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不损伤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和背阔肌,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于临床应用10例,所有皮瓣均成活,颈部瘢痕松解后的刨面均一次性修复.随访3~30个月,皮瓣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畸形矫正完全且未再继发,皮瓣不臃肿,颏颈胸部形态良好,颜色差异不明显.供区瘢痕较轻,功能无影响.结论 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爱武;张万锋;李金有;张小峰;梁锋;牛雪涛;李林;赵丽靓;高秋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的能够反映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的淋巴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 皮内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后采用Philip 3.0T MR成像仪进行扫描,观察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形态改变和功能状况,包括淋巴液在管内的流速和腹股沟淋巴结内造影剂充盈的动态性改变.结果 30例门诊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检查,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27例,继发性淋巴水肿3例.注射造影剂后所有的患肢淋巴管均显影,原发性淋巴水肿肢体的淋巴管形态变异较大.测得的淋巴的流速为0.30~1.48 cm/min.患侧腹股沟淋巴结造影剂浓度显著低于健侧.造影剂在患侧淋巴结内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排除的时间均明显较健侧延迟.此外,患侧淋巴结内有造影剂部分充盈和髓质区先充盈等异常发现.结论 采用钆贝葡胺造影剂的MR淋巴造影是形态和功能兼备的肢体淋巴循环障碍疾病的检查方法.
作者:刘宁飞;路青;蒋朝华;王晨光;周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两种剥脱性点阵模式激光治疗浅表瘢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共88例患者,其中痤疮瘢痕66例,烧伤瘢痕12例,其他瘢痕10例.所有患者均经以下任何一种治疗:像柬激光≥3次;或点阵激光≥2次;或像束激光+点阵激光综合治疗≥3次.治疗过程中视病情需要配合应用脉冲染料激光抑制瘢痕增生,减轻红斑.结果 本组共88例,瘢痕改善程度评价标准:改善程度>25%视为有效,>50%视为显效,本组患者显效率50%(44/88),有效治疗达80%(70/88).像束激光治疗共244人次,点阵激光治疗共86人次,色素沉着共7例,均在半年内消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点阵模式的激光治疗创伤小,风险低,是治疗浅表瘢痕,尤其是痤疮瘢痕的有效手段,其作用的机制包括组织气化、磨削作用及热损伤带来的促进组织修复的强大动力.
作者:黄绿萍;张春红;陈建;陈莉;罗家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经结膜入路扩大眶腔治疗眼球轻度突出的手术方法,以改善患者外观.方法 采取眼球内侧结膜入路,沿眶内侧壁骨面向深部眶尖处剥离眶内侧壁的筛骨板,深可达2.5~3.0 cm,上下分离骨面宽约2.0~2.5 cm,使筛骨板骨折压缩筛窦扩大眶腔.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手术3例.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半年随访双侧眼球活动均正常,无复视和视力减退,面部无皮肤瘢痕.结论 眼球内侧结膜入路剥离筛骨板扩大眶腔是治疗眼球轻度突出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侠;杨欣;曹燕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下睑退缩的有效矫正方法.方法 对1999年以来收治的258例下睑退缩的患者,按退缩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矫正.①轻度:150例,外眦锚着术;②中度:80例,联合外眦锚着术和Hamra的保留眶脂肪的睑成形术;③莺度:28例,联合外眦锚着术和经下睑成形术切口的颊提升术.98例患者获术后3~12个月随访,比较术后效果,总结不同程度下睑退缩的矫正方法.结果 本组258例患者,98例获得3~12个月随访,其中,轻度51例,中度29例,重度18例.91例患者下睑退缩完全矫正,睁眼时下睑恢复至正常位置(即下睑缘位于角膜下缘,无巩膜显露),睑裂能完全闭合,外眦角变锐,瘢痕不明显.3例中度和4例重度患者下睑退缩矫正不全,即睁眼时角膜下缘仍有巩膜显露,睑裂闭合不全,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他并发症包括淤斑、球结膜水肿、睑球分离等.结论 根据下睑退缩的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矫正下睑退缩.
作者:郭伶俐;毕宏达;薛春雨;李军辉;杨超;邢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对28例28指末节脱套伤患者,应用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0指,中指13指,环指5指,缺损平面均在远侧指问关节以远,脱套末节长度0.8~2.2 cm.急诊手术24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4指.结果 28例28指皮瓣.除3例皮瓣远端部分张力性水泡形成表皮坏死结痴经换药愈合外,余全部成活.25例经4~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静态两点辨距觉达6.0~9.0 mm,平均7.6 mm.结论 双蒂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效果满意.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陈超;马铁鹏;王斌;费小轩;焦成;董惠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波长1 540 nm点阵激光治疗31例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本组共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8-26岁.皮肤类型Ⅲ至Ⅴ[1].31例中轻度2例,中度12例,重度17例.病史2-9年.排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排除半年内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作者:周梦云;宋为民;郭波;沈静;金宪强;郑涵;许爱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我们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系统治疗颊黏膜良性肿瘤7例,效果良好.
作者:赵延峰;陆平;张庆丰;宋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们应用改良V-Y系带成形术矫治14例包皮系带过短患者,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本组共14倒,年龄11~37岁.有性生活史者6例,其中3例有性生活过程中包皮系带损伤出血或疼痛史(2例性生活不满意,有早泄);8例为未成年患者.合并包茎者8例,合并包皮过长、阴茎头能显露者4例,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系带短缩者2例.
作者:杨吉;李养群;唐勇;陈文;赵穆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为矫治下颌右偏于2008年12月2日入院.家族史无异常,其父母非近亲结婚,患者有一22岁的姐姐,父母及姐姐均体健.患儿母亲怀孕12周时接触除草剂,并腹痛5 d,未服用药物,余孕期无异常.患儿足月顺产,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其双耳发育不全,形似花生米,右外耳道闭锁,右侧颜面短小,下颌右偏,其余未发现异常.
作者:马静;吕长胜;归来;张智勇;俞冰;牛峰;唐晓军;刘剑锋;藏梦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手和脸以相同的速度发生老化,但在我国关注手部年轻化的整形医生和患者并不多,可能有2个原因:第一是人种的不同.较之中国人,高加索人种更易发生严重的手部老化,因而西方人更关注手部的年轻化美容整形,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第二是对手部美的观念不同.我国的求美者大部分还停留在对面部和形体的年轻化美容整形上,对于手功能的关注程度多于其外形,即使有想做此类手术者,也无处着手.笔者将手部年轻化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唐晓军;刘伟;张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皮瓣移植后不能及时重建血运而造成的缺血坏死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果能在术前实现皮瓣的早期血管化,将有效提高皮瓣移植的成活率.血管化有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2种机制[1-2],此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各种因子的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氧分压等.细胞移植作为再生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在皮瓣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展,我们就其在皮瓣缺血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作者:盛玲玲;杨湄;李青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软骨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是否能够单独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i cells,BMSCs)软骨分化.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猪BMSCs、猪关节软骨细胞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分别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应用隔离池进行隔离共培养.以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实验组,以皮肤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对照组1,以单纯BMSCs-材料复合物为对照组2.各组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隔离共培养8周后,实验组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略有缩小,外观类似软骨组织,组织学检测见软骨陷窝样结构,SafraninO染色可见软骨特异性基质分泌,免疫组化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沉积,RT-PCR检测组织表达Ⅱ型胶原、Ⅸ型胶原、COMP、Sox9等软骨特异性基因,提示形成了较成熟软骨样组织;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和未经任何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淡黄色,明显缩小、变薄、质地较软,组织学检测均未形成软骨陷窝样结构,主要为纤维性成分,各种软骨特异性相关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软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能够单独诱导BMSCs软骨分化,可能是软骨细胞形成的微环境中发挥诱导作用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霞;周广东;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对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瘢痕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后,建立细胞系,实验采用第4~6代细胞.银染细胞后镜下观察,并计算核仁组成区的相对面积(I.S%);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光动力学治疗后各细胞周期中细胞分布比例,并计算增殖指数.结果 ①光动力学治疗后瘢痕成纤维细胞内I.S%显著降低;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光动力学治疗组S期峰低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为(11.2±2.3)%;③计算对照组和光动力学治疗组的增殖指数,分别为(35.0±3.4)%和(27.2±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能够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改变其细胞周期分布.
作者:蔡宏;顾瑛;孙强;曾晶;李世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切取自体肋软骨后将软骨碎屑回植包埋人供区软骨膜内,对肋软骨修复和再生的影响.方法 取8~10周龄生长期雄性家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实验各组在完整保留软骨膜、肋骨软骨连结处的情况下切取一段肋软骨,对缺损部位采用直接缝合、软骨碎屑回植后缝合及软骨碎屑回植加生物蛋白胶封闭空隙后缝合3种方法处理,3种处理方法在各实验组家兔两侧肋软骨中两两配对;健康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6周处死家兔后观察各组胸廓及修复段的大体形态,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并行生物力学检测测定各肋软骨修复段的强度.结果 各实验组家兔的胸廓整体形态均较良好,各组及各处理方法之间并无明显差别;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各组修复组织均主要为纤维组织,回植的小块软骨虽能够有效存活,但无明显增殖.生物力学检测显示:不回植组的修复组织强度为(193.92±41.41)N、回植组为(318.88±28.28)N、生物蛋白胶组为(301.00±39.52)N、健康对照组为(300.54±38.35)N,不回植组明显低于后3组(P<0.01).而后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软骨碎屑回植虽不能促进透明软骨的再生修复,但能明显加强修复组织的强度,加强胸廓的稳定性,从而间接降低胸廓畸形的发生率.
作者:李先慧;简彩;李运明;夏炜;张辉;郭树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差异,探讨其意义.方法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各10例,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GPR50的表达,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检测组织中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含量,并将PCR阳性产物基因测序.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褪黑素受体GPR50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毛囊和汗腺均有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残留的毛囊和汗腺内也存在褪黑素受体表达;同时发现增生性瘢痕真皮成纤维细胞有广泛褪黑素受体阳性表达,而正常皮肤组织中则少见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分别为(1.16584 4±0.21829)和(0.99550 ±0.14624)拷贝数/μl cDNA,正常皮肤中为(0.99081±0.26485)和(0.77083±0.15927)拷贝数/μl cDNA,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T1、MT2 mRNA含量均高于正常皮肤(P关键词:瘢痕肥大性受体褪黑激素MT1MT2
作者:张俊成;谢有富;刘思隽;戴丽冰;李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作者:吴国平;黎德平;胡纯兵;何小川;兰永树;郭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CEACAM-1)和人胸肾表达趋化因子(CXCL-14)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CEACAM-1和CXCL-14在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平均吸光度.结果 CEACAM-1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消退期呈强阳性表达,消退完成期呈阳性表达;各期之间CEACAM-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14在增生早期血管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消退期呈阳性表达,消退完成期呈强阳性表达,各期之间CXCL-1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CAM-1和CXCL-14可能参与了婴幼儿血管瘤病理变化过程,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徐广琪;吕仁荣;霍然;郭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我们应用近红外组织血氧监测仪对19例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围手术期血氧状况进行监测,并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
作者:尹健;张婷;张学慧;李岳;孟扬;李海欣;丁芳媛;曹旭晨;丁海曙;张天浩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