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对新生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B (SP-A、SP-B)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肺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结扎孕21 d 的Wistar大鼠一侧怀孕子宫角血管,其宫内胎鼠为缺血缺氧实验组,另一侧子宫角血管不结扎,其宫内胎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于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剖宫取胎鼠;另设胎龄21 d正常剖宫产新生大鼠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肺组织SP-B蛋白和SP-A、SP-B mRNA的表达.结果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后,新生大鼠肺组织SP-B阳性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减少、染色变浅,于缺血20、30和40 min时其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8.89±1.08、79.69±0.13和80.00±0.63,与正常对照组(76.13±0.43)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1);肺组织SP-A和SP-B mRNA的表达随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于缺血20、30和40 min 时肺SP-A mRNA的相对值分别为1.16±0.06、1.14±0.01和1.13±0.04,SP-B mRNA的相对值分别为0.81±0.02、0.78±0.02和0.79±0.04,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7±0.09与0.89±0.06)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结论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可引起新生大鼠肺组织SP-A和SP-B基因表达下调,SP-B蛋白合成减少.本研究为新生儿窒息后肺损伤早期应用含SP-A、SP-B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蔡栩栩;杜悦;高红;崔振泽;韩玉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病毒(EV)感染的实验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病毒培养技术,检测187例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CSF)和部分病人的血清及尿液标本中EV RNA.结果 187例无菌性脑膜炎患儿中,CSF中RT-PCR和病毒培养同时阳性者62例(33.16%);病毒培养阴性的125例中,RT-PCR阳性93例(74%);此93例中,4例同时在血清或尿分离到EV.本实验中,RT-PCR检测EV脑膜炎的阳性率为82.89%(155/187),而病毒培养的阳性率为33.16%(62/187).包括EV RNA 的提取,RT-PCR的全部过程在4小时内可以完成,而病毒培养繁杂,平均需要4.6天得出结果.肠道病毒脑膜炎可以散发或局部暴发,临床特点在各个年龄组有所不同,5岁以内者以发热、呕吐、激惹多见,5岁以上者以头痛、畏光、疲劳、肌痛多见.结论 EV是山东地区无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无特异性;RT-PCR检测能快速、敏感的诊断EV感染;快速确诊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住院天数,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陈宗波;范希文;董永绥;孙金峤;刘远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基因外显子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28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TSC1和TSC2基因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28例中有4例发生TSC1基因突变,其中包括1个无义突变、2个错义突变和1个移码突变;有13例患者发生TSC2基因突变,其中包括2个无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1个缺失和8个错义突变.有2例患者在TSC1及TSC2基因上均发生突变,另有2例患者在TSC2核苷位1960上出现同样突变.TSC1突变患者和TSC2突变患者之间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突变广泛分布于TSC1及TSC2基因各个外显子上,没有集聚于某个外显子,基因突变不能反映疾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
作者:冯建华;丁美萍;杨翠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aspase-3 mRNA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海马中的表达,研究硫酸镁对脑损伤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模型,按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4);②假手术组(n=4);③缺氧缺血组(n=4);④生理盐水对照组(n=4);⑤硫酸镁预防组(n=4);⑥硫酸镁治疗组(n=4).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缺氧缺血前或后0.5 h腹腔注射5%硫酸镁500 mg/kg.半定量RT-PCR法测定缺氧缺血后24 h 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比较两个硫酸镁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为0.97±0.46,缺氧缺血组海马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量增高至1.88±0.36,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硫酸镁预防组与治疗组表达量分别是1.54±0.49和1.65±0.48,与缺氧缺血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硫酸镁干预抑制了缺氧缺血后海马组织中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24 h caspase-3 mRNA在海马中的表达明显增高,硫酸镁对缺氧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海马caspase-3 mRNA表达有关.
作者:汤亚南;赵凤临;叶鸿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2年2月,我们应用超细电子结肠镜、电子鼻胃镜,为1例直肠与乙状结肠结石并发肠梗阻的婴儿碎石取石获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姜贵君;方玫;纪程宏;沈彤;方慧祺;朱仲玫;蔡月娇;詹娜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02年2月,我院收治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重症肺炎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涛;贾云霞;那丹宇;邓洁;王芳;赵习芳;孟月兰;刘燕;贾俊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8岁.主因四肢僵硬2月余于1992年11月19日入院.半年前患儿受凉后开始间断发热,体温高39℃,予退热、消炎治疗后好转.2个月前患儿出现双手指、手背皮肤僵硬、不能伸直,握东西困难,同时发现两臂部肌肉肿胀发硬,以肘关节以下僵硬明显,双足底发硬,走路多时足底部肿胀、小腿肚肿硬,膝关节以下僵硬显著.关节活动受限,但无痛感.
作者:毛青;罗分平;王宪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患儿女, 8岁,因生长迟缓3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个月伴腹痛10 d入院.患儿15个月前曾因生长发育迟缓18个月,腹胀2个月第1次入院,当时查甲状腺激素T3 0.42 nmol/L,T4 9.9 n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 266.2 mU/L,拟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作者:姚国英;郑足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女,6岁.因上腹不适12天,水肿10天,尿量减少1天入院.入院前12天进食大量冷饮后数小时,出现非喷射状呕吐,伴乏力、恶心、上腹不适、阵发性脐周疼痛.10天前出现眼睑水肿,并进行性加重,以晨起为著,无肉眼血尿及泡沫尿.入院前1天尿量明显减少,每日2~3次,约300~400 ml.外院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酮体(-~+),巨细胞病毒IgM (+),为明确诊断收入院.病后精神、食欲差,大便1次/1~2天.既往体健,否认有结核、肝炎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查体:体重22.0 kg,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见皮疹,无黄疸.
作者:陈朝英;陈大坤;王天有;曹玲;王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14岁.199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眨眼、皱眉、耸鼻.1997年开始喉部发声,但症状轻微,未引起家人注意,故未接受系统治疗.2001年8月,患儿无明显诱因垂头丧气,终日没有精神,渐出现哭泣,称生活没意思.同年9月,患儿听见同学说他不好,认为自己连累了家人,对不起大家,同时早醒现象逐渐突出,进食量明显减少.10月,患儿口称想死,终日卧床,泪水涟涟,家人无法护理将其送入我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可引出评论性幻听:听见有人说他是坏孩子;存在思维迟缓,自责观念,消极想死的想法;情感低落,晨重暮轻;有不自主挤眼现象及轻微的清喉声,行动缓慢,被动独处,不愿进食,晨早醒.
作者:梁月竹;郑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约25%患儿在1岁以内发病,多数病例为2~4岁.本病在儿童中发病虽多,但由于通常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对其研究不多.有资料报道[1]功能性便秘占综合性儿科门诊总数的5%~10%,占小儿胃肠病门诊的25%,占小儿便秘90%以上.但国内对功能性便秘尚无确切定义,Thompson等[2]认为:未使用泻剂情况下排便次数<3次/周;25%以上的时间排便费力;25%以上的时间粪便坚硬或呈球状;25%以上的时间有排便不净感;体检或肛诊可触及粪快.至少具备以上2条并持续3个月以上者可确定诊断.
作者:杨敏;李萍;王茂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口腔生态系由众多大小不一、结构不同、功能各异的生态区组成,生态区是生物体生存的环境区,作为一个生态空间层次,生态区又包括一些亚结构,即生态位点.口腔微生物群是口腔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口腔生态区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源,以及复杂的生态空间特点给微生物的定植和生长繁殖提供优良的条件,因此口腔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复杂.口腔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微生物群体,包括口腔土著微生物群(indigenous microflora,又称为常住微生物群,resident microflora)、外籍微生物群(allochthonous microflora)及过路微生物群(transient microflora),口腔土著微生物群以数量上的优势与宿主适合并与宿主间呈稳定的相互关系,其成员多为口腔链球菌、放线菌和奈瑟菌;外籍微生物群在口腔微生物群中以低数量存在,当环境改变时可成为常住微生物,其成员包含大多能起致病作用的常住菌;过路微生物群不具备与口腔环境抗争的机制,仅短暂停留于口腔,如在新生儿口腔中检出的棒状菌和肠球菌.
作者:邹静;周学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托吡酯(Topiramate,TPM)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癫药(AEDs),根据国外经验推荐的儿童给药方法,应用TPM要达到目标剂量或明显药理效应的时间较长,一般约需 6~9周或更长[1].2000年12月~2002年2月,我们对发作频繁的癫患儿采取了TPM常规加量与快速加量的对比研究,希望通过比较不同加量速度的给药方法,来寻找能较快控制儿童癫的频繁发作而又耐受较好的给药方案.
作者:黄绍平;和光祖;陈征起;何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又称瑞士奶酪样VSD.外科治疗通常需分步手术,先做肺动脉环扎术减少分流,待至适当年龄行VSD修补并解除肺动脉环扎[1].资料报道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成功堵闭单发肌部VSD,现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用该封堵器经导管堵闭多发VSD的初步经验.
作者:杜忠东;曹期龄;David Waight;Ziyad M Hijazi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消化系统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然而,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深入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儿科工作者在消化专业领域已经作了不少工作,尤其是小儿胃镜和结肠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病理、诊治,幽门螺杆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
作者:陈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由<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联合主办的2002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于2002年9月6日~10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全国第四届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于2002年6月5~8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广州市各医院30余位儿科医师也应邀列席本次学术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10篇,文章选题广泛,内容涉及小儿消化内镜、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小儿肝病及腹泻病等.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测定正常中国儿童的胃肠传输时间并探讨胃肠传输时间对小儿便秘的病因、诊断和分型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7岁, 均符合Benninga的便秘诊断标准.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即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摄片法测定正常和便秘儿童的全胃肠传输时间(Total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TGITT)和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包括: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ight colonic transit time ,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 L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ectosigmoid colonic transit time ,RSTT);部分患儿联合应用X线排便造影,探讨便秘的诊断和分型;结果正常儿童的TGITT,RCTT, LCTT和RSTT分别为28.7±7.7小时、7.5±3.2小时、6.5±3.8小时和13.4±5.6小时;便秘组的TGITT,LCTT和RS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2.2±55.5小时 vs 28.7±7.7 小时,P<0.001; 16.9±12.6小时vs 6.5±3.8小时, P<0.01;和 61.5±29.0小时 vs 13.4±5.6小时, P<0.001).RCTT无显著变化.X线排便造影显示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各1例.结论首次应用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摄片法,测定正常儿童的胃肠传输时间为28.7±7. 7小时.按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将便秘分为:①慢传输型;②出口梗阻型;③混合型;④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型.不同类型的便秘有不同的病因.X线排便造影能进一步区分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联合应用结肠传输时间和X线排便造影探讨便秘的病因与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袁正伟;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Hp感染儿童胃、十二指肠粘膜中IL-8及IL-8 mRNA的变化,从蛋白和分子水平探讨Hp对细胞因子IL-8的影响,以及IL-8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方法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用ELISA法和RT-PCR半定量法测定胃及十二指肠粘膜中IL-8的含量和IL-8 mRNA的表达量.结果 Hp阳性者胃粘膜IL-8为24.66~177.77 pg/mg,IL-8 mRNA为 2.37~4.99;Hp阴性者胃粘膜IL-8为2.94~12.98 pg/mg,IL-8 mRNA为0.05~0.44;差异有显著意义 (t分别为12.34和29.29, P<0.01). Hp阳性者十二指肠粘膜IL-8为12.98~177.77 pg/mg,IL-8 mRNA为1.22~1.80;Hp阴性者十二指肠粘膜IL-8为2.04~10.43 pg/mg,IL-8 mRNA为0.01~0.23;差异有显著意义 (t分别为7.18和37.20, P<0.01).活动性胃炎胃粘膜IL-8为12.98~177.77 pg/mg,IL-8 mRNA为0.51~4.99;非活动性胃炎胃粘膜IL-8为2.04~10.43 pg/mg,IL-8 mRNA为0.01~0.44;差异有显著意义(t分别为10.66和18.62, P<0.01).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IL-8为5.28~47.76 pg/mg,IL-8 mRNA为0.23~1.87;非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IL-8为3.19~8.14 pg/mg,IL-8 mRNA为0.01~0.20;差异有显著意义 (t分别为6.52和19.10,P<0.01).结论 Hp阳性和活动性胃炎患儿胃粘膜及十二指肠粘膜IL-8含量及IL-8 mRNA表达量均较高.提示炎症因子IL-8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致病作用.
作者:陈洁;虞燕萍;黄晓磊;陈飞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p感染对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475名2~7岁儿童进行膳食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外周血血细胞分析、血清铁蛋白及Hp抗体检测.对血清Hp抗体阳性者进行粪便Hp抗原测定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 64名儿童感染Hp,305名儿童未感染.感染Hp儿童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Hp儿童.两组调整后的血清铁蛋白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3.62 μg/L (7.13 μg/L~78.26 μg/L)、33.48 μg/L(10.28 μg/L~109.06 μg/L).以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有效平衡其他因素的混杂偏倚后,Hp感染仍是儿童铁缺乏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7.95(OR 95%CI为2.56~ 24.67).结论 Hp感染儿童机体铁营养水平降低,Hp感染是造成或加重儿童机体铁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斌;林希;陈晓冰;钮红兵;许能锋;赵子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血中胃动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胃肠道营养的影响.方法对72例早产儿应用放射免疫法监测其生后12 h内开奶前及第3、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并以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 (1)早产儿组生后开奶前及第3、7天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分别为198.65±58.42 ng/L、248.83±56.00 ng/L、376.77±139.46 ng/L,明显低于足月对照组的300.33±67.15 ng/L、334.26±83.81 ng/L、510.64±179.85 ng/L(P<0.001及P<0.01);但随胎龄、日龄、奶量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第7天时已超过足月对照组生后开奶前水平.(2)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生后空腹血中胃动素浓度均较喂养正常组低,尤以生后第3天为显著(P<0.05);(3)早期喂养能改善早产儿胃动素水平和胃肠道动力,提高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结论早产儿消化道机能能适应胃肠道营养,早期喂养(含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可刺激其胃肠道出现迅速的适应性生长发育.
作者: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高建慧;杨冰岩;刘秀琴;韩玉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