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难治性骶尾部缺损的修复

    神经外科及骨科术后并发的骶尾部组织缺损常包括骨组织缺损,有时伴脑脊液漏,病情较复杂,处理上难度较大.我科自1994年至2004年,共处理此类患者6例,取得了一些经验.

    作者:邵雁;李华;叶学红;胡莹;许枫;顾子春;马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反鼓取皮法回植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

    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应用反鼓取皮法回植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28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小2岁,大59岁;下肢21例,上肢7例.交通事故23例,机器致伤5例.合并肢体骨折9例,合并失血性休克7例,合并胸腹脏器伤2例.23例皮片全部成活,5例出现部分皮肤坏死,经邮票状植皮愈合.受伤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李金晟;丛海波;毕卫伟;乔永平;祁佐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钛钉钢丝内固定矫正外伤性远内眦畸形

    在眼部外伤中,由于内眦韧带离断导致的内眦角畸形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内眦窝消失,睑裂变小,内眦角向颞侧或下方移位,影响外观,因此内眦窝的重建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手术的关键是内眦角复位,复位后丝线法固定操作简单,但术后效果不满意且易于短时间内复发;常用的钢丝法固定效果好,但在内眦部手术野局限及局部解剖结构变异下的操作较为困难.自2002年始,我们利用钛钉联合钢丝内固定矫正内眦畸形16例,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秦毅;李冬梅;陈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唇动脉蒂唇瓣修复中、重度全层唇缺损

    1临床资料自1998年以来应用该方法临床治疗67例患者,男33例,女34例.年龄大80岁,小2个月.病因:口唇基底细胞癌14例,鳞癌10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外伤性唇缺损12例,双侧唇例术后继发畸形16例.上唇40例,下唇27例.单纯红唇缺损24例,红白唇同时缺损43例.缺损大水平宽度3.5 cm,小1.2 cm.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强脉冲光子脱毛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子的脱毛效果.方法应用ELITE plus强脉冲光子脱毛系统去除各部位多余毛发,一般需3~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个月以上.结果341例均能耐受治疗,无需麻醉.治疗后不需包扎,可常规洗浴和化妆.经治疗后,毛发基本完全脱落.3例治疗区皮肤出现水泡,1例合并感染,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等并发症.随访3~6个月,只有少许细软毳毛再生.结论强脉冲光子脱毛系统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治疗速度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较理想的脱毛方法.

    作者:霍孟华;陈国璋;姚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化表皮膜片构建及其在供皮区的应用研究

    目的构建组织工程化表皮细胞膜片并应用于供皮区创面治疗.方法利用患者少量自体或同种异体正常皮肤分离、培养、扩增的表皮细胞,接种于壳聚糖/明胶膜构建成表皮细胞膜片;将膜片移植于治疗组供皮区创面、适度加压,同时设立对照组:空白材料对照以及传统油纱布对照覆盖创面.于术后5~10 d、30 d、90 d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广谱角蛋白、外皮蛋白、层粘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测定(偏光显微镜、RT-PCR).结果利用自体及异体表皮细胞和壳聚糖/明胶膜能够构建出人表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供皮区创面治疗15例,经过3个月随访,疗效肯定.移植膜片创面愈合时间(8.1±1.3)d,空白材料对照区为(16.2±3.8)d,空白油纱布对照区为(23.0±5.8)d.移植膜片存活良好,结构较完整、术后30 d及90 d观察:12例无明显增生,3例有轻度增生(20.0%),而空白油纱布对照区11例遗留增生性瘢痕(74.4%,χ2=8.127,P<0.01).结论表皮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早期愈合并减少后期瘢痕增生,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杨军;杨光辉;刘伟;崔磊;钱云良;曹谊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窥镜辅助下对隆鼻隧道的观察

    目的了解隆鼻术盲操作制作隧道的解剖情况.方法通过内窥镜对盲操作制作的隧道进行观察.结果①有错层分离现象,易形成假道;②有鼻软骨中线分离现象;③隧道中存在索带或局限性间隔;鼻翼软骨表面有两条静脉,梨状孔缘有垂直穿出的血管;④单侧鼻孔缘弧形切口入路多半存在隧道左右边界不对称.结论盲操作制作的隧道多数存在解剖不到位、索带或间隔等问题,可能是导致隆鼻术后一些并发症的原因.

    作者:李华;胡莹;邵雁;高力;叶学红;顾子春;孙愉;马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问题患者与体像障碍

    成功的美容外科手术不仅可以改善求术者外在的容貌,而且其内在重塑自我形象的愿望也得到满足.然而也有一些客观上仍属理想的美容手术,其外貌并未使求术者感到满意,相反在心理上引起一些负性反应,对美容效果不满意的观念也很难改变[1],甚至抱怨受到术后新形象的打击,进一步要求重新手术或恢复原来的外形.不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他们会时时纠缠手术医生,达不到目的还会使用法律诉讼手段,甚至暴力伤害医务工作者[1-4].许多学者认为这类患者常具有一些精神疾患方面的问题[3-7],故将此类患者定义为美容外科的问题患者(Problem patients)[5].

    作者:陈小平;宋建良;朱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肌肉游离移植后运动终板区乙酰胆碱能受体分布的变化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后运动终板区乙酰胆碱能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分布的变化.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股薄肌原位移植模型,以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放射性碘标记γ记数器测定γ放射线强度,对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前和移植后的不同时间运动终板区AChR分布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①正常运动终板区AChR二维和三维图像为连续光滑、精细分支的网络状结构.移植术后早期终板区呈弥散模糊的片状荧光图像;随失神经时间延长,呈现不规则间断的图像,亮度减弱.术后5周时,新生的运动终板图像为不规则的斑点,以后,斑点逐渐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相互间衔接形成分支样立体结构.到术后30周时,新生运动终板的图像仍达不到移植前的精细程度.②AChR数量从初的失神经支配期急剧下降,到神经再支配初期短时间内骤然上升,随后平缓上升形成平台.但术后30周时,AChR的数量仍低于对照组的水平.相反,终板外区AChR量由失神经支配初期的明显增多到神经再支配早期的快速降低直至基本消失.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后运动终板区AChR受体分布和数量不能恢复到移植前的水平.

    作者:江华;张盈帆;吴包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型复合生物材料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几丁糖、聚乳酸两种材料结合研制一种新的神经导管材料.方法几丁糖、聚乳酸按照一定的比例反应后,制备内径1.5 mm,管壁厚度为200 μm的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用以桥接5 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硅胶管桥接组及自体神经移植组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后肢活动、针刺收缩反应、足底溃疡),组织学观察,肌电图,图像分析及小腿三头肌称重等检查.三组数据两两间进行分组t实验.结果12周时大体.观察结果表明:三组再生神经均成功通过导管,并支配远端肌肉.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降解明显,但未完全吸收.肌电图、小腿三头肌称重、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组再生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明显优于硅胶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效果相似.结论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导管能较好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材料.

    作者:谢峰;李青峰;赵林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NF-α与放线菌酮协同作用促体外培养黑素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酮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取包皮环切术的包皮标本,在体外进行黑素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酮分别处理体外培养黑素细胞24 h,以及它们共同作用后,利用MTT法测定MC活力、流式细胞术测定MC凋亡率、电镜观察MC凋亡时形态学改变.结果黑素细胞活力明显降低,放线菌酮和共同作用后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电镜下,染色质边集,核固缩,凋亡小体出现,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典型的凋亡峰,且共同作用强于单独用药.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放线菌酮共同作用可以明显的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促黑素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壮群;荔鹏;屠军波;王正辉;虎小毅;张铁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学研究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致病相关基因,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生机理.方法利用含1 100个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cDNA芯片(cDNA-microarray)对耳垂和胸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检测,初步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总体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有8种和17种特异性表达基因被检出.在正常皮肤中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增殖抑制基因Mda-7,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均未被表达.结论多种基因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增殖因子受体PAR-1和增殖抑制基因Mda-7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作者:王春梅;百束比古;张启旭;严笠;中泽南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房下皱襞超微结构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乳房下皱襞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乳房下皱襞处存在乳房下皱襞韧带,此韧带结构是形成乳房下皱襞的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并不存在此韧带结构,而只是一些纤维带,这些纤维带不是真正的韧带,它们属于乳腺筋膜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对新鲜女性尸体乳房行大体解剖,电镜下超微结构的观察并在临床手术中进行验证,以进一步明确乳房下皱襞的组织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仇树林;胡国栋;谢祥;张芾男;赵京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三角区皮肤血供的性别差异及临床意义初探

    胸三角皮瓣一直被认为属于轴型皮瓣,因其具有血管恒定、提供面积较大、质地颜色与面部相近似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有时因血供不足而出现远端坏死或需行延迟手术,从而增加了手术次数和患者的痛苦.为了寻找发生供血不足的原因,我们对男女两性皮瓣内血管走行方向和吻合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予以比较,初步得出了与以往解剖学研究有所不同的结果.

    作者:孙家明;乔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儿童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探讨和评价下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治疗儿童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先天性小下颌发育不全畸形伴重度OSAS,年龄4个月至9岁.每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射线头影测量及睡眠多导图仪检查.用牵引成骨技术牵引双侧下颌骨,带动舌和口底肌肉组织前移,使口咽腔通畅,达到治疗小下颌畸形患者OSAS的目的.结果6例12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大牵引延长距离为25 mm,小15mm,平均19.2 mm.后气道间隙由平均4.5 mm增至10.1 mm.牵引时间短10 d,长 20 d,平均14.5 d.所有病例在截骨、牵引器固定过程中均未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牵引过程顺利,牵引区成骨良好.随访2至11个月.1例需要进行继续治疗,5例均恢复正常呼吸,去除鼻咽导气管和气管切开导管.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是治疗OSAS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矫正口咽腔气道狭窄,改善呼吸,可在年幼儿童应用.随着应用例数的增多会更详尽阐明其所发挥的作用.

    作者:滕利;孙晓梅;吴国平;Andrew A.Heggie;Anthony D.Holmes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的诊断和分类

    目的对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类和诊断,有利于区分畸形的部位和程度,为手术修复提供指导.方法用Tessier颅面裂分类的基本方法,对81例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析,再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性状、CT扫描等临床检查结果,按照受累的范围,选用S(皮肤)、T(皮下组织)、0(颅面骨)等字母组合表示畸形部位和性状,选用阿拉伯数字的大小表示畸形的严重程度,作为Tessier分类的补充.结果以STO分类法分析81例病例,眶下方畸形以Ⅲ、Ⅳ号裂多见(24.70%),眶上方畸形以Ⅸ、Ⅹ号裂多见(38.27%),各种组织的受累程度并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STO分类法是Tessier分类法的补充,可为颅面裂隙畸形的修复提供依据.

    作者:周轶群;计菁;穆雄铮;张如鸿;韦敏;俞哲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头皮冠状切口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目的分析头皮冠状切口的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对我科1997年以来应用冠状切口行先天性颅面畸形矫正、颅颌面创伤继发畸形修复重建、颌面肿瘤切除与修复及美容外科手术的149例中发生并发症的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3例出现一侧面神经额支损伤,9例头皮下血肿,12例有脱发现象,14例有较宽切口瘢痕,其中2例出现明显条带状瘢痕.23例诉头皮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8例出现面部软组织下垂,4例术后感染.结论冠状切口具有显露清楚,瘢痕隐蔽的优点,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操作时应注意解剖层次,保护好神经血管,以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夏德林;归来;张智勇;滕利;吕长胜;牛峰;金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和总结内窥镜下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在内窥镜下经皮穿刺行坚强内固定治疗28例下颌骨骨折.结果28例均恢复良好的外形及功能,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内窥镜下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固定可靠有效,面部无瘢痕,无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伏瑞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灭活自体颅骨回植钛铆钉固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灭活自体颅骨回植以钛铆钉固定进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对21例急性颅脑损伤等去骨瓣减压或颅骨本身受肿瘤侵蚀的患者,行自体颅骨普通冰箱冰冻保存后煮沸消毒,早期回植或受肿瘤侵蚀的骨瓣灭活后一期回植,以钛铆钉固定,随访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2年半,X射线片及CT显示回植骨瓣边缘吸收未超出钛铆钉固定范围,头颅外观及牢度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灭活自体颅骨回植进行颅骨修补术,方法简单、实用,利用钛铆钉固定可有效防止因回植骨瓣边缘吸收而导致的牢度下降.

    作者:张建民;陈肖敏;陈高;祝向东;吴群;刘雪松;陈三超;彭淑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方法合用修复睑袋术后并发严重下睑外翻

    目的睑袋术后并发严重下睑外翻是一种难以修复的畸形,探讨以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修复严重下睑外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于严重下睑外翻,应用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额部岛状皮瓣转移、下睑水平缩短及下睑埋没导引缝合等多种方法予以修复.结果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之间,应用上述方法共修复10例15只因下睑袋整形而导致的严重下睑外翻.对于大多数病例,应用额部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即可.但对于更严重的外翻则需要同时进行下睑水平缩短和下睑板埋没导引缝合这几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才能取得有效的修复效果.结论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额部岛状皮瓣转移、下睑水平缩短和下睑板的埋没导引缝合这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可靠而稳妥地修复睑袋整形手术后并发的严重下睑外翻.

    作者:唐勇;李森恺;李养群;杨明勇;周传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逆行颊肌黏膜瓣一期修复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创面

    目的介绍逆行颊肌黏膜瓣一期修复经鼻内镜切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创面的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经鼻孔完整切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患侧面动脉前颊支为蒂的逆行颊肌黏膜瓣,经口鼻隧道转移到鼻腔,一期修复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结果共治疗3例,术后颊肌黏膜瓣全部完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逆行颊肌黏膜瓣用于修复侵及鼻阈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创面,解决了继发鼻腔瘢痕挛缩狭窄的问题.与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手术同期完成,提高了手术质量,减少了需二期手术矫正继发畸形的可能性.本手术不仅可以修复各种鼻腔肿物切除术后创面,预防鼻腔瘢痕性狭窄形成,而且可以用于治疗既往已经形成的鼻腔瘢痕性狭窄.

    作者:范巨峰;王宁宇;陈莉;张桂秀;李森恺;赵振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改进法修复足跟严重冻伤

    目的证实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改进方法修复足跟部严重冻伤的可行性.方法在主皮瓣近端再设计一个纵轴长6.5~7 cm的三角形辅助皮瓣,用以覆盖皮瓣转位后蒂部创面.结果13例21足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外形和功能满意,无溃疡发生.结论本术式有助于防止蒂部受压,保证皮瓣血运,是修复足跟部深度冻伤创面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陈向军;邢继平;姚兴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阴茎部整形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阴茎及其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为阴茎部整形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具(左右60侧)成年男性尸体的阴茎和会阴部进行解剖学观察,对阴茎各部的长度,漏斗韧带和悬韧带与阴茎根关系,阴茎海绵体脚与阴茎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所测成人阴茎体长度为8.13 cm;阴茎根长度为7.67 cm,海绵体脚长度为5.96~5.98 cm.漏斗韧带附着于阴茎根前部,阴茎浅筋膜两侧,并向下延伸为阴囊纵隔,参与组成阴囊和阴茎的悬吊结构;悬韧带附着于阴茎深筋膜背侧,后部增厚与耻骨弓状韧带紧密连结,参与尿道悬吊结构.在阴茎根部与阴茎海绵体脚部之间,有一段既无韧带附着又无骨性附着的海绵体,阴茎背动脉和神经在此处从腹侧转向背侧,阴茎背深静脉由此处穿过尿生殖膈注入盆腔内静脉丛.阴茎深动脉在海绵体脚骨性附着中部进入阴茎.结论本组30例阴茎体长度的分区测量,阴茎悬吊结构的再认识及海绵体脚与阴茎深动脉的解剖关系对阴茎部整形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辉;龙云;崔永言;龙道畴;周厚仁;李光千;张祜曾;蔡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臀上、臀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臀大肌肌皮瓣切取肌肉所带来的缺点,继承其血运好、组织量大的优点,寻找改进手术操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5具10侧成人尸体,对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其相应区域皮肤的穿支血管分布情况,包括主干血管、穿支血管的走行层次、数量、管径及分布、穿出位置及体表投影、相应区域神经分布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另对6例12侧成年女性双侧臀上动脉穿支分布区,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进行穿支定位.结果臀上动脉、臀下动脉起于髂内动脉,臀上动脉穿支分布区域集中在坐骨旁及臀大肌中部,数量约为10~15支,穿支血管的长度3~8 cm,其外径约为1~1.5 mm.这些穿支血管穿过臀大肌及筋膜直接供应相应区皮肤.来自腰神经背支的臀上皮神经越过髂棘在髂后上嵴外侧穿出深筋膜,向臀部走行,与血管穿支密切相邻,支配臀部皮肤感觉.在皮瓣上缘切口处注意分离直径合适的神经,与皮瓣一同切取,可与受区相应神经(如为乳房再造可与第4肋间神经)相吻合.在成人6例12侧女性患者,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进行定位,每侧可明确定位3~5支,均集中于由髂后上嵴、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结节所形成的三角区内,此为穿支血管的体表投影区域.结论臀上动脉穿支血管分布区域恒定,管径粗细合适,切取该区域皮瓣,完全可以不携带肌肉,既包含了肌皮瓣血运好、组织量大的优点,又克服了切取肌肉所带来的缺点,临床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穿支血管定位,简单可靠.切取皮瓣可同时携带臀上神经,为与受区神经吻合成为可能.由于臀下动脉穿支分布区为臀部负重部位,且臀下动脉主干与坐骨神经毗邻,因此,建议临床上尽量不采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臀上动脉穿支皮瓣预期可行带蒂移植用于修复骶尾部褥疮等创面,也可成为乳房再造又一供区.

    作者:穆兰花;严义坪;栾杰;范飞;李森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上唇红唇缺损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小为1.5 cm×1.5 cm,大为1.5 cm×2.0 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式修复上唇的红唇缺损15例,成活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双侧先天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组织缺损畸形,具有较强的适应证.

    作者:黄海滨;梁建;郝新光;梁杰;颜大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后口哨畸形的分级与修复

    目的对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后口哨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方法将我院136例双侧唇裂或双侧唇腭裂术后上唇口哨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上颌前门齿牙冠及相应牙龈暴露的程度将口哨畸形分为Ⅳ级.Ⅰ级:1+1牙冠显露1/2;Ⅱ级:1+1牙冠全显露或1+1牙冠全显露伴2+2显露近中纵行牙冠1/2-2/3;Ⅲ级:1+1牙冠全显露和附丽龈显露1/2或1+1牙冠全显露伴附丽龈显露1/2及2+2牙冠显露2/3以上;Ⅳ级:1+1牙冠及相应牙龈全显露伴2+2近中牙冠纵显露2/3以上.口哨畸形严重程度与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术式的关系一并进行分析.结果口哨畸形Ⅰ级者60例,占44.2%;Ⅱ级者47例,占34.5%;Ⅲ级者16例,占11.8%;Ⅳ级者13例,占9.5%.结果显示Ⅰ级和Ⅱ级口哨畸形明显多于Ⅲ级与Ⅳ级,前者为后者的3.7倍.结论对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后口哨畸形的分级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为修复上唇口哨畸形选择修复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翦新春;雷荣昌;尹乒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