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578-1310
  • 国内刊号:11-2140/R
  • 影响因子:2.31
  • 创刊:195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2
  • 全年订价:4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 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儿科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早产儿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断鼻十二指肠喂养和间断鼻胃管喂养营养摄入量、生长情况、肠道及胃肠道转运时间、喂养相关并发症.方法将4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 050 g~1 920 g),随机分为鼻十二指肠喂养组和鼻胃管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周的入液量(静脉入液量和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体格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测定肠道及胃肠道转运时间.结果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01).肠道营养热能达418.4kJ/(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 (P<0.05);喂养前及1周后身长、头围的变化无差异(P>0.05).鼻十二指肠喂养组的肠道转运时间较鼻胃管喂养组的胃肠道转运时间缩短,但两组均无腹泻发生;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呕吐、残留的发生率减少;而高胆红素血症显著减少(P<0.01).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作者:芦惠;薛辛东;张家骧;李蓬;姜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70例婴幼儿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肾小球疾病的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对经肾活检确诊的170例婴幼儿肾小球疾病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64例(占96.5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3例(1.8 %),遗传性肾病3例(1.8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系膜增生性肾炎67例(40.9 %),其他依次为微小病变37例(22.6 %),IgM肾病29例(17.7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9例(5.5 %),膜性肾病8例(4.9 %),轻微病变6例(3.7 %),IgA肾病5例(3.0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1.2 %)和C1q肾病1例(0.6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紫癜性肾炎2例,药物性肾损害1例.遗传性肾病中先天性肾病综合征3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肾病综合征150例(占88.2%),其中单纯性肾病133例,肾炎性肾病17例.结论婴幼儿肾小球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绝大多数.系膜增生性肾炎和微小病变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 ,其中单纯性肾病占绝大多数.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为紫癜性肾炎. 遗传性肾病以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多见,仅见于小于6月的婴幼儿和新生儿.婴幼儿肾脏疾病经皮肾活检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汪建国;周柱亮;李长春;潘涛;张雪光;杨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脊液细胞因子检测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γ-干扰素(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4例化脓性脑膜炎(PM)、30例病毒性脑膜炎(VM)及2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SF中IFN-γ、G-CSF、TNF-α、IL-6及IL-8水平.结果 PM组G-CSF及IL-8 [(132±41)、(2.53±0.56)μg/L]水平明显高于VM组[(53±22)、(0.53±0.46)μg/L](P<0.001);IFN-γ在VM组[(2.0±0.4)μg/L]水平明显高于PM组[(0.8±0.5)μg/L](P<0.01);各脑膜炎组中TNF-α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G-CSF及IL-8水平增高程度与CSF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IFN-γ增高程度与CSF白细胞数及葡萄糖定量间无相关性.结论 G-CSF、INF-γ及IL-8在CSF中显著增高有助于PM与非PM的鉴别诊断;TNF-α、IL-6在感染性脑膜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在CSF中的变化对感染性脑膜炎患儿鉴别诊断无临床意义.

    作者:金玉;薛君莉;余唯琪;林丽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80例分析

    目的探讨更合理的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291例,男188例,女103例,年龄10 d至13岁.结果 291例化脓性脑膜炎中并发硬膜下积液者80例,发病率为27.5%,年龄在15 d~16个月,均为前囟门未闭的儿童.在并发硬膜下积液的80例中以肺炎双球菌脑膜炎为多,占37例(46.3%),其次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21例(26.3%).不同细菌脑膜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不同.硬膜下积液多出现在病程的4~10 d.80例合并硬膜下积液的病人中,单纯性积液7例;硬膜下感染45例;积脓28例,2例死亡.结论硬膜下积液、感染或积脓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强,脑血管表浅静脉发生炎性栓塞,细菌随血液循环进入硬膜下腔等因素有关.诊断明确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成活者,积液均于6个月内吸收.

    作者:郑华;苏颖;董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对笔者医院近10年收治的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年份(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分两组,对其生存和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7.3%)、羊膜早破(20.2%)、妊娠并发症(11.5%)和原因不明(36.8%).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384例(61.9%)、低体温348例(56.1%)、脑室内出血260例(41.9%)、呼吸窘迫综合征222例(35.8%)和动脉导管开放168例(27.1%)、感染162例(26.1%).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6.5%,体重≤1 000 g存活率为60.6%.前后5年两组比较,近5年存活率明显提高(80.8%比89.2%,P<0.00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收住NICU病房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对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通气治疗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作者:施丽萍;杜立中;孙眉月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67 065名中国0~7岁儿童BMI/Kaup指数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体块指数(BMI/Kaup指数)筛查儿童单纯肥胖症的价值以及确定界值点应考虑的条件.方法按WHO身高别体重参照人群值和筛查标准检出肥胖.对中国8市167 065名0~7岁儿童BMI/Kaup 指数的分布进行研究,对其中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该指数的分布特征和界值点进行比较,亦与成人使用的界值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临床确诊为肥胖的儿童中其Kaup指数在18~25之间的男童占91.8%,女童占84.5%,大于26者男童为2.6%,女童为2.8%.而15~18的肥胖儿童男童仍有5.6%,女童有12.8%.无1例小于15.在对照组中,Kaup指数小于18者男童占87.5%,女童占85.4%;Kaup指数在18~25之间者男童占12.5%,女童占14.6%.无1例大于25.结论在中国,目前就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同一个界值点作为筛查肥胖的标准显然是不适当的.应当使用由我国儿童人群计算出的参照指数及适合我国儿童的较为准确的界值点,并制定正确使用这个参数的方法与合理的解释.使用Kaup指数筛选肥胖儿童时,18是一个较为合适的界值点.

    作者:丁宗一;杜丽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胃石症的胃镜下激光微爆破碎石治疗八例

    1990年9月至2000年12月,我们采用胃镜下激光微爆破碎石术治疗8例胃石症患儿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组8例均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在外院经服用中西药物或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无效而来我院诊治.男5例,女3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病程2个月至1年.

    作者:毛永平;刘庆森;卢忠生;范开春;朱建国;顾英;黄英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掌跖角化病伴牙周病一家二例

    例1 女,14岁,白族,学生.因手、脚掌干燥、无汗、反复大量脱屑,牙龈红肿,牙齿松动脱落12年就诊.患儿于2岁时无原因出现手掌,脚掌皮肤增厚、干燥无汗,随之出现反复皲裂脱屑,同时伴有齿龈红肿,牙齿松动脱落.乳牙脱落后萌出恒牙亦出现松动脱落.现在当地读小学五年级,成绩中等,智力发育与同龄儿无异.体检:血压120/6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营养良好,智力正常,对答切题.手掌、脚掌皮肤过度角化、皲裂干燥无汗并有大量脱屑,呈对称分布,与周围正常皮肤分界清楚.

    作者:丁传刚;赵红英;杨志云;褚仙兰;陈银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效应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简称急淋)对化疗高度敏感,绝大多数患儿经诱导治疗后可完全缓解,大部分患儿终得以治愈.然而,20%~30%的缓解患儿随后又复发,并死于复发.

    作者:刘英;吕善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

    随着肥胖症的日益增多、跨学科领域研究的进展,人们注意到,肥胖可致多个靶器官受累,肥胖已成为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学会宣布,肥胖应视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现人们已知肥胖常为下述病理状态或疾病的前驱: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脂及脂蛋白异常、高血压、假性脑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甚至某些矫形外科问题如Blount病等[1].

    作者:杨霁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血清TH2类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水平的研究

    目前,TH2类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增多在哮喘发病中的地位已确立.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RSV毛细支气管炎)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在特异性IgE产生等方面均与哮喘有许多共同点.因而,该病是否亦存在上述免疫学异常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检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4、IL-5、IL-10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水平,探讨它们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及与哮喘的内在联系.

    作者:董琳;李昌崇;陈小芳;黄达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尿二羟基异黄酮水平的关系

    随着儿童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和家长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到儿科内分泌门诊就诊的乳房早发育儿童逐年增多.国外研究发现乳房早发育的增多可能与环境雌激素有关,因此我们探讨了乳房早发育与患儿尿植物雌激素二羟基异黄酮(daidzein)水平的关系.

    作者:黄晓东;周建德;顾学范;叶军;沈永年;陈瑞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哮喘儿童TH1/TH2细胞平衡的单细胞水平调节研究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或CD+4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或功能紊乱是支气管哮喘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特征,TH2型CD+4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polysaccharide nucleic acid fraction of 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PSN)治疗对哮喘患儿TH1/TH2细胞的平衡和转换,评价BCG-PSN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非特异性调节作用.

    作者:邵洁;赵建琴;夏振炜;石学耕;史桂英;李云珠;俞善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我们试图通过依那普利(enalapril)在4种不同血流动力学状况左向右分流型先天型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中的应用作出分析,探讨依那普利的适应证.

    作者:王晓琴;周同甫;朱琦;金仲和;刘瀚旻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尼莫地平对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增效的研究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生命的疾病,尽管通过骨髓移植等有效的治疗可使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达60% 以上,但目前在国内仍然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2个疗程,其诱导缓解率为70%~80%,大约20% 的患儿达不到完全缓解[1].为增强诱导期患儿的化疗效果,我们采用尼莫地平联合DA方案对曾单纯采用DA方案治疗2疗程仍未达缓解的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立荣;庞秀英;卢愿;李学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六例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的流行被作为常见的肺部并发症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儿科范畴内对该病的认识尚不足,我院自1994~1999年收治6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PCP的患儿,现就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佟莉贞;詹军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视儿科感染性疾病关注疫苗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上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疫苗与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威胁世界儿童健康的大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和一些慢性疾病逐渐成为主要的儿童疾病,感染性疾病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作者:杨永弘;沈叙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源性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CO/HO)体系在慢性低氧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探讨CO/HO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第1批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1 d组、低氧3 d组、低氧7 d组、低氧14 d组;第2批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锌原卟啉(ZnPP)组.均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称量并计算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比例;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间接测定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第一批大鼠肺内HO-1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低氧7~14 d开始形成稳定的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室肥大;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分别于低氧1 d和低氧14 d时两次明显增高(P<0.01);低氧1~3 d肺泡及肺泡间质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HO-1表达增多,低氧7~14 d后肺泡水平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HO-1表达显著增高(F=8.72,P<0.001).低氧+ZnPP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氧组,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P均<0.01).结论内源性CO/HO体系在慢性低氧刺激下明显增高,且呈时间依赖性的双峰现象,其中第2次代偿性增高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HO-1抑制剂的干预研究进一步表明,内源性CO/HO体系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作者:石云;杜军保;曾超美;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