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乳腺癌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对比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和未行乳房再造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共156例,其中5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即刻行乳房再造,100例行乳腺全切除术后未进行乳房再造,术后随访至2015年6月.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比2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S)、无复发生存率(RFS)及术后1年和2年时的生存质量.结果 2组患者年龄、病理分型、肿瘤的临床分期、前哨淋巴结阳性、腋窝淋巴结阳性站及三阴乳腺癌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结束时,乳房再造组和未再造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3~78个月和27~ 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6.3±13.7)个月和(57.9±l4.1)个月.乳房再造组和未再造组5年RFS分别为75.2%和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再造组和未再造组5年OS分别为81.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再造组患者术后1年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未再造组(P<0.05);乳房再造组术后2年在前4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未再造组(P<0.05);乳房再造组术后2年5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乳房再造组术后2年各项评分改善不明显.结论 乳腺癌切除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高了无复发生存率,但对总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干林;陈迪;张佳琦;刘晓韬;洪小芳;冀晨阳;宾莲洁;刘小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型血流贯通式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大型血流贯通式静脉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对9例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动脉缺损的患者,采用大型血流贯通式静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同时重建缺损动脉,供区以皮片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7.0 cm×10.0 cm~9.5 cm×18.0 cm,平均9.2 cm ×12.0 cm.皮瓣面积9.0 cm×12.0 cm~11.5 cmu×20.0 cm,平均10.3 cm×13.5 cm.结果 7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供区创面植皮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 26个月,平均14 5个月,皮瓣不臃肿,颜色、质地接近周围正常组织.术后1年,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1954年制定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S2共2例,S3共4例,S3+共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功能,优6例,良2例,差1例.结论 大型血流贯通式静脉皮瓣具有手术简便、供区损伤小、术后外观良好的优点,是修复上肢伴动脉缺损的可行方法.

    作者:郑大伟;黎章灿;曹广超;吴尧;石荣剑;寿奎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17例腮腺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对照组1共30例、对照组2共28例及对照组3共27例,实验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对照组1为单纯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2为单纯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对照组3采用射频消融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术后随访6 ~ 24个月,评估实验组与3组对照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患儿痊愈16例(53.3%),其中9例治疗次数≥2次,术后创面破溃、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各1例,高热5例.对照组2患儿痊愈17例(60.7%),12例治疗次数≥2次,术后创面破溃3例、消化道反应9例、肝功能损害6例、高热5例.对照组3患儿痊愈21例(77.8%),2例治疗次数≥2次,术后创面破溃2例、消化道反应6例、肝功能损害4例、高热4例.实验组患儿痊愈25例(78.1%),4例治疗次数≥2次,与对照组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创面破溃2例、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各1例,高热6例,与对照组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韩涛;陈海妮;邹继军;季易;陈建兵;沈卫民;崔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扇形瘢痕组织瓣修复耳廓瘢痕疙瘩去核后创面

    目的 探讨扇形瘢痕组织瓣在耳廓瘢痕疙瘩去核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将瘢痕疙瘩去核后表面瘢痕瓣由曲面修剪为平面扇形瘢痕瓣,修复耳廓创面,并联合应用得保松瘢痕内注射;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修订版对治疗前后瘢痕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本法共治疗耳部瘢痕疙瘩177例193只耳,皮瓣全部成活,耳廓外观满意,有效率96.4%(186/193),复发率3.6% (7/193).结论 扇形瘢痕组织瓣修复耳廓瘢痕疙瘩去核后创面,术后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钱维;周牮;范巨峰;张岩崑;吕伟;侯莹;曹迁;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面部术后钛钉钛板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颅颌面外科手术中常以微型钛钉、钛板进行坚强内固定,以利于骨块稳定及重新愈合.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对颅面骨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切割和移动,可模拟复杂手术并预测术后效果[1-2].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我们对5例颅面部术后患儿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精确定位钛钉、钛板,并完整取出.

    作者:游远榕;徐史兴;归来;牛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顺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儿童髂腰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已被广泛用于修复臀部和骶部褥疮及腹股沟皮肤缺损[1-2],但应用于儿童髂腰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报道较少.2005年4月至2014年8月,我们采用顺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例此类缺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云鹏;张净宇;高顺红;于志亮;张文龙;胡宏宇;于俊;平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分叶显微削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复杂创面

    手、足部受伤后常形成伴骨骼、肌腱等外露的创面,甚至形成复杂创面,需行皮瓣转移修复[1].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我们采用分叶、显微削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13例手、足部多个不规则创面,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游兴;魏在荣;金文虎;李海;张文夺;孙广峰;唐修俊;聂开瑜;王达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指甲甲沟部甲床局部转移治疗短甲畸形

    指端损伤多伴有甲床损伤或部分缺损,大多数患者不够重视,或未进行正规治疗,造成后期指甲短缩畸形,以及手指指端触痛、感觉过敏,嵌甲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甲床游离移植、拇甲瓣移植、甲床扩大术及各种皮瓣修复术等[2].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们采用甲沟部甲床局部转移延长甲床,治疗短甲畸形30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赵亮;李大村;王小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调Q532nm激光治疗播散性浅表日光型汗管角化症

    汗管角化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颈、肩、四肢等部位[1].主要表现为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斑块,中心部分轻度萎缩呈棕褐色,边缘呈黑褐色堤状隆起,单发或多发.如果发生于面部,边缘往往为线状无明显嵴突[1],一般无自觉症状,但经久不愈,严重影响容貌.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我们采用调Q532 nm激光治疗10例播散性浅表日光型汗管角化症患者,获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韩兰芹;韩鹏;魏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Roberts综合征一例

    一、病例介绍患儿男,7岁,也门籍,2015年7月为治疗双侧眼球突出、改善闭眼功能人院.患儿出生后即被发现身体明显异常,头部和四肢呈明显畸形外观,随年龄增长,患儿身体及智力发育明显滞后.在1~2岁之间,曾先后3次就诊埃及某公立医院,全麻下行唇裂修复术、腭裂修复术、额骨开窗术(具体不详),术后恢复良好,但遗留口唇运动障碍、头颅继发畸形等.患儿系第4胎,足月顺产,父母既往体健,近亲结婚(堂兄妹),4名子女,3女1男,其中第2胎女孩也表现为相似的畸形外观.父母否认遗传性疾病史及妊娠期药物接触史.2009年经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遗传医学中心外周血染色体检查,诊断为Roberts综合征.检查:患儿呈明显的异常发育外观,身高62 cm,体重7 kg,可站立,行走吃力,步态蹒跚,目光略显呆滞,言语不清,查体欠合作.

    作者:杨晓楠;贾振华;陆海滨;靳小雷;祁佐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股外侧肌疝一例

    一、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20年前外伤致右跟腱断裂,于当地医院取右大腿阔筋膜进行修补.术后右大腿逐渐出现局部包块,无明显疼痛,直立行走时增大,平卧后变小,移动度好,可向内推移,下肢无运动、感觉障碍.患者长期以来未就诊,但终因对右大腿外形不满意,于201 5年6月就诊要求改善.体格检查:右大腿外侧可见约6 cm直线瘢痕,站立时右大腿外侧可见14 cm×9 cm突起包块,触之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移动度好,无压痛,听诊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右髋屈曲放松后包块变小(图1).有下肢活动无异常.MRI仰卧双腿自然伸直位检查:右大腿外侧股外侧肌形态饱满,体积较对侧增大,局部隆起,外侧方深筋膜不连续.

    作者:刘政军;祝联;赵天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真皮与创面再生或瘢痕愈合的关系

    皮肤创伤愈合经历炎性反应、增殖和再生或瘢痕形成3个阶段,涉及到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多种干细胞和去分化角质形成细胞等多种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itrix,ECM)和生长因子等调控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真皮含有神经、血管和多种干细胞,具有营养、支持和诱导表皮更新并保护皮下组织的功能,其三维微环境及其中含有的生长因子等通过调节修复细胞的功能、刺激血管新生并克隆出真皮结构,改善伤口组织的力学状态,促进组织重塑,提高愈合质量[1-3].因此,真皮对皮肤创伤再生或瘢痕形成起关键作用.近年来,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真皮组织在皮肤再生或瘢痕愈合中的作用和机制,并设法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实现再生修复.

    作者:张瑾;张选奋;郭树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毛囊重建模型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通过毛囊重建可实现毛囊再生,为秃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现毛囊再生,不仅可解决供区不足、供区瘢痕和手术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还可通过构建出带有皮肤附属器的人工皮肤,提高大面积植皮患者的生活质量[1].毛囊再生涉及到可向毛囊方向分化的上皮-间充质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2],其具体过程尚不清楚,建立一个简便、可靠的毛囊重建模型,对于了解毛囊再生的复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毛囊重建分为体内重建和体外重建2大类,我们就目前毛囊重建实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樊哲祥;苗勇;胡志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婴幼儿血管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可靠的婴幼儿血管瘤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方法 取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标本,经胶原酶消化、CD133免疫磁珠分选,所得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铺层的96孔板,以含10% FBS的EBM-2培养液培养.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记流式细胞检测,细胞成管试验,细胞诱导分化成脂、成骨试验以及裸鼠皮下成瘤试验.结果 从血管瘤组织分离纯化的CD133(+)细胞,6h开始贴壁,细胞呈多突起的纺锤形和星形;CD133(+)血管瘤干细胞阳性表达CD29(99.5%)、CD44(97.9%)、CD90(87.6%)和CD105 (98.5%),几乎不表达CD31(0.2%)、CD34(0.1%)、CD45 (0.1%)和CD144(0.1%);在体外可形成网状类似血管壁的结构,并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可形成类似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灶.结论 该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血管瘤干细胞,为阐明血管瘤干细胞的特性及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吕东泽;应涵汝;常雷;马刚;林晓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消退期瘢痕与成熟期瘢痕组织中lncRNA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目的 分析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在消退期瘢痕及成熟期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消退期瘢痕及成熟期瘢痕的组织形态.利用lncRNA芯片技术分别检测消退期瘢痕及成熟期瘢痕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达到均一化后,筛选出差异较大的lnc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及信号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可能与瘢痕相关的lncRNA.结果 与成熟期瘢痕组织相比较,消退期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含量较多,Masson染色颜色较深,lncRNA升高3倍以上的共l 275条,降低70%以上的共596条.信号通路分析提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胰岛素分泌以及细胞黏连通路在瘢痕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的结果与IncRNA芯片分析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与成熟期瘢痕组织相比较,消退期瘢痕组织中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提示IncRNA可能在瘢痕成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俊;李倩;高艳丽;周蓓;李景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α-SMA和DCN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增生性瘢痕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机械法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DMSCs,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DMSCs的CD分子,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角蛋白19和波形蛋白,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根据临床上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程将瘢痕标本分为6个月、1年、2年3组,每组3例.将3组HSFB分别与第3代生长良好的贴壁hDMSCs通过非接触式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21 d,并分别与相对应组HSFB普通6孔板培养21d进行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组共培养后HSFB α-SMA和DC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DMSCs高表达CD73、CD105、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14、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波形蛋白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经诱导可以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低鉴定标准.普通6孔板培养的6个月、1年、2年3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98.20±15.46、0.29±0.070,175.24±17.04、0.38 ±0.110,125.73 ±6.99、0.33±0.085:DCN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30 ±9.79、0.015 ±0.003,70.89±11.29、0.020±0.007,77.31±4.80、0.023±0.003.与5×104 hDMSCs共培养处理后6个月、1年、2年3组HSFB0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48.40±6.42、0.100±0.020,192.16±11.37、0.110±0.014,73.33 ±6.29、0.ll0±0.016;DC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56.92±14.91、0.049±0.015,154.42±18.17、0.033±0.008,140.82±7.32、0.030±0.004.与普通6孔板培养相比较,共培养各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DC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并以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即6个月组变化较明显.结论 hDMSC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可下调HSFB 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DC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对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的成纤维细胞作用较明显,hDMSCs的抗纤维化作用有望用于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和病理性瘢痕的防治.

    作者:张文夺;邓呈亮;郭常敏;聂开瑜;唐修俊;魏在荣;王达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颞部软组织层次解剖学研究和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探讨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颞部软组织层次的解剖,探讨透明质酸颞部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方法 新鲜成人尸头6例、甲醛溶液保存尸头8例,共28侧头面部标本,沿冠状面切开逐层掀起颞部皮肤软组织,观测颞部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及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颞中静脉等与相应组织层次的关系,对颞浅脂肪垫等进行有关测量.根据解剖结果在临床进行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充填,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颞部软组织层次由浅人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颞浅筋膜、疏松组织层、颞深筋膜浅层、颞浅脂肪垫、颞深筋膜深层、颞深脂肪垫和颞肌.颞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结合较紧密;颞浅动脉走行于颞浅筋膜表面的皮下组织中,而面神经颞支走行在颞浅筋膜底面的疏松组织中;疏松组织层是潜在的组织间隙.颞深筋膜在平上眶缘上方1 cm水平分为2层包裹颞浅脂肪垫,其中有颞中静脉通过;颞深脂肪垫是颊脂体在颞部的延伸.根据解剖结果在临床进行颞部透明质酸注射充填,颞中静脉上方区域注射层次为颞肌深面;下方注射层次为颞浅脂肪垫.67例注射效果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颞部上方近额边界部的颞肌深面是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颞中静脉下方近颧弓处颞浅脂肪垫是透明质酸注射充填的安全层次.

    作者:姜平;陈其庆;黄伟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透明质酸类皮肤填充剂不良反应防治共识

    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注射可以有效改善面部凹陷,皮肤静态皱纹和组织轮廓.随着其在面部微整形领域的广泛应用,注射后可能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也愈发受到关注.因此,专家组根据大量的临床经验、我国现实情况及文献报道,对注射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达成以下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郭树忠;穆雄铮;孙家明;陈向东;陈光宇;王杭;陈锦安;李远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