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疗效评估.方法 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1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了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年龄9.1 (4.0~15.0)岁,体重31.7 (17.0~60.5)kg.其中14例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余左(右)肺动脉狭窄,其他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术后残余左、右肺动脉狭窄,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术后残余右肺动脉狭窄,先天性左肺动脉狭窄,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伴室间隔缺损(APW/VSD)术后残余左、右肺动脉狭窄,永存动脉干(PTA)术后残余右肺动脉狭窄各1例.根据造影所见,选用CP支架置入狭窄部位并应用BIB球囊扩张支架.术后2h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支架位置及有无心包积液并测定心室收缩功能.手术次日行胸部X线片检查,观察支架位置.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支架有无移位、测定该部位的压力阶差及有无心律失常等.再根据情况每半年或1年随访1次.同一患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内径及右心室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比值的变化行配对£检验.结果 19例患儿共置入支架26只.2例患儿支架移位至右室流出道.1例右肺动脉狭窄的患儿在支架置入到位后用球囊扩张支架孔眼时发生球囊破裂.支架置入后,跨狭窄处压差由术前(36.0±18.3) mmHg降至(3.8 ±3.4)mmHg(P<0.01,1 mmHg =0.133 kPa);狭窄处内径由(6.0±1.9)mm增加至(11.6 ±3.1)mm(P <0.01);右室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由0.68降至0.49(P <0.01).随访时间6个月~6.0年,平均(2.5±1.8)年.除1例患儿出现血管成长性再狭窄,2年后再次球囊扩张成功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球囊扩张型支架治疗儿童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可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肺动脉分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儿童因成长出现血管再狭窄可通过再次球囊扩张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郭颖;余志庆;刘廷亮;高伟;黄美容;李奋;傅立军;赵鹏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2例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乳糜胸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收治的经核素淋巴管显影扫描明确诊断的2例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例1男,2岁7个月,因“呼吸急促43 d,发热、咽痛5d”入院.发病前曾有外伤史.体格检查:呼吸28~30次/min,左侧胸廓较右侧稍膨隆,左下肺呼吸音减弱,双肺未闻及哕音.胸腔积液暗红色(静置后分为2层:上层为乳白色液体,底层为血性液体),白细胞9 000×106/L,单核细胞0.9,多核细胞0.1;甘油三酯12.37 mmol/L.胸部增强CT示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核素淋巴管显影扫描示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胸导管颈胸段显影增宽紊乱,双侧静脉角持续增宽显影,提示胸导管畸形,双侧静脉角引流并出口梗阻).例2男,9岁6个月,因“咳嗽24d,间断发热、呕吐、腹痛19 d,双下肢浮肿4d”入院.体格检查:眼睑略水肿,腹稍膨隆,腹痛拒按,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阴囊水肿明显.血清白蛋白14 g/L.肺炎支原体抗体1:320.胸腔积液乳白色,白细胞10×106/L,甘油三酯0.82 mmol/L;腹腔积液乳白色,白细胞74×106/L,单核细胞0.78,多核细胞数0.22,甘油三酯1.01 mmol/L.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乳糜试验均阳性.胸部X线示右下肺少许斑片状阴影,左下心影后略致密,右侧胸腔积液.腹部B超提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大量腹腔积液.胃镜提示胃黏膜巨大肥厚症?核素淋巴管显影扫描示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胸腹腔放射性轻度增高,10 min可见胸导管末段及左静脉角增宽显影).结论 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可见于儿童,常因呼吸道感染就诊而发现原发病,可导致多浆膜腔积液(乳糜胸、乳糜性心包积液、乳糜腹).浆膜腔积液可为血性或乳白色,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甘油三酯常高于1.0 mmol/L.核素淋巴管显影扫描可以协助诊断本病.
作者:刘金荣;姚春美;徐保平;沈文彬;周春菊;段晓岷;周锦;安然;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方法 按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的要求,对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地区1.1万0~14岁儿童中发现的哮喘患儿120例,建立儿童支气管哮喘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建立患儿档案、通过哮喘热线、网络互动建立医患联系,对患儿及家长反复进行健康教育、使患儿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对实施社区管理前和管理1年后儿童哮喘患者的规范用药、病情监测、发作次数、抗生素使用、医疗费用、家长误工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纳入社区管理后,使用全身激素(19.4%)与管理前(68.3%)比较明显减少(x2=51.9,P<0.01),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76.5%)及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79.6%)控制药物与管理前(4.2%、10.0%)比较明显增加(x2=121.6、106.0,P<0.01).纳入社区管理后,哮喘年发作次数(0.5±0.7)、抗生素使用天数(2.3±2.3)、治疗费用(元)(2.8±1.3)、家长因患儿哮喘误工天数(4.9±1.4)、C-ACT评分(23.3±2.3)、大呼气流量占个人佳值百分比(91.9±8.2)较管理前(4.6±2.3、16.2 ±6.1、5.7±2.9、10.9±3.6、15.2±3.3、71.7±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8、21.395、8.881、15.467、-20.344、-9.341,P均<0.01).16例(13.3%)进行了双向转诊.初失访率为18.3%,通过电话及网络督导分析原因,进行再教育,使部分患儿回归管理中,失访率终降为9.2%.结论 将儿童支气管哮喘纳入社区管理,是哮喘控制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京鹏;魏红;李学军;王蒙蒙;王根香;赵顺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儿男,12岁.因间断发热10 d,口唇、外生殖器糜烂5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0 d出现发热,体温高39℃.入院前8d出现咳嗽,咯黄色黏痰.入院前5d出现口腔黏膜和龟头糜烂,进食困难、排尿疼痛;同时伴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视物不清.患儿患病前没有服药史,否认既往药物过敏史.入院前当地查血常规大致正常,未行其他检查,给予利巴韦林、地塞米松及氨溴索治疗,具体诊断、药物剂量及疗程不详.
作者:尹晶;李小洁;刘力;胡坚;李崇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先证者男,年龄25 d,因新生儿干血滤纸片串联质谱筛查发现酰基肉碱指标异常召回,于2013年1月2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科门诊初诊.患儿为母亲第四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 600 g,无窒息抢救史,生后母乳喂养,吃奶可,无吐奶,大小便正常.家族史:患儿母亲孕4产4,父母体健,均为汉族、江西籍,非近亲结婚.父母及其祖父母二代中无猝死者,但患儿有3个兄姐在婴儿期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出生时均正常,两女一男.
作者:洪芳;黄新文;童凡;杨建滨;杨茹莱;周雪莲;黄晓磊;毛华庆;赵正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RS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11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科(含新生儿科)收治的1 726例确诊为ALRI且年龄≤1岁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RSV感染的季节分布、人口学特征、家庭特征、基础疾病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S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726例ALRI患儿中,RSV感染患儿913例(52.9%),全年均有发生,冬季检出率高(59.1%).RSV阳性组患儿中位年龄(P25~ P75)为64(21~155)d,胎龄(37.5±2.4)周,出生体重(3.07 ±0.66) kg,男女比例为1.9:1.RSV阳性组患儿家庭环境拥挤、被动吸烟、母亲特应性疾病史及孕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RSV阴性组(P均<0.05).RSV感染患儿伴发基础疾病者542例,显著高于RSV阴性患儿(59.4%vs.54.2%,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早产儿(OR=1.346,95% CI:1.037 ~1.748)、低出生体重儿(OR=1.447,95% CI:1.103 ~1.898)、有基础疾病史(OR=1.232,95% CI:1.018 ~ 1.492)、先天性心脏病史(OR=1.391,95% CI:1.120 ~1.728)、吸烟环境(OR=1.254,95% CI:1.035~1.519)、母亲特应性疾病史(OR=1.827,95% CI:1.296~2.573)、家庭居住人口≥4人(OR=1.232,95% CI:1.013~1.498)、秋冬两季发病(秋季:OR=1.351,95%CI:1.024~1.783;冬季:OR=1.713,95%CI:1.332 ~2.204)为RSV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心脏病(OR=1.298,95%CI:1.002~1.681)、母亲特应性疾病史(OR=1.766,95% CI:1.237 ~2.520)、秋冬两季发病(秋OR=1.481,95% CI:1.105 ~1.985;冬OR=1.766,95% CI:1.358 ~2.296)是RS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SV感染在冬季检出率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母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及秋冬季节发病的患儿RSV感染的风险大为增加.
作者:张晓波;刘丽娟;施鹏;蒋高立;贾品;王传凯;王立波;钱莉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APC)联合CO2冷冻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气道支架置入术后肉芽组织增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气道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肉芽组织增生的患儿进行APC联合CO2冷冻治疗,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并发症及术后转归、随访情况.结果 (1)8例中男5例,女3例,支架置入时年龄2~17(8.6 ±5.5)个月.肉芽组织增生出现于支架覆盖范围,以支架两端多见,从置入支架到发现肉芽组织增生的时间为20 d~19个月,肉芽组织阻塞支架处,造成气道狭窄的百分比为30% ~ 100%.(2)经支气管镜检查发现病灶后,先应用APC治疗仪清除病灶,随即应用CO2冷冻治疗,持续冷冻1 min,需2~3个冷冻-复温周期,将APC烧灼区域全部冷冻.(3)8例疗效显著6例,有效1例,部分有效1例.患儿呼吸困难均明显改善,2例肺不张均完全复张.8例术后均有低中度发热和轻度咳嗽,3例患儿APC治疗后镜下可见活动性出血,对症处理后3d好转.冷冻过程未见特殊并发症.结论 APC联合CO2冷冻治疗方法可用于儿童气道良性病灶的处理,是快速消除肉芽组织增生,解除气道梗阻可选方法之一.
作者:许煊;刘玺诚;祝彬;任海丽;封志纯;祝益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膜活组织检查在儿童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2006年颁布的儿童肺结核临床诊断标准,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终被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且具有胸膜活组织检查资料的5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胸腔穿刺液及胸膜活组织检查结果,评估胸膜活组织检查的检出率以及术前诊断的误诊率.结果 (1)5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儿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9.7±3.5)岁;常见临床症状有发热(82%)、咳嗽(71%)、胸痛(23%)、乏力(10%)及气促(10%)等.14例患儿有结核感染中毒症状(27%);39例患儿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76%);6例患儿有明确结核接触史(12%).(2)结核菌素试验、血清结核抗体测定、结核分枝杆菌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痰/胃液涂片找抗酸杆菌、胸腔穿刺液涂片找抗酸杆菌或结核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61%(20/33)、6%(3/46)、0(0/12)、4%(1/27)及22%(7/32).(3)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胸腔积液50例,形成包裹或有包裹趋势28例(55%),纤维分隔12例(23%).其他征象还包括胸膜增厚(53%),肺门、纵隔等部位淋巴结肿大(14%)及钙化灶(10%).(4)行胸腔穿刺术31例,均为渗出液,90%(28/31)病例以单核细胞分类为主.(5)51例均行胸膜活组织检查,40例镜下见典型结核病理改变,即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结构形成、郎格汉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7例患儿未见干酪样坏死,呈现炎性肉芽肿,仍判定为结核性胸膜炎;余4例未见结核特征性表现.47例经胸膜活组织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儿中,术前诊断即为结核性胸膜炎15例(32%)、化脓性胸膜炎24例(51%)、胸腔积液原因待查8例(17%).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膜活组织检查检出率为92%(47/51),术前诊断的误诊率为68%(32/47).结论 胸膜活组织检查对儿童结核性胸膜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聂洪梅;代继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干扰素-γ受体1(IFN-γR1)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方法 报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IFN-γR1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女,19个月,于生后18个月接种卡介苗,1~2周后全身出现皮疹,近1个月来皮疹退而复现,反复发作.查体可触及右腋下一肿块,大小3 cm×3 cm,突出皮面,质韧,活动度差.胸部B超示右腋下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腹部B超示胰头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轻度肿大;胸X线片示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双肺纹理增多.初步诊断为(1)支气管炎;(2)卡介苗接种反应;(3)败血症?.入院后分别给予利福平+异烟肼抗结核治疗,并先后给予拉氧头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美罗培南、夫西地酸、丙种球蛋白和甲泼尼龙等抗感染、抗炎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出院后继续利福平+异烟肼抗结核治疗3个月,腋下淋巴结缩小至不可触及,停药后腋下淋巴结反复肿大,卡介苗接种6个月后发生骨结核,髋关节及左膝CT提示:双髋关节积液,左股骨远端及左胫骨近端骨破坏.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IFN-γR1基因纯合子突变,突变位点为c.114_135del (p.E38fsX54),其父亲、母亲均为杂合子突变.文献报道的99例IFN-γR1缺陷病,95%的病例均出现播散性结核病,其中卡介苗接种后出现播散性结核病者60例.结论 IFN-γR1缺陷病极其罕见.临床上出现播散性结核感染或局灶性/多灶性骨结核感染,特别是在卡介苗接种后,应考虑IFN-γR1缺陷病可能,并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作者:王全;夏雯;赵德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至4月苏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71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清、痰液及肺泡灌洗液(BALF),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oV特异性IgG、IgM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痰液及BALF中HBoV DNA.以血清和(或)BALF HBoV DNA检测结果为评价标准,将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及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的检测结果分别与评价标准比较,评价其一致性及优劣性,并计算3项检测结果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Kappa值、J指数等各项诊断评价指标.分析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与血清和(或)BALF HBoV DNA在各年龄组的检出情况.结果 (1)714例患儿血清HBoV抗体检出率13.2% (94/714)、痰液HBoV DNA检出率14.3% (102/714)、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一致检出率8.1%(50/618)与评价标准(检出率6.7%)对照均具有高度一致性(x2 =91.834、124.662、138.643,P均<0.001);3项方法的检出率均优于评价标准(x2=23.547、33.440、12.410,P均<0.001).(2)3项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J指数分别为:血清HBoV抗体:58.3%、90.1%、29.8%、96.8%、88.0%、0.484(Kappa=0.335,P<0.001);痰液HBoV DNA:68.8%、89.6%、32.4%、97.5%、88.2%、0.584 (Kappa=0.384,P<0.001);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70.4%、94.8%、38.0%、98.6%、93.7%、0.652(Kappa=0.463,P<0.001).(3)血清HBoV抗体+痰液HBoV DNA与血清和(或)BALF DNA的检测结果均提示,3岁以下患儿的HBoV检出率较高,尤以~1岁组高,且同一年龄组两项检测的HBoV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项检测在各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8.303、35.053,P均<0.01),两者均以~1岁组高,其次为~3岁组,前者>3岁组低,后者~6个月组低.结论 作为血清学依据的HBoV抗体检测与传统的痰液HBoV DNA检测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儿童急性下呼吸道HBoV感染的诊断效力,并反映HBoV感染的年龄分布情况.
作者:李玲;王美娟;严永东;邵雪君;万凤国;徐俊;邵惠江;季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CLMCA-A)4例患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明确诊断为CLMCA-A的4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特点并复习文献,总结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 4例患儿发病年龄3个月~2岁,3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1例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证实.患儿临床表现多以心功能不全起病,常见有多汗、气促、喂养困难、反复肺炎、活动耐量减低等.患儿心电图:Ⅰ、AVL、V4~V6导联异常Q波及ST-T低平或倒置.患儿超声心动图均显示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减低,二尖瓣中到大量反流,左心室肌小梁增多,左冠状动脉发育纤细,其内可见逆向血流;右冠状动脉略增粗;可见冠状动脉侧支循环.3例患儿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检查,示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窦,右冠状动脉略增粗,左冠状动脉主干呈盲端,内径纤细,直径1.1 ~2.0 mm.左冠状动脉未与主动脉连接.造影剂显影顺序为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侧支、左冠状动脉远端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2例患儿行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明确诊断.4例患儿均在密切随访中进行抗心功能不全治疗,临床症状稳定.结论 CLMCA-A并非罕见,临床表现易与扩张型心肌病、婴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瓣膜病、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等混淆.4例CLMCA-A提示对于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伴有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心肌致密化不全改变、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婴幼儿,应注意冠状动脉的先天发育异常,尤其CLMCA-A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
作者:肖燕燕;韩玲;金梅;丁文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末消化内镜开始运用于儿科以来,其作为一门先进的医疗诊断手段在儿科已有较广泛的应用,不少单位相继开展了小儿胃镜、结肠镜检查和各种内镜治疗项目.近年来随着双气囊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儿科使用的普及,消化内镜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而是成为有理论、有技术、有诊断、有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即儿科消化内镜学.
作者:许春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异常的肠壁通透性在人类多种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科领域里,已经发现肠壁通透性增高与某些疾病相关[1-3],如脓毒症、全身多器官系统衰竭、食物过敏、变应性疾病,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哮喘、Ⅰ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自闭症等伴有肠壁通透性增加,而且这种现象发生在疾病之前,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直接影响肠壁通透性的是肠黏膜的机械屏障,即肠黏膜上皮结构,包括完整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刷状缘严密的脂质双分子层以及细胞侧缘的细胞连接.肠上皮细胞间的连接,从顶端到基膜依次为紧密连接、黏附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
作者: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伴腹部肿块、肠瘘、肛门病变,体重下降和生长发育迟缓,并可发生肠外病变,如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及外科治疗,至今仍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理及心理在青春期都面临巨大变化,因此,儿童CD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诱导和维持缓解、防止复发,避免长期的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作者:曾永梅;龚四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支架及手术治疗儿童腐蚀性食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共收治的腐蚀性食管狭窄31例临床资料,对先行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无效病例转为放支架或行管状胃代食管术,吞咽困难按Stooler法分级,根据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 31例腐蚀性食管狭窄患儿,碱烧伤22例,酸烧伤9例,长段型狭窄23例,短段型狭窄8例.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治疗的疗效为:显效12例(38.7%),有效7例(22.6%),无效12例(38.7%);4例行食管支架治疗:有效1例,无效3例;10例行管状胃代食管术:显效8例,有效2例.3种方法总的疗效为:显效64.5%,有效29.0%,无效6.5%.短段型狭窄、狭窄口较大的扩张效果较好,反之扩张效果不好,扩张效果跟酸碱性质无关.扩张无效组与显效组比较,前者扩张前病程长(t=-2.091,P=0.048)、狭窄口小(t=2.855,P=0.009)、狭窄段长(t=-3.405,P=0.003)、扩张次数多(t=-2.103,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是治疗腐蚀性食管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扩张前病程较短、短段型、狭窄口较大的扩张效果好,而扩张前病程较长、长段型、狭窄口较小的扩张效果欠佳,扩张效果与酸碱性质无关,效果欠佳的可选择放支架或行手术治疗;管状胃代食管术是治疗复杂型腐蚀性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作者:耿岚岚;梁翠萍;杨敏;陈佩瑜;区文玑;刘威;龚四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并探讨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2年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治且年龄小于18岁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治原因、诊治结果、治疗方法、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儿均以成人十二指肠镜在全身麻醉或清醒镇静的状态下完成诊治,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胆管或胰管支架置入等手术.结果 68例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男29例,女39例,年龄5 ~17岁,平均年龄14.6岁,共完成102例次治疗性ERCP,操作成功率100%;其中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诊治13例(19%),清醒镇静状态下接受诊治55例(81%).诊治结果分别为:胆总管结石(n=37)54%、胰管结石(n=8)12%、胆总管狭窄(n=7)10%及其他良性疾病(n=16)24%.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4例(4/102,4%);术后腹痛、黄疸等症状缓解明显.结论 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主要为胆总管结石、胰管结石及胆胰管狭窄等良性病变;ERCP须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完成操作,其对儿童青少年胆胰疾病的诊治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刘伟;王啓名;曾泓泽;牟一;易航;吴春成;胡兵;唐承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监测2009至201 1年上海地区儿童诺如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及流行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连续采集2 288份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GⅠ和GⅡ基因组,对部分GⅡ基因组阳性标本经RT-PCR扩增诺如病毒部分衣壳蛋白(VP1)和多聚酶蛋白(RdRp)序列,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2 288份门诊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531份(23.2%)标本系诺如病毒阳性,GⅠ和GⅡ基因组阳性标本分别有4份(0.75%)和527份(99.25%).诺如病毒每月检出率7.7% ~ 47.3%,每年7至10月份检出率高于年平均检出率.4岁以下儿童累积病例数占95.2%,4岁以下腹泻患儿的诺如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4岁儿童(24.4% vs.10.7%,x2=10.66,P<0.05).239株诺如病毒的VP1分型包括7种基因型,依次为:154株(64.4%)为GⅡ.4[9株为2009(New Orleans),145株为2006b变异株],66株(27.6%)为GⅡ.3,7株(2.9%)为GⅡ.2,6株(2.5%)为GⅡ.6,4株(1.7%)为GⅡ.12,GⅡ.7和GⅡ.14各1株(0.4%).244株RdRp分型包括7种基因型,依次为:189株(77.5%)为GⅡ.4[14株为2009(New Orleans)变异株,175株为2006b变异株],47株(19.3%)为GⅡ.12,GⅡ.16、GⅡ.b和GⅡ.g各2株(0.8%),GⅡ.2和GⅡ.6各1株(0.4%).GⅡ.4-2010变异株自2010年6月被首次检测到,随后散发流行.198株诺如病毒的VP1和RdRp同时测序分型,56株(28.3%)存在不同的RdRp/ VP1基因型组合,以GⅡ.12/GⅡ.3(69.6%)和GⅡ.4/GⅡ.3(8.9%)常见.结论 诺如病毒是上海地区儿童腹泻常见的病原,诺如病毒腹泻全年流行.上海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具有多种基因型,存在不同基因型间重组株.GⅡ.4-2006b型变异株仍然为优势流行株,并未被新的变异株GⅡ.4-2009(New Orleans)所取代.
作者:姚玮蕾;蔡洁皓;王相诗;葛艳玲;朱启镕;曾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病历摘要患儿男,7个月18 d,因“进食困难6个月余,咳嗽伴发热2d”于2012年12月5日入院.患儿6个月余前患“肺炎”后即出现反复呛奶、进食困难,表现为吃奶中或进奶后立即呕吐,从口鼻呛出,量较多,为液体奶汁,无凝乳块,无呕血,无咖啡渣样物,无黄绿色胆汁,无发绀,无腹胀腹泻,无发热,无少哭少动,无气促,当地医院考虑“胃食管反流、食管狭窄”,予鼻饲喂养治疗至今,鼻饲后无呕吐,无腹胀腹泻,但反复患肺炎5~6次,均在当地医院抗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2d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单声咳,喉间有痰鸣,无发绀,无喘息气促,并出现发热,热峰38.9℃,无寒战抽搐,遂来我院门诊,以“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食管狭窄”收住院.
作者:马鸣;罗优优;陈洁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