糖尿病足组患者比较,糖尿病足组患者CPT明显升高,其中5hz(P<0.01)为明显;糖尿病足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足组(P<0.01);糖尿病足组较非糖尿病足组ABI明显降低,在各分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I与5hz CPT及250hz CPT均呈负相关(r=-0.454.P<0.01;r=0.342,P<0.05).结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血管病变有关,ABI低、CPT高的患者糖尿病足较单独AB1低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增加,CPT联合ABI较单独检测ABI对于糖尿病足的发生更加有预测价值.

    作者:杜瑞琴;李全民;刘悦琴;周亚男;朱艳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β-七叶皂苷钠对大鼠高压电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苷钠在减轻大鼠高压电损伤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伤前30min静脉注射β-七叶皂苷钠(β-七叶皂苷钠组,AC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组,DX组)及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SC组),均制成下肢高压电损伤模型.每组于伤后1、6、24h各开胸处死10只大鼠,抽血检测中性粒细胞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取创周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伤后1h各组IL-6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hAC组和DX组IL-6分别为(138.66±21.56)pg/mL、(142.43±25.63)pg/mL,TNF-α分别为(160.86±24.22)pg/mL、(128.76±18.63)pg/mL,均明显低于SC组的(217.63±40.24)pg/mL和(266.75±45.62)p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C 组和DX组间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h AC组和DX组IL-6和TNF-α低于SC组,且AC组较DX组表达下调.各时相点AC组及DX组血中性粒细胞比值均低于SC 组(P<0.05或P<0.01).结论 β-七叶皂苷钠干预可减轻大鼠高压电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作者:温丰平;谢卫国;阮琼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非周围神经病变胃电图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伴有周围神经病变与不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胃电图、糖化血红蛋白、C肽变化情况,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胃动力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肌电图正常与否分为肌电图正常组(n=42)和肌电图异常组(n=40),患者行空腹、餐后胃电图检查,对平均幅值(AP)、主频(DF)、正常慢波百分比(PNSW)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对两组患者行空腹及餐后血糖、C肽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检查,分析两组糖尿病患者以上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与肌电图正常组相比,肌电图异常组空腹、餐后AP、DF、PNSW均降低,其中胃窦部空腹AP(153.40±76.99)μV与餐后AP(201.80±116.66)μ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正常组胃体部、胃窦部空腹DF分别为(2.90±0.30)cpm、(2.85±0.34)cpm,肌电图异常组胃体部、胃窦部空腹DF分别为(2.68±0.56)cpm、(2.62±0.56)cp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正常组胃体部、胃窦部餐后DF分别为(2.93±0.31)cpm、(2.92±0.31)cpm,肌电图异常组胃体部、胃窦部餐后DF分别为(2 58±0.57)cpm、(2.58±0.59)cp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肌电图正常组比较,肌电图异常组胃体部空腹PNSW(54 25±11.95)%明显下降(P<0.05).肌电图异常组餐后C肽(2.50±2.02)pg/mL较肌电图正常组餐后C肽(4.24±2.38)pg/mL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提示胃动力异常、胃排空延迟存在可能性大,胃电图检查可为糖尿病胃动力异常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李娟;杨彩哲;关小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丝素真皮组织支架应用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 动态观察丝素真皮多孔支架于大鼠皮肤缺损创面应用后的血管化过程.方法 以大鼠背部皮肤缺损为动物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实验组采用丝素多孔支架加自体薄皮复合移植的方法,修复真皮组织缺损创面,对照组以海绵加自体薄皮移植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l周、2周、3周、4周和6周取材,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标本中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两种材料植入后,1周后可见对照组炎症反应明显,实验组肉芽组织化较快.随着材料肉芽组织化,植入材料逐渐降解,以对照组较为明显.在第6周,可见丝素支架内完全充满组织,细胞数量减少,胶原排列呈编织状,形成组织相对成熟.而对照组部分区域未完全充满组织,细胞数量较多,形成组织相对幼稚,胶原排列有时呈现集束状.免疫组化显示:在术后1~4周,两组创面组织中CD34和VEGF表达逐渐升高,实验组VEGF在第3周达到高峰(15.8±3.7)%,CD34在第4周达到高峰(8.4±2.0)%,对照组二者表达高峰滞后.实验组CD34表达在第2、3、4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31、0.022、0.039,P<0.05).实验组VEGF表达在第2、3、4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23、0.033、0.041,P<0.05).结论 丝素多孔真皮支架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后,早期可以促进VEGF和CD34表达,有利于组织血管化,后期促进组织成熟,加快组织重塑化过程.

    作者:张剑;施燕;廖镇江;李明忠;白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坏疽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合并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电力医院内分泌科、骨科、普外科收治的111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分为2组,1~3级为非坏疽组,41例,4~5级为坏疽组,7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坏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坏疽组患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及血沉明显高于非坏疽组患者.两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并发症高血压、脑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患病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坏疽组白细胞为(10.8±4.4)×109/L,中性粒细胞为(75±11)%;非坏疽组白细胞为(8.8±4.9)×I09/L,中性粒细胞为(70±14)%,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1、0 016.坏疽组纤维蛋白原为(6.60±2.66)g/L,非坏疽组为(5 16±1 78)g/L,比值比(OR值)为0.465(95% CI为0 173,1 248,P=0.028);坏疽组血沉为(56±36)mm/h,非坏疽组为(36±27)mm/h,比值比(OR值)为1 109(95% CI为1 020,1.215,P=0.015).结论 纤维蛋白原和血沉是糖尿病足合并坏疽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感染是影响糖尿病足进展的重要因素,是糖尿病合并坏疽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若楠;韩桂艳;倪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由基医学研究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生物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由基的认识逐渐深入和系统,已初步阐明了自由基的结构、来源及其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并明确了自由基对机体疾病和衰老的作用机制,而且探讨自由基损伤的干预和保护措施已成为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仅就自由基的检测、损伤机制及其保护策略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解温品;秦士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部的减负治疗

    减负治疗能够改变患足的受力情况,避免糖尿病足创面受压,促进创面的愈合;减负治疗还能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因而,减负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现对糖尿病足减负治疗的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邹新华;陈洪平;李炳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尽管常规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一定疗效,但由糖尿病足溃疡导致的截肢仍有高发病率.近年来,生长因子疗法以促进伤口愈合成为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新希望.本文综述了各种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原理和应用,以期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发展.

    作者:朱晓璐;孙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溃疡诊治进展

    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率不断升高,经常导致截肢和死亡,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引起的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终发生溃疡.诊断必须经过系统的体检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溃疡的类型和分级.整体接触模具减压对预防神经性溃疡发生疗效较好.创面修复和血管重建是保肢的主要环节.生物工程和负压疗法较标准湿润疗法有效,电刺激、超声和高压氧疗效不确切.

    作者:刘志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后应激性高血糖及胰岛素强化治疗进展

    应激性高血糖是严重烧伤后高代谢反应的突出表现之一,其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即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能够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胰岛素很早就应用于严重烧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针对严重烧伤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研究很少,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不足,亟需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褚万立;柴家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制封闭式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Wagner分级2~4级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采用自制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普通换药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溃疡的愈合情况,采用注水法评估治疗前后溃疡体积改变.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缘有新生上皮爬行覆盖创面;对照组创面局部仍有坏死组织,创缘未见上皮爬行.治疗组溃疡体积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溃疡体积较治疗前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效果可靠,可迅速控制创面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上皮化.

    作者:王科科;王维平;刘江辉;黄勇;王建恩;郑梓煜;郑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通过高压氧治疗改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及自觉症状的综合疗效.方法 49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糖尿病足的常规治疗)与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血流峰值变化及依据Wagner分级下降情况及自觉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常规治疗组与高压氧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高压氧组患者患侧下肢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血流峰值分别为(58.79±3.11)cm/s、(35.42±7.76)cm/s、(26.13±2.68)cm/s、(27.00±3.26)cm/s,与常规治疗组(51.00±5.57)cm/s、(30.68±4.38)cm/s、(16.92±3.48)cm/s、(20.00±3.30)cm/s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53.85%、92.31%,与常规治疗组17.39%、73.9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明显改善了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下肢动脉的血流速度,从而促进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愈合,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刘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壳素蜂蜡膏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大鼠的实验性研究,观察甲壳素蜂蜡膏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6只SD大鼠背部两侧对称部位造成两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照自身对照方法,每只大鼠背部两个创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造模后每隔2d,实验组创面应用5g甲壳素蜂蜡膏,对照组应用5mL生理盐水,观察创面的愈合面积、创面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创面组织标本表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免疫组化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第7、14、21天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7、14、21天EGF含量分别为(51.375±33.524)pg/mL、(44.486±16.001)pg/mL、(34.292±23.740)pg/mL,均高于同期对照组EGF的浓度,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壳素蜂蜡膏能促进创面愈合和创面组织中EGF的表达.

    作者:邹新华;李春亭;冯自波;李恭驰;陈洪平;高瑞超;李炳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治疗内科常见问题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1956年Oakley首先提出,1972年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提出糖尿病足的发病是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大因素所致.2010年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提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达10%,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2.25亿,糖尿病患者中发生肢体血管疾病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3倍.糖尿病足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0%~20%,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0倍,美国每年非创伤性截肢中一半是由糖尿病足所致.

    作者:李光善;张红;任志雄;林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皮瓣修复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皮瓣成活.方法 本组11例糖尿病足患者,足跟部及踝部皮肤缺损面积4cm×3cm至8cm×10cm,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经过严格控制血糖、抗感染、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局部清创换药及对症治疗,择期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8例患者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3例采用股外侧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糖尿病足需行显微外科皮瓣修复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全程血糖,术前积极妥善处理创面,术后正确进行营养饮食指导,加强术后皮瓣观察是保证皮瓣成活,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阿丽;温哲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烧伤康复患者出院后心理重建平台的构建

    目的 通过构建烧伤康复患者出院后心理重建交流平台,帮助患者进行持之以恒的后续康复治疗,顺利回归社会.方法 以2008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住院治愈的烧伤康复患者作为参与对象,在其出院后自愿参与各项心理重建交流活动,成立烧伤病友会、设立烧伤病友会网站、创建烧伤病友会博客、组建烧伤病友QQ群、开通烧伤病友热线电话、创办烧伤病友会会讯,以宣教、联谊、户外拓展等实际现场交流以及互联网虚拟的交流平台等形式实施.结果 烧伤病友会成立3年来参加活动人数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121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194人次;病友会QQ群已有100例烧伤康复患者加入;病友会博客点击率达1.5万余次;热线求助电话次数多达1357人次.结论 烧伤康复患者心理重建平台的构建,不仅加强了医护人员与烧伤患者的有效沟通,为烧伤康复患者提供了正确的医疗信息和个性化康复指导;同时也促进了烧伤患者之间心理重建体会和康复经验的交流,有效帮助了烧伤患者尽快康复,重返社会.

    作者:丁汉梅;谢卫国;吴红;邓晖;唐友玲;郑春慧;阮晶晶;龙忠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外科清创及游离植皮结合封闭负压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外科清创及游离皮移植结合封闭负压疗法(VAC)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35例糖尿病足溃疡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创面进行有效清创,应用VAC技术,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薄中厚皮片移植,再次应用VAC治疗.结果 34例患者植皮完全成活,1例患者移植皮片出现局灶性溶解,经换药后愈合.2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愈后创面未再破溃.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外科清创术并辅以VAC可以有效改善创面血运,均匀加压固定移植皮片,充分引流积血积液,显著提高植皮成活率.

    作者:贾军;鹿清;马印东;常鹏飞;辛乃军;石文;高聪;邵阳;宋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封闭负压疗法及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疗法及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13例,通过封闭负压吸引后直接植皮或采用逆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本组病例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后创面应用植皮8例,皮瓣覆盖5例,创面全部修复,随访2~12个月,患足负重行走功能良好.结论 封闭负压疗法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肉芽生长,结合植皮及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赵玉玲;高学建;王强;朱典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男性乳房发育症三种手术治疗的比较

    目的 总结脂肪抽吸术、脂肪抽吸联合腺体切除术、腺体全部切除术对男性乳腺发育症治疗的体会.方法 收集内蒙古包钢医院整形科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0例男子乳腺发育症患者,根据患者乳腺增生类型及程度分别采用脂肪抽吸术、脂肪抽吸联合腺体切除术及腺体全部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比较三种手术的术中脂肪抽吸量、术后并发症及乳房外形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脂肪抽吸术中吸出脂肪量(双侧)500~800mL,脂肪抽吸联合腺体切除术吸出脂肪量(双侧)300~600mL,切除腺体组织(双侧)50~200g,腺体全部切除术切除腺体组织(双侧)300~500g.术后按时随访,单纯脂肪抽吸手术的患者外形满意度稍差,脂肪抽吸联合腺体切除术、腺体全部切除术的患者外形均满意,切口瘢痕不明显,未出现乳头、乳晕坏死和乳头麻木.结论 根据患者的乳腺组织增生的类型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脂肪抽吸术、脂肪抽吸联合腺体切除术、腺体全部切除术手术切口瘢痕不明显,并发症少,外形改善明显.

    作者:路玮;王凌峰;孙一凡;高翔;谷明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怀念解放军第一五九中心医院烧伤外科奠基人张其双同志——记一个从战士到烧伤医学专家的故事

    张其双同志1928年10月1日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初中文化.1945年8月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卫生兵、护士、排长.1948年8月在医训队学习半年后任军医.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多次战役,荣立三等战功3次.1954年调入解放军第159中心医院任外科主任.他勤奋好学,是我军自己培养成长的卫生干部.1958年根据当时工作的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创建了烧伤科.至20世纪70年代初,该科烧伤患者收容数已跃升为军内外之冠.在大量烧伤患者的救治中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军内外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之一.

    作者:周一平;林国安;杨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足渐趋成为创面修复的一个亚科.由于糖尿病固有的长期多系统、多脏器病变,以及发病足的复合组织、多层次侵袭破坏和难以控制的感染,使得糖尿病足的治疗过程较一般慢性创面修复更为复杂、反复,并且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感染难控制、易复发.本文作者就糖尿病足外科治疗的常见问题作一探讨.一、糖尿病足的感染糖尿病足临床治疗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是难以控制、易于复发的感染,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占糖尿病足治疗费用中相当大的比例.

    作者:孙迎放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