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年11期文献
  • miR-194-3 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迁移的作用

    目的 研究miR-194-3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方法,筛查出8份人瘢痕疙瘩与正常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miRNA.选取下调表达明显的miR-194-3p进行研究,通过miRDB预测其与RUNX2结合作用,并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uman keloid fibroblasts,HKFs)及第3代瘢痕疙瘩细胞中,分别通过荧光报告基因验证miR-194-3p与RUNX2间的作用.在2种细胞中分别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94-3p对成纤维细胞迁移的作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分析HKFs细胞中miR-194-3p对RUNX2及迁移相关蛋白金属基质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 2,MMP2)的作用.采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各组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iR-721、miR-21-3p、miR-382-3p、miR-194-3p、miR-3107-5p和miR-144-5p在瘢痕疙瘩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miRDB软件分析显示,miR-194-3p与RUNX2存在靶向结合位点;报告基因实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miR-194-3p能够抑制约50%的RUNX2活性(t=2.7764,P=0.0005).基因和蛋白水平实验发现,miR-194-3p能够显著抑制RUNX2及MMP2的表达,进而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迁移(t=2.7764,P<0.05).结论 瘢痕疙瘩中miR-194-3p可能通过抑制RUNX2的活性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迁移.

    作者:徐志山;回蔷;李伟;马书丹;郭冰玉;常鹏;陶凯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DNA腺嘌呤N6甲基化修饰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在表观遗传学层面研究DNA腺嘌呤N6甲基化(N6 methyladenine DNA,6-mA DNA)修饰是否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存在某些关系.方法 通过MeDIP与高通量测序手段获得样本基因组的6-mA DNA的数据,采用u检验对比3例增生期血管瘤瘤体标本与瘤旁皮肤组织中6-mA DNA修饰水平,采用GO分析6-mA修饰基因的功能差异.结果 瘤体组织中6-mA DNA修饰水平较高,瘤体中6-mA Peaks在基因组上的覆盖度为0.037%,瘤旁皮肤组织中6-mA Peaks在基因组上的覆盖度为0.0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99.87,P=0.00).瘤体中差异修饰的基因功能富集在中胚层发育、干细胞分化、间充质发育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功能的条目上,这些基因功能条目与血管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异常6-mA DNA修饰可能是婴幼儿血管瘤的一项发病机制.

    作者:张林峰;张健;吕仁荣;刘筱雯;吴义良;徐广琪;毕见海;霍然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指背皮瓣修复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

    目的 探讨近节指背皮瓣修复逆行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创面的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18例21指指端损伤患者,均采用逆行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远端缺损,近节指背横行三角形皮瓣修复穿支皮瓣供区,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面积为1.4 cm×2.0 cm~1.8 cm×2.5 cm,指背皮瓣大小(底边 ×高)为1.5 cm×1.5 cm~2.0 cm×1.8 cm.指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本组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对症处理后缓解,皮瓣成活.16例19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2个月,皮瓣无明显色差,指体背侧无瘢痕挛缩,逆行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无凹陷,外形良好.手功能优14指,良4指,差1指;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感觉功能S3级3指,S4级14指,S5级2指;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距觉为5~9 mm.结论 采用近节指背横行皮瓣修复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避免了植皮,改善了指体外观,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钱俊;芮永军;糜菁熠;邱杨;赵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额眶前移术对颅缝早闭患者颅腔容积扩增效果的数字化评估

    目的 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颅缝早闭患者的颅腔容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改良的额眶前移术对颅腔的扩增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10例颅缝早闭患者,平均年龄3.2岁,均采用改良的额眶前移术进行治疗.将三维头颅CT数据输入至Proplan CMF 1.4,分别测量术前、术后2周、随访时(平均23.6个月)的颅腔容积.采用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颅腔容积作为对照.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者颅腔容积为(1117.39±105.83)ml,对照组为(1251.37±114.35)ml,术后2周为(1260.84±122.08)ml,术前组与术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0),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2),而术后组与术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00);术后随访时颅腔容积为(1368.65±94)ml,随访对照组为(1321.96±80.21)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00).术后2周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表明额眶前移术后颅缝早闭患者的颅脑正常生长发育.结论 颅缝早闭患者颅腔容积较正常低,经过额眶前移术后颅腔容积得到有效地扩大,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术后远期颅腔容积处于正常水平.

    作者:倪健;杨斌;李秉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人工真皮修复手指甲床部分缺损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修复手指甲床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6年9月,对16例21指伴有指骨外露的部分甲床缺损病例,清创后一期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未行断层甲床或自体皮片移植.术后3d更换外层敷料,每隔3~5d换药1次,术后2~3周创面形成粉红色的类真皮样组织,创面自然上皮化.结果 本组病例经人工真皮修复后全部成活.术后甲床缺损指骨外露创面自然上皮化,愈合良好.术后随访5~16个月,平均8.2个月,指甲生长平滑光整,外形匀称,坚韧,甲体与甲床附着良好,指端无疼痛及感觉过敏等症状.疗效评定结果:优18指,良3指.患者对术后手指外观的满意度:非常满意13例,满意3例.结论 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指甲床部分缺损,操作简单,损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少华;马战备;于鹤童;马良;梁越闯;吴羽;李冬月;南宠;赵欢欢;任晓伟;霍烈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双翼皮瓣在小趾多趾伴4、5趾并趾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翼皮瓣在小趾多趾伴4、5趾并趾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小趾多趾伴4、5趾并趾畸形99例112只足,其中4、5趾不全性并趾75只足,完全性并趾37只足,小趾主干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腓侧偏斜畸形及短趾畸形.手术切除多趾,采用关节面成形或楔形截骨矫正小趾腓侧偏斜.77只足采用尖端凸V形双翼皮瓣,35只足采用尖端凹V形改良双翼皮瓣重建趾蹼,利用多趾皮肤关闭趾侧方创面,同时延长小趾顶端软组织长度.结果 所有病例切除多趾同时分离并趾,创面均能一期关闭,未植皮.术后平均随访27个月,重建的趾蹼宽度、坡度正常,趾蹼正常或略深.小趾腓侧偏斜完全矫正,短趾畸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双翼皮瓣用于小趾多趾伴4、5趾并趾畸形的矫正,无需植皮,重建深度足够的趾蹼结合小趾顶端软组织延长,可以改善小趾短趾畸形.尖端凹V形的改良双翼皮瓣成形趾蹼后掌侧皮肤更美观.

    作者:陈伟;邱林;田晓菲;傅跃先;刘燕;肖军;李天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

    目的 探讨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27例面中部肿瘤患者,根据肿瘤性质扩大切除肿瘤组织,送术中冰冻,提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以圆形创面的弧形底边为皮瓣近端,设计大宽度比缺损宽度宽约1 cm的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供区皮下松解后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瓣面积为3.0 cm×6.0 cm~3.5 cm×7.0 cm,术后皮瓣血运好,尖端无青紫,术后1周拆线.随访6~36个月,术区瘢痕不明显,大部分隐藏于鼻唇沟褶皱中,未出现下睑外翻、口角畸形等,皮瓣无臃肿,色泽、质地与正常皮肤相同,外观较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操作简单,术后外观良好,无牵拉畸形.

    作者:王旗;唐修俊;吴必华;王达利;魏在荣;王波;张子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自体软骨在鼻整形中应用及其并发症预防的研究进展

    由于自体组织材料的多功能性及被证实的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鼻整形手术.相对异体材料或者生物合成材料,自体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感染、穿破皮肤等情况较少发生,整形外科医生已经把自体材料作为鼻整形手术的佳选择,尤其是使用常见的自体软骨:鼻中隔软骨、耳软骨、肋软骨等.随着自体软骨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在使用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受到关注,该文对自体软骨在鼻整形的应用及其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作者:邹盛;王先成;孟宪熙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眼轮匝肌外侧降肌的形态学及其在眶周年轻化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眼轮匝肌外侧降肌的概念,来自于对眉下垂矫正手术的临床探索和解剖学研究.这一独特的解剖结构竖直走行于眼轮匝肌外侧部,在收缩时向下牵拉外侧眉,形成眉下垂.同时,此肌肉还参与鱼尾纹的形成,导致眶周老化改变.在眶周年轻化手术,尤其是眉上提术和鱼尾纹除皱术中,对这一结构进行术前辨识,术中解剖探查,并适当地剥离、切断、固定,将有利于降低术后眉下垂的复发几率.该文对眼轮匝肌外侧降肌的解剖基础和功能、在眉下垂和鱼尾纹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眶周年轻化手术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畅;吴乐昊;王佳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化脓性肉芽肿诊断和治疗进展

    化脓性肉芽肿又称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获得性皮肤黏膜增殖性的血管病变,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皮肤镜和组织病理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该文对化脓性肉芽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总结出应根据不同的病灶部位、不同方法的治愈率和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徐宇达;李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男性副乳一例

    该文介绍了1例男性副乳的诊断与治疗.患者为27岁男性,出生时即发现左腋后线一额外乳头,自青春期开始增大,颜色加深.临床诊断为左侧副乳,治疗方法为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腺体组织,属于完全性副乳,具有癌变的潜在风险,术后随访观察是必要的.

    作者:师绍敏;郭雷洋;张艳丽;刘亚玲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嗅觉障碍与鼻整形手术的关系

    目前嗅觉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耳鼻喉科领域,而在整形外科领域关注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嗅觉障碍与整形手术的关系,特别与鼻整形手术的关系,该文从嗅觉系统的解剖、嗅觉障碍的原因、嗅觉功能评估检测、嗅觉障碍与鼻整形手术的关系、嗅觉障碍的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者:谭晓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同种异体肋软骨及骨之于鼻整形,是去是留?

    鼻整形术中移植物的材料种类繁多,异体组织和自体组织各有优缺点,近几年同种异体肋软骨及骨在鼻整形术中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材料;其应用历史悠久,多年来评价褒贬不一,存在很大的争议,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观察,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20余年来,作者观察了各种材料隆鼻术后的效果、转归,从伦理、效果、并发症等多方面讨论同种异体材料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范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258名中国汉族青年外鼻矢状位形态测量及评估

    目的 测量并分析中国汉族青年人外鼻的形态学特征,重点测量外鼻、鼻周的矢状位置以及比例关系,为鼻整形术前形态设计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至12月,公开招募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汉族青年志愿者258名,利用Artec三维扫描仪,以标准化的程序,对其进行头面部三维图像的采集.在经过处理后的三维图像中引入三维平面坐标系,选取面部形态学标志点,对外鼻及面部的矢状位形态数据进行测算,并分析比例关系.结果 经测算统计,男性和女性面部大部分标志点的绝对突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仅比男性在眶下、颧部稍为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标志点的相对突出度大于女性,面部更加立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鼻基底平面均较眶下点更突出,其平均相对突出度为7.00.鼻基底平面与冠状面夹角范围为2° ~4°.男性和女性在鼻基底平面与冠状面夹角、鼻额角、鼻面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获得了258名汉族青年人外鼻矢状位形态评估数据,可为中国人鼻周整形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李东;冯宁;安阳;安俊学;王关卉儿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唇鼻肌肉第一副张力线组重建技术修复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

    目的 探讨通过重建唇鼻肌肉张力线组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方法 及术后效果评估.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437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患者,通过重建第一副张力线组达到新的生物力学平衡进行修复.依据全球美学改善量表制定的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主观评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24例随访期内的患者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后鼻部对称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术后11例患者由于感染或鼻底黏膜血运不良鼻底遗留明显瘢痕,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至3年,378例患者完成调查表,结果显示,84%(317/378)的患者认为鼻槛形态得到明显或适度地改善;通过三维测量分析发现,鼻小柱脚、鼻翼基底部及鼻翼外侧点的位置在患侧及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患者的鼻部对称性较好.结论 重建第一副张力线组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增加鼻槛的体积,而是恢复了唇鼻部的生物力学平衡,是修复鼻槛畸形的有效手段,而且鼻小柱偏斜及鼻翼外展畸形同时得到很好地矫正.

    作者:姜婵媛;麻恒源;郑益略;王永前;宋涛;李海东;吴镝;尹宁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数字化模拟和三维打印技术辅助个性化自体肋软骨鼻整形

    目的 通过数字化模拟和三维打印技术,制备符合患者需求的肋软骨雕刻模板,实现自体肋软骨鼻整形手术的个性化.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0例患者行鼻面部扫描及肋软骨CT平扫、三维重建,根据患者需求应用Geomagic Studio 2013和3-matic Research 9.0软件模拟术后效果,设计并计算术中所需各移植物的数据.利用三维打印技术,精确打印移植物模型,术中以之为模板雕刻各移植物,搭建肋软骨支架,完成鼻整形手术.于术后6个月测量患者鼻部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模拟效果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10例患者术前模拟及术后6个月鼻背长度分别为(4.73±0.11)cm和(4.88±0.16)cm、鼻尖高度为(2.66±0.10)cm和(2.66±0.11)cm、鼻唇角为(95.3±3.1)°和(94.3±3.0)°,鼻背长度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65,P=0.001);鼻尖高度和鼻唇角术前模拟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t=0.068、P=0.947,t=1.936、P=0.085).将术后6个月随访照片及数据与术前模拟效果对比,显示术后效果满意,与术前模拟基本一致.结论 利用数字化模拟和三维打印技术指导鼻整形手术,可以减小术后效果与患者实际需求的差异,实现鼻整形美容手术的个性化.

    作者:郑若冰;李秉航;范飞;任朋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鼻翼缺损一期整复术后细节修复技巧

    目的 总结鼻翼缺损一期皮瓣修复术后遗留畸形的细节修复技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7例鼻翼缺损修复术后患者,一期行皮瓣转移修复后遗留单纯鼻翼异常或合并鼻翼沟线条异常、鼻翼面颊沟缺如、鼻翼缘切迹.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应用Z成形术、V-Y推进皮瓣、局部皮瓣修整等技术进行细节修复.结果 1例鼻翼面颊沟再造术后出现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无坏死,鼻翼外形满意,前鼻孔无狭窄.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平均5个月,患者鼻翼部肿物均未见复发,患者对外观均表示满意.结论 以Z成形术、V-Y推进皮瓣等局部皮瓣,修整鼻翼缺损一期皮瓣修复术后遗留畸形,可获得对称、美观的鼻外形.

    作者:赵琴琴;游晓波;蔡震;刘全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三维技术联合术后血流监测辅助完成全鼻再造

    目的 探讨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技术联合术后血流监测辅助完成全鼻再造手术的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①三维扫描技术:应用Artec Eva 3D扫描仪记录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500名志愿者的鼻部数据,其中男138名,女362名,建立正常人鼻部数据库.对拟行额部皮瓣全鼻再造术的患者进行面部三维扫描.②三维打印技术:参照患者的残余鼻数据,结合正常人鼻部数据库、手术医师及患者意见,设计出符合患者的个性化鼻外形,三维打印出鼻部实体模型,为全鼻再造手术提供指导.③术后监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及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术后额部皮瓣的血供及回缩率进行测量,记录术后皮瓣的血流值、温度及表面积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淮海地区正常人群的鼻部数据库,总体上鼻宽为面宽的1/4,鼻长为发际线到下颏距离的1/3.于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采用上述流程共完成7例全鼻再造手术,均成功打印出拟重建的鼻模型,并用其指导术中切取皮瓣,平均手术时间为(2.45±0.75)h.术后血流监测显示皮瓣血供良好.术后随访5~15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1个月皮瓣回缩率为(21.8±2.72)%,6个月为(29.1±1.82)%,患者对鼻外形满意.结论 基于三维扫描和三维打印技术的额部皮瓣全鼻再造术,通过无创的方式提供客观的指标,辅助鼻部精细结构的重塑,术后对皮瓣血运情况的监测促进了全鼻再造手术的顺利完成.

    作者:郑万玲;王苹苹;温敏敏;陶胜军;魏韩笑;张爱君;金培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52例鼻内镜下鼻整体成形术临床疗效初步分析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行鼻整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对以鼻塞为主诉的外鼻畸形患者,术前进行整体评估,采用鼻内镜下鼻整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即在完成鼻腔内成形术的同时完成外鼻成形,纠正内、外鼻结构异常,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改善外鼻形态.采用鼻塞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阻力及鼻声反射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鼻塞VAS评分:术前为(6.35±0.65)分,术后为(1.63±0.76)分,比术前明显降低(t=6.315,P<0.001);鼻腔小横截面积:术前为(0.38±0.29)cm2,术后为(0.52±0.14)cm2,比术前明显提高(t=9.732,P<0.001);鼻腔容积:术前为(6.44±1.04)cm3,术后为(9.21±3.23)cm3,比术前明显提高(t=9.559,P<0.001);鼻阻力:术前为(0.65±0.21)kPa·s/L,术后为(0.26±0.07)kPa·s/L,比术前降低(t=7.524,P<0.001).患者术后满意度:非常满意41例(78.85%),满意11例(21.15%).结论 鼻内镜下鼻整体成形术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肖玲;姚红兵;杨玉成;柯霞;刘杰;沈暘;黄江菊;胡国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中国汉族人筛骨垂直板三维解剖测量

    目的 研究国人筛骨垂直板的形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探讨其安全截取范围.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按要求选取64例中国健康汉族公民,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副鼻窦检查,并通过Mimics 17.0软件对于筛骨垂直板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面积、长度、高度、厚度.通过SPSS 22.0软件对相关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筛骨垂直板前缘长度为(28.58±2.91)mm,下缘长度为(26.17±5.76)mm,后缘长度为(19.84±3.17)mm.前缘上1/6、1/2、5/6处厚度分别为(3.07±0.72)mm、(3.09±0.73)mm、(1.75±0.55)mm,下缘厚度分别为(1.96±0.62)mm、(1.94±0.73)mm、(1.87±0.67)mm.筛骨垂直板中下1/3段的前缘长度为(10.04±2.39)mm,筛骨垂直板中下1/3段的上缘长度为(35.31±6.52)mm,筛骨垂直板中下1/3段面积为(474.09±109.60)mm2,筛骨垂直板总面积为(1057.85±184.38)mm2,筛骨垂直板中下1/3段面积与整个筛骨垂直板的面积比为0.45±0.07.结论 筛骨垂直板中下1/3段厚度比上段薄,且远离颅底,易切取,可满足临床相关手术的应用.

    作者:安阳;杨霄;薛红宇;谢立锋;刘玉琨;赵健芳;谢祥;李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女性初次鼻综合整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自体肋软骨为移植物应用于初次综合鼻整形手术的效果.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为137例女性患者应用自体肋软骨游离移植,通过鼻综合整形术改善鼻背低平、鼻尖肥大、鼻翼宽大等问题.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其中6例因软骨明显变形而影响外观,再次手术修复后效果满意,其余患者鼻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结论 自体肋软骨移植对于初次鼻整形的女性患者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尤建军;王欢;张波;郑若冰;徐奕昊;田乐;陆晓娜;范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519例自体肋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鼻综合整形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肋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进行鼻综合整形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519例鼻整形者,441例为初次鼻整形,78例为鼻整形术后修复.切取长为4~5 cm的第6或第7肋软骨,制作鼻小柱支撑移植物、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鼻翼外侧脚支撑移植物、鼻翼缘移植物、鼻尖盾帽移植物等.通过对鼻尖结构的重建完成鼻尖塑形,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作为鼻背移植物.结果 术后经过3~24个月的随访,519例中510例获得满意的鼻尖及鼻背美学效果;1例术后1年取出假体,冲洗引流后痊愈;7例术后2~6个月鼻尖突出度下降,鼻尖下旋,术后6个月对原有支架进行调整,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联合应用自体肋软骨和膨体聚四氟乙烯完成鼻整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是一种适合国人的手术方法.

    作者:周柯;陶俊;陈毅鹏;梁海彬;刘兴振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