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小儿血液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466/R
  • 国内刊号:司英健 王焕民
  • 影响因子:0.51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儿科学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多重RT-PCR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染色体畸变所致融合基因与临床危险度分层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儿童ALL的常见融合基因,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对152例ALL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结果152例ALL患儿中有43例(29.5%)具有9种常见融合基因表达,包括 TEL/AML1、BCR/ABL(P190)、BCR/ABL(P210)、E2A/PBX1、MLL/ENL、MLL/AF9、TLS/ERG、CBF/MYH11、Hox11。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3例,其中1例放弃治疗,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其他21例均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目前停药10例(停药时间4~30个月),11例仍为完全缓解(CR),1例停药18个月后骨髓复发。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4例,其中3例评估为中危,目前均CR中,1例因早期治疗反应不良,评估为高危,化疗过程中复发死亡;BCR/ABL(P190)阳性5例,BCR/ABL(P210)阳性3例,其中5例行骨髓移植治疗(4例移植后数月骨髓复发,1例CR中),1例选择高危方案化疗后骨髓复发,另外2例临床未缓解,放弃治疗;MLL基因阳性2例,均评估为中危,1例MLL/AF9,经强化疗后目前已停药18个月,1例MLL/ENL,在化疗过程中复发,放弃治疗;TLS/ERG融合基因1例,早期治疗反应不良,经强化疗后达CR,目前已停药20个月;Hox11融合基因阳性4例,均评估为中危,化疗后3例CR中,1例因复发放弃治疗。结论 TEL/AML1表达者化疗效果良好;BCR/ABL、MLL基因重排等化疗效果差,需骨髓移植或强烈化疗。采用多重RT-PCR方法可快速同时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29种常见融合基因,完善白血病的MICM分型、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张坤龙;王宁玲;徐修才;杨林海;储金华;汪燕;涂松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胰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胰母细胞瘤(PB )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等因素,提高对P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P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PB患儿共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岁(2个月~12岁);8例因偶然发现腹部包块就诊,1例产前(32周)超声检查提示胰腺占位就诊;腹部超声(n=6)及CT(n=7)检查均提示胰腺占位;2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3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8例行肿瘤切除,1例取瘤组织活检;1例术后第2年和第3年分别发生肝转移;肿瘤累及胰头部6例,体尾部2例,整个胰腺1例;肿瘤大直径3~18 cm,平均10 cm,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实性,细腻,部分区域呈囊性,可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镜下:肿瘤富含细胞,由形态一致的上皮细胞构成,瘤细胞呈实性片巢状排列,混有分化好的腺泡样结构,可见特征性“鳞状上皮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腺泡、内分泌和导管分化的证据,表现为胰酶、内分泌标记和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结论胰母细胞瘤是儿童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镜下显示有腺泡、内分泌和导管的分化及特征性鳞状小体结构,确诊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应注意与胰腺其它肿瘤鉴别。首选的治疗方案是肿瘤的完整切除。预后较成人好。

    作者:邹继珍;白云;何偲;肖萍;蔡玲玲;吴莎;李竞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粒细胞肉瘤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粒细胞肉瘤(GS )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例GS 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6例GS 患儿均累及软组织、淋巴结、椎体、腹腔脏器等多个部位。4例诊断为原发性GS;2例同时伴骨髓浸润,骨髓形态及免疫分型均提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5例患儿接受了联合化疗,目前2例CR(分别持续44个月、3个月),2例C R后复发,1例诱导治疗无效,复发与无效者均已放弃治疗。结论 GS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多样,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其准确诊断非常必要。针对AML的化疗方案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预后相对较差,难治复发性GS的治疗选择仍是难点。

    作者:李军;翟晓文;陈莲;王宏胜;苗慧;钱晓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染色体分析

    目的总结55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染色体结果,分析与临床特点及近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提高对伴有染色体异常N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分期分组、肿瘤标记物、染色体结果、治疗方案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55例NB患儿中有4例存在17q获得(7%),1例患儿同时存在17q获得及1 p缺失(2%),余50例(91%)患儿染色体检查均正常。伴有染色体异常的5例患儿肿瘤标记物在病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例染色体异常患儿均为Ⅳ期、高危组,均伴有MYCN基因获得,其中1例在治疗过程中失访,余4例中有2例肿瘤进展,1例死亡,1例经化疗联合手术切除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门诊随访33个月疾病稳定。结论结果提示染色体1 p缺失和17q获得可能是NB的预后不良因素,染色体异常在NB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中的异常染色体检出率偏低,考虑与常规检测的误差有关,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赵倩;张大伟;李蓓;李彬;金眉;赵文;王希思;段超;李兴军;郝腾;黄程;马晓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恶性肿瘤破裂的临床处理

    目的总结儿童恶性肿瘤破裂的临床表现,探讨诊断方法及相应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年以来收治的14例恶性肿瘤破裂患儿的病例资料,归纳其发病特点,对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分析,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患儿中,肝母细胞瘤5例,肾母细胞瘤5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4例。10例以腹痛伴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入院。全部病例均确诊肿瘤破裂并给予抗休克等对症治疗,7例接受急诊手术,其中5例切除肿瘤,2例手术止血。11例患儿进行抢救性化疗。1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出院。对9例出院患儿进行长期随访,6例存活,3例复发死亡。结论儿童恶性肿瘤破裂以低血容量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止血、抗休克,抢救性化疗和急诊手术。经过治疗,大部分患儿可以赢得继续治疗的机会,病情终得到缓解。

    作者:杨维;王焕民;秦红;韩炜;成海燕;常晓峰;祝秀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的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例经病理确诊的NHL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72个月。分析临床发病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1)原发部位:头颈部结外淋巴组织19例,占90%,其中咽淋巴环及眼眶内各8例,分别占38%;原发于咽淋巴环8例患儿中,鼻咽部4例,扁桃体1例,会厌1例,咽旁间隙1例,上颚1例。(2)临床分期:Ⅱ期7例(33%),Ⅲ期6例(29%),Ⅳ期8例(38%)。(3)疗效及预后:21例患儿中19例规律治疗并获随访。中位化疗疗程11个疗程,首次治疗后化疗有效率95%,无效率5%。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90%和80%。结论儿童头颈部NHL对化疗敏感,即使晚期行综合治疗仍具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及生存期,但应注意起病特点增加确诊率。

    作者:李萍;黄东生;张谊;张伟令;梅妍妍;韩涛;周燕;朱霞;张品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 TG治疗相关溶血性贫血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使用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后短期内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使用ATG后出现AIHA的临床诊治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于使用ATG后8d,出现贫血加重、尿色深、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上升、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临床诊断为 ATG相关AIHA。应用足量甲泼尼龙治疗,输洗涤红细胞后得以有效控制。经文献查询,相关病例罕见。结论ATG治疗相关AIHA虽然临床罕见,但病情进展迅速,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邵越霞;谢晓恬;石苇;周晓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儿童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目的探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在肿瘤患儿化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分析八一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护理的10例肿瘤患儿应用TIVAP的使用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本研究中,10例患儿在化疗过程中应用TIVAP无外渗、外漏现象,无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肿瘤患儿化疗过程中应用TIVAP解决了反复静脉穿刺的困难,减轻了化疗对肿瘤患儿外周血管的损害,同时导管相关感染机率降低,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肿瘤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艳平;董建英;王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失衡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Th17细胞和 CD4+CD25+FoxP3+调节性 T细胞(Tre g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两类在分化过程中相互关联、在功能上互相拮抗的T细胞亚群,它们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h17/Tre g细胞失衡被发现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并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针对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调节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郑佳(综述);王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研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发病率约占儿童肿瘤的1/4,占儿童白血病75%~80%[1-3]。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对疾病治疗研究的不断进步,疾病的预后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儿童ALL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 )已达到80%,5年总存活率(overal survival,OS)也接近90%[4-5]。目前,复发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仍然是 ALL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6]。在CNSL的诊断方面,国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儿童 ALL 的 CNSL 诊断标准[7]:(1)诊断或治疗过程中脑脊液(CSF )WBC≥5个/μL;(2)脑脊液中有形态学可确定的原幼淋巴细胞;(3)有或无 CNS 症状和体征。为了判断 CNSL受累的程度,国外学者提出:CNS-1:CSF中无白血病细胞;CNS-2:CSF 中白血病细胞小于5个/μL;CNS-3:CSF中白血病细胞大于等于5个/μL,或有颅神经麻痹症状、或影像学提示脑占位,其中CNS-3符合CNSL诊断标准[8]。由于该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有较高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约占40%,对于此类患者,如未进行早期诊断CNSL,则延误治疗的佳时机[9-11],因此,实现CNSL早期诊断而进行有效干预对延长ALL患者生存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C 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既往研究发现有高达60% CNSL患者没有颅神经麻痹的症状及细胞形态学的表现[12],尽管Zeiser等[13]认为MRI 对实体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血液学恶性肿瘤敏感性较低,然而对于存在神经麻痹等症状的患儿,部分患儿受白血病细胞影响的区域C T和MRI通常显示异常的信号。Laningham等[14]发现出现颅神经麻痹的ALL及AML患者,MRI 显示胸椎、脊髓、硬膜外与硬膜下区域、骶管、蝶骨等肿瘤的异常信号,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因此,对于早期有症状及脑脊液可疑的患者,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

    作者:谢莹莹;李识君;熊安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认识两种特殊免疫表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形态学上分为L1、L2、L3型[1-2],免疫表型上分为T细胞型和B细胞型[3-4]。近年来随着流式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抗体、新荧光素的不断出现,以及与其他检测技术和临床预后分析的相互结合,在诊断方面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本文介绍两种特殊免疫表型的ALL。

    作者:王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是一组以朗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s)克隆性增生和聚集为特点的疾患。多见于儿童,估计儿童每年发病率是3/1000000~5/1000000[1]。该病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累及多器官并造成重要脏器功能损害[2]。后者预后较差,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921%[3]。本文就近年国际LCH多中心研究中获得的临床诊治进展进行回顾归纳。

    作者:高怡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组织细胞病。正是因为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对LCH的治疗均基于经验的积累。尽管治疗的根本措施改进甚少,但由于支持治疗的进步,初6周诱导未获得良好治疗反应的患者均重复进行诱导治疗。另外,治疗反应差、死亡率高的患者早期即转为进行挽救性治疗,过去几十年来,LCH 的治疗结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1]。新的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治疗方案,即LCH-Ⅲ2004方案的治疗结果,低危患者获得了近100%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 ),高危患者的5年 OS 也达到84%[2]。尽管如此,近50%的多器官受累患者在应用以长春花碱(VBL)+泼尼松为基础的方案进行化疗后仍存在难治或复发的可能,这些患者只有约30%的长期生存率。在化疗难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对难治性或复发的LCH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是有可能治愈的选择。

    作者:吴南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李楠(住院医师):患儿男,8岁,主因发现皮肤出血点5年,头皮包块3年,发热4个月于2013年7月4日入院。患儿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及瘀斑,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PLT)2×109/L,白细胞(WBC )及血红蛋白(Hb)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全片巨核细胞>300个,诊断“免疫性PLT减少症”,予以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PLT计数可升至正常,口服激素1周后PLT下降,再予IVIG后 PLT 再次上升,此后间断输注 IVIG,每次PLT计数仅维持正常1周左右会再次降至10×109/L以下,予以长春新碱静脉注射后 PLT 数仅维持在(5~10)×109/L,此后反复间断输注IVIG、口服激素及中药治疗,PLT 可维持在(50~60)×109/L。3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右侧顶骨出现包块,头颅CT示颅骨多发骨质缺损区,内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颅内,此后头颅反复出现多部位包块,院外未予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高41℃,每日1次热峰,无寒战,伴膝关节疼痛,晨起为著,活动后减轻,无皮疹,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PLT12×109/L,余两系正常,类风湿因子、补体、ENA、ds-DNA及病毒、寄生虫抗体、降钙素原(PCT)等均未见异常,全片骨髓巨核细胞>300个,骨髓活检未见异常。腹部MRI提示肝尾状叶下旁结节灶,考虑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败血症”,予以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氟康唑等静脉注射抗感染,病情无明显改善,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激素减量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遂于我院门诊就诊,血常规示Hb 74g/L,PLT 9×109/L,网织红细胞09%,C反应蛋白(CRP)132 mg/L;全片骨髓巨核细胞>300个,PLT少见,偶见大PLT,涂片中可找到分类不明细胞,其胞体不规则,胞浆蓝色,着色不均匀,核染色质细。头颅CT示颅骨广泛骨质破坏,予以IVIG静点并输注机采浓缩PLT1单位,复查PLT无上升,体温仍未控制,以“发热、血细胞减少、骨质破坏原因待查”收入我院。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反应好,一般状况可,食欲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作者:马静瑶;张莉;李楠;苏雁;陈振萍;吴润晖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