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用于产前诊断人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RT-PCR及血浆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检测209例孕妇外周血HCMV mRNA、HCMV IgM及HCMV DNA,其中任意2项阳性为HCMV活动性感染(99例,观察组)、任意2项均阴性为非活动性感染(110例,对照组).应用RT-PCR和N-PCR技术,检测两组孕妇从宫内采集的孕早期绒毛共78例、孕中期脐血和羊水共131例,并追踪胎儿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情况.结果 (1)观察组绒毛、脐血HCMV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47.8%(33/69);对照组分别为8.3%(4/48)、9.7%(6/6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观察组绒毛、脐血HCMV活动性感染率分别为30.0%(9/30)和29.0%(20/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2/48)和4.8%(3/6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2)HCMV DNA阳性胎儿中,HCMV mRNA阳性胎儿的流(早)产率为41.2%(14/34),显著高于HCMV mRNA阴性胎儿的8.0%(2/25).HCMV活动性感染胎儿中,有10例因胎儿生长发育异常而行终止妊娠术.结论应用RT-PCR技术产前诊断HCMV宫内活动性感染安全可靠,对于活动性感染孕妇的胎儿取舍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陈素华;闻良珍;凌霞珍;姜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促进胎鼠肺成熟的效果及其对孕鼠和仔鼠的影响.方法 60只定时受孕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4组,每组15只.于妊娠第15、16天分别给予如下处理:安慰剂组孕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8 ml、小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2 mg、中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4 mg、大剂量组孕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8 mg,药物均分4次皮下注射.妊娠17 d时,每组随机选择10只孕鼠行剖宫术取胎,其余5只孕鼠等待自然分娩.观察各组早产仔鼠的呼吸能力、肺组织学评分及羊水板层小体(LB)记数,比较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胎肺成熟的影响;观察孕鼠的围产期情况及仔鼠体重、肝脏和肾上腺结构等,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母、胎的副作用.结果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仔鼠的3种肺成熟度指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5).安慰剂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仔鼠的呼吸评分依次为1.4±0.5、3.6±0.7、4.2±0.5及4.5±0.5;肺组织学评分依次为1.4±0.6、3.9±0.9、4.2±0.7及4.4±0.6;羊水LB记数依次为(8.6±3.0)×109/ml、(30.2±4.2)×109/ml、(33.0±3.4)×109/ml及(35.8±2.7)×109/ml.除大剂量组孕鼠呼吸评分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外,其余指标在用药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孕鼠用药后的体重、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有下降趋势;仔鼠的出生体重有显著下降,死胎及肝坏死的情况增多.结论早产大鼠产前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以达到与中剂量、甚至大剂量用药相同的促胎鼠肺成熟的效果;大剂量用药对母、胎均有副作用.
作者:徐永萍;戴旻笙;刘婷;路光忠;罗霞;孙嘉珍;刘海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对1990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手术中发生的42例泌尿系统损伤的类型、时间、术后尿瘘的发生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 849例妇科手术中,发生泌尿系统损伤42例,发生率为0.33%.其中,输尿管损伤11例,包括输尿管下段损伤5例、近膀胱入口段损伤4例和骨盆入口段损伤2例,发生率为0.09%;膀胱损伤31例,均发生于膀胱底部或后壁,发生率为0.24%.发现损伤的时间,术中32例(76%),术后10例(24%).尿瘘形成14例(33%),其中10例经过尿、血和引流液电解质、肌酐和尿素氮含量的比较而明确尿瘘存在;9例行美蓝实验和(或)膀胱镜检查,其中4例经此项检查诊断为膀胱瘘;8例经静脉肾盂造影诊断为输尿管瘘.经过术中及时修补、置入输尿管双J管和(或)保留尿管开放治疗,41例治愈.结论大部分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经及时诊断和处理,预后较好.
作者:彭萍;沈铿;郎景和;吴鸣;黄惠芳;潘凌亚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2、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1、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明胶酶谱法对37例内膜癌及7例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蛋白及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MMP-2、MMP-9及TIMP-1、TIMP-2蛋白主要分布在内膜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绝经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在间质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内膜癌细胞中,MMP-2、MMP-9及TIMP-1蛋白的表达,病理分级为G3内膜癌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3%、20%及67%,高于G2(13%、0及27%)、G1者(均为0,P<0.05);深肌层浸润内膜癌的强阳性率分别为63%、16%及68%,高于浅肌层浸润的8%、0及0(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的强阳性率分别为4例中4例、4例中3例及4例中4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25%、0及25%(P<0.05);手术病理分期为Ⅲ~Ⅳ期者强阳性率分别为5例中5例、5例中3例及5例中5例,高于Ⅰ~Ⅱ期者的30%、0及30%(P<0.05);TIMP-2蛋白在不同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手术病理分期的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内膜癌血管内皮细胞中,MMP-2及TIMP-1蛋白的表达,病理分级为G3内膜癌的强阳性率均为60%,高于G2(均为20%)及G1者(均为7例中1例,P<0.05).内膜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MMP-2、MMP-9及TIMP-1、TIMP-2蛋白的强阳性率均高于绝经期内膜,差异有显著性(P<0.05).明胶酶谱测定结果显示,内膜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活性较MMP-9蛋白强,且主要以活性形式存在.结论 MMP-2、MMP-9蛋白在内膜癌中的表达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肌层浸润程度的加深及有淋巴结转移而增加;MMP-2蛋白的活性较MMP-9蛋白强, 且主要以活性形式存在.
作者:郭文萍;陈贵安;祝成;王红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突变及其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法,检测子宫内膜癌(52例)、卵巢上皮性癌(60例)中PTEN基因第5和第8外显子的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1) PTEN基因突变率为25%,高于正常子宫内膜(0,P<0.05);PTEN基因突变率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2) PTEN蛋白缺失率为60%,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和组织类型密切相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1) PTEN基因的突变率为5%,与正常卵巢组织(0)和良性卵巢肿瘤(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PTEN蛋白缺失率为23%,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均为0,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缺失率与其组织类型及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 PTEN基因的突变和蛋白表达缺失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在卵巢上皮性癌中,PTEN基因主要通过蛋白表达的缺失而失活,参与了该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车艳辞;姚勤;戴淑真;罗兵;王言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笑气吸入分娩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1 300例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58例,在产程中吸入50%笑气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实行分娩镇痛;对照组642例,产程中间断吸入氧气.观察两组产妇疼痛的缓解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情况、分娩失血量、新生儿出生时的Apgar评分、产妇桡动脉与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笑气吸入的副反应.结果研究组产妇分娩镇痛的有效率为80.9%,总产程时间为468 min,活跃期时间为153 min,剖宫产率为11.6%,羊水污染率22.0%,新生儿窒息率1.2%,产时出血平均237 ml,39.4%的产妇出现头晕表现的副反应;而对照组产妇分娩镇痛的有效率为0.9%,活跃期时间为187 min,剖宫产率为19.3%,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产程时间480 min,羊水污染率24.3%,新生儿窒息率1.7%,产时出血平均253 ml,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产妇无明显的头晕等副反应.两组产妇桡动脉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50%笑气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方便,易被产妇接受,可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增加阴道分娩率,对产程及母儿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阴道分娩镇痛的安全有效方法用于临床.
作者:苏放明;魏晓萍;陈小荷;胡芷洋;徐宏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在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及预测绒毛膜羊膜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对患细菌性阴道病孕妇80例(研究组),健康孕妇60例(对照组)进行阴道唾液酸酶的检测,蓝色表示唾液酸酶阳性,颜色不变为阴性.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以病理检测为准.结果研究组孕妇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率为96.3%(7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2/6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中阴道唾液酸酶阳性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分别是26.6%、39.2%、21.5%和16.5%,明显高于阴道唾液酸酶阴性孕妇的4.9%、9.8%、6.6%和3.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阴道唾液酸酶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为87.5%(21/24),特异性为50.0%(58/116).结论阴道唾液酸酶检测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阳性率高,尤其适用于孕期筛查;同时在早期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张欣;徐行丽;李金凤;李楠;颜廷凤;鞠秀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HRT)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e)]及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方法将受试者分为4组.Ⅰ组、Ⅱ组为自然绝经妇女,各30例,其中Ⅰ组给予HRT(结合雌激素0.625 mg/d,安宫黄体酮2 mg/d,或者每月后14 d加安宫黄体酮4 mg/d)3个月;Ⅱ组不给予HRT,为对照;Ⅲ组20例,为已接受HRT1.5年的绝经后妇女;Ⅳ组20例,为从未应用HRT的绝经后妇女.Ⅰ组、Ⅱ组受试者于接受HRT前及接受HRT 3个月后测定H(e);Ⅲ组、Ⅳ组受试者测定H(e),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Ⅰ组、Ⅱ组接受HRT 3个月前后H(e)无明显变化,Ⅰ组接受HRT前为 (9.3±2.5) μmol/L, Ⅱ组为(9.4±2.9) μmol/L;Ⅰ组接受HRT后H(e)为(9.1±2.8) μmol/L, Ⅱ组为(9.8±3.6)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H(e)明显低于Ⅳ组,分别为(8.0±1.3)μmol/L及(10.3±3.2)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组、Ⅳ组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结论短期应用HRT对H(e)无明显改善,长期应用HRT可降低H(e)水平.绝经后妇女应用HRT 1.5年,未见超声心动图有明显变化.
作者:惠英;吴宜勇;肖路延;唐志毅;吴玉丽;李燕春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卵巢反应性与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间,474对不孕夫妇在本中心按常规方法行IVF-胚胎移植(ET)及ICSI治疗的510个周期.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高纯促卵泡激素(FSH-H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长、短方案促排卵,以注射hCG日血清雌二醇(E2)>11 010 pmol/L(160个周期)为A组,获卵数>15个(148个周期)为B组,A、B两组为卵巢高反应组;E2≤11 010 pmol/L(350个周期)为C组,获卵数≤15个(362个周期)为D组,C、D两组为正常反应组.结果高反应组与低反应组间,年龄、不孕时间、基础FSH水平及FSH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A组着床率、妊娠率分别为18.9%(94/498)与38.8%(62/160),C组分别为20.7%(212/1 026)与 41.4%(145/3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分别为22.5%(103/457)与46.6%(69/148),D组分别为19.0%(203/1 067)与38.1%(138/36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A组为6.9%(11/160),C组为2.6%(9/350),B组为8.1%(12/148),D组为2.2%(8/362),A组与C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高E2水平或获取多个卵子不影响IVF、ICSI的结果,但OHSS发生率高.
作者:林金菊;叶碧绿;赵军招;周颖;黄学锋;郑菊芬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健康的无原发皮肤病变的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皮疹并不少见,但由于妊娠期间出现的皮疹与非妊娠期间的普通皮疹有很大的不同,病程相对短暂,临床表现多变,产科医生对其诊断和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往往缺乏明确的认识,再加上妊娠期间对用药的顾忌,患者大多得不到适当的治疗.近20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妊娠期特异性皮疹较系统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作者:曹冬焱;杨剑秋;徐蕴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生物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对细胞的代谢、生长发育及对外界的适应性等,起重要的作用,受体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随着对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研究的深入,发现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本文将与PCOS发病有关的受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尧良清;邝健全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超声医学及围产医学的进展,超声诊断胎儿泌尿系统异常已成为产前超声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胎儿泌尿系统直接关系到胎儿的生存及预后,Holzgreve等[1]认为,胎儿肾异常存在着巨大的变异性,可从致命性的先天性异常到轻度的泌尿道梗阻,同时,囊性和梗阻性肾脏疾病也存在极大的变异.病理学家认为,一个器官的发育过程越复杂,就越容易发生发育不全.因而肾脏的发育不全比其他器官的发育不全的发生率更高[2].
作者:姚苓;陈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胚胎着床是一具有双重矛盾的过程,包括免疫学和生物学两方面.前者指子宫的免疫系统和胚胎的抗原性相互作用,使着床过程和妊娠维持均能进行;后者指必须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使一种上皮允许另一种上皮的侵入.在此过程中,子宫内膜由于孕酮的刺激而发生蜕膜化,并在雌激素和孕酮的影响下处于接受态,准备胚胎着床,其中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等的参与.若这些调控分子表达异常,可能会导致妊娠并发症,如早期着床失败、胚胎不完全侵入引起的产前惊厥和血管发生的延迟等[1].
作者:谭慧宁;杨增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27岁.因停经39周+6,出现阵发性腹痛5 h,于2001年4月17日15时入院.患者5 d前自外院行产前检查显示胎心率正常,2 d来未感胎动.入院检查:一般状况良好,胎位左枕前,未闻及胎心,先露头,宫口开大3 cm.B超检查提示,胎心博动消失,胎死宫内.入院诊断:(1)妊娠39周+6 ,(2)死胎.入院后产程经过顺利,经阴道自然分娩.6 h后自娩一男性死胎,胎盘胎膜随胎儿一同娩出.死亡胎儿面部及胸部有大片脱皮,脐带紧紧缠绕腹部4周,取下脐带,见腰腹部被脐带挤压出深约4 mm的痕迹.脐带细长136.4 cm,色苍白.
作者:邹忠香;邢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38岁,孕3产1,因停经2月余,阴道不规则流血1月余,下腹痛4 h,于2002年4月23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停经40余天始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在外院行尿妊娠试验(+),未行其他检查,诊断早孕,行清宫术,刮出物不详.术后持续阴道流血,伴下腹隐痛,经抗炎治疗无效.入院前4 h时突发左下腹剧烈撕裂样疼痛,伴头晕、心慌及肛门坠胀感,急来我院就诊.查尿妊娠试验(+),B超检查示子宫64.0 cm×46.0 cm×48.0 cm,内膜线居中,双侧附件区囊性不均质性占位,盆腹腔中等量积液.
作者:马金红;董晓燕;张永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bcl-2是目前发现的与细胞凋亡关系较密切的原癌基因之一.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技术,观察经激素补充治疗的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bcl-2 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马莉;刘晓瑷;金毓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可能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妊高征患者产前、产后外周血白细胞及胎盘组织VCAM-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CAM-1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
作者:关怀;唐慧君;郭邑;李瑞华;吴白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为10%~18%,反复自然流产的实际发病率高于这个数字,因尚有30%~40%的隐性流产.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占其中的40%~60%,免疫功能异常是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0%,但对其确切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1].为此,我们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妊娠相关蛋白、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等6项免疫参数的联合检测,进一步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反复自然流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仕金让;任兴斌;潘筱;邢薇;李建新;战玉喜;杨绍旺;刘名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研究旨在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阐明本病的临床生物学行为、预后及其相关因素,为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吴鸣;沈铿;郎景和;黄荣丽;黄惠芳;潘凌亚;邓元琪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输卵管妊娠的病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感染仍被认为是高危因素之一,但对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仍不明确.关于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与输卵管妊娠关系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有关病毒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研究较少.我们对输卵管妊娠石蜡包埋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及人类细小病毒B19进行检测,回顾性探讨输卵管妊娠与HCMV、HSV-Ⅱ及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关系.
作者:史恩祥;沈喜;智强;张枝栋;杨凤莲;李春光;周卫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是指一个家族中有2个一级亲属或1个一级亲属和1个二级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HBOC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蒋维洪;陈士民;应光红;黄美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重复片段,能够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其发生融合.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其活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TRAP)的方法, 对绝经前后妇女的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以期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徐耀红;李守柔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本质的特征,涉及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其中细胞粘附是一个重要环节.上皮型钙粘附素( epithelial cadherin, E-cd)作为钙粘附素家族中的一员,为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间联结重要的一类分子,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E-cd在正常滋养细胞、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绒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E-cd的表达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袭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燕;孙红;帅茨霞;丰有吉;王群姬;李剑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生育期妇女不孕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本研究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
作者:舒益民;梁晓燕;庄广伦;张敏芳;李穗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成员中的MMP-2、MMP-9降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而基底膜是肿瘤侵袭的第一道细胞外屏障,MMP-2、MMP-9的过度表达与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2].它们的功能活性受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的抑制.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组化)的方法研究MMP-2、MMP-9和TIMPs家族中的TIMP-1在卵巢良性、交界性、恶性浆液性肿瘤中的定位及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田昕;张首杰;李娜;张海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先天性无阴道常表现为Mayer-Rokitansky-Kuster-Hauser综合征(MRKH综合征)[1],即子宫和阴道缺如,而输卵管和卵巢发育正常.MRKH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4 000~1/5 000,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与其他手术方法比较,由于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后很少发生阴道瘢痕形成和阴道狭窄,能达到更好的解剖和功能学效果,故近20年来成为主流手术之一[2].然而,传统的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需开腹进行,术后腹壁留有较大瘢痕.我们对1例MRKH综合征患者应用腹腔镜技术施行乙状结肠自体移植阴道成形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席晓薇;万小平;谢培珍;严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与会专家们首先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了美国JAMA杂志2002年第288卷第1期(2002年7月出版)刊登的关于美国WHI临床试验报告[1]文章的原文.该项临床试验是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绝经后妇女长期应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补充治疗的受益/风险比.1993~1998年期间,该项临床试验共选入绝经后应用HRT的美国妇女2.7万人,年龄为50~79岁,平均63岁.整个临床试验共分为3组:(1)单纯应用雌激素(结合雌激素0.625 mg,ERT)组,该组妇女均已行子宫切除术;(2)雌、孕激素连续联合应用(结合雌激素0.625 mg+安宫黄体酮2.5 mg,连续联合HRT)组;(3)安慰剂组.
作者:徐苓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第八届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学术会议于2002年2月24日至27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这是自1986年12年来两年一度的重要专题研讨会,与会者逾600位,表明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中国大陆有10篇论文被接受为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有8位妇产科医生(包括2位在美访问学者)参加了会议.
作者:郎景和;冷金花;赵栋;钟森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