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 女,2岁6月龄,以“间断泡沫尿1年”为代主诉入院.1年前发现患儿有泡沫尿,尿常规示尿糖阳性,尿蛋白阴性;血糖正常,至入院前未治疗.患儿系母亲的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孕期平顺,出生体重3 000 g,4月龄会抬头,6月龄会坐,10月龄会扶站、会喊爸妈,18月龄会走路.智力发育如同龄正常儿.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作者:史佩佩;王淼;窦文杰;曾慧勤;贾莉敏;田喜艳;张建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女,13岁.因“反复胸痛1年余”于2017年5月收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患儿1年余来反复出现胸痛,共4~5次,以左上及右侧胸部为主,每次数秒钟,程度不剧烈,可忍受,吸气时明显,伴有胸闷,偶伴咳嗽,无发热,无气急等.多次在当地医院查胸X线片及胸部CT,考虑“肺炎”,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消失.入院前4d再次出现胸痛,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胸部CT示“右肺中叶不张,异物待排”,未予用药,至我院门诊就诊并收住入院.
作者:徐丹;程蓓蕾;吴磊;叶贝;唐兰芳;陈志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 女,8岁,因“腹痛伴呕吐3d”于2013年10月入住武警总医院儿科.患儿无发热、乏力、腹泻、腹胀,可自主排气排便,近3个月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无其他疾病史.入院查体:身高130.5 cm,体重28 kg,营养良好,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苍白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蠕动波,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赵扬;孙岩峰;苗丽霞;刘秋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例1男,4月龄,主因“咳嗽、气促2周”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生产,出生体重2.95 kg,无窒息史,母妊娠史无特殊.父母均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轻微鼻翼扇动,呼吸急促70次/min,三凹征阳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中细湿性啰音及喘鸣音,心率152次/min,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樊慧峰;杨迪元;卢根;黄莉;张东伟;张明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儿 女,15岁5月龄,因无月经来潮及智力低下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患儿2年前出现乳房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有特殊面容,身高156.9 cm,骨龄14岁,子宫卵巢偏小.现上初中,学习成绩差,能与人简单交流,但词语贫乏,两年前于当地医院行韦氏智力测验测定智商为36.患儿1岁内有半侧肢体抽搐两次,本次入院前有昏厥1次,均可白行缓解.患儿为母亲第1胎第1产,出生体重3.1 kg,无窒息抢救史.17月龄会叫妈妈,26月龄会走路,4岁会说话,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父母智力正常,无相关疾病家族史.
作者:王晓艳;孙辉;吴海瑛;谢蓉蓉;陈婷;王凤云;陈秀丽;陈临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中OSAS的发病率为1.5%~ 5.7%[2].OSAS临床主要表现为夜间打鼾、张口呼吸、憋气、反复觉醒、白天嗜睡等.OSAS治疗不及时,可以导致神经认知功能缺陷、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的增加[3].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形式,在疾病的预测、早期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综述OSAS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风杰;许志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能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治愈绝大多数HBV感染者[1].据估计,全球大约有3.5亿至4亿HBV慢性感染者,每年有50万至120万人死于HBV相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疾病[2-3].HBV基因组含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即pre-S/S、pre-C/C、X、P,其中X基因是其中小的基因[4-5],该基因编码HBV X蛋白(HBV X protein,HBx),HBx是多种病毒、细胞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反式激活因子,其转录活性是HBV复制所必需的[6].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HBV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发现新型抗病毒治疗方法.
作者:赵敏;张祯祯;刘泉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心脏停搏(heart arrest,H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状态,需立即干预,否则患者将在短时间内死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HA患者存活率仍较低,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儿童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存活出院率多在40%左右[1-2],而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存活出院率仅约10%[3-5],国内患儿相应存活出院率更低.
作者:曾赛珍;祝益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的静息能量消耗特点,分析能量代谢状态与年龄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段的适宜能量供给值差异,以期为优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北京儿童医院PICU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MEDGRAPHIC公司生产的代谢车(CCM)测量患儿静息能量消耗.根据年龄将入选患儿分为<3岁组(40例),3~10岁组(45例),>10岁组(17例),应用相关分析、x2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年龄组静息能量实测值与预测值、能量代谢状态与不同年龄段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段的适宜能量供给值差异.结果共有102例患儿入选,不同年龄组静息能量实测值与预测值均相关,<3岁组(r=0.3,P=0.0),3~10岁组(r=0.6,P=0.0),>10岁组(r=0.5,P=0.0);年龄<3岁组中低代谢14例(35%),正常代谢14例(35%),高代谢12例(30%);3~10岁组中低代谢22例(49%),正常代谢19例(42%),高代谢4例(9%);>10岁组中低代谢12例(71%),正常代谢4例(23%),高代谢l例(6%),不同年龄的代谢状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30,P<0.01,r=-0.01).高代谢以婴幼儿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状态降低;实际能量需要总平均值(210±84)kJ/(kg·d),<3岁组(277±77)kJ/(kg·d),3~10岁组(184±53)kJ/(kg·d),>10岁组(120±30)kJ/(kg·d),不同年龄段的实际能量需要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57,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实际能量需要值降低.结论 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的静息能量代谢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状态降低;不同年龄段的适宜能量供给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雪华;纪健;钱素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2015年5月诊治的1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t(1;5)(q21;q33)染色体易位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儿童”“PDGFRB”“eosinophilia child”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17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 患儿男,1岁7月龄,生后6个月发病,以反复高热、腹泻、鼻衄、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127×109/L)和嗜酸粒细胞(20.32× 109/L)明显增高,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比例增高,嗜酸粒细胞易见,巨核细胞减少.染色体核型t(1;5) (q21;q33)易位,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DGFRB基因重排阳性.予口服伊马替尼100mg,1次/d治疗2个月,患儿获血液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缓解.经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临床资料完整的英文文献6篇.其中伴t(1;5)染色体易位文献4篇,共计6例患儿,4例予伊马替尼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儿童发病罕见,伊马替尼可使患儿迅速获得血液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缓解,为其首选治疗药物.
作者:张小燕;刘天峰;李承文;李庆华;竺晓凡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肾盂扩张在高危新生儿群体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分析肾盂扩张在高危儿群体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产科及新生儿科收治的960例分娩的高危儿,在孕28周及分娩后48 h分别进行1次胎儿及新生儿泌尿系B超筛查,采用Grignon方法进行肾盂扩张程度分级,并进行生后随访3年.分析高危儿肾盂扩张发生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孕产妇因素、胎儿及新生儿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高危儿发生肾盂扩张的危险因素.结果 (1)筛查的960例高危儿中,泌尿系B超异常103例,其中不明原因肾盂扩张87例(占高危儿9.1%),先天性肾脏及泌尿道异常16例(占高危儿1.7%).(2)根据肾盂扩张程度分组,Grignon Ⅰ级68例,男∶女=5.8∶1,肾盂扩张侧左∶右=1.91∶1;GrignonⅡ级19例,男∶女=5.33∶1,左∶右=2.12∶1.(3)生后随访3年肾盂扩张消失48例,占不明原因肾盂扩张患儿55%,其中68例Grignon Ⅰ级患儿40例有肾盂扩张消失(59%),19例GrignonⅡ级患儿有8例肾盂扩张消失(42%);(4)高危儿肾盂扩张危险因素:男性出现肾盂扩张的风险是女性的4.368倍(95% CI:2.33~ 8.189,P<0.05);低出生体重儿出现肾盂扩张的风险是适于胎龄儿的22.434倍(95% CI:5.883~ 85.547,P<0.05).结论 (1)高危儿肾盂扩张发生率9.1%.胎儿期或新生儿期Grignon Ⅰ~Ⅱ级肾盂扩张缓解率高;胎儿期或新生儿期GrignonⅢ级及以上肾盂扩张合并有先天性肾脏及泌尿道异常可能性高.(2)男性高危儿发生肾盂扩张的风险高于女性,低出生体重高危儿发生肾盂扩张的风险高于适于胎龄儿.
作者:付倩;樊丽容;沈颖;周高俊;伊慧珍;孙宁;王佳梅;贾立群;王晓曼;王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X连锁镁离子通道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MEN)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6年8月诊治的XMEN一家系中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免疫学指标及基因突变特点.以MAGT1基因或XME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万方、中国知网、重庆维普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MAGTI基因突变相关文献.总结XMEN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指标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 先证者男,2岁8月龄,因“发现尿色加深2d,皮肤黄染1d”入院.既往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及鼻窦炎病史.辅助检查:血红蛋白38 g/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23.2×10/L;尿胆原38 μmol/L(3~ 16 μmol/L);Coomb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总胆红素77.2 μmol/L,间接胆红素66μmol/L;CD4+/CD8+T细胞比值0.89;基因测序分析显示MAGT1基因3号外显子c.472delG、p.D158Mfs*6移码突变.先证者弟弟1岁6月龄,亦存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CD4+/CD8+T细胞比值(0.45)降低、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45.7%)及绝对计数(3 894/μl)增加、MAGT1基因3号外显子c.472delG、p.D158Mfs*6移码突变.2例患儿NK细胞NKG2D表达均显著降低.文献检索共收集7篇英文文献,共包括11例男性XMEN患者,均存在MAGT1基因突变,其中EB病毒血症11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或鼻窦炎10例,继发肿瘤性疾病8例,CD4+/CD8+T细胞比值(<1)降低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溶血性贫血2例.结论XMEN主要临床特征包括男性发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或鼻窦炎、EB病毒血症、淋巴增殖性疾病或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及NK细胞NKG2D表达显著减少,基因测序分析显示MAGT1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
作者:何庭艳;夏宇;李长钢;李成荣;齐中香;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以克罗恩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缺陷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报道2016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例XIAP缺陷患儿的缶床表现、治疗、转归和基因测序结果,并以“克罗恩病”“XIAP”为检索词,检索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6岁1月龄,因反复便血2个月余,加重伴发热腹痛2周入院.既往1年余前曾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癫痫”病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8 g/L);超敏C反应蛋白(86 rg/L)及红细胞沉降率(46 mm/lh)均升高;粪常规白或脓细胞及红细胞阳性;血生化提示低白蛋白血症(25.2 g/L),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17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29 U/L)升高,甘油三酯(4.41 mmol/L)升高,铁蛋白(>1 650.0 μg/L)升高;小肠磁共振水成像:部分结肠、回肠肠壁增厚、强化.胶囊内镜:空肠黏膜多发小溃疡.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溃疡.肠镜病理:回肠末端及全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部分伴小片坏死溃疡.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少量吞噬细胞.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克罗恩病、败血症、癫痫、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评分37.5分.基因检测发现XIAP基因存在半合子突变c.910G>TchrX:123022501 p.G304X.父母均未检测出突变.该患儿经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及巯嘌呤、糖皮质激素口服,病情缓解,PCDAI评分0分.文献检索共9篇,其中中文0篇,英文9篇,共有111例患者,炎症性肠病样表现约占33.3%,可相继或同时存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单一治疗措施效果欠佳.结论 XIAP缺陷患儿表现多样,在临床表现复杂、对治疗不敏感的男性炎症性肠病患儿中行基因检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罗佳;罗优优;余金丹;楼金玕;方优红;陈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在儿科心血管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儿童心血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且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疾病危险因素的探索及预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今后儿科心血管领域的临床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杜军保;李亚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晕厥常见的病因(占70%~80%)[1-4].自2009年我国儿童晕厥的诊断指南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以来[1],国内儿童晕厥的诊断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国内尚无统一的儿童晕厥治疗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第六届全国儿童晕厥学术会议于2017年9月23日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及其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协作组、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首都儿科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主办.22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围绕儿童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者:刘京晶;李晓惠;石琳;杜军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是由迷走神经反射诱发的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一组以直立不耐受及直立后心率明显增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作为儿童时期晕厥常见的病因,VVS及POTS的诊治效率决定了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近年来,我国儿童晕厥的相关研究工作获得国际上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华儿科杂志》相继发表了我国“儿童晕厥诊断指南”[1-2]和“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是我国儿童晕厥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共识”依据目前国内外晕厥诊治指南及相关研究制定,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趋势,现就“共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以期更好服务于临床工作.
作者:廖莹;杜军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病历回顾性研究是指从使用已经收集的数据或数据库作为基本的数据来源开展的一类临床研究.数据包括了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监测上报的信息以及其他研究的数据.随着医院电子信息系统的普及,利用病历信息做临床研究变得比较方便,只需要从病案科翻阅病历或到信息中心导出相关电子病历信息,信息使用的成本较低;由于伦理问题,某些前瞻性临床研究无法在儿童中开展,病历回顾性研究是好的选择.这类研究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病历检索不全、病历中重要数据缺失、信息收集不准确及信息规范化程度较低,可能产生的偏倚较多.为了控制选择偏倚及信息偏倚,对研究实施过程形成了一些要求.
作者:张华;陶立元;赵一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儿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肺动脉高压中心的年龄<18周岁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1 19例,对其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随访,随访的终点事件定义为死亡和行肺移植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计算以及生存曲线绘制,COX危险回归模型分析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组患儿平均就诊年龄为(5.9±4.2)岁;92例(77.5%)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活动量下降、活动后气促;70例(58.8%)患儿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Ⅳ级,49例(41.2%)患儿NYHA分级为Ⅰ~Ⅱ级;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值为(90±23)mmHg(1 mmHg=0.133 kPa);50例患儿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有心导管检查测平均肺动脉压(66±19)mmHg,平均右房压(8.5±3.4)mmHg,肺小动脉阻力指数(17±9)wood· m2,心指数(3.4±1.3)L/m2.100例患儿(84.0%)给予了靶向药物治疗,55例(46.2%)为单药治疗,40例(33.6%)为双药联合治疗,5例(4.2%)为三药联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2(0~108)个月,随访期间43例(36.1%)死亡,1例行双肺移植治疗,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危象、窒息以及大咯血.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3%、72.2%、51.4%和37.8%,生存分析显示基线NYHA分级Ⅰ~Ⅱ级患儿预后较好.COX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存在水肿、总胆红素增高、肌钙蛋白值增高,超声心动图测肺动脉/主动脉内径比值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HR=2.310、2.723、1.066、1.696、3.719,P=0.028、0.005、0.001、0.024、0.030).存在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应用波生坦、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药和三药联合治疗为预后保护性因素(HR=0.563、0.559、0.603、0.682、0.044,P=0.169、0.076、0.115、0.258、0.220).多因素分析只有水肿是预后危险因素(HR=2.398,P=0.025).结论 儿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就诊时间晚、病情重,就诊时的心功能分级和预后相关,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儿预后差.靶向药物应用能改善部分患儿的预后,积极治疗包括应用波生坦,双药和三药联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刘倩;张陈;李强强;朱燕;张丹;赵万桂;顾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临床特点及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方法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257例室上速患儿的临床资料、不同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H检验.结果 257例患儿室上速发病年龄为:<1岁148例(57.6%),1 ~ <3岁45例(17.5%),3~<6岁27例(10.5%),≥6岁37例(14.4%).室上速构成比: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9.4%(12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11例),分类未明的阵发性室上速26.8%(69例),房性心动过速19.5%(50例).30例(13.3%)患儿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27例TIC患儿有效控制心动过速后,左室射血分数由(41.1±6.3)%升至(60.3±9.2)%(t=-10.397,P=0.000).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室上速发作显著有效率63.8%(164/257),有效率18.7% (48/257),无效率17.5%(45/257).显著有效率普罗帕酮73.1%(98/134)、胺碘酮76.7%(23/30),均高于三磷酸腺苷(44.1%,26/59)(x2=20.524,P=0.000).阵发性室上速药物治疗的显著有效率(67.1%,139/207)高于房速(50.0%,25/50) (x2=6.337,P=0.042).不同年龄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04,P=0.031),<1岁患儿疗效差,显著有效率55.4%(51/92).静脉用药不良反应率3.5%(9/257),其中4例低血压休克(普罗帕酮3例,三磷酸腺苷1例),3例窦性停搏(三磷酸腺苷).结论 儿童室上速57.6%于婴儿期起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TIC发生率13.3%.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心动过速显著有效率63.8%,不良反应率3.5%.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终止儿童室上速效果优于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李小梅;戈海延;刘雪芹;石琳;郭保静;李梅婷;江河;张仪;刘海菊;郑小春;李爱杰;张园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0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不同年龄段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儿采用三维CARTO3系统指导下的标测和消融,总结手术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不同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的构成比、近年消融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持续时间变化趋势.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结果 即刻成功104例(96.3%),消融失败4例(3.7%),平均随访半年以上,复发5例(4.8%),无重大手术相关并发症.异位起搏点分布中,来源于右室流出道52例(48.2%),左室流出道17例(15.7%,17/108),三尖瓣环26例(24.1%).手术时间右室流出道为(141±46)min,左室流出道为(155±50)min,三尖瓣环为(16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9,P=0.17).辐射曝光时间右室流出道为(14±8)min,左室流出道为(32±14)min,三尖瓣环为(16±8)min,左室消融使用辐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其他部位(F=5.12,P=0.018).结论 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吉炜;吴近近;钱咿娇;陈轶维;傅立军;沈捷;李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辞旧迎新,2017年在每一位儿科医学同道忙碌的身影中渐行渐远,2018年到来了.自1950年创刊以来,《中华儿科杂志》历经68载岁月,作为国内儿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我们始终致力于传播创新理念、规范临床实践、促进学术交流,在推广与交流儿科学创新性成果,以及引领儿科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本刊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四届中国精品学术期刊,1篇论文荣获“中国百篇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华儿科杂志》刊出述评类文章20余篇,刊出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标准等近20篇.
作者:杜军保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