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一种快速而特异的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分析方法用于神经母细胞瘤(NB) 患儿的诊断与监测.方法采用多色FCM和抗人神经节苷脂D2(ganglioside D2, GD2)单抗126.4、CD56、CD45组合对13例36份NB 标本和24例非NB标本进行检测、比较和分析.结果 NB患儿的阳性检出率 (12/13例或92%) 明显高于非NB患儿的阳性检出率 (0/24, P= 7.02× 10-9).外周血标本的阳性检出率(17/21份或81%)与骨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7/9份或78%)差异无显著意义(χ2 = 1.035, P> 0.7),初诊病例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符合率达92%. 2例随访结果表明,1例 GD2阳性细胞随治疗及病情进展而变化,另1例则确诊后38 d内外周血标本中始终含有NB细胞.结论多色FCM分析GD2阳性细胞能简便、快速、特异地检测NB细胞,对NB患儿的诊断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永民;李民驹;钱柏芹;沈红强;杨世隆;陈英虎;宁铂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确认未成熟脑对惊厥性脑损伤可能具有的特别承受能力.方法用美解眠诱发健康幼龄和成年期Wistar大鼠持续惊厥发作.通过比较惊厥持续时间、程度及惊厥后死亡情况,光镜下进行海马、颞叶、顶叶皮层坏死神经元计数, 判断不同龄大脑对惊厥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并使用电镜确认神经元超微结构病变.结果 (1)成年鼠仅有<20 min的惊厥发作,而幼鼠惊厥持续状态发生率为71.4%.(2)惊厥发作后幼鼠死亡发生在(44±24)min,而成年鼠死于(7±5)min.(3)成年及幼年鼠惊厥后神经元损伤均主要发生在海马区.成年鼠惊厥持续时间皆≤20 min,该区的坏死神经元高达(227±34)/800个;幼龄鼠惊厥持续≤29 min者,坏死神经元仅(60±21)/800个,惊厥持续30~59 min者,为(167±51)/800个.结论 (1)不同成熟期大脑对致惊剂的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年龄越幼,敏感性越高,越容易发生长时程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2)发育期脑对长时程惊厥发作的承受力强;(3)惊厥发作引起颞叶、海马及齿状回等脑区选择性神经元变性和死亡.病变程度除与年龄明显相关外,还取决于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
作者:蒋莉;蔡方成;张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患儿男,5岁7个月.生后4个月发现心脏杂音.曾发育较差,活动量大时气促.体检:血压:左上肢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右上肢100/70 mm Hg,双下肢130/80 mm Hg;P2亢进,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口唇及指端发绀.
作者:郑可;韩玲;戴汝平;周其文;罗毅;梁永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患儿女,4岁10个月.因心律失常安装室内除颤器入院.患儿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发现心功能降低,疑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生后1 d超声检查示左心室壁中至重度增厚,呈海绵样改变,轻度左室功能降低.给予地高辛口服,门诊随访.
作者:杜忠东;曹期龄;Frank Zimmerman;Ziyad M Hijazi 刊期: 2002年第07期
1996年7月至2000年10月,我院收治毒蜂螫伤致严重多脏器功能不全患儿5例,其中2例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泽容;陈岷;唐胜才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患儿男,9岁3个月.因食用酵米面后呕吐3 d入院.入院前3 d晚上7时患儿进食糯玉米酵米面约150 g,数小时后呕吐,量约100 g,第2天下午出现头晕、乏力,到当地医院洗胃、输液,第3天早上恶心、呕吐多次,为咖啡渣样物,每次量约100 g,觉口渴、咽痛、腹部烧灼感.同进食者有其祖父母及一兄,祖父进食量少,无不适,其兄于进食后第3天死亡,祖母于第5天死亡.
作者:陆元奉;杜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患儿男,3 h.因皮肤黄染3 h由外院转入.患儿系第5胎第4产,胎龄40周行剖宫产娩出.Apgar评分,1 min 9分,5 min 10分.羊水清,胎盘正常,出生体重3.15 kg,生后约5 min发现患儿面部皮肤出现黄染,口唇苍白,急查血常规:Hb 89 g/L, PLT 52×109/L,血清总胆红素171.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26 μmol/L(生后1h).
作者:冯向春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也是呼吸衰竭患儿发生院内感染、死亡、住院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制定预防策略和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经过多年探讨,诊断标准和技术已有较大进展,特别是气道分泌物的取材技术及诊断价值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现就这方面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曹毅民;郭在晨 刊期: 2002年第07期
1956年从组织培养中成功分离巨细胞病毒(CMV)以来,世界各地对CMV感染进行了广泛而全面的研究[1].大量报道证实,CMV感染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损害,如: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肝脾肿大等[2].但原因尚不十分明了,现将就其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张迎春;刘文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近年来,急症医学有了很大进展,但脓毒血症的死亡率仍很高,忽视代偿性抗炎症反应(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CAR)的存在可能是脓毒血症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1].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毒素血症时炎症反应与抗炎症反应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为改善脓毒血症的预后寻找新的途径.
作者:房倩;胡皓夫;宋亚君;张应谦;刘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自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1]的概念以来,人们对SIRS的发病机制已有较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SIRS患儿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观察,探讨细胞因子在SIRS/MOD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MOD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王丽杰;刘春峰;袁壮;吴丽娜;倪宁;张正侯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新生儿学组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一、扩大检测范围,更全面了解我国小儿病毒性疾病1998年版textbook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1]中介绍了至少有32种病毒(其中,肠道病毒还包括灰髓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4种),可以分别直接侵犯小儿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引起病毒性疾病.
作者:董永绥;方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是一种少见的由变异的麻疹病毒持续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疾病,世界各地都有报道.SSPE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初往往不易确诊.我国是麻疹高发国家,但国内对SSPE的研究并不多.1979年以来,我国只有19篇SSPE报告,共报告44例.现综述如下.
作者:谢正德;申昆玲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合理使用抗癫癎药物(AEDs)是癫癎药物治疗中的关键一环.当然AEDs的合理应用要始于正确诊断,而正确的诊断又基于详尽、完整病史和体格检查及规范的脑电图操作和正确判断,因此正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根本保证,而合理规范地应用AEDs,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道开;王艺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吴希如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三种方法对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1~3月在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的114份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用核酸杂交方法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三种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1%(ELISA)、58%(PAGE)、58.8%(RT-PCR),轮状病毒核酸的电泳型有长、短两种类别,以长型为主(81.8%),偶有长、短型混合感染.流行的G型主要为G3(61%),其次为G2(25.4%)、G1(13.6%),未见G4型,8例未能分型.P型主要为P1A(77.4%),其次为P1B(22.6%),无P2型.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在兰州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世界各国报道的情况相仿,但2000年1~2月、10~12月,2001年3月期间,其流行的主要基因型为G3型.本次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兰州地区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为轮状病毒疫苗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作者:张春芳;金玉;张又;钱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以广州地区为代表,了解我国南方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病毒的型别分布.方法从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连续39个月、历经四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收集因非细菌性腹泻而收入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 207例,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RNA, 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RT-PCR分别扩增病毒VP7和VP4基因,对RT-PCR阳性标本再进一步用套式PCR (对VP7) 和斑点杂交(对VP4)作型别鉴定.结果 1 207例标本中,有537例检测到轮状病毒基因,阳性率为47.5%.这些阳性标本主要来自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的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VP7以1型(G1)为主(86.0%),VP4以1A型(P1A)为主(83.1%).G1 P1A组合占所检测到的标本的84.1%,其次为VP7 2型、VP4 1B型(G2 P1B)(5.7%)和VP7 3型、VP4 1A型(G3 P1A )(2.3%),还有一些混合感染的病例.结论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作者:常如虚;潘瑞芳;朱冰;张又;肖玮;钱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短时培养快速诊断改良技术;检验临床样本,与病毒分离比较.方法①用含细胞飞片培养板离心吸附AD169株,设时间梯度培养后用SABC法检测培养物中HCMV即刻早期抗原(IEA);②用改良法检测156例患儿尿样本(7例留取脑脊液),其中54例与病毒分离对照;147例检测血清特异性IgM;③9例更昔洛韦(GCV)治疗后随访尿排毒和特异性IgM变化.结果①标准毒株培养16~24 h,能100%检出培养物中HCMV IEA.②快速法检测尿样本178份,阳性率46.6%.与病毒分离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91.7%.③147例检测血清HCMV IgM,50例阳性(34.0%),其中49例和另25例特异性IgM阴性者尿快速培养阳性.后25例中,年龄<1岁22例;2例免疫抑制者快速培养阳性.④2例先天感染儿脑脊液快速培养阳性伴蛋白增高.⑤9例GCV治疗后随访2~4次,2例无效,1例尿排毒减少;6例尿排毒停止.结论改良快速培养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更为简便,是快速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和评估抗HCMV疗效的可靠方法.
作者:方峰;陈静;聂兴草;董永绥;崔雯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类杯状病毒与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关系.方法用RT-PCR检测了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杯状病毒核酸,并用地高辛标记的不同型人类杯状病毒的cDNA(NLV基因型Ⅱ型探针CR840和SLV探针A141)作为探针,用斑点杂交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从233份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58份(阳性率24.9%):6个月以下的幼儿阳性19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32.8%,7~12个月的婴儿阳性15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25.9%,1~2岁的幼儿阳性9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15.5%,2~3岁的阳性5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8.6%,3~4岁的阳性4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6.9%,5岁以上的儿童的阳性6份,占总阳性标本总数的10.2%.杂交阳性标本共29份,占50.0%:A141探针杂交阳性的标本14份,占24.1%,CR840探针杂交阳性的标本8份,占13.8%,A141和CR840探针杂交均为阳性的标本7份,占12.1%.结论我国婴幼儿腹泻与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有关,北京地区儿童中存在多种型别杯状病毒的感染,同时显示不同基因型的杯状病毒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杂交分型的方法加以区别.
作者:陈冬梅;张又;钱渊;杨松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对宫内感染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的治疗作用.方法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仍发展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儿童27名,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4名,使用GM-CSF 50 μg和rHBvac 10 μg同一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Ⅱ组:13名,HBIG 200IU和rHBvac 10 μg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HBV-DNA定量及其他HBV标记.结果两组各有12名儿童完成研究.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异常Ⅰ组3例,Ⅱ组4例,治疗后各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Ⅰ组9例,Ⅱ组10例,治疗后各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定量,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Ⅰ组有显著下降(符号秩和检验P=0.023),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中无HBsAg转阴病例.结论 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慢性HBV携带儿童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王建设;朱启鎔;俞蕙;张婷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报道3例儿童艾滋病, 以提高对儿童艾滋病的认识.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 例艾滋病患儿均经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ELISA双抗原夹心法筛查及蛋白印记法确认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诊断为艾滋病.结果 3例中男性2例, 女性1例, 年龄为4~6岁, 均以长期反复咳嗽为主诉,病史长达3个月至2年, 全身临床表现有长期间断发热(3例) 、明显消瘦(3例) 、慢性腹泻(2例)等.在身体各器官中, 以肺、脑、肾的表现较为突出: 肺部以反复急、慢性感染为主要表现, X线及CT表现各异.2例头颅CT示脑萎缩, 其中1例程度较重,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智力发育落后及进行性运动退化; 2例有肾脏改变, 1例为双肾弥漫性纤维化, 另1例表现为双肾饱满、尿检异常.1例合并有丙肝病毒感染, 但肝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3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和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以CD4明显降低为主要特点.3例中2例有多次输血史, 1例的父母为HIV感染者.该3例入院后曾被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等, 因怀疑艾滋病而做HIV抗体检测, 确诊为艾滋病, 即转送到北京市佑安医院进一步治疗.结论提高对儿童艾滋病的认识,重视影响感染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可疑病例及时查血HIV抗体, 提高临床检出率.
作者:王维;申昆玲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住院的腹泻患儿,星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288例5岁以下的住院腹泻患儿,每例入院后采集一份粪便标本,应用酶免疫法进行星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总结星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的病例,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星状病毒抗原的检出率为9.0%(26/288),与轮状病毒的共同感染者的检出率为1.7%(5/288).星状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为7天~17个月,年龄≤12个月的患儿占84.6%,平均年龄明显小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5.45±4.62个月vs 9.75±7.83月,P=0.005).88.5%星状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与轮状病毒感染季节相似.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脱水,有4例患儿心肌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4例表现为迁延性腹泻.结论星状病毒可能是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
作者:刘春艳;申昆玲;王树欣;照日格图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