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广东地区双胎和单胎应用NIPT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研究对比,为双胎应用NIPT进行筛查增加研究数据的支持.方法 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自愿进行NIPT检测的单胎妊娠孕妇15206例,双胎孕妇442例.分析入组孕妇的基本信息和结果.对高风险孕妇建议进一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确证,同时进行了NIPT与核型结果的分析,低风险孕妇均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单胎和双胎在年龄与孕周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受孕方式上,双胎组以IVF试受分者占比较多.单胎中21、18、13-三体的灵敏度为100%,90%,100%,特异度为99.96%,99.98%,99.9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66%,75%,36.36%,双胎中21、18-三体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为100% 和99.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 和50%.结论 NIPT在单胎和双胎中的筛查效果相似,NIPT用于双胎妊娠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对21-三体的筛查效率高于18-三体.
作者:彭海山;黄华洁;杨洁霞;侯亚萍;郭芳芳;齐一鸣;罗晓辉;王东梅;王奕霞;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孕期遗传学超声软指标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6729例孕11~13+6周行NT(NT增厚时在11~20周加做三尖瓣血流、静脉导管a波)、鼻骨超声检查的胎儿,对胎儿进行评估及妊娠结局随访,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29例胎儿中出现NT异常及鼻骨发育异常共283例(4.2%),随访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共86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0.4%;NT厚度与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呈正相关(R=0.97,P<0.05);283例中合并三尖瓣反流或静脉导管a波异常共74例,不良妊娠结局胎儿33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4.6%.结论 NT增厚及鼻骨发育异常对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如合并三尖瓣反流或静脉导管异常胎儿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
作者:陶华娟;王春霞;李晓东;张胜利;蔡绪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q43-q44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方法 对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染色体1q43-q44区域存在约3.1Mb大小的缺失,涉及AKT3、ZBTB18及HNRNPU等基因,且与1q43-q44缺失综合征表型高度相关.结论 1q43-q44缺失综合征存在不完全外显及表现度差异,应结合超声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及CMA检测进一步产前诊断.
作者:胡蓉;杜娜;罗晓辉;卢建;李怡;黄伟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一白化病家系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了解携带者的突变类型,并依据检测结果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指导意见.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白化病18个相关基因编码外显子序列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利用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 18个相关基因编码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OCA2基因c.406C>T(R136*)杂合复合OCA2基因c.1922C>T(S641L)杂合突变,父母双方表型正常,父亲基因型为OCA2基因c.406C>T(R136*)杂合突变,母亲基因型为OCA2基因c.1922C>T(S641L)杂合突变,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上述突变位点为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大.结论借助于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加快速地检测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指导白化病家庭进行优生优育、预防二胎白化病再发提供科学指导.
作者:曾玉坤;刘玲;余丽华;丁红珂;张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目前乙肝孕妇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一般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或宫内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资料,总结分析年龄、穿刺孕周、胎数、手术类型、穿刺指征、HBsAg、HBeAg、乙肝病毒DNA定量、是否经过胎盘、穿刺次数、是否胎心下降和产前诊断结果等信息.结果 1年内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共9251例,总760例孕妇(8.22%)纳入,其中绒毛吸取术108例(14.21%),羊膜腔穿刺术495例(65.13%),脐静脉穿刺术157例(20.66%),宫内治疗23例(同时行产前诊断).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孕妇共185例(24.34%),HBsAg阳性合并HBeAg阴性的孕妇共480例(63.16%),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孕妇中分别有128例(75.74%)和7例(1.76%)外周血乙肝病毒定量大于106 IU/ml.总共检出123例(16.18%)异常产前诊断结果.结论 乙肝孕妇在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中的比例与人群中的携带率相符,为降低母胎传播风险,乙肝孕妇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前应完善HBeAg及病毒定量检测,充分了解穿刺的宫内感染风险后再行检查.
作者:熊盈;饶腾子;王萍;魏然;潘小英;朱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 ,检测超声发现的1例孕25+周双肾回声增强、羊水过少的胎儿遗传学致病因素.并对该家系进行下一胎的遗传风险评估及再生育指导.方法采用父母胎儿核心家系医学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可能的致病突变,并针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植入前诊断.结果 发现异常胎儿ACE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1028G>A(p.W343*)和c.2948T>C(p.L983P),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c.1028G>A变异可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生成比野生蛋白少963个氨基酸的截断蛋白,且在相关病例中报道过.c.2948 T>C变异为错义突变,生物信息学预测提示为有害突变,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突变.植入前诊断结果提示第三次妊娠胎儿未携带父母双方的变异位点,且超声提示未见肾脏和羊水量的异常.结论 通过核心家系的高通量测序,本研究发现了A CE基因1个已报道突变,1个没有临床病例报道过的单碱基变异,结合A CE基因已知的功能学研究和该家系临床表现、遗传规律及后续的植入前诊断结果,提示这2个变异位点很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
作者:丁红珂;余丽华;曾玉坤;刘玲;卢建;张彦;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胎之一葡萄胎的产前诊断方法与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诊断的3例双胎之一葡萄胎的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结果 3例病例均为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其中1例为辅助生殖受孕.1例为双子宫受孕.所有病例首次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葡萄胎,平均产前诊断孕周为14.0周(13~17周).所有患者均选择终止妊娠,平均终止妊娠时间为16.3周(13~20周).3例病例均合并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胎儿存活.结论 双胎之一葡萄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应行详细的超声检查,临床诊治应结合患者及胎儿情况个体化处理.
作者:饶腾子;石礼双;黄华梅;石晓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联合运用多种遗传学技术对1例Ⅲ型Bartter综合征家系进行致病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高通量捕获测序技术、MLPA、PCR-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Bartter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的检测及家系分析;明确遗传学病因后对已妊娠4个月的先证者母亲抽取羊水应用MLPA、PCR-Sanger测序法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先证者CLCNKB基因存在c.del1389(A)纯合突变合并1-18号外显子杂合性缺失.家系分析显示这两种突变分别源自父亲和母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基因型一致.结论 CLCNKB基因的c.del1389(A)纯合突变合并1-18号外显子杂合性缺失为先证者的病因,产前诊断可以预防该家系Bartter综合征患儿的再次出生.
作者:席惠;马娜;庞佳伦;彭莹;贾政军;王华;李浩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正常听力育龄妇女耳聋相关基因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探索遗传性耳聋一级预防的方法.方法 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法对13452名正常听力育龄妇女进行检测,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测,相同致病基因携带者知情同意选择产前诊断及进行分娩结局随访.结果 在广州地区正常听力育龄妇女人群中耳聋相关基因携带率为3.35%(451/13452),各耳聋基因在人群中携带率分别为GJB2基因1.87% 、SLC26A4基因1.12% 、线粒体12SrRNA 0.20% 、GJB3基因0.16%.在妻子为携带者的情况下,232例配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其中c.109G>A的携带率达12.5%.在33对同基因携带者夫妇中,18例孕妇选择进一步产前诊断,1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随访夫妇均为携带者的新生儿听力情况,受检者均自诉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其中包含2例产前诊断基因型为GJB2基因c.235delC复合c.109G>A的患者.结论 耳聋筛查在正常听力育龄妇女中可有效检出大量潜在的耳聋携带者,并对其用药安全及新生儿听力监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玲;余丽华;丁红珂;张彦;曾玉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地中海贫血是中国南方地区高发的单基因遗传病,携带率、发病率高,目前无根治手段,对患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首要预防措施是借助有创产前诊断方法取得胎儿组织并进行分子诊断,预防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但羊水穿刺、绒毛活检等方法具有损伤胎儿风险,时间窗较窄.而无创产前诊断方法使用孕妇血浆游离DNA检测具有早期、精准、快速、无创、痛苦小等优势.随着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单基因病无创产前诊断对于地中海贫血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高通量测序是目前重要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平台,而数字PCR同为高通量的数字化定量工具,成本更加低廉,基于两种平台产生的诊断策略,对于多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无创产前诊断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高通量测序及数字PCR两种数字化定量平台及其相关无创产前诊断策略进展.
作者:王梓茗;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小头畸形2型(MIM #604317)主要由WDR62基因(NM_001083961 )突变引起,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WDR62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 ,包含32个外显子和31个内含子 ,编码152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含有15个WD重复元件.WDR62基因突变已被公认是造成小头畸形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这类患者主要以头围减少、轻度至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为特征,但有部分临床症状表现差异较大 ,如大脑皮质畸形、性格行为、皮肤问题等[1-3 ].
作者:曾玉坤;刘玲;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0q23 缺失综合征(chromosome 10q23 deletion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缺失区域包含 BMPR1A、NGR3、GRID1 等致病基因.10q23缺失综合征表型复杂多样 ,表型可为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 ,特殊面容(眼距宽、低位耳等) ,有少许患者可见心脏、手脚等先天畸形[1 ]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键因素.10q23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目前报道较少 ,本文对1例10q23缺失综合征的病例进行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罗晓辉;杜娜;胡蓉;卢建;李怡;黄伟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 ,出生缺陷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本视频中 ,来自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朱军教授强调 ,如果不加大防控力度 ,出生缺陷总量势必增加 ,并给出了数据来支持这一说法.
作者:朱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根据《全球出生缺陷报告》 ,全球每年出生遗传相关出生缺陷婴儿近800万 ,占出生总人数6% ;其中300多万遗传性出生缺陷患儿在5岁前夭折 ,另外约300万将终身带病.94% 以上患儿、95% 以上死亡病例来自低等和中等收入国家.
作者:邬玲仟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