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游离薄型殷前外侧皮瓣及游离前臂皮瓣修复46例舌癌术后半舌缺损,并对比2种修复方法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舌体外形恢复满意程度、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状况等.结果 46例舌癌患者采取了薄型股前外侧皮瓣或前臂皮瓣修复,其中12例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全部成活,1例发生血管危像,经抢救后皮瓣成活;34例前臂皮瓣中33例成活,3例发生血管危像,抢救后2例皮瓣成活,1例发生坏死.对比2种舌癌手术修复方法表明:2种方法术后舌体外形基本满意,口腔功能基本恢复,语言及吞咽功能亦无明显差别.结论 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舌体缺损效果佳、外形好,功能恢复与前臂皮瓣修复效果无明显区别,且对供区影响小,组织量丰富、供区隐蔽,可以作为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首选方法.
作者:卢明星;孙国文;杨旭东;王志勇;胡勤刚;唐恩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术后镇痛对断指再植术再植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拟行断指再植术者共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排列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3例)2组.术毕开启白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A组药物:芬太尼1.0mg+托烷司琼4.0 mg+地佐辛10 mg+右美托咪定200 μ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除不加右美托咪定外,其他药物同A组.镇痛泵持续输注量2 ml/h,单次给药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记录并统计术后0~6h、6~12h、12~24 h和24 ~ 48 h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再植指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 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伤至手术开始时间(Ts)、受伤至通血成功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0~6h、6~12h、12 ~ 24 h和24 ~48 h,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高VAS评分和低Ramsa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60指有3指发生血管危象,2指行血管探查术,B组患者56指有1 3指发生血管危象,10指行血管探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CIA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也均未发生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手术4周后A组有58指存活,存活率96.7%(58/60);B组47指存活,存活率83.9% (4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术后镇痛,可提高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的成活率,并具有安全性.
作者:张颖;张立;张文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唇沟皮瓣联合带有单侧皮肤的游离耳廓软骨组织瓣修复鼻翼全层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9例鼻翼全层缺损患者,采用鼻唇沟皮瓣联合带有单侧皮肤的游离耳廓软骨组织瓣修复,且保留2~3 mm耳轮边缘处反折的皮肤,以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衬里及软骨支架,同侧鼻唇沟皮瓣修复外被皮肤.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 ~18个月,平均12个月,9例软骨组织复合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鼻唇沟皮瓣远端切口缘出现表皮坏死,经给予清痂、换药治疗后痊愈.6例术后鼻翼缘接近正常,鼻孔和鼻外形对称;3例鼻翼缘弧度和耳廓复合组织瓣饱满度不够,鼻孔轻度不对称.结论 鼻唇沟皮瓣可以增大游离耳廓软骨组织瓣成活面积,保留的耳轮反折皮肤可使重建的鼻翼缘弧度光滑自然,应用鼻唇沟皮瓣联合带有单侧皮肤的游离耳廓软骨组织瓣可以修复大面积鼻翼全层缺损.
作者:彭维海;荣莉;王望舒;刘超;张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远位扩张皮瓣带蒂移植在修复面颈部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背部超长动脉扩张皮瓣、锁骨下扩张皮瓣、上臂内侧逆行扩张皮瓣带蒂移植修复面颈部畸形96例,并进行回顾性的资料分析与随诊.结果 95例患者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皮瓣全部成活,色泽正常;1例远端发生坏死.供区均直接缝合.经术后1~8年随访观察,转移皮瓣色泽与颜面部接近,厚度适中,感觉正常,外形美观.结论 远位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方法,适应证广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郭鑫;王千文;李秀琪;李无言;王佳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睑袋整复术中可唤醒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门诊收治的50例ASA分级Ⅰ~Ⅱ级睑袋整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25例.采用双盲法,观察组患者将右美托咪定0.8 μg/kg用输液泵10 min内泵入,然后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3μg·kg-1 ·h-1+瑞芬太尼0.05 μg· kg-·min 1,对照组采用1%利多卡因2 ml加1∶20万的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咪达唑仑0.04 mg/kg镇静.观察2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术中躁动和配合情况,以及术者和患者的满意度.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术中药物干预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6.4±7.2)min和(55.6±6.8)min,苏醒时间分别为(3.0±0.23) min和(2.1±0.34) 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心率(78.2±7.6)次/min相比,观察组心率(64.2±8.2)次/min,下降明显(P<0.05),无明显呼吸抑制(SpO2<90%、RR <8次/min).观察组除有1例患者需加深麻醉外,其余24例术中均无躁动并配合术者完成手术.对照组有4例患者术中无躁动,有18例术中躁动但能配合完成手术,3例需辅助静脉药物.观察组术者和患者的满意度(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可安全地应用于患者睑袋整复术,但应注意右美托咪定的减慢心率作用.
作者:吴明浩;李翔;陈惠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3种阴茎再造方法的效果.方法 2000年9月至2012年12月,应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阴茎再造48例,包括吻合血管游离肩胛皮瓣法、带蒂髂腹股沟皮瓣法和旋股外侧血管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法.设计皮瓣长约12.0~ 14.5 cm,宽10~ 12 cm,尿道周径为2~3 crn.结果 应用吻合血管游离肩胛皮瓣法21例,因皮瓣本身血供及受区血管异常失败3例,11例放置了硅胶银丝棒假体,3例出现假体外露;带蒂髂腹股沟皮瓣法21例,8例皮瓣出现血运障碍导致部分坏死,7例放置了硅胶银丝棒假体,3例出现假体外露;股前外侧皮瓣法6例,2例皮瓣缺血坏死及感染失败,此法均未放置假体.所有首次手术失败者改用其他方法修复,终均成功完成阴茎再造.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2.5年,26例患者对外形满意,排尿功能完好,能完成性生活.结论 对比3种阴茎再造术,吻合血管游离肩胛皮瓣法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冯隽;李养群;唐勇;杨喆;赵穆欣;陈文;马宁;王维新;胡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根肋骨-软骨重塑移植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5例Binder综合征患者,于术中切取第7肋软骨和相连的部分肋骨,初步雕刻分成3部分:1块I形软骨、1块倒T形软骨和1块由肋骨及软骨组成的C形植入体,C形植入体从中央纵行劈开分成C形和反C形2部分.I形、倒T形软骨组合成L形植入体,用来增高鼻背、支撑鼻小柱和升高鼻基底.C形和反C形2块植入物用于填充梨状孔周围.结果 术后5例患者对畸形矫正效果均满意,并均获18 ~30个月随访.患者鼻部和面中部的升高均维持在正常位置,鼻部支架也未出现偏斜.结论 单根肋骨-软骨重塑移植治疗Binder综合征,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作者:刘志坤;蒋承安;刘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可以使术后乳房表面瘢痕小化的矫正轻度乳房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32例轻度乳房下垂患者经乳晕切口行筋膜后隆乳术,全部使用解剖型乳房假体.结果 32例患者术后乳房下垂均得到完全或大部分矫正,仅留有与普通隆乳术相同的乳晕切口瘢痕,无乳房表面垂直切口瘢痕.除2例出现术后短期积液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乳晕切口应用解剖型假体行筋膜后隆乳术,可有效纠正轻度乳房下垂,并使乳房表面瘢痕小化,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才杰;陈波;周洋;马海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上睑下垂根据上睑提肌肌力的不同分为轻、中、重3度[1-2],对于轻、中度上睑下垂,常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或部分切除的方法矫正[3],而对于重度患者,常常选用额肌瓣手术进行矫正[4-6],但该术式的缺点是改变了上睑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术后矫正眼睑不自然.2011年至2013年,我们应用睑板切除来缩小上睑提肌的切除量,并矫正17例重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作者:郑金满;刘菲;杨群;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双环法或中央蒂法乳房缩小手术是国内较常使用的乳房缩小术式,方法简便,术后瘢痕隐蔽,为许多手术医生及患者所选择.但是该方法也存在较多的局限,如手术者对手术设计及乳房组织量切除的掌握存在问题,或对乳房的血液供应的解剖不清晰,即可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甚至乳晕、乳头坏死[1-2].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我们收治双环法乳房缩小术后并发症患者11例,采取不同方法予以修复.
作者:沈干;杨建荣;杨荣华;张晓亮;沈前军;李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耳廓离断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进行显微再植[1],但因部位特殊、血管纤细等原因导致再植难度大.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我们通过吻合耳后动脉下耳支的方法对4例完全离断的耳廓再植,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2~43岁,平均36岁.切割伤3例,撕脱伴缺损1例;全耳廓离断2例,下2/3耳廓离断2例;左侧3例,右侧1例.
作者:李连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指端缺损是手外伤中常见的损伤,治疗上以术后能达到恢复指端外形,有良好的感觉和关节伸屈功能,并尽可能地保留手指的长度为理想.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V-Y推进皮瓣,指侧局部舌形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以及各种邻指、鱼际、腹部带蒂皮瓣[1-5],各有相应的指征及优缺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们利用两侧Z成形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8例,效果满意.
作者:陈莹;丁晟;秦振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自体脂肪组织是理论上较为理想的的软组织填充材料,但由于术后常出现脂肪细胞成活率低、吸收率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因此,如何在体内实现对脂肪组织存活机制的调控,达到理想的填充效果,是整形外科临床应用及理论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作者:曾昭卫;廖云君;鲁峰;高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视黄酸对人胚胎干细胞(ESCs)的增殖、干性及其向拟胚体分化的能力的影响,探索应用人ESC为模型研究先天发育畸形机制的可行性.方法 用real-time PCR、MTS细胞增殖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视黄酸处理前、后H9 ESC增殖和干性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比较H9 ESC向拟胚体分化后,视黄酸处理对三胚层标志基因及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随着视黄酸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增加,H9 ESC的增殖速度在指数生长早期显著上调,干性标志基因OCT4,Nanog和Sox2及Oct4翻译调控因子Lin2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Oct4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视黄酸处理后拟胚体出现空泡结构,外胚层标志基因NeuroD1、Noggin,中胚层标志基因Brachyury、Twist和内胚层标志基因AFP,GATA-4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并以AFP的变化为显著(P<0.01).此外,成脂相关基因C/EB Pα表达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成骨相关基因OPN的表达水平在视黄酸处理5d后显著下调(P<0.05).结论 高浓度的视黄酸可诱导H9 ESC丧失干性,并使其向拟胚体方向发生过度分化,同时破坏早期拟胚体形成过程中成骨成脂分化的平衡,这可能与其诱发先天性颅面发育畸形相关.
作者:傅歆;刘文博;谢方南;肖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在体外Transwell系统中共培养后,乳房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breas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bASCs)向乳腺上皮样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 自乳房缩小整形术切除的腺体内的脂肪组织中获取hbASCs,取HBL-100细胞系和第3代hbASCs,按1∶1的细胞比例分别接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上室和下室,同时设置相同浓度单纯第3代hbASCs为对照组,分别在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和对照组下室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下室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对细胞爬片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定乳腺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18、CK19的表达.结果 Transwell体系中各细胞均可良好贴壁生长.共培养至15 d,实验组下室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体积变小,排列呈铺路石样,部分细胞形态上表现出乳腺上皮样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等典型上皮细胞结构特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经共培养诱导后,实验组部分细胞可阳性表达乳腺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K18、CK19;对照组诱导细胞上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组CK18、CK19阳性率分别为(24.4±12.0)%和(21.6±16.4)%;对照组分别为(1.8±1.7)%和(1.1±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HBL-100细胞共培养后,乳房脂肪干细胞可以被成功诱导成乳腺上皮样细胞.
作者:杨杰;郭能强;孙家明;熊凌云;王荣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CD分子表型、部分因子及相关蛋白表达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早期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相结合分离培养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绘制原代及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表面CD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19、CD31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结果 原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漩涡状生长;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在体外培养第1~4天,原代及第3代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第3代比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强(P<0.01).细胞高表达CD105、CD73、CD90及C D44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间充质干细胞阴性细胞表面标志.原代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比例分别为:CD105 55.22%、CD7399.03%、CD90 54.75%、CD44 98.62%,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5%.第3代细胞分别是CD105 98.28%、CD73 99.83%、CD90 99.52%、CD44 99.56%,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1%.第3代表达间究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的细胞比例呈现增高趋势.波形蛋白、CD31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特性;且表达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标志物,创面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内皮向间质转化(EndMT)可能是人创面愈合早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之一.
作者: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Notch基因在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otch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方法 收集6例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样本,二步酶消化法获取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原代和第3代细胞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胚胎蛋白4(Oct4)、波形蛋白和CK19的表达;体外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茜素红S检测钙盐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Notch1-4 mRNA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原代及第3代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均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型CD29 (94.93%)、CD44(89.79%)、CD90 (74.28%),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型CD34(1.26%)、CD45 (0.79%);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表达多能干细胞标志Oct4和间充质细胞标志波形蛋白,不表达上皮细胞标志CK19;向成骨细胞体外诱导21d后,可见明显钙盐结节;Realtime-PCR结果显示Notch1-4基因在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中均有表达,且Notch2、Notch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Notch1、Notch4基因(P<0.05).结论 人瘢痕疙瘩间充质样干细胞Notch基因不同亚型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及参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
作者:邓呈亮;王波;张子阳;孙广峰;朱晶晶;王达利;余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杯状耳是介于招风耳和小耳之间的先天性畸形,约占先天性耳部畸形的10%.杯状耳多双侧发生,同时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1].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我们收治了3例双侧杯状耳畸形患者,分别具有家族史,并均已排除了染发剂、农药、化工产品长期接触史及孕期用药史等环境风险因素,家族患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四肢畸形、生殖器畸形,双侧面部发育对称.
作者:刘暾;刘迪;胡金天;钱瑾;周栩;章庆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乳房肥大症是由于乳房的腺体、脂肪及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乳房体积过度增大,俗称巨乳症,乳房缩小整形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乳房缩小整形术式繁多,不同术式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笔者在美国及欧洲学习期间,见整形医生多采用下蒂法行巨乳缩小术,该术式由美国学者Robbins[1]于1977年提出,此后我国学者先后报道了其改良术式[2].
作者:顾玉芳;赵宇;Maria Deutinger 刊期: 2014年第03期
Pfeiff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颅缝早闭、面中部发育不良、粗大倾斜的拇指及大脚趾,部分并指(趾).1964年因Pfeiffer[1]首次报道了一家系三代人中8人发病而得名,此后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临床表现繁杂多样,并且轻重不一,经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仅有60余例[2].该病在活产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 000[3],大部分为欧美人群,亚洲群体中更为罕见[4-5].
作者:阮姝婕;唐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足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察足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足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察营养动脉在肌肉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结果 解剖发现的23块足内在肌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肌肉平均长度是(66.1±23.2) mm,肌纤维平均长度是(20.2±4.5) mm,每侧足部有63支肌支提供血液,平均每块足内在肌肉(3.2±0.8)支,平均直径(0.8±0.3) mm,供血区域面积的长、宽分别是(2.2±0.8)cm和(0.9±0.4) cm.同时发现有部分肌肉缺失.结论 ①足内在肌的血运丰富,肌支大小,行程不一,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②其中7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周鹏;魏鹏;梅劲;崔怀瑞;楼超;唐茂林;陈世新;刘文悦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