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研究单腔双扩张器重叠埋置与单个扩张器埋置术的皮肤扩张率与即刻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差别.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2例共39处需行扩张器埋置术者,于24处单腔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15处单腔埋置1个扩张器.采用“湿布样”法测量扩张皮瓣的面积,同时测量手术时需要分离的皮下囊腔面积大小,即扩张皮肤的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二期手术前在扩张皮瓣的中央取两定点距离5 cm,取出扩张器后,再次测量这两定点的距离,采集数据并计算扩张皮瓣的即刻回缩率.结果 在扩张周期(P=0.06)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单腔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组与单腔单扩张器埋置组的皮肤扩张率分别为(3.5±0.9)%和(2.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的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分别为(30.3±0.8)%和(3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与扩张周期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68.结论 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的手术方法增加了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较传统方法相差无异,所以可供利用的扩张皮肤量绝对数增加了,同时减少大面积缺损时反复扩张的次数,特别适用于乳突区,超过周径一半的四肢缺损以及大面积躯干病变等.
作者:张干林;粱伟强;冀晨阳;张金明;陈宇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局部外涂普萘洛尔软膏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9例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女34例,男15例,年龄1~10个月,平均4.1个月.门诊接受瘤体表面外涂1%普萘洛尔软膏,每日3次,时间5~ 59周(平均21.1周),依据用药前后瘤体表面张力、大小、颜色变化,按照显著有效、部分有效、无效3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以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49例患儿中,26例(53.1%)显著有效;17例(34.7%)部分有效;6例(12.2%)无效,总有效率87.8%.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可检测到的不良反应.结论 外涂1%普萘洛尔软膏能有效促进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消退,且未发现口服普萘洛尔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婴幼儿血管瘤随访观察期间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牛静静;徐广琪;吕仁荣;霍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主穿支供血型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39例高能损伤导致的小腿及足踝部损伤,单独或组合选择腓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结果 39例44处创面,采用腓动脉主穿支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2块(穿支蒂27块、游离5块),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穿支蒂5块、游离1块),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大切取面积22 cm×10 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平均住院23 d(12~36 d).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吻合神经者两点辨距觉2.5~5 cm,未吻合神经者术后1年以上均存在保护性感觉.结论 上述3种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确切,合理个体化选择应用可修复不同类型小腿及足踝部创面;一期修复解剖清晰、血管条件好、手术设计灵活,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并缩短治疗周期.
作者:陈雪松;徐永清;陈建明;马志显;管力;许建明;余小军;李彦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口腔黏膜片移植与局部皮瓣耦合组建尿道修复尿道下裂的功能性效果.方法 17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行口腔黏膜片移植与局部皮瓣耦合再造尿道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前1d和术后1年对患儿进行尿流率测定检查,记录尿流率、尿量、排尿时间等参数,描记尿流曲线.将大尿流率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上进行描点分析.结果 术前17例患儿的大尿流率为(7.89+2.29) ml/s,其中12例(70.6%)尿流率曲线呈平台形,5例(29.4%)尿流率曲线低平;在Toguri尿流率列线图上描点分析,12例(70.6%)大尿流率在正常儿童的第5百分位数曲线以下.耦合法再造尿道术后1年随访,17例患儿的大尿流率为(11.30±3.01) ml/s,其中10例(58.8%)患儿的尿流率曲线接近正常的钟形曲线;7例(41.2%)大尿流率位于正常儿童的第25百分位数曲线以上,8例(47.1%)位于正常儿童的第25百分位数与第5百分位数曲线之间,2例(11.8%)在第5百分位数曲线以下.结论 耦合法组建尿道修复尿道下裂的功能性效果良好,手术后患者的大尿流率提高.
作者:王永前;李森恺;李养群;李强;刘立强;徐家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Reading man皮瓣修复圆形或椭圆形创面的效果,并评价其优缺点.方法 在非对称Z瓣的基础上,共设计F1(三角皮瓣)、F2(矩形瓣)2个皮瓣,修复切除病变组织或清创后残留的0.8 cm ×O.8 cm~9.0 cm ×8.0 cm圆形或椭圆形创面.结果 2008至2011年采用此法共修复32例,所设计的皮瓣均能完全覆盖创面,且无感染、无明显猫耳形成,仅有1例皮瓣发生面积小于5%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5例切口延迟愈合,术后瘢痕均不明显.结论 Reading man皮瓣设计灵活,是修复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李宾;刘安堂;赵耀忠;朱晓海;江华;张文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一种全鼻肋软骨支架的鼻再造新技术.方法 用皮肤扩张术和皮瓣延迟术预制额部扩张皮瓣充当再造鼻部覆盖物,鼻背皮瓣翻转做新鼻衬里,以肋软骨材料制作全鼻整体支架结构再造初期新鼻,后期精细修复后完成再造.结果 本组37例,经4~7次手术,全部成功实现全鼻再造,持续治疗时间6~8个月.再造手术后12 ~ 24个月随访32例,再造鼻皮肤色泽自然、瘢痕少、外形良好,触摸前鼻有弹性,且鼻孔对称、鼻腔通气好,医、患均满意.结论 全鼻肋软骨支架的鼻再造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新鼻型和鼻孔通气功能.
作者:李江;郭小平;王克华;赵东红;韩童;郎育红;彭黎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的性质,及其残留体内在脂肪瘤吸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肪瘤吸除术治疗多发性脂肪瘤患者,将获得的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以及干细胞标记抗体CD29、CD44免疫组化染色,以正常脂肪组织作为对照,行病理学分析;取平均阳性细胞密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体病理: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质地中等硬度,中央颜色微黄,周边散在灰白色质地疏松、不规则、条梭状膜样组织;正常脂肪组织颜色微黄,质地柔软均匀,无质硬结节存在.HE染色见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有较多的间质成分,间质中富有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簇分布于脂肪细胞之间,胞浆较少;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且大小一致、形态均一、间质较少,脂肪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有大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被干细胞标记抗体CD29、CD44标记.2组标本阳性细胞密度和阳性细胞面积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 '检验,分别为:t′D29(密度)=9.931,t′D44(密度)=10.171,t′CD29(面积)=7.761,t′CD44(面积)=6.639,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脂肪瘤吸除术终末质硬肿瘤组织中,分布着大量被干细胞标记抗体标记的脂肪瘤间质干细胞;此终末质硬肿瘤组织残留,可能是引起脂肪瘤吸除术后复发的原因.
作者:徐传军;曹莫;刘柳;郭雷洋;李三林;刘永红;于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评价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0年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59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33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269∶1;年龄7d至2.5岁,平均2.9个月.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中颌面部(28例)行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和激素灌注治疗,躯干四肢(31例)采用手术切除方法.随访6.5个月至7.3年,平均2.8年.统计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和瘤体消退情况,随访观察瘤体有无复发,患儿生长发育及肢体功能等.结果 59例患儿,痊愈58例,死亡1例.其中因瘤体破溃出血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55例.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升至正常,术后1周患儿精神状况改善,食欲增强,体重增加,哭闹不安情绪缓解,出血情况消退.颈外动脉结扎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后颌面部瘤体逐渐缩小消失,瘤体6~12个月消失18例,13 ~ 24个月10例.长期随访观察瘤体无复发,体重身高、免疫力等同正常儿童发育,功能活动良好.结论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KMS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降低患儿死亡率.
作者:雷红召;黄静;孟小分;马玉春;孙斌;乔军波;董长宪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皮肤的真皮由相互交织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形成网络支架,使之保持一定的弹性及紧致度,老化时,这些构造精巧的纤维发生松弛断裂,使皮肤丧失弹性,出现皱纹及组织下垂[1].面部除皱术虽可上提松垂的组织,但皮肤本身的弹性及质地方面却受益甚少,非手术治疗则有其独到的优势.射频是通过高频电流流经组织时产生热效应,导致胶原收缩并刺激新生的胶原合成,从而出现紧肤效应[1-3].虽然从组织学上已证实了射频治疗的有效性[4],但其临床效果与基础研究结果并未达到完全一致,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治疗中心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将射频(AccentXL)用于60例面部老化者的紧肤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黄绿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肿胀麻醉下负压吸脂术可应用于腹部、臀部、大腿和腋下等部位脂肪的消除[1],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易发生明显的寒战[2],不仅影响生命体征的监测,甚至造成某些潜在的危险.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奈福泮和曲马多对椎管内麻醉下产生的寒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为观察其对该类患者是否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效果,我们前瞻性地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张治明;曾宾;黄泽春;王剑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自1980年Morrison等[1]报道足拇甲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获得成功以来,各种形式的第2趾甲背皮瓣[2]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足拇甲瓣及第2趾甲背皮瓣供区的处理,通常采用游离植皮来覆盖创面,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植皮坏死、瘢痕挛缩、行走不耐磨、反复破溃形成溃疡等,部分病例后需行截趾术,严重影响足部功能[3].因此,许多学者对足拇甲瓣供区创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修复[4-8],而对于第2趾甲背皮瓣切取后的供区创面处理方法较少.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采用足拇趾腓侧侧方皮瓣转位覆盖的方法,修复10例第2趾甲背皮瓣切取术后创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熊胜;巨积辉;李建宁;刘跃飞;李友;侯瑞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内眦赘皮遮掩了内眦角的正常外形和部分视野,而且显现两侧内眦间距增宽、鼻梁平阔,甚至给人睁不开眼的感觉,严重影响容貌.目前,手术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有多种,但各有优缺点,且尚无一致公认的佳方法[1-2].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双弧线设计不对称Z成形法矫治内眦赘皮31例,取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31例,男2例,女29例,年龄21 ~28岁,均为双侧内眦赘皮,轻度7例,中、重度24例,其中有26例同期行重睑成形术.
作者:李高峰;谭军;罗滔;丁卫;欧阳华伟;郭君;刘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内眦赘皮表现为内眼角处垂直向的半月形皮肤皱襞,其掩盖了生理的内眼角形态.笔者前期曾采用一种改良的Z字成形法进行内眦赘皮的矫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操作较繁琐,且不易掌握[2-3].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我们对Oh等[4]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经153例求美者超过4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5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4例.年龄18 ~ 32岁,平均23岁.153例中埋线法重睑不满意11例;切开法重睑不满意9例;其他均为单睑.内眦赘皮分型:睑板型53例,睑型64例,眉型25例,逆向型11例[5].其中内眦赘皮手术后效果不佳3例,其他病例均为首次手术.本组仅行内眦赘皮手术12例,其余均同期行内眦赘皮矫正加重睑术或重睑修复手术.
作者:刘育凤;闻可;刘宁;王金明;张良关;陈刚;黄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骨间后动脉逆行皮瓣用以修复手背和虎口缺损临床多有报道[1-2],但有关其在修复腕掌尺侧缺损中的应用却相对较少.另外,如何简化血管蒂的分离过程,尤其是如何避免伤及伴行神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03年3月至2010年9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应用仅保留远端较大皮穿支的改良骨间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腕掌尺侧缺损5例,效果良好.
作者:粱钢;孙建平;谢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先天性联体畸形是一类复杂而少见的畸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2至2012年收治2例,我们结合文献并对治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如下.一、临床资料(一).病例介绍1.例1,一对患儿均为男性,剖腹产娩出,出生时体重5 900 g,出生后6h入院,面对面侧卧位,胸骨下部至脐部相连接,连接部约11.5 cm长.2.例2,一对患儿均为女性,剖腹产娩出,出生时共重5 300 kg,出生后4h入院,为臀骶会阴部相连,两侧大阴唇后端相联,可见处女膜痕.两阴道中有一隔.无肛门,只有一漏口,开口异位于侧后方之两婴交界皮肤皱折处,距正中线8 cm,用力分开肛门可见中间有一中隔,距肛门口0.3 cm,联体部的直径9 cm,小体重儿有轻度脊柱侧弯.余器官完好(图1~3).
作者:沈卫民;徐小群;崔杰;唐维兵;陈建兵;邹继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器官.脂肪组织中主要存在两大细胞群,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部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1].皮肤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皮肤生理性衰老,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减少、衰老密切相关.大量实验已证实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激化甚至直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参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和结构重建.我们仅就SVF、ASCs为基础的脂肪基质细胞治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胜昌;鲁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小鼠触须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活性和毛囊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2步离心法制备的PRP与采用显微解剖法获得的DPCs共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MTT法检测第4和第8代DPCs细胞活性.将新鲜分离的C57BL/6J小鼠背部表皮细胞与第4代的DPCs混合制成含有不同终浓度PRP的细胞悬液并移植至裸鼠体内,观察移植区域毛发形成的时间,4周后处死裸鼠,HE染色计算各组毛囊数量.结果 通过2步离心法获得的PRP中含有的血小板数量约为全血的8.3倍,与未加PRP的对照组比较,终浓度为5%和10% PRP组不但可促进前6代DPCs的聚集性生长,还可促进前8代DPCs的增殖.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0% PRP组长出毛发的早时间和形成毛囊的数量分别为(18±1)d和(344±27)根,对照组为(20±1)d和(288±35)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既能够增强DPCs的活性,也有助于毛囊的重建.
作者:苗勇;冯传波;张志丹;李泽华;肖顺娥;姜金豆;胡志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单昧中药土鳖虫能否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形成.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性别不限,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均建立右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第1天起每天喂食土鳖虫粉2 g,直至处死;对照组正常饮食.于固定期24、72 h,1、4和7周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耳兔各3只,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区内的新骨形成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同一时期实验组成骨活动较对照组活跃;实验组BMPs及VEGF的表达明 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土鳖虫可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BMPs及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彭利伟;杨海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在瘢痕疙瘩的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53例瘢痕疙瘩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标本,并按生长期分为A(<6个月)、B(6 ~12个月)、C(1~2年)、D(>2年)4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标本正常皮肤、浸润部、增生部及老化部成纤维细胞DNMT1的表达并比较差异;RT-PCR法检测各组标本及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DNMT1mRNA的表达.结果 DNMT1在成纤维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DNMT1蛋白阳性表达率(72%)及DNMT1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8%,P =0.001);瘢痕疙瘩生长期较短组成纤维细胞DNMT1阳性表达率(100%,评分:10.47±1.85)及DNMT1mRNA表达均高于生长期较长组(45%,评分:7.71 +1.80,P =0.007);瘢痕疙瘩浸润部(100%,评分:10.47±1.85)成纤维细胞DNMT1阳性表达率及DNMT1mRNA表达均高于增生部(78%,评分:6.63±1.75)与老化部(38%,评分:5.53 +1.55,P=0.001).结论 DNMTI在瘢痕疙瘩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瘢痕疙瘩生长期的延长,DNMT1的表达有降低趋势;随着瘢痕疙瘩中央成纤维细胞老化,DNMT1表达降低.提示DNMT1在瘢痕疙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瘢痕疙瘩浸润生长密切相关.
作者:杨娥;邹崎葩;张恒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并探讨其抗瘢痕的潜在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一定浓度的AngⅡ、Ros、GW9662作用下,采用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表达的情况.结果 CCK-8法吸光度A值、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Col-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 mRNA以及蛋白表达,AngⅡ组分别为1.082 5±0.007、6.45±0.97、4.92±0.86、2.92 +0.41、2.78±1.04;Ros+AngⅡ组为:0.722 4±0.012、1.82±0.34、1.78±0.27、1.57±0.46、t.68 +0.39. Ros组为:0.554 7±0.012、0.97±0.12、1.07±1.08、1.05±0.43、1.14±0.36;GW9662+ Ros+ AngⅡ组为:1.0560±0.005、5.83±0.24、4.47±0.32、2.69±0.35、2.62±0.27.CCK-8法吸光度,Col-Ⅰ和FN mRNA以及蛋白表达量,Ang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os+AngⅡ组则使这种效应明显降低(P<0.05).Ros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W9662+Ros+AngⅡ组与Ros+Ang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Col-Ⅰ和FN合成增多的效应,可能具有体外抗瘢痕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林康;吕雷;高伟阳;何智灵;张国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Q开关1 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对大鼠真皮胶原增生和皮肤中内质网分子伴侣(BiP/GRP78)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嫩肤治疗中内质网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5只Wistar大鼠背部皮肤脱毛,平均分成2部分,一部分用Q开关1 064 nm Nd∶YAG激光照射背部脱毛的大鼠皮肤共4次,每次间隔2d(实验组);另一部分不做任何处理(未照射组).取照射后第14和30天的大鼠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测量其真皮厚度;并用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取照射后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BiP/GRP78的表达.羟脯氨酸含量和真皮厚度使用t检验,免疫组化使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激光照射第14和30天的大鼠皮肤真皮厚度明显增加,增加率分别为29.6%和16.7%,胶原纤维束增粗、密集,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增加,与未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BiP/GRP78在激光照射后表达率为100%,较未照射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6,P<0.01).结论 Q开关1 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大鼠皮肤,引发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蛋白质正确折叠、合成,真皮胶原纤维增粗密集,从而达到非剥脱性嫩肤治疗的目的.
作者:李子全;庄乐;冯子超;戚其超;钟华;马伟元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已有较多研究[1-2],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们以25例接受过PAHG注射隆乳但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SF-36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对其生活质量,以及PAHG取出术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作者:董洁;田方兴;唐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小腿胫前中下段、内外踝、足跟及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常见,其修复也比较棘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但腓肠神经的离断使足外侧皮肤感觉缺失,给患者带来了永久性的局部损害.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们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4例,获得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4例,男2例,女2例.年龄47 ~ 72岁,其中右小腿烫伤感染骨外露1例,左小腿骨髓炎骨外露1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1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例.皮瓣小面积为4 cm×5 cm,大为6 cm×9 cm.蒂部短10 cm,长14 cm.
作者:姚广东;王锡蓓;邓自强;秦芹;李珍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们对25例肌腱损伤断裂后回缩,采用常规方法无法找到近端断端的病例,通过克氏针结合输液管自制肌腱导针轻易找到断端,并实施修复手术,获得较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 ~ 62岁.肌腱损伤后采用常规方法在原切口无法掏出20例,肌腱自肌腹处撕脱、拇指撕脱离断5例.二、方法(一)肌腱导针的制作:无菌输液管1套、1.0克氏针1根,术中根据肌腱两切口的距离截取输液管的长度,将1.0克氏针一头弯曲成圆弧状,以避免克氏针头对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将克氏针插入输液管作为导针(图1).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寿奎水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