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4453/R
  • 国内刊号:11-4453/R
  • 影响因子:0.92
  • 创刊:198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5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年12期文献
  • Smurf2对增生性瘢痕TGF-β1信号通路负向调节因子Smad7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目的 探讨Smurf2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负向调节因子Smad7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标本来自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4年1月至10月收治的8例需要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年龄1岁8个月至7岁,瘢痕增生的时间在2~12个月,以同一患者术中剩余正常皮肤作为对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后传代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取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①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②加入外源性TGF-β1(10 ng/ml)作用0 min、5 min、15 min、30 min、1 h、2 h、12 h后,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记法分别检测2组细胞中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③收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裂解液,分别加入泛素化混合物于37℃孵育1 h、2 h、6 h,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7的体外降解水平;④收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裂解液,同时加入泛素化混合物及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MG115(50μmol/L:50μmol/L),研究其对Smad7体外降解的抑制作用;⑤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与E3泛素连接酶Smurf2是否存在相互作用;⑥采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urf2的基因表达,研究沉默Smurf2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蛋白在TGF-β1刺激下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t=0.763,P=0.46);②在外源性TGF-β1刺激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均P<0.05,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除5 min时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未刺激细胞比较,P值均<0.05),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③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体外降解无明显变化(P=0.162),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体外降解增强(各时间点Smad7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及上一个时间点比较,除2 h与1 h比较时P值为0.012,其余P值均为0.000);④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MG115可以阻断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体外降解;⑤在用Smurf2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Smad7,表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urf2与Smad7存在相互作用;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加入TGF-β1刺激,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沉默Smurf2基因后,Smad7蛋白在TGF-β1刺激下表达增高.结论 在烧伤后儿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urf2通过泛素化降解Smad7,削弱了Smad7对TGF-β1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TGF-β1/Smad信号转导,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刘昌玲;张志;刘志河;陈宾;汤文彬;曹雯娟;李孝建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23例大口畸形患者口角蜗轴重建

    目的 探索一种较符合口裂生理美学特点的大口畸形整复方法.方法 通过重建口轮匝肌环,并锚着口周表情肌、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患侧口角定点、设计锯齿状切口等方法修复23例大口畸形患者.结果 随访半年至8年,均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及挛缩.1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致中度大口畸形患儿,术后随年龄增长,面部不对称明显,口角再次斜向患侧.其余22例大口畸形患者术后双侧口角静止及微笑时均对称,弧度自然,未出现再次开裂或瘢痕挛缩致口角缩小的情况,获得良好美学效果.结论 重建、恢复患侧口角蜗轴、适当内移口角定点、设计皮肤锯齿状切口等修复大口畸形的方法不仅在皮肤表面实现了缩小口裂、达到静态美的效果,而且因重建了口周肌肉,恢复了运动时的肌群平衡,达到了动态美.

    作者:钟毅;温裕庆;傅丽琴;杨川;黎秋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水平褥式缝合联合软骨管法个性化治疗招风耳

    目的 探讨应用水平褥式缝合联合软骨管法个性化治疗招风耳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21例(28只耳)招风耳畸形患者,应用水平褥式缝合与软骨管法联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平均9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有3例出现血肿,及时清除后伤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出现感染、皮瓣坏死、软骨吸收变形等并发症.术后28只耳畸形均获得矫正,对耳轮形态流畅,耳颅角及耳轮与耳舟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切口位置隐蔽且未见明显瘢痕增生.结论水平褥式缝合联合软骨管法个性化治疗招风耳手术操作简便,塑形效果好,且形态维持稳定.

    作者:蔡震;陈再洪;崔玮;刘全;张寒;唐贶昀;游晓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以锁骨上动脉为蒂的颈肩区皮瓣在大面积面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锁骨上动脉为蒂的颈肩区皮瓣修复面颈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1990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以锁骨上动脉为蒂的颈肩筋膜皮瓣转移术修复17例面颈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5例采用组织扩张的方法,2例直接转移皮瓣,供区植皮;12例为中重度颏颈胸瘢痕粘连,采用双侧扩张的颈肩区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本组17例患者,29个皮瓣全部存活;1例颈肩部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经血肿清除术后正常行组织扩张治疗.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35 cm×15 cm.10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面颈部瘢痕均得到明显改善,颏颈部形态满意,未见继发挛缩畸形,皮瓣颜色、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肩部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以锁骨上动脉为蒂的颈肩筋膜皮瓣修复面颈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方法可靠.

    作者:李芯;于璐;王克明;蔡磊;李洁;杨晓宁;张怡;赵小晖;张倜然;马继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头部O-Z皮瓣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O-Z皮瓣修复头皮肿瘤切除后圆形或椭圆形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头皮肿瘤做圆形或椭圆形根治性切除,术中对可疑恶性肿瘤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同时确保切缘阴性.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部位及其周围头皮的松动性、头发分布情况,在创面左右侧或前后方形成2个方向相反的旋转皮瓣,并将其相对旋转修复创面.结果 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共收治6例头皮肿瘤患者,其中2例为基底细胞癌,2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毛鞘癌,1例为表皮样囊肿.肿瘤完整切除后创面缺损面积为3.0 cm×3.5 cm~5.0 cm×6.0 cm.术后1例皮瓣尖端发生约6%的坏死,经换药等对症治疗4周后完全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头皮形态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头部O-Z皮瓣设计灵活,操作方便,可有效同期修复头皮肿瘤根治术后中小面积缺损,术后头发生长良好,外形满意.

    作者:王扬剑;郑雪红;华祖广;叶朝辉;任甜甜;宋庆华;魏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股外侧肌肌瓣移植治疗巨大脓胸三例

    目的 探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治疗巨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5月至12月,采用股外侧肌肌瓣移植填塞死腔治疗巨大脓胸3例,其中单侧股外侧肌移植2例,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修复脓腔大小分别为12.4 cm×5.1 cm×6.4 cm、11.8 cm×6.9 cm×5.6 cm和14.4 cm×7.6 cm×9.4 cm.结果 随访23~29个月,肌瓣全部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肌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股外侧肌体积大,肌肉组织血供丰富,能有效填塞巨大脓胸形成的死腔,且不改变胸廓外形,是治疗脓胸的理想方法.对脓胸死腔巨大的年轻患者,单侧股外侧肌不足以充分填塞时,可采用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的方式进行填充.

    作者:沈立锋;郭峭峰;何忠良;林炳远;刘亦杨;黄凯;何雪明;翟利峰;张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整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创面愈合、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等,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整形外科领域的基础研究,讨论并探讨了其在脂肪移植、皮瓣移植、创面愈合、瘢痕修复、毛发再生及抗衰老等整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王娟;韩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后皮瓣淤血的研究进展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能较好地矫正乳腺癌术后皮肤及组织的大量缺损,但术后出现皮瓣静脉淤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综述.出现皮瓣淤血的可能原因有静脉血栓、穿过中线的静脉交通支不足、深浅部交通支不足、吻合静脉的选择不当等.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为临床检查,也可通过辅助检查来诊断.术前的血管评估尤为重要,预防淤血的具体方法各式各样,但主要以静脉增流为主.

    作者:李尚善;栾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三维打印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精确治疗二例颌面部多发骨折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2例成年男性颌面部多发骨折患者.术前行颌面部三维重建,并将数据输入三维打印机,制成与患者颌面部1:1的模型,在模型上模拟骨折手术及骨折固定材料预成型,手术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实时导航,术后与模型对比,面部多发骨折被准确复位固定,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可见,三维打印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以提高颌面部多发骨折手术的精确性,并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王思园;江倩;李浩;陈晓璇;鲁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埋线隆鼻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方法

    目的 探讨埋线隆鼻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病因以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埋线隆鼻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牙龈部异位外露5例,鼻尖线头外露2例,血运障碍5例,感染6例,鼻部皮肤破溃3例.分析其病史和临床症状,结合相关文献探究其发病原因,并进行手术、抗炎、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结果 治疗后随访3~10个月,21例患者中,7例早期线头外露者预后较好;5例局部血运障碍者皮肤有局部色素沉着;6例感染者皮肤基本恢复正常;3例鼻部皮肤破溃者留下色素沉着及局部瘢痕.并发症多与埋线层次、材质、局部组织张力、术中操作、早期排异反应以及慢性炎性反应等相关.结论 对埋线隆鼻术后并发症患者尽快手术取出线材,并进行术后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龙婕;姜南;徐扬阳;安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A型肉毒毒素治疗下面部松弛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下面部颈阔肌解剖形态,为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下面部松弛提供解剖学依据.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下面部松弛的安全注射位点及其疗效.方法 ①解剖面颈部肌肉正常的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15例30侧.暴露下面部颈阔肌,测量颈阔肌在面部的延伸角度、走行方向及覆盖范围,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②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门诊收治55例下面部松弛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对下颌缘处颈阔肌进行定点注射,注射前、后对患者进行标准化摄影,采用Photoshop CC测量治疗前、后下面部提升的距离及角度,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颈阔肌根据面中部的走行方向可分为直型(36.7%)、直曲型(50.0%)及横型(13.3%)3类,100%覆盖下颌角.3种类型颈阔肌后肌束高点在面中部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阔肌的分布变异性很大.而颈阔肌肌束纤薄稳定,分布表浅.②设计位点进行注射,注射前、后照片的测量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下面部颈阔肌表浅且薄,形态分布变异度高,选择下面部注射位点时,颈阔肌注射位点紧靠下颌缘处.注射时应尽量表浅.②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改善下面部轮廓形态,治疗效果肯定.

    作者:倪彬婷;李力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穿支皮瓣联合补片修复深度烧伤后瘢痕性腹壁疝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联合补片修复深度烧伤后瘢痕性腹壁疝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11例深度烧伤后瘢痕性腹壁疝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6岁.致伤原因:电烧伤8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后火炉烧伤2例,铁水烧伤1例,均为腹壁Ⅳ度烧伤.病程1~11年,平均4.1年,疝大小6 cm×6 cm~12 cm×11 cm.全麻下切除瘢痕,采用补片结合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本组有7例使用聚丙烯补片,2例使用复合补片,2例使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补片面积8 cm×8 cm~16 cm×13 cm;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5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6例,皮瓣大小18 cm×10 cm~22 cm×13 cm.结果 本组11例腹壁疝全部修复,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腹壁疝未复发,皮瓣色泽、外形好,质地柔软,供受区瘢痕均无增生.结论 穿支皮瓣联合补片移植是修复深度烧伤后瘢痕性腹壁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沈余明;覃凤均;王成;张琮;马春旭;胡骁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胫前中下段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胫前中下段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小腿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采用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创面及供瓣区,第2供区一期直接缝合.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3 cm~13 cm×9 cm,切取修复创面皮瓣及修复第1供区的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6 cm×4 cm~14 cm×10 cm、5 cm×4 cm~10 cm×6 cm.通过观察受区及供区的外形,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患者均获8~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良好、色泽接近正常;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不影响肢体整体外观.结论 腓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不牺牲主干血管且血供可靠,手术部位均位于小腿外侧,在修复胫前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以改善第1供区的外观.

    作者:王耀军;任忠亮;薛佳杰;郭雷;高登文;郝青晔;高富成;杨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分型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分型,以及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方法2005年7月至2017年12月,应用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8例患者软组织缺损,缺损位置包括腹部6例,髂腰部2例,会阴部4例,大腿近端6例.皮瓣分成2种类型,Ⅰ型为螺旋桨皮瓣,其中又分成2种亚型,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的为Ⅰa型;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但切断血管主干为Ⅰb型.Ⅱ型是传统的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结果18例患者(20块皮瓣)中,包括Ⅰa型皮瓣4块,皮瓣大小平均为19.0 cm×6.5 cm;血管蒂长度平均2.88 cm;旋转角度分别为60°1例、120°1例和180°2例.Ⅱb型皮瓣3块,皮瓣大小分别为26 cm×6 cm、20 cm×5 cm和24 cm×7 cm;血管蒂长度分别为6 cm、7 cm和7 cm;皮瓣旋转角度均为180°.Ⅱ型皮瓣13块,皮瓣大小平均为21.5 cm×9.4 cm,血管蒂长度平均11.08 cm.手术后17块皮瓣全部成活,Ⅰa、Ⅰb和Ⅱ型皮瓣各有1例出现皮瓣尖端小面积坏死,2例经换药处理后,创面直接缝合,1例创面清创后,植皮修复.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肿瘤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带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既可以岛状皮瓣形式用于腹部、腰部、大腿近端及会阴部的缺损修复,亦可作为螺旋桨皮瓣修复腹部、髂腰部缺损,是兼具灵活性及可靠性的有效修复方法.

    作者:徐伯扬;李杉珊;臧梦青;朱珊;陈博;薛兵建;韩婷璐;刘元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带血管蒂股前外侧肌肌皮瓣修复青少年膀胱外翻腹壁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股前外侧肌肌皮瓣修复膀胱外翻患儿腹壁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例大龄女性膀胱外翻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均行Kelly手术一期修复膀胱外翻,并同期应用带血管蒂股前外侧肌肌皮瓣修复腹壁缺损,Kelly一期手术包括膀胱内翻缝合、后尿道延长、尿道成形、膀胱颈重建及会阴成形.1例患儿于一期术后半年行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胱扩大术及Cohen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余2例患儿未行二期手术.结果3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股部供区均直接缝合,未行游离植皮修补.术后随访1~7年,转移肌皮瓣存活,切口愈合良好,股部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瘢痕增生.2例患儿基本控尿,1例患儿部分控尿,均无反复泌尿系感染、发热及腹痛等症状.结论 采用转移股外侧肌肌皮瓣修复膀胱外翻患儿耻骨上腹壁缺损,术后效果较好.

    作者:郭立华;张谦;王磊;李骥;闫跃强;杨宁宁;刘宁;范应中;王家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扩张后胸三角游离皮瓣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1例面部病损患者,其中烧烫伤后瘢痕挛缩10例,体表肿瘤1例.一期手术在上胸部即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走行区域置入扩张器.扩张充分后,二期手术切除患者面部病损,缺损面积为9.0 cm×7.0 cm~17.0 cm×10.0 cm.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覆盖缺损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1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移植皮瓣面积为10.0 cm×9.0 cm~18.0 cm×11.5 cm.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接近面部正常皮肤,受区瘢痕不明显,供区瘢痕患者可接受,效果满意.结论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面部大、中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刘超华;李杨;肖博;郝冬月;姚文德;马显杰;彭湃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人中区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风筝皮下蒂皮瓣修复人中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对6例人中区色素痣及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患者,采用风筝皮下蒂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随访7~20个月,病灶无复发,6例皮瓣均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形态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风筝皮下蒂皮瓣是修复中、小面积的人中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为理想的方法,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强;崔梦莹;周楷荐;孙旭;佟爽;郭澍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