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放疗)原发性阴道癌的效果,并与传统腔内镭疗进行比较. 方法 对1989年1月~1999年12月期间接受了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的原发性阴道癌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期10例,Ⅱ期13例,Ⅲ期23例,Ⅳ期5例.51例患者均接受了以放疗为主的治疗.体外照射予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 MV或8 MV X线盆腔前后野垂直轮流照射,照射剂量为盆腔正中平面40~50 Gy;有3例患者辅助双侧腹股沟野照射,照射剂量45~50 Gy;2例辅助外阴野照射,照射剂量30~40 Gy.腔内治疗应用WD-HDR18治疗机,11例在阴道盒治疗时部分应用了Buchler治疗机.治疗时,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厚度等情况分别或联合应用阴道盒、阴道塞子、宫腔管或组织间插植针进行治疗. 结果 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为58.8%,其中Ⅰ期80.0%,Ⅱ期76.9%,Ⅲ期65.2%,Ⅳ期5例中0例.各期5年生存率均高于本院报道的传统的以腔内镭疗为主治疗原发性阴道癌的疗效.结论 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单独应用或与体外照射等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阴道癌可取得不低于传统腔内镭疗的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提高.
作者:孔为民;孙建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对正常早孕期细胞滋养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孕6~8周行人工流产术妇女绒毛,应用硅化聚乙酰胺吡咯烷酮(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滋养细胞;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摄入法,评价细胞滋养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周期;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结果 (1)CsA在有效剂量范围内(1×10-4~1 μmol/L)可刺激细胞滋养细胞增殖,当细胞培养液中CsA浓度为10 μmol/L时,则显著抑制细胞滋养细胞增殖.(2)细胞滋养细胞在浓度为1 μmol/L CsA培养液中培养24 h时,G2-M期细胞从(2.8±0.5)%增至(6.7±1.3)%,当培养48 h时,则S期细胞从(14±5)%增至(28±8)%、凋亡细胞从(8.7±2.2)%减至(3.6±1.0)%.(3)在浓度为1 μmol/L CsA培养液中培养48 h可使细胞滋养细胞伪足增多、变长,提示细胞侵袭力增加;细胞培养液中CsA浓度为10 μmol/L时伪足减少.结论 CsA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可刺激早孕期细胞滋养细胞生长,细胞形态改变,侵袭力增加.
作者:闫凤亭;李大金;孙晓溪;朱影;王明雁;孟毅;余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和IGF结合蛋白-3 (IGFBP-3)与胎儿生长的关系,以及IGF在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分娩FGR胎儿(FGR组)、10例分娩巨大儿(巨大儿组)及20例分娩正常儿(对照组)的产妇,抽取3组产妇分娩后肘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测定3组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IGF-Ⅰ、IGF-Ⅱ及IGFBP-3的水平.结果 (1)FGR组产妇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130.5±26.0) μg/L、(2.40±0.42) μg/L及(5 579±848) μg/L;新生儿脐血清IGF-Ⅰ、 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6.6±1.7) μg/L、(1.54±0.31) μg/L及(869±183) μg/L.(2)巨大儿组产妇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309.7±44.6) μg/L、(2.43±0.25) μg/L及(5 562±742) μg/L;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69.6±23.9) μg/L、(2.19±0.29) μg/L及(1 682±130) μg/L.(3)对照组产妇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307.9±70.7) μg/L、(2.41±0.36) μg/L及(5 586±678) μg/L;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分别为(68.9±32.9) μg/L、(1.95±0.26) μg/L及(1 625±296) μg/L.(4)3组产妇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均显著高于各组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P<0.01).FGR组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巨大儿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3组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及IGFBP-3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61、r=0.51、r=0.63, P<0.01).3组新生儿脐血清IGF-Ⅰ、IGF-Ⅱ、IGFBP-3水平与胎盘重量呈正相关关系(r=0.47、r=0.56、r=0.48, P<0.01).结论 (1)产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中的IGF-Ⅰ、IGF-Ⅱ及IGFBP-3的来源不同,分别来自产妇及新生儿个体,且均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而互相交换.(2)胎儿自身分泌的IGF-Ⅰ、IGF-Ⅱ及IGFBP-3与胎儿生长关系密切,脐血中其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FGR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培莲;刘宝琴;李桂林;吴玲;喻铭启;欧阳艳;王良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4~5 F脾管或肝管或Cobra管或3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 mm)栓塞.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 治疗后平均观察(16±3)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92%.其中,月经量减至术前的(50±18)%,月经周期、经期无变化;19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2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术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7%;彩色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患者接受程度高.
作者:陈春林;刘萍;吕军;余莉萍;马奔;王锦江;刘佩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舒林酸代谢产物舒林酸硫化物及舒林酸砜化物体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加入药物不同将细胞分为3组,舒林酸硫化物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未加药物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舒林酸硫化物及舒林酸砜化物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和电子显微镜分别检测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MTT法显示,舒林酸硫化物可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效应,50%抑制浓度(IC50)为200 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对照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舒林酸硫化物组3组G0-G1期细胞分别为(77.7±1.6)%、(75.6±2.1)%和(46.1±1.6)%,S期细胞分别为(13.6±1.2)%、(16.4±2.3)%和(27.3±2.1)% ,G2-M期细胞分别为(8.6±0.7)%、(8.0±0.5)%和(26.6±3.5)%,舒林酸硫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 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S期、G2-M期细胞显著增加(P均<0.01);而舒林酸砜化物组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舒林酸硫化物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1±3.4)%、(4.8±2.1)%和(51.9±5.7)% , 舒林酸硫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舒林酸砜化物组细胞凋亡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舒林酸硫化物组可见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细胞膜发泡,并出现凋亡小体;而舒林酸砜化物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舒林酸的硫化代谢产物能够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并可能在此期诱导细胞凋亡.舒林酸砜化物则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无影响.
作者:刘素英;丰有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耐氯米芬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31例PCOS患者(8例为耐氯米芬者),用二甲双胍375 mg/次、3次/d,治疗12~16周,观察服药前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月经、生殖内分泌激素,糖、脂代谢,卵巢体积的变化及副反应.服用二甲双胍未恢复正常月经、耐氯米芬的患者,再加用氯米芬促排卵,观察排卵情况.非耐氯米芬未恢复正常月经的患者,二甲双胍加量至500 mg/次、3次/d,至少8周,观察月经情况. 结果 二甲双胍治疗后,PAI-1、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LH/FSH)、睾酮、雄烯二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舒张压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41%、25%、34%、28%、14%、27%、23%、7%;左侧卵巢体积缩小59%,右侧卵巢体积缩小41%;雌二醇和FSH水平分别上升42%、58%(P<0.05~0.01).二甲双胍375 mg/次、3次/d治疗后,61% (19/31)的患者恢复正常月经,2例妊娠;12例未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其中6例伴耐氯米芬者再用氯米芬,5例(12/18周期)排卵,2例妊娠,余6例二甲双胍加量至500 mg/次、3次/d,1例恢复月经并妊娠.结论 二甲双胍可改善PCOS患者的纤溶系统,生殖内分泌激素,糖、脂代谢,月经失调等,增强耐氯米芬患者对氯米芬的敏感性.
作者:宋菊香;沈鸿敏;李建业;黄振国;张玉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对我院1983~2000年收治的11例会阴方法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7.0年.结果 会阴内异症占我院同期内异症的0.37%,我院会阴内异症发生率为0.87/万.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11例均诊断正确.除1例外,均有会阴撕裂或侧切史;发病潜伏期,30岁以前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会阴内异症病灶完整切除10例,随诊6个月至7年, 无复发.结论 根据典型的病史和身体检查,可以对会阴切口内异症做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
作者:朱兰;郎景和;辛峰;刘海元;刘珠凤;孙大为;冷金花;黄荣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血病抑制因子(rhLIF)对体外移植前鼠胚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组Ⅰ(体内对照)小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6~120 h后处死,组Ⅱ及组Ⅲ(体外对照)小鼠注射hCG 44~48 h后处死,收集组Ⅱ及组Ⅲ的2细胞期鼠胚,组Ⅱ的鼠胚用人输卵管液(HTF)+10%人血清培养,组Ⅲ的鼠胚用HTF+10%人血清+rhLIF(1 000 U/ml)培养,观察并记录各细胞期鼠胚发育的数目.结果 (1)组Ⅱ和组Ⅲ发育到4细胞期、8细胞期、桑椹胚阶段的鼠胚百分率(分别为93.4%、87.7%、75.0%和94.5%、91.2%、85.4%)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Ⅱ发育到囊胚期、扩张囊胚期和孵出期的鼠胚百分率低于组Ⅲ(分别为48.1%、32.1%、18.4%和82.3%、59.7% 36.3%),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Ⅰ和组Ⅲ发育到囊胚期的鼠胚百分率(分别为86.0%和82.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hLIF对鼠胚的早期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但能促进移植前晚期鼠胚的生长、分化和孵出.
作者:王国云;邓晓惠;张慧琴;于红玲;江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行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组,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者为A组(54例);行广泛或次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者为B组(14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或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为C组(42例),分析3组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 A、B、C 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90.5%、95.1%,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诊超过2年的71例中9例复发,复发率为12.7%;9例复发者中7例于3年内复发,其中盆腔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5例;A、B、C 3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3.9%、9.1%、12.5%,其中盆腔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9%、9.1%、8.3%,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8%、9.1%、12.5%,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手术方式不是影响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扩大手术范围或行淋巴结清扫术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患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辅助治疗时应考虑术后复发的这种特点.
作者:高劲松;沈铿;郎景和;黄惠芳;吴鸣;潘凌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三苯氧胺与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及两者与氟化物配伍后是否产生协同效果.方法 将142只6月龄雌性SD大鼠行去势手术或假手术后随机分为7组(每组19~21只):(1)假手术组;(2)去势组;(3)雌激素组; (4)氟化物组;(5)雌激素+氟化物组;(6)三苯氧胺组;(7)三苯氧胺+氟化物组.治疗12个月,行骨密度、腰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不脱钙骨切片)、右股骨中段三点弯曲试验观察,并行子宫病理及血脂检查.结果 (1)术后12个月时,全身骨密度去势组为279 mg/cm2、治疗组为286~298 mg/cm2,腰椎骨密度分别为232 mg/cm2、251~266 mg/cm2(P均<0.05);股骨中段骨密度,雌激素组216 mg/cm2,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195 mg/cm2(P<0.05);配伍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4个月,两个配伍治疗组大载荷(均为145牛顿)与去势组[(118±24)牛顿]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各治疗组大载荷为132~155牛顿,均明显高于去势组(108±13)牛顿(P<0.05),雌激素组大载荷、弹性载荷均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P<0.05).(3)各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未发现骨矿化不良现象.结论 雌激素在维持骨量、骨强度方面优于三苯氧胺,两者与氟化物配伍可改善去势大鼠的股骨强度.
作者:刘慧;彭红梅;刘建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我国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布及组织学分类特点,以期对卵巢肿瘤的防治有所裨益.方法 对1980~1989年10年间我国24个省、市共57所医院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检查资料,按WHO分类法进行登记统计,对原诊断不明者,按统一分类标准复查病理切片后再确定其分类.结果 10年间我国24个省、市所登记的卵巢肿瘤共42 197例,其中卵巢恶性肿瘤10 288例,为24.4%;在卵巢恶性肿瘤中,上皮性肿瘤5 650例,为54.9%;生殖细胞肿瘤1 871例,占18.2%;性索间质肿瘤873例,占8.5%;卵巢转移性肿瘤1 003例,占9.7%;其他卵巢肿瘤891例,占8.7%.长江以南恶性肿瘤5 437例,占52.8%,而长江以北4 851例,占47.2%.不同组织学类型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布在我国6大行政区和长江南北存在差异.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交界性和恶性之比为1.0∶5.9,交界性肿瘤中浆液性和黏液性所占比例是相似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浆液性所占比例高.结论 我国卵巢恶性肿瘤中,54.9%为上皮性恶性肿瘤,其次为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
作者:石一复;叶大风;吕卫国;赵承洛;徐建云;陈利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卵巢泡膜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58~1998年诊治的74例卵巢良、恶性泡膜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74例中, 恶性泡膜细胞瘤8例; 良性泡膜细胞瘤66例,其中9例伴细胞生长活跃.临床症状有腹部包块者42例(56.8%),其次为月经不调、阴道不规则出血、闭经、腹痛、不孕等;22例合并腹水,其中1例同时伴有胸水;39例合并雌激素刺激相关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内膜不典型增生各1例,子宫肌瘤、内膜复合性增生、内膜息肉等.66例良性泡膜细胞瘤中,15例行CA125检查,9例增高;9例伴细胞生长活跃的患者中,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术后复发各1例,经手术和放射治疗(放疗),至今已无瘤生存11年和27年.8例恶性泡膜细胞瘤中,4例因放弃或进行不规范治疗者均在2年内死亡;另4例(Ⅰ、Ⅱb期各1例,复发2例)经积极手术后行放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除1例死于放射性肠瘘外,2 例无癌生存10 年以上,1例无癌生存2年.结论 良性泡膜细胞瘤预后好,但应警惕伴细胞生长活跃者.恶性泡膜细胞瘤预后差,但积极手术后行放疗或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吴令英;章文华;李洪君;孔为民;刘丽影;李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原环境对正常妊娠妇女子宫动脉血流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高原地区34例妊娠妇女和37例非妊娠妇女的子宫动脉血流及119例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收缩期与舒张期(S/D)比值、阻力指数、子宫动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并以平原地区妊娠及非妊娠妇女子宫动脉血流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作对照.结果 高原及平原地区妊娠妇女的子宫动脉内径、血流量均有增加.高原地区妊娠妇女子宫动脉内径为(0.35±0.04) cm、血流量为(280±48) ml/min;平原地区妊娠妇女子宫动脉内径为(0.45±0.04) cm, 血流量为(425±55) ml/min, 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高原地区不同孕期的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S/D比值、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高原环境对子宫动脉血流和脐血流均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胎盘血流灌注减少.
作者:陈定章;周晓东;朱永胜;朱霆;王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铅,作为一种可引起中毒的金属元素,已被医学界研究了多年,对于它的毒性机制也有了一定了解.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以及都市的不断扩增,生活中铅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汽车尾气、房屋装修、铅制焊接罐头等.所以,铅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低浓度的铅污染已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而妊娠期的铅污染,不仅可以影响孕妇的健康,也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并对其出生后的心理-智力-行为发育造成远期影响.现就铅污染对生殖、孕妇及胎儿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幺宏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细胞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抑癌基因的失活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其中,以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尤为引人关注.现就FHIT与宫颈癌发病的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庆华;史惠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妊娠免疫耐受机理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探讨这一机理,有助于对流产、早产、不孕症和先兆子痫等疾病的深入理解,并提高诊治水平,还有助于对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深入研究.DBA/2雄鼠与CBA/J雌鼠交配组合(实验动物学命名为CBA/J×DBA/2)作为反复自然流产的动物模型,已经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采用动物模型研究具有很多优势,更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林羿;曾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24岁.主因足月妊娠,高热2 d,于2000年10月12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结核病、手术及药物过敏史,预产期为2000年10月20日.2000年10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并自觉胎动消失,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胎死宫内.给予抗感染、阴道内置米索前列醇25 μg引产,24 h后又于阴道内置入米索前列醇25 μg.
作者:高建华;郑建华;黄明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41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及接触性出血就诊.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口有一0.7 cm× 0.8 cm息肉状赘生物,子宫中位略大,前壁结节状突出,双侧附件无异常.既往有痛经史,5年前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避孕药2年多.
作者:孙岚;吴捷;陆惠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2年,Frydman等[1]首次报道米非司酮用于晚期活胎引产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一些相关文献报道.由于米非司酮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故对胎儿的组织器官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米非司酮用于人中期妊娠引产可造成胎肾组织的损伤[2],本研究对晚孕大鼠行米非司酮引产后新生仔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龚华芳;王自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 是指来自亲代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存在亲代性别特异性差异表达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组印迹现象不仅与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1].p73基因是新近发现的p53基因家族成员.有关p73基因在妇科肿瘤中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了妇科肿瘤细胞系中p73等位基因的表达,以揭示p73基因在这些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潘伯臣;欧阳玲;张淑兰;宋今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脐带异常是引起胎儿窘迫以至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脐带绕颈对围产儿的影响及临床监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40例脐带绕颈胎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叶燕萍;蒋春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发生并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胎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妊高征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妊高征患者EGFR、hCG及胎盘泌乳素(hPL)的表达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阴春霞;冯大力;周家文;尤红;郑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作用的核酶,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反义脱氧寡核苷酸能通过降低端粒酶活性、增强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与顺铂(C-DDP,简称DDP)联合应用能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1-5].本研究旨在观察端粒酶hTERT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作用,及其与DDP联合应用的效果.
作者:瞿全新;糜若然;郭花玲;翟乃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2 宫颈妊娠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于1998年12月至2000年8月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8例.为探讨宫颈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我们对这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德华;李海倩;杨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而宫颈腺癌发生的相对数及绝对数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的资料显示,宫颈腺癌占宫颈癌的20%[1].我们通过对宫颈腺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AG-1、bak在宫颈腺癌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炳锦;石一复;葛亚娟;周彩云;陈晓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有关卵巢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反义基因治疗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单一癌基因的反义阻断不能完全抑制或逆转其恶性表型.本研究应用脂质体(LF)介导的C-myc、C-erbB2基因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DNs)共同作用于卵巢癌COC1细胞系,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反义基因治疗对COC1细胞C-erbB2、C-myc 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阮菲;刘少阳;陈惠祯;刘诗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激素治疗,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来,药物品种及应用方法不断增加,基于各种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的大量临床与试验资料发现,长期应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将因雌激素降低而增加骨丢失率或出现绝经症状(如潮热、出汗、急躁、阴道干燥等),影响病人长期治疗的顺应性及疗效.因此,激素治疗内异症的同时采用某些措施,既保证对内异症的疗效,又能预防骨丢失及其他副反应的反相添加治疗,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作者:刘建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输卵管妊娠与输卵管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我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对5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输卵管病灶内膜组织和34例非输卵管妊娠者的正常输卵管内膜组织中的人型支原体(M.hominis,Mh)、生殖支原体(M.geuitalium,Mg)和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Mf)的核酸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怡芳;朱云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