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阴道分娩和剖宫产采集脐血所含造血细胞含量的差异,评估两种采集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种脐血采集方式间新生儿体重、采集体积、总有核细胞数(TNC)、CD34+细胞百分率、CD34+细胞数和总集落数(CFUs)的差异.结果 采集体积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分娩组TNC、CD34+细胞百分率、总CD34+细胞数、CFUs数明显高于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在2.5 kg~4.0 kg时,阴道分娩组TNC、总CD34+细胞数和CFUs数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采集方式采集的脐血含有较高的造血细胞含量且有利于采集到更好脐血质量,可作为同胞脐血移植采集脐血的优选分娩和采集方式.
作者:许遵鹏;廖灿;陈劲松;辜少玲;吴洁莹;白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监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在大剂量Ara-c化疗后的Ara-c及其代谢物Ara-u的血浆浓度,分析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化疗副反应和长期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ra-c,Ara-u的血浆浓度,并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大剂量Ara-C化疗时血药高峰浓度平均为(39.46±15.13)μmol/L,Ara-u血浆浓度平均为(258.23±58.23)μmol/L,化疗反应阳性和阴性组Ara-c,Ara-u血浆浓度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769和0.187,Ara-c血浆浓度与骨髓抑制期天数相关系数0.135,P值0.462.相应Ara-n浓度与骨髓抑制期天数相关系数0.268,P值0.138.化疗后感染组和非感染组Ara-c,Ara-u血浆浓度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920和0.869,长期生存组和复发组Ara-c,Ara-u血浆浓度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126和0.723.结论 Ara-c,Ara-u血浆浓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但和化疗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短、化疗后感染、无明显相关与患儿的长期预后亦无相关.
作者:周敏;汤静燕;薛惠良;陈静;潘慈;董璐;沈树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免疫诱导再障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当归组、再障组、正常组,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再障组及当归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较正常组均有降低,但当归组明显高于再障组(P<0.05),当归组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9.0±8.3)明显高于再障组(33.6±9.1,P<0.05),而与正常组(78.2±9.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障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2.7±7.1)明显高于正常组(21.5±3.6,P<0.05),当归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43.0±6.8)明显低于再障组(62.7±7.1,P<0.05).结论 当归能降低再障小鼠骨髓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有刺激造血作用.
作者:李爱民;吴晓珊;尹忠钦;罗劲松;石清照;徐之良;万申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r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骨髓转移后细胞形态特点,以及应用细胞化学染色对骨髓中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细胞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ARMS骨髓转移患者的肿瘤原发部位进行病理检查并相关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抽取患者胸骨骨髓细胞涂片,采用常规瑞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及结蛋白染色,对骨髓中RMS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及细胞化学染色鉴别.结果 病理活检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ARMS病理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符合RMS细胞特征.结论 ARMS骨髓转移后,骨髓细胞涂片中RMS细胞形态特点明显,同时结合骨髓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对骨髓中RMS细胞进行识别及诊断.
作者:张雪;李蓓;王琳;李志刚;郎志奇;巩文玉;陈振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CD154(sCD154)、可溶性NF-KL激活受体(sRANKL)、骨保护素(OPG)水平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发病机制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12例LCH患者(包括5例单系统多部位患者和7例多系统多部位患者)初诊及在治疗6周后血清sCD154、sRANKL和OPG水平,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LCH患儿组与对照组比较,sCD154、sRANKL和OPG显著增高,而sRANKL/OPG比率明显降低.MM型组与SM型组相比较,血清sCD154、sRANKL、OPG水平以及sRANKL/OPG比率均无明显变化,但是OPG水平以及sRANKL/OPG比率与骨损害的数目相关.治疗前后比较,sCD154、sRANKL、OPG水平在治疗后有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sCD154、sRANKL、OPG可能与LCH的发病有关,而血清sRANKL/OPG比率是LCH患者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标志.
作者:蒋小梅;郑敏翠;邹爱军;李婉丽;杨海霞;吴攀;张本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对粒细胞肉瘤(GS)的起病方式、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对4例儿童GS进行起病方式、免疫病理、诊断及治疗的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非白血病性GS3例,白血病性GS 1例.4例免疫病理检测中3例MPO均为阳性;2例CD99阳性,1例CD99(+/-);2例CD68(Kp-1)阳性;1例CD43阳性.而作为淋巴瘤标记的CD3、CD20、TDT均为阴性.结论 GS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测,其治疗主要是按照AML的方案给予系统化疗,为达到长期无病生存,在系统化疗取得缓解后,可及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雷明雨;邓建军;喻韬;邓倩;贾苍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AP)是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免疫性血管疾患.常规给予活血化瘀、抗感染、肝素抗凝、使用抗组胺药,必要时予禁食、使用解痉剂等治疗.对重型及迁延型[1~3]AP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不佳;部分患儿加用长春新碱后,疗效有提高.
作者:王惠萍;郑淑芳;石世同;刘红林;安昆;杨青;吴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经过化疗后,骨髓细胞学检查是常用的方法,但无法了解骨髓中微小残留病灶的状况,用骨髓活检的方法,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比较全面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化疗后骨髓中是否微小残留病灶.
作者:陆正华;陈客欣;杨为群;杨静薇;蒋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小儿肝脏肿瘤主要以肝母细胞瘤、肝血管瘤、肝错构瘤多见.肝叶切除目前仍是肝脏原发和继发性肿瘤治疗的佳治疗手段[1].常规阻断肝门会造成肝脏缺血、回心血量下降,影响肝脏功能恢复和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
作者:王保起;李龙;管考平;冯振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由树突状细胞家族中的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LC)单克隆性增生所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多见于儿童.1865年报道首例,1973年Nezelof首次通过电镜观察到病变细胞中的Birbeck颗粒[1],1987年国际组织细胞学会将其统称为LCH.
作者:刘庆玲;王天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血液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放疗和化疗.然而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的开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使病人有效地避免对放疗、化疗的依赖和毒副作用,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杰平;孔佩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儿童淋巴瘤发病率居儿童癌症第三位.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通常分为三种类别:(1)B细胞型NHL:包括Burkitt淋巴瘤、Burkitt样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2)淋巴母细胞瘤:包括原发性前T细胞性淋巴瘤和前B细胞性淋巴瘤;(3)T细胞性或无免疫表型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2].
作者:郑伟才;李志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年来,淋巴瘤和白血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据美国2008年统计成人肿瘤发病率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和女性均为第5位,其死亡率男性为第9位,女性为第6位.白血病的发生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第9和第10位,但其死亡率却分别为第6和第7位.
作者:高子芬;黄远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约15%,发病率约1.63/10万.儿童淋巴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
作者:张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有大约15000例新发白血病儿童.其中7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直到1947年,ALL仍被视为不治之症,平均生存时间不足2个月[1].
作者:杨菁;张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