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 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 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 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 (χ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 (χ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 (χ2=0.98,P=0.51).结论 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作者:王志群;张姝;刘启兰;骆超;周乙华;胡娅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单卵双胎约占双胎妊娠的30%,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单卵双胎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中胎儿及新生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2],目前认为这与胎盘的构造等有密切关系.90%以上的单绒毛膜双胎胎盘间存在血管吻合,血流可在2个胎儿间输送,其中10%~15%的双胎间血流输送不均衡,导致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3].TTTS发病孕周及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未经治疗者,胎儿及新生儿的病死率为80%~100%[4].现就TTTS的诊断、预测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邵珲;乔杰;赵扬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甲状腺疾病是威胁育龄妇女健康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妊娠妇女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影响妊娠结局和子代发育.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多表现为2种类型,即临床甲减(overt hypothyroidism)和亚临床甲减(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1].妊娠期临床甲减的发病率为0.3%[2],亚临床甲减的发病率为2%~5%[3].另有部分孕妇表现为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hypothyroxinemia).现就近年来妊娠期甲减对妊娠结局以及子代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顾金萍;宋梦帆;范建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组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中的瞬时表达.方法 根据已知的GenBank中人PEDF cDNA成熟蛋白编码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全基因合成的pUC57-PEDF质粒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人PEDF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neo3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IRESneo3-PEDF.将重组质粒pIRESneo3-PEDF与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 2000混合后转染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Western印迹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收集转染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重组PEDF活性.结果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pIRESneo3-PEDF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脂质体法将表达质粒成功转染到SP2/0中,经培养,可分泌表达PEDF,且经Western印迹检测证明为人PEDF,分子量为50 000.转染36 h上清液中PEDF浓度高,为(0.92±0.04) μg/ml.转染36 h细胞培养液上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强(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人PEDF真核表达质粒pIRESneo3-PEDF,转染细胞可瞬时分泌表达有活性的人PED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为开展下一步稳定转染表达及蛋白纯化奠定基础,为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戴仪;石文静;陈超;王羽雄;于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lα,HIF-lα)在代谢性酸中毒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将12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酸中毒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60只.酸中毒模型组出生后第2天开始按535 mg/(kg·d)的剂量管饲氯化铵溶液 (质量浓度为50 mg/ml),2次/d,连续6 d,停药进入恢复期.2组大鼠分别于出生后第3、5、8、10、13、20天处死.二磷酸腺苷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新生大鼠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HE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判断建模成功与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二磷酸腺苷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酸中毒模型组大鼠10日龄可见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周边可见大片无灌注区.HE染色可见酸中毒模型组新生大鼠10日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显著多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28.78±7.53)个与(1.22±1.4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69,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酸中毒模型组新生大鼠8、10、13日龄时视网膜HIF-1α的表达强度分别为108.87±15.21、183.68±26.58和129.42±9.85,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74.98±4.50、76.38±3.38和74.7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25、9.023和9.672,P均<0.05).结论 HIF-1α在酸中毒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玉真;王娟;乔立兴;蒋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Meckel-Gruber 综合征(Meckel-Gruber syndrome, MGS)是一种以胎儿先天性多发畸形为特征[1]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国内外报道很少.为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处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现对本院近2年诊治的2例MGS胎儿病例的尸体解剖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郑良楷;田瑞华;孔令员;张爱格;周裕林;赵世怡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主要危害为增加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2].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胎盘组织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对人类的妊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提示,ICP患者血清对胎盘CRH分泌有一定影响[3].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升高是ICP特征性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胎盘组织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胆汁酸对胎盘组织CRH分泌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江丽;王晓东;邢爱耘;刘淑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产前诊断的普及,大多数胎儿宫内结构异常能通过超声检查得到早期发现.结合产前染色体检查及胎儿磁共振等手段将胎儿结构异常分为可治性及难治性2类,其中体表结构异常及一些单一内脏畸形可在产后手术矫治者定为可治性畸形.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了31例可治性先天性结构异常患儿,通过产前诊断、围产期评估及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君贤;鲍建华;胡波;文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出生1200多万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的9.6%.这些早产儿大约85%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而早产、窒息和感染性疾病始终是全球新生儿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按我国目前的出生率和早产发生率计算,每年出生约150万早产儿,占全球早产儿总数的1/10以上.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而随着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逐年提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围产、新生儿和营养专家更加关注早产儿的营养与健康.早产儿的营养管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改善其预后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王丹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口服布洛芬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治疗中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以评估其在早产儿PD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根据PDA诊断的时间顺序,按随机数字顺序表,将74例PDA早产儿随机分为布洛芬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8例),布洛芬治疗方法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每剂10 mg/kg,间隔24 h 1次,共3次;记录并比较2组PDA的关闭率、相关副作用及患儿住院期间的情况.结果 布洛芬治疗组PDA关闭率为52.8%(19/36),高于对照组(18.4%,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5,P=0.002).在口服布洛芬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胃肠道穿孔、Ⅲ或Ⅳ级脑室内出血或出血加重等严重副作用,布洛芬治疗组和对照组出现腹胀或胃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2/36)和26.3%(1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P=0.509).布洛芬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22.8±14.8) d,用氧(8.3±9.3) d,5.6%(2/36)需要机械通气,与对照组[分别为(24.1±17.1) d、(8.8±8.3) d和2.6%(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布洛芬对早产儿PDA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合并症或副作用发生,应用方便,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传忠;杨晓东;陈秋兰;张小兰;朱小瑜;连朝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世界上WMI的发现可追溯到100多年前,1867年Virchow首先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作了描述[1].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会造成多方面神经发育障碍,因此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围产、新生儿临床工作与研究中,对早产儿WMI的诊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周丛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早产作为引起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产科领域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早产明确定义为在孕37周前或259 d前终止的妊娠.全球早产的发病率,特别是孕34周之前的早产发生率明显升高,病死率为75%~80%,占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的第一位,且存活者近半数存在合并症和后遗症,其生存质量的改善远不尽人意[1].
作者:周瑾;孙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早产是产科永恒的话题之一,预防和治疗早产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牙周病与早产相关的研究引起了产科医生的热切关注,因此,妊娠期治疗牙周病能否预防早产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已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促早产胎儿肺成熟,而鉴于多疗程用药对胎儿的远期影响,其利弊尚有待商榷.硫酸镁对于胎儿的远期影响一直就存有争议,近期的研究肯定了其预防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作用.本文将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从循证医学证据的角度,就此3个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朱毓纯;杨慧霞;John Newnham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