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了解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发生率及确诊病例的随访情况.方法 采用串联质谱方法,对129 415例新生儿进行26种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性疾病筛查,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预后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23例,包括氨基酸代谢异常13例、有机酸代谢异常6例及脂肪酸代谢异常4例,发病率为1∶5626.筛查的阳性预测值为2.10%,特异性为99.72%,敏感性为100%.所有确诊病例进行随访,仅有6例出现运动、智力发育落后及代谢紊乱.结论 串联质谱方法能够早期筛查、诊断遗传代谢病,及早干预预后较好;串联质谱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阳性预测值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
作者:黄新文;杨建滨;童凡;杨茹莱;毛华庆;周雪莲;黄晓磊;杨莉丽;黄成刚;赵正言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实验选取BALB/C小鼠100只,分为对照组、VMC组各50只.应用柯萨奇B3病毒(coxsackie virus B3,CVB3)感染小鼠建立VMC模型.在CVB3感染后第4、7、14、21天各随机抽取8只采集心脏标本,行HE染色测定心肌病理积分,应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肌胶原纤维分布,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检测血清CK-MB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转化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TGF蛋白在小鼠心肌中的分布;应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TGF-β1、CT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VMC组小鼠CK-MB水平于第7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分别为455.45±37.95,606.95±35.64,573.62±42.90,308.60±20.49),其中第4、7、14天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44,12.558,11.182,P均<0.01);(2)VMC组小鼠第14、21天时CVF明显高于对照组(CVF值分别为8.22±1.95,9.46±1.87,t值分别为4.486,5.552,P均<0.01);(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MC组小鼠各时间点心肌CTGF蛋白(各时间点分别为171.50±10.25,141.70±10.863,110.35±11.051,81.05±10.190)及TGF-β1蛋白(184.90±11.480,150.25±9.915,103.50±10.455,84.15 ±9.848)阳性表达均较对照组高(P均<0.01);(4)VMC小鼠心肌组织中CTGF mRNA(0.4728±0.0328,0.5750±0.0439,0.6228±0.0458,0.7265±0.0469)及TGF-β1mRNA(0.5757 ±0.0426,0.6922 ±0.0408,0.7447±0.0510,0.8513±0.0505)表达随病毒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强(P均<0.01);(5)VMC小鼠心肌组织中CTGF的表达与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87,P<0.01);VMC小鼠心肌组织中CTGF的表达与CVF密切相关(r=-0.901,P<0.01),但CTGF的表达早于心肌纤维化的出现.结论 CTGF的表达伴随VMC的心肌纤维化程度而增加,提示CTGF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VMC中心肌纤维化的发展过程.
作者:孙景辉;张圳;翟淑波;张语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对住院期间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胎龄大于28周出生体重1000 g至2000 g、生后12 h内转入我院NICU、住院时间2周以上、无明显畸形且存活出院的早产儿,其中A组(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出生)81例,B组(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出生)79例.比较营养摄入、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及体重Z评分和血生化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第3、7天氨基酸用量明显高于A组[2.00(2.00,2.50) g/kg比1.50(1.50,2.00) g/kg,3.00(2.00,3.00) g/kg比2.00(1.80,2.60) g/kg,P均<0.001].B组第3天奶量和总热卡摄入明显高于A组[9.41(2.66,18.74) ml/kg比14.47(4.23,30.77) ml/kg,P<0.05,(64.87±16.04) kcal/kg比(55.62±17.68) kcal/kg,P=0.001].两组第1周后总热卡摄入相似.B组母乳强化剂使用率较前升高(62.8%比14.3%,P<0.005).无论是出生体重1000~1499 g的早产儿,还是出生体重1500~2000 g的早产儿,B组生长速率均更快[(20.6±3.4)g/( kg·d)比(15.4±3.2)g/( kg·d),(20.3±9.1)g/(kg·d)比(14.3±4.9) g/(kg·d),P均<0.001].A组生长迟缓的比例出院时较出生时增加(65.4%比40.7%,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生体重Z评分相似,而B组出院体重Z评分明显高于A组[(-1.24±0.79)比(-1.54±0.84),P<0.05].出生时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生后2周和出院前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措施的改善有效促进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生长和营养状况.
作者:王晨;韩露艳;张乐嘉;王丹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长期丙戊酸钠(VPA)口服抗癫(癎)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及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名与癫(癎)患儿26例.观察对照组与癫(癎)组患儿用药前、VPA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刺激指数和血浆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检测血浆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 VPA治疗后6个月与12个月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分别为(11.50 ±6.52)%与(14.31±5.76)%,均高于对照组(5.90±3.77)%与癫(癎)尚未服药时(7.42±3.15)%(P<0.01);刺激指数VPA治疗6个月(474.88±118.98)、治疗12个月(416.31±110.00)均低于对照组(544.83±140.83)与癫(癎)尚未服药时(535.23±111.55)(P<0.05);VPA治疗后血浆MPO活性、MD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与癫(癎)尚未服药时高(P<0.05或0.01);SOD、CAT活性均较对照组与尚未服药时低(p<0.05或0.01);GSH-Px活性在各阶段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服药疗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与血浆MDA含量呈正相关(P<0.05),血浆SOD活性与MDA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VPA治疗致患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与机体氧化应激之间具有相关性,而且治疗疗程可能是影响癫(癎)患儿氧化应激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张贇健;张敏;王晓川;俞晔珩;金佩娟;王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随着早产儿及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存活率提高,新生儿脑损伤及其伴随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等成为儿科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发生脑瘫的患儿中,早产儿所占比例高[1].在HIE存活患儿中,约25%遗留长期后遗症[2].
作者:熊涛;屈艺;母得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动脉导管作为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结构,与卵圆孔一起沟通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从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开始真正的呼吸运动,血液循环的胎儿-新生儿过渡遂发生一系列改变,因而生理上不再依赖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卵圆孔等路径.如果生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并且管径较大,必定会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作者:冯天行;王来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呼出气一氧化氮(exhaled nitric oxide,eNO)自1991年被发现后,经多年广泛而深入探索,近年学术界对其认识逐渐明朗,因此,充分了解哮喘患者eNO的改变,明确其临床定位,有助于正确地选择使用该技术,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作者:刘传合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新生儿缺氧与红细胞增多症的关系,对高原世居藏族新生儿与移居高原汉族新生儿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31日,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39例患儿.对其中资料完整符合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者40例(其中藏族20例,汉族20例)进行了临床特点、检测经皮氧饱和度( TcSP02)、末梢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和心肌酶谱研究分析.结果 汉族新生儿Hb为26.72±3.25、HCT为0.684±0.051、RBC为7.63±1.98三项值明显高于藏族新生儿的24.89±1.76、HCT 0.678±0.045、6.89±1.72,P≤0.05.汉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者TcSP02浓度较藏族新生儿低82±5.8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末梢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 RBC)、红细胞压积(HCT)水平高于藏族新生儿,P≤0.05,藏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末梢血常规血Hb、RBC、HCT治疗后均降至正常水平;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汉族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治疗前与藏族组比较,F=171.41、P<0.01,肌钙蛋白汉族组治疗前与藏族组比较,F=2.31、P>0.01.肌红蛋白汉族组治疗前与藏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6、P<0.01.藏汉族两组共同临床特征:呼吸急促,发绀、多血质外貌,易激惹、反射弱、低氧血症为主.缺氧为诱发因素;汉族组临床除以上共同特征外、以反应差、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神志淡漠、窒息为主要特征.40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以低氧血症和心肌受损为主要表现.结论 高原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TcSP02、末梢血常规和心肌酶谱变化特征对于指导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移居高原者在高海拔地区更易发生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且易导致其他器官,尤其是心脑功能受损.
作者:德吉美朵;扇敏娜;张雁玲;群勇;赵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儿女,9岁,反复发热5年6个月,语言思维缓慢、运动障碍伴反复抽搐5年3.5个月.患儿于2004年2月13日无诱因出现发热,咽痛,一过性上眼睑水肿,病后第3天开始出现皮肤弥漫性丘疹,以躯干部为主,伴瘙痒,持续2d疹退.给予抗生素、抗病毒及对症治疗3d,仍发热38.0℃左右,热型不规则.否认过敏史、传染病接触史.
作者:王玥;薛露;马翠;李春怀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婴幼儿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治能力.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儿科病房内收治的8例15个月以下婴幼儿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宿主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经过及转归情况.结果 ①诊断依据:5例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吸光度指数(GMI)为1.92 ~3.27,2例2次痰培养检出烟曲霉菌,1例GMI 2.85同时1次痰培养检出烟曲霉菌者,均符合临床诊断.②危险因素:7例病前有静脉用广谱抗生素或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6例住院,1例门诊治疗);1例1月龄幼婴父母有严重足癣.③临床特点:4例高热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早期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体征而肺部CT病变严重,杆状核粒细胞比率明显升高(0.25~0.68),与WBC总数和超敏CRP值正常明显不相称;4例非高热型病例WBC总数、超敏CRP及杆状核粒细胞比率都正常,3例有低热,呼吸道症状体征和肺部CT病变较严重;另1例1月龄幼婴仅有精神反应差.④影像学特点:肺部CT表现以不规则散在分布条索状致密影及小片结节影(6例)和单侧大片团块样实变影(1例)为多见,部分累及胸膜;1例表现为双侧主支气管周围病变伴主支气管狭窄.⑤临床转归:首例患儿并发严重脓毒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7例在临床诊断或拟诊后立即伏立康唑治疗,1~3d内病情迅速缓解.结论 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滥用使婴幼儿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性增加;普通儿科病房内可能存在曲霉菌院内感染和传播风险;高热型病例早期具有症状体征轻而肺部CT病变重和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高而WBC总数和超敏CRP正常等临床特征;尽早伏立康唑治疗可获显著疗效并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华;黄永建;舒赛男;刘圣烜;黄浩;李旭芳;方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儿男,38 h,第一胎,第一产,孕39周自然分娩,无胎膜早破,生时羊水清,脐带及胎盘正常,1 min及5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人工喂养.自出生后吃奶差,吸吮及吞咽无力,于入院前8h(即生后30 h)抽搐1次,当时双目凝视,四肢抽动,面及口唇紫绀,持续约1 ~2 min自行缓解,入院前3h前再次出现抽搐,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同前,伴呕吐1次,体温正常.
作者:朱明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儿男,6岁,以反复咳嗽3年多,久治不愈就诊.患儿于两岁半开始经常出现不明原因干咳,日间轻,夜间重,常于半夜干咳至凌晨,常引起呕吐,每2~3天出现1次,无喘息,也未出现过打喷嚏、流清涕、鼻痒、鼻塞等鼻部症状.曾去大连、沈阳、哈尔滨、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先后服过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糖浆、盐酸丙卡特罗、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病初似有效,但久用后效差.
作者:汤蕊;文昭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在临床、影像和病理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病因不同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增快或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肺病变;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异常;病理表现为肺泡壁炎症,此炎症可部分或完全缓解,也可进展,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和不同程度纤维化.
作者:赵顺英;陈慧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出生人口质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包括的指标有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残疾人口中先天致残的比例、人群中主要遗传病的患病率、围产儿死亡率等.出生人口质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健康水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诞生的出生缺陷婴儿达80万~120万,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逐年积累,出生缺陷不仅成为影响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问题,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者:张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为表现的肺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早在1901年就有学者报道.BO是一个病理学概念,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管腔的闭塞.该病在儿科发病较少,既往相关的报道也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可以发现小气道细微变化的高分辨CT( high-resolution CT,HRCT)的发展及新的病原学报道,人们对BO的认识及兴趣上升,同时关于BO的文献报道开始增加.
作者:赵德育;秦厚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对浙江省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鼻咽吸出物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研究,旨在了解肺炎支原体亚型的流行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于肺炎支原体P1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9年2-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因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鼻咽吸出物标本300例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亚型检测并选取部分P1-Ⅰ型和P1-Ⅱ型标本进行测序,比较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9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标本显示肺炎支原体P1-Ⅰ型特征性条带,3例显示P1-Ⅱ型特征性条带.所有P1-Ⅰ型临床标本均显示Ⅰb亚型条带,3例P1-Ⅱ型均显示Ⅱa亚型条带.测序结果显示P1-Ⅰ型肺炎支原体P1基因第208位点出现了G→A的同义点突变.3例P1-Ⅱ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均合并肝功能损害,平均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比P1-Ⅰ型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标本可直接用于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研究期间浙江省发生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以P1-Ⅰ型、Ⅰb亚型为主.肺炎支原体哑型与病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立;陈志敏;沈征;李淑娴;徐丹;唐兰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间质性肺疾病( ILD)的病因谱.方法 以2009年来自全国11家医院就诊的93例儿童IL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登记表格,详细记录其病史、症状、体征;所有病例均进行胸CT或高分辨率CT;住院期间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据病情轻重和年龄尽可能进行肺功能检查;具有诊断意义的项目包括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血清的病毒和支原体抗体检查,以及血清学的免疫抗体检查,痰、胃液、肺泡灌洗液涂片找含铁血黄素细胞等;对25例病例进行了支气管镜检,对14例病例进行了肺活检.由全国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成员对每一病例进行集体讨论诊断.14例病例按临床-放射-病理(C-R-P)诊断模式达成诊断共识,79例病例根据临床及典型影像学改变、辅助检查做出后诊断.结果 93例ILD患儿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4岁11个月,其中男53例,女40例.(1)93例ILD的病因谱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9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9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7例(其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4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1例);继发性的间质性肺炎2例(其中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HIV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1例);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1例,肺泡微石症1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类脂性肺炎1例.(2)临床特点:72例有咳嗽,24例有气促,5例有三凹征,43例肺内可闻及湿啰音,8例有杵状指趾.(3)影像学特征:肺CT显示56例肺部有磨玻璃影;30例肺部有马赛克灌注征,其中11例伴有支气管扩张,8例伴有支气管壁增厚;1例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伴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1例为弥漫性的细小结节影;1例为弥漫性网格影和泡性肺气肿.结论 儿童IL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组共诊断出11种疾病,其中例数多的前三位疾病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全国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协作组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其流行的季节特征.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室就诊及内科住院的ALRTI患儿共1914例.采集每例患儿鼻咽吸取物1份,用(RT) 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PIV)1 ~4型,流感病毒(IFA、IFB和IFC),腺病毒( AD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毒(HBOV).结果 (1)总的病毒阳性检出率70.3%,其中<1岁、1~<3岁、3~<6岁和≥6岁组分别为83.0%、80.1%、60.8%和27.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3.5,P=0.000).检出率高的前3种病毒依次为RSV、HRV和PIV,其在<1岁组分别是50.9%、36.2%和12.0%.(2)RSV和HRV的流行季节在冬春,而PIV在春夏.(3)<1岁、1~<3岁、3~<6岁和≥6岁组病毒阳性患儿中检出2种以上病毒的比例分别为38.2%、36.4%、30.2%和1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6.00,P=0.000).结论 病毒是小年龄儿童ALRTI的主要病原,以RSV、HRV和PⅣ为重要,其感染存在季节特征;ALRTI患儿存在多种病毒感染,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正德;肖艳;刘春艳;胡英惠;幺远;杨燕;钱素云;耿荣;王健伟;申昆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描述并分析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多阶抽样的方法,从北京、重庆、广州的中心城区分别抽取0~14岁儿童10 372名、9874名及4072名,通过儿童哮喘问卷对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湿疹既往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既往哮喘的报告率分别为3.15%、7.45%、2.09%,既往过敏性鼻炎的报告率分别为14.46%、20.42%、7.83%,既往湿疹的报告率分别为20.64%、10.02%、7.22%;三城市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报告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而湿疹报告率则无性别差异;哮喘及过敏性鼻炎1岁以下及10岁以上报告率均较低,湿疹报告率则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病水平逐渐升高,三城市中重庆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水平高.
作者:赵京;柏娟;申昆玲;向莉;黄英;黄穗;陈爱欢;王建生;叶荣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8月17日12时55分,《中华儿科杂志》原总编辑周华康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周教授享年97岁.周华康教授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30多年,在当时客观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使几度关闭的儿科恢复重建,使协和医院儿科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周华康教授从医半个世纪,从未离开过临床第一线.“临床临床,必须亲临病床,收集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他的这一信条使疑难变得明了,复杂变得清晰,绝望变成希望.他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作者:江澜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