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5年3期文献
  • 不同分子量配比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皮下注射的动物及临床实验

    目的 观察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内、外的降解速率,以获取维持注射填充美容效果时间较持久,并终可完全降解的、安全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注射用美容填充剂.方法 ①在碱性条件下,选择分子量分别为4×105、8×105、10×105、12×105的透明质酸钠与二乙烯基砜交联配制胶体;②筛选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成透明质酸凝胶组(A组)和透明质酸原液组(B组),A、B组再各均分为3小组,每小组背部皮下注射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凝胶或透明质酸钠原液,并于注射后7、90、180 d,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速率,同时将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在密封低温及空气中分别静置,观察其自然降解速率.③筛选出降解速率稳定胶体,将其在后期召集的志愿者中行面部美容注射,观察注射效果及降解速率.结果 分子量为4×105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在90 d时降解完毕,分子量为8×105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在180 d时降解完毕,分子量为10×105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在180 d时降解至90.0%;原液均可在7d内完全降解吸收;体外密封低温保存12个月,其胶体状态无明显变化,在空气中静置1d胶体完全降解;分子量为10×105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动物及临床试验中其注射效果可以保持6个月以上.结论 在物料比相同的情况下,分子量越低的透明质酸钠凝胶降解速率越高,分子量越高的透明质酸钠凝胶降解速率越低,但分子量过大的透明质酸钠凝胶无法形成良好流动性的胶体;故分子量为10×105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在临床注射中应为首选.

    作者:冉维志;王晓丽;胡月飞;高崧瀛;杨亚红;孙健;孙淑明;刘忠梅;王姜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在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在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分指后指蹼皮肤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在手背相应掌骨间设计相应大小及形状的皮下穿支蒂掌背皮瓣(皮瓣四周切开而皮下不游离),并于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修复重建先天性并指畸形15例23侧28个指蹼.结果 28个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大面积3 cm×2 cm,小面积1.5 cm×1.0 cm.术后14例22侧26个皮瓣获10 ~22个月随访,平均14.5个月,患者指蹼大小适中,外形正常,掌指关节活动良好;指蹼两点辨距觉9~13 mm,平均11 mm.根据Swanson手功能的评定标准,对分指后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评定:优18个,良8个,可2个,优良率达92.6%.结论 掌背穿支皮瓣滑移术重建指蹼,具有手术简便安全、重建指蹼外形美观、功能好等优点,是先天性并指畸形指蹼重建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刘焕龙;王增涛;张文龙;郑有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肌皮瓣桥接胫后血管修复对侧下肢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游离肌皮瓣与健肢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对侧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3年6月,对10例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健肢胫后血管与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脐皮瓣、股前外侧肌肌皮瓣的血管吻合,形成以健肢胫后血管为蒂的顺行或逆行桥式皮瓣,交腿修复对侧小腿下段及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40 cm×21 cm ~22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48 cm×26 cm~25 cm×18 cm,供瓣区游离皮片移植.术后双小腿应用克式针分别在胫骨中上段及跟骨部位同定,4周后拔除克式针,双小腿进行功能锻炼,5~8周断蒂.其中6例患者皮瓣断蒂时行健肢胫后动脉再吻合.结果 10例患者的游离皮瓣均成活,3例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修薄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患肢行走功能逐渐恢复,外观满意,健肢再次吻合的胫后动脉通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小腿下段及足部有广泛软组织缺损骨质外露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或传统交腿皮瓣不能修复,且患侧肢体胫前或胫后动脉有1条受损,不能作为吻合血管行游离皮瓣移植者,可根据不同创面选择合适的游离肌皮瓣予以桥接移植修复,可降低截肢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肢修复方法.

    作者:夏成德;狄海萍;薛继东;赵耀华;李晓亮;李强;牛希华;李永林;连鸿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设计上界不超过锁骨的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预扩张区域,将扩张器置入深筋膜下层进行预扩张.预扩张完成后,将颈部瘢痕全部或部分切除、松解挛缩,在扩张后皮瓣上,根据创面大小结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应用解剖设计皮瓣.皮瓣剥离、旋转后无张力覆盖创面.供区拉拢缝合.结果 本组17例,均为扩张后岛状皮瓣转移,扩张后皮瓣与颈部周围组织色泽、质地匹配良好,术后随访6 ~12个月,颈部瘢痕挛缩纠正彻底,效果满意.结论 扩张后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血供恒定,解剖容易,是修复严重的颈部瘢痕挛缩的良好选择.

    作者:马显杰;董立维;李杨;王璐;李威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美容门诊2 183例就诊患者睑形分析

    目的 归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美容门诊就诊人群眼睑形态的特点.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就诊并留有完整面部影像学资料和一般资料的2 183例患者按性别进行分组,并对患者影像资料中眼睑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取得各睑部形态数据,判断各样本是否存在内眦赘皮、单睑等,并分别统计内眦赘皮及单睑在全部样本及不同性别中的构成比.结果 2183例(4 366只眼)样本中,内眦赘皮占86.1%(3 760/4 366),单睑占35.3%(1 541/4 366).在178例(356只眼)男性及2 005例(4 010只眼)女性中,内眦赘皮分别占78.4%(279/356)及86.8% (3 481/4 010),单睑分别占48.0% (171/356)及34.2%(1 370/4 010).结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美容门诊就诊人群的单睑和内眦赘皮构成比较高.

    作者:张颂;李东;马勇光;薛红宇;毕洪森;谢宏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小鱼际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目的 总结游离小鱼际穿支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8例拇指指腹缺损伴有末节指骨肌腱外露的病例,设计切取同侧小鱼际穿支皮瓣,大小为1.4cm×2.0cm~1.8cm×2.2cm,将小指尺侧指动脉与拇指指动脉吻合,皮瓣伴行静脉及浅静脉分别与拇指指腹、指背静脉吻合,以9-0线将皮瓣内的神经分支与一侧指神经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小鱼际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8例皮瓣及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8例8指术后获得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 10 mm,术后拇指各关节活动正常.供区线状瘢痕愈合,无并发症,手部握力未见减弱.结论 游离小鱼际穿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是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较为理想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周晓;芮永军;薛明宇;许亚军;强力;郑和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三维CT测量分析在颅面部骨纤维异样增殖症轮廓整复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骨组织标志点三维坐标的测量分析法在颅面骨骼畸形患者实施轮廓整复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0.0软件,调整头颅三维模型在系统坐标系内的位置,使得眶耳平面与坐标系的水平面平行,中矢状面与坐标系的中矢状平面重叠.在三维模型上标记测量点并提取其三维坐标值,分别获取两侧对应测量点三维坐标相对于系统中矢状面的三维差值,以测量结果为指导分块截除多余病变骨,实施轮廓整复手术.结果 三维CT测量分析可以全面评估畸形程度,获得面部骨骼对称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以测量结果为指导实施轮廓整复术14例,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术后容貌明显改善.结论 三维CT测量分析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恢复面部对称性,为术前规划和实施精确手术开辟了新思路.

    作者:王瑞晨;柳春明;贾赤宇;李桂珍;高全文;乌兰哈斯;韩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带趾骨的(足母)甲瓣与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

    目的 探讨采用带部分(足母)趾末节趾骨的(足母)甲瓣+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组合移植修复拇指Ⅱ~Ⅲ度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12年7月,对25例25只拇指外伤性Ⅱ~Ⅲ度缺损,根据健侧指近、末节指骨的总长度、末节指骨长度、末节指体粗处周径、甲床长度及宽度,以及修整后的伤指近节指骨残留长度、近节残指体长度等测量数据,设计同侧足带部分(足母)趾末节趾骨的(足母)甲瓣+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拇指缺损;供区(足母)趾趾端用组织切取后残存的胫侧皮瓣覆盖,(足母)腓侧创面移植皮片或用皮瓣修复;第2趾骨缺损区采用(足母)趾末节多余骨质+拇指残端修整后残存骨质,或截取适量髂骨填充,维持第2足趾原长,或者将关节切取后两端骨断面直接对合同定.结果 本组25例25只再造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 ~ 26个月,无移植关节退行性变,所有移植组织均成活,供足也均无功能影响,患者满意度高.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0例,良11例,总优良率84%,效果较差4例,其中2例移植骨关节坏死,2例移植关节远端骨折面迁延不愈,均作去除死骨,取髂骨植骨处理.结论 无论是术后再造指的外形及功能,还是对供足的外形及功能的影响,本手术方法均是拇指Ⅱ~Ⅲ度缺损较好的修复方法.

    作者:宋付芳;王文刚;章庆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健侧胸壁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修复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

    目的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而又打破传统任意皮瓣长宽比例限制的的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主导的肋间穿支系统供血范同内,于健侧胸壁沿肋骨走向设计皮瓣,皮瓣不带知名血管,蒂部近胸骨,以皮下组织蒂(含筋膜)为蒂似网球拍状,通过隧道转移修复对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溃疡.临床治疗9例,皮瓣大11 cm×13 cm,小5.0 cm ×3.5 cm,蒂宽2.0~3.0 cm,蒂长2~~8 cm.结果 9例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皮瓣全部成活,外形理想,随访3个月到3年,溃疡无复发.结论 网球拍状皮下筋膜蒂狭长窄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无需解剖血管,切取容易;其长宽比例超过常规任意皮瓣,蒂部狭长使其旋转和覆盖范围大,供区范围大,可切取包括乳房下皱襞皮肤的健侧胸部软组织,是修复部分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较为理想的皮瓣.

    作者:余道江;赵天兰;伍丽君;于文渊;Anne MORICE;孙卫;王玉龙;洪嘉昀;李秀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脱细胞真皮植入辅助治疗Ⅲ度腭裂

    先天性腭裂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在0.5/1 000左右[1].现很多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在患儿发音之前就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但Ⅲ度腭裂在婴儿期进行手术易发生腭瘘.我们采用加垫脱细胞真皮的方法,使腭瘘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对同一名医师于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的504例腭裂术中加垫或未加垫脱细胞真皮的手术进行研究,分析该方法的可行性.

    作者:邹继军;崔杰;陈建兵;季易;陈海妮;沈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小隐静脉结扎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约为20%,女性略高于男性[1].传统手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以及逐段剥脱,因手术创伤较大、瘢痕多,影响下肢美观[2].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我们采用小切口下行大、小隐静脉结扎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0例,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83侧下肢,男40例,女20例,年龄33~ 87岁,平均59岁,病史3个月至40年,其中下肢静脉性溃疡12侧.

    作者:包国宏;王华珍;龚小玲;朱小平;黄巧洪;潘圣鑫;黄朝帅;杨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尿素在阴茎头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泌尿系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对较少,发生于阴茎头的海绵状血管瘤就更罕见[1].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我们收治18例阴茎头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采用尿素瘤体注射或联合手术切除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年龄8~28岁,平均14岁,均为先天性,包皮翻转后发现肿块,且缓慢增大而就诊.14例阴茎头部背侧可见瘤体,横径0.5 ~2.5 cm,暗红色或青紫色不规则肿块,突出阴茎头表面约0.4 ~1.0 cm;2例围绕尿道外口生长;2例累及全部阴茎头.所有病例阴茎头肿块指压后均可缩小,但松开后迅速充盈;无搏动感、无压痛,尿线正常;均无瘤体溃烂、出血;勃起功能均正常,无血尿等.阴茎头肿块可随阴茎勃起而增大,勃起消退后即恢复至勃起前大小.

    作者:范志强;乔军波;孙斌;皇甫雪军;刘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胫后动脉小腿中下1/3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或穿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已有较多报道[1-2],但对于外伤导致内踝部软组织缺损合并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损伤的病例,则难以修复[3].我们在切取小腿内侧皮瓣时发现胫后动脉在小腿中下1/3交界、平跟腱腱腹交界平面,较为恒定地发出1条穿支血管进入皮下,该穿支在小腿内侧中上部深筋膜及浅筋膜层与胫后动脉其他穿支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4],以该穿支为蒂切取小腿内侧中上部皮瓣逆行转移可修复内踝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于临床应用12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许亚军;陈政;周晓;包岳丰;张辉;杨凯;陈学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etoidioplasty术在女性易性症变性手术中的应用

    阴茎再造术是女变男变性手术的关键,目前阴茎再造的方法有皮管法、游离皮瓣法、带血管蒂皮瓣法等,但均存在需多期手术、住院周期长、手术复杂、瘢痕明显、并发症高、花费大等问题[1-3],部分患者由于以上原因仅愿意接受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甚至放弃手术变性[3].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共接诊32例女性易性症患者,并对其中的7例采用Metoidioplasty术(阴蒂阴茎化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朱文庆;朱辉;龙云;崔永言;李思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颏骨塑形结合Medpor置入的颏整形

    颏部形态在面下1/3中起到重要的美学作用,临床常见的颏部畸形表现为三维方向的发育异常:发育不足、过度或伴有偏斜,其中颏部前后向发育不足伴有颏部偏斜或颏结节、颏联合处发育过度的畸形较常见.颏部畸形的矫正方法包括颏部截骨成形坚强内固定,单纯的颏部去骨,生物材料的置入[1].过度对颏部前后向发育不足伴有颏部偏斜或颏结节、颏联合处发育过度的畸形,常采取单纯的颏成形或材料置入矫正[2-4].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取颏部去骨结合Medpor材料置入的方法治疗10例,效果良好.

    作者:刘宁;刘育凤;黄金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保留足跟脂肪垫的足底皮瓣整形术

    足跟脂肪垫为一致密脂肪组织,是存在于皮肤和跟骨之间的有弹性的脂肪组织,又称为跟垫,在人体负重时起重要的缓冲作用.临床上足底皮肤因外伤等原因致广泛撕脱、骨外露需行皮瓣修复,但由于供区和受区组织学和解剖学结构的差异,常致术后皮瓣臃肿,行走时皮瓣滑动,不仅局部外观不满意,还可影响肢体的功能,以往为保留足跟负重区脂肪组织,需多次整形,术后效果亦难满意.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我们采用自制的脂肪剥离器,先剥离后吸脂,临床治疗11例足底部皮瓣臃肿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宋骁军;牛耀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侧浮动额骨瓣手术矫正额蝶缝早闭致斜头畸形

    斜头畸形多由一侧冠状缝早闭所致,也可南于颅骨基底冠状环的额蝶缝过早闭合,导致非变形性一侧斜头畸形.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例单纯额蝶缝早闭所致斜头畸形患儿,采用单侧浮动额骨瓣手术矫正,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1岁2个月,出生后发现头部畸形至今入院.检查:左侧额区,眼眶骨质向内凹陷、变形,右顶部略向前突.术前头颅螺旋CT平扫+三维立体重建示:左侧额蝶缝过早闭合,左侧额区、眼眶骨质向内凹陷、变形,鼻部骨质向右移位,颅底中线与鼻根连线向右侧偏斜,相应冠状缝未闭合,与对侧闭合程度相等.脑质密度正常,脑室形态增宽.诊断:左侧前斜头畸形,左侧额蝶缝早闭.

    作者:黄巍;左海亮;陈子英;王晓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颗粒脂肪移植后严重并发症的文献分析

    Neuber于1893年首次进行白体脂肪移植[1].Lexer于1910年首次成功应用自体脂肪隆胸、治疗半侧颜面萎缩和其他软组织凹陷[2].现代白体脂肪隆胸由Bircoll开启[3].现自体脂肪被广泛用于填补缺损,改善瘢痕,重塑面部及肢体轮廓[4].但脂肪移植的可行性仍备受争议,因为移植效果受脂肪获取方式、注射脂肪量、收集和注射脂肪部位等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5],且脂肪移植并非绝对安全,水肿、血肿、感染、钙化、脂肪坏死、油脂囊肿、肉芽肿是常见的并发症[6].严重感染和血管栓塞是自体脂肪注射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还会使身体遭受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我们查阅了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在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中文文献,在Pubmed中搜索英文文献,中文文献以常见并发症的总结分析为主,严重并发症未见详细的描述[7].英文文献中与并发症相关的文章包括常见并发症的总结分析、特殊并发症的个案报道及严重并发症的个案报道,未见严重并发症的总结,共筛选所得严重并发症17例.

    作者:万锦麟;鲁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口下颌沟的解剖学特征及治疗进展

    口下颌沟是一个沿降口角肌的内侧缘走行[1]、从口角延伸至下颌缘的面部区域,有随年龄的增长而越加突显的倾向[2].口下颌沟畸形被认为是面部老化的标志之一,在面部静止或活动时,口下颌沟会明显显露出来,它也常被称为口下颌皱褶或木偶纹.口下颌沟畸形的形成可能是由面部老化引起的皮肤松弛、脂肪蓄积及多种组织结构老化等原因所引起.众多学者对口下颌沟的解剖学内容所进行的更为深人的研究,不仅会丰富口下颌沟区域的解剖学知识,同时也会促进口下颌沟畸形治疗技术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作者:刘阳子;杨柠泽;王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扩张包膜对移植后肋软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扩张器包膜对自体异位移植后兔肋软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在10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背部脊柱两侧对称埋置15 ml扩张器各4枚,持续扩张1个月后,取出扩张器,一侧去除扩张器包膜为去包膜组,一侧保留扩张器包膜为带包膜组,同时取右侧第7、8肋软骨,去除肋软骨膜后一分为二,分别放置于背部对称扩张囊腔内,分别于术后4、8周取左右对称部位的肋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根据试验机要求制成相应大小标准试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8周后,平均极限抗拉强度:去包膜组为(4.954+2.8) MPa,带包膜组为(2.939+0.842) MPa;平均压缩强度:去包膜组为(58.74±13.77) MPa,带包膜组为(47.61±11.41) MPa,去包膜组的抗拉强度及压缩强度均高于带包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去包膜组肋软骨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带包膜组.结论 去除扩张器包膜对移植后肋软骨生物力学性能的保持优于保留扩张器包膜组.

    作者:周佳宇;尚巧利;杨庆华;何乐人;蒋海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脂肪组织提取物促进组织工程室内脂肪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组织工程室模型中脂肪组织提取物对血管和脂肪新生诱导的影响.方法 健康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4只,取兔腹股沟脂肪垫,经培养、离心、过滤后得到脂肪组织提取物(adipose tissue extract,ATE),应用组织工程室技术在兔背部左、右则建立2个组织工程室模型.1周后根据工程室内是否加入ATE分为2组:实验组为兔背部右侧工程室加入0.2 ml ATE,对照组为左侧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注入后3d和1、2、3、4、7周取出标本,每个时间点8只,观察大体形态、体积,行HE染色,CD31检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每个时间点左、右两侧脂肪瓣的体积及毛细血管数目行配对£检验.结果 注入ATE后,实验组新生组织体积为(5.12±0.22) ml,较对照组的(4.90±0.15) ml明显增大,早期血管新生和数量明显增多,注入ATE后l周总的毛细血管的数量高,并且实验组[(72.80±9.67)个]较对照组[(51.40±6.09)]个多,中期新生组织边缘更早出现血管周围的脂肪新生,后期新生组织外层包膜厚度更薄,减少对内部脂肪新生的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E能促进组织工程室中脂肪和血管新生,同时减轻包膜挛缩对组织新生的抑制,诱导大体积脂肪组织再生.

    作者:卢子敬;袁耀东;石岩;常强;高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部兔耳状穿支瓦合皮瓣修复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2010年5月始我们对腹部轴型血管及皮穿支进行系统研究,设计以腹壁下动脉分别与腹壁上动脉和肋间动脉为轴型血管的穿支瓦合皮瓣[1],能够巧妙地覆盖前臂掌、背侧复合皮肤组织缺损,切取面积大,皮瓣血供来源可靠,皮肤浪费少,因切取后形似兔耳,故而命名.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此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肖森;刘光军;谭琪;王谦;王成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慢性溃疡创面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逐年加重,小腿及足踝部因动脉硬化、静脉曲张导致的慢性溃疡日益增多,造成骨关节和肌腱外露,治疗棘手.临床上常采用皮瓣移植修复[1-2].1991年Hyakusoku等[3]报道了穿支螺旋桨皮瓣后,不少作者也介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4-8]引,尤其多见于小腿足踝创面的修复.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岛状,仅以穿支血管为蒂,可旋转180°,能为小腿及足踝部溃疡创面提供美观、匹配性好的局部皮瓣,且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无需吻合血管,应用灵活,目前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溃疡创面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静脉淤血、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仍较多.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我们应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慢性溃疡创面16例,效果良好.

    作者:蔡晓斌;兰益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部位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特性

    再生医学是研究组织或器官受损后修复和再生的一门学科,近年来极受关注并且发展十分迅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干细胞如何发育成组织,并应用干细胞的这种潜能进行组织替代疗法,从而恢复受损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干细胞领域,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多种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得以实现,这对于损伤修复、组织再生和器官再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令人期待的前景.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存在于脂肪组织[1],可自我更新,分化成多种类型细胞,并能分泌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组织自我更新和修复[2],增加组织的缺氧耐受力并且改善血液供应[3],在未来再生医学治疗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和不同部位来源的ASCs之间存在细胞周围微环境的差异,也因而存在分泌功能以及增殖、分化能力等差别,了解这些差别,选择适合的ASCs作为干细胞来源,在再生医学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毛曦媛;程辰;李华;李青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