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456/R
  • 国内刊号:11-5456/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ASPT来源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 肿瘤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年17期文献
  • 牛奶及其制品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西方女性常见的肿瘤,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也逐年上升.和所有的肿瘤一样,乳腺癌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因素.众多考察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提及奶及其制品的影响,但没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著名的美国护士健康研究也没有发现奶和奶制品摄入与乳腺癌发生有明显关系.汇总观察这些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奶酪能微弱地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动物研究表明,现代牛奶中富含的雌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有明显的促进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肿瘤的生长.系统介绍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讨论牛奶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乳腺癌发生的诸多成分,其中起促进作用的有饱和脂肪、各类激素和污染物,起保护作用的有钙、维生素D和一些脂肪酸.

    作者:秦立强;徐加英;王培玉;星和彦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抑癌基因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学改变的结果,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其中包括多种抑癌基因, 这些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和识别这些抑癌基因,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价以及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刚;魏玲;左文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

    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放疗界关注的问题.放射性皮炎的评价目前主要基于医生的主观评价,一些客观评价方法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许多因素影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除常规的护理以外,药物是放射性皮炎防治很重要的手段,如植物提取物(包括芦荟凝胶和植物油类)、维生素类(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乳膏类(激素类乳膏和比亚芬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中药等.许多学者对以上药物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但评价不一,期待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出现.

    作者:徐敏;李建彬;田世禹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肾恶性肿瘤32例CT影像分析

    为了探讨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肾恶性肿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分析,观察统计病变的部位及其CT征象,发现有诊断价值的征象.结果:肾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肾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肾变形、肾盂肾盏移位变形以及肾门结构推移等.肿块密度比较均匀,亦可见瘤内坏死、囊变和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也可无明显强化.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其CT诊断.

    作者:徐希春;薛丽宏;李莉;徐伟善;孙海成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乳腺定位针在乳头溢液中的应用价值——附157例报告

    为了评价乳管镜引导下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病变的应用价值,以32例乳管造影患者为对照,应用德国Scholly纤维乳管镜检查了125乳头溢液患者,对其中65例乳管内占位者行乳管镜下病灶定位、切除,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造影组32例患者中12例检出乳管内占位,有26例接受手术治疗,均为腺叶切除.定位针组65例乳管内占位分别为乳腺癌2例(1.6%),乳管内乳头状瘤59例(47.2%),乳头状瘤病4例(2.4%),均予病灶定位,57例行部分腺叶切除,6例行腺叶切除,2例行改良根治术.定位针距病灶<0.5 cm 59例(90.77%),0.5~2.0 cm 6例(9.23%).两组在腺体切除容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乳管镜下乳管内病灶的定位针定位,方便了乳管病灶的检诊,使乳房手术更精确、微创,并可辅助乳管镜诊断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劲;王本忠;张敬杰;裴静;蒋文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TBO-1型双波长乳腺肿瘤检测仪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TBO-1型检测仪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病例200例,乳腺癌92例,乳腺良性肿瘤108例.检测肿瘤的血流及血氧含量,并常规行乳腺超声及乳腺钼靶X线摄片检查.结果:应用TBO-1型双波长乳腺肿瘤检测仪检测到乳腺癌患者中符合高血低氧者83例,诊断符合率为90.2%;乳腺良性肿瘤中符合非高血低氧者86例,诊断符合率为79.6%.乳腺钼靶X线摄片对乳腺癌及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5%和88.0%,乳腺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90.6%和93.3%.3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O-1型检测仪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辅助方法之一.

    作者:孙敬岩;张敏;葛洁;方志沂;宁连胜;张瑾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乳腺分叶状肿瘤八例报告

    回顾分析8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良性2例,交界性2例,恶性4例,患者年龄29~50岁,平均年龄41岁.肿块大径平均6.6 cm(3~38 cm).4例有肿块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病史,4例曾接受2~3次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1例胸壁复发的巨大肿瘤行皮肤与肋骨的全层切除、背阔肌-侧胸-腹直肌跨区皮瓣转移修复,1例在20个月内做过5次手术.随访3~72个月,8例患者均生存,其中2例分别于首次手术后8和21个月出现肺转移.回顾分析提示,乳腺分叶状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易局部复发,保证切缘阴性的局部扩大切除术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合适的手段.

    作者:李席如;马冰;王建东;张艳君;贾宝庆;晋援朝;李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多脏器转移的临床观察

    为了探讨吉非替尼(易瑞沙)单药治疗进展的晚期肺腺癌多脏器转移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18例合并多脏器转移的进展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疗.易瑞沙250 mg口服,每日1次,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每4周复查1次,16周后每8周复查1次.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4例,进展7例.有效率为38.8%,疾病控制率61.1%.临床获益率为44.4% ,常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皮肤改变和腹泻,未发生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易瑞沙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肺腺癌合并多脏器转移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是晚期肺腺癌多脏器转移患者的佳选择之一.

    作者:张凤;邢丽娜;马艳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切除乳腺多发良性肿物的应用研究

    为了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切除乳腺多发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和手术要点,采用Mammotome旋切系统对43例185处4~25 mm乳腺病灶进行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评价手术效果和总结手术经验.185个乳腺病灶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完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乳腺纤维瘤128个病灶,乳头状瘤13个病灶,24个病灶为乳腺腺病,20个病灶纤维瘤样增生.术后B超随防3~6个月,未发现乳腺残留病灶,总并发症率2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切除乳腺多发良性肿物可完全切除病灶并获得理想美容学效果,并发症轻微不需处理,多发良性肿瘤手术经验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朱大江;韦德湛;高志云;陆秀英;刘丹;吴越;梁颖;白立芳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麦默通乳腺微创活检术切口的选择

    对比426例乳腺病灶选择不同切口的应用效果,针对乳腺不同位置的病灶及根据病灶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腋下皮纹线、腋中线、乳晕及病灶附近切口.结果:绝大部分的切口选择在腋中线切口,其余可根据具体病灶的位置选择腋下皮纹线、乳晕及病灶附近的切口.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良性病灶的活检、切除手术可采用腋下皮纹线、腋中线及乳晕切口,以应用腋中线切口为主;恶性可能病灶建议采用就近切口.

    作者:王恩礼;张文夏;钟春嫦;罗建国;郑爱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中医护理干预对CAF方案治疗乳腺癌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胃肠道反应是使用化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随着联合止吐药物的广泛应用,如何减轻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研究在常规应用联合止吐药物的基础上,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做到进一步降低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

    作者:韩作芹;邓永莲;徐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

    联合化疗是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且疗效肯定.伊立替康作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胃癌治疗有效.我们采用开普拓联合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霞;陈振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盖诺与顺铂联合化疗加同期放射对乳腺癌MCF-7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盖诺(NVB)联合顺铂(DDP)的放化同期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时机选择和作用机制.方法:NVB和DDP(NP方案)对乳腺癌MCF-7细胞联合化疗同期放射.比较照射加联合化疗组和单纯照射组、不同间隔时间联合化放疗的细胞存活率(SF)、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差异.结果:联合化疗加同期放射后SF较单独放疗更低.化疗处理后间隔4、12和36 h照射的SF值低,0 h居中,而间隔48和72 h后,SF值明显上升,放化疗协同杀灭效应减弱,SF低与高值相差约15倍.联合化疗加照射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单独放射和联合化疗组.6、8 Gy放射后36 h时,放化疗联合组与单独放射组比较AI分别高达30.7%、38.35%和2.2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处理MCF-7细胞1 h后在间隔4、12、36和72 h处,G2/M周期细胞比例较高,0、48 h处较低.结论:联合化放疗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协同杀灭作用,化放联合治疗的时机选择在肿瘤细胞杀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协同杀灭作用与增加细胞凋亡率和化疗造成的细胞G2/M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李文辉;丁祥;李全福;王晓莉;秦继勇;王熙才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递呈乳腺癌细胞MCF-7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

    目的:在体外利用细胞因子的诱导获取树突状细胞(DC),并观察递呈肿瘤抗原后的成熟DC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细胞因子诱导获取DC,并经乳腺癌细胞MCF-7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冲击,再以1∶5的比例将致敏DC与T细胞共同孵育5 d并共同作为效应细胞,通过FACS分析T细胞激活前后的表型变化以及MTT试验观察体外特异性肿瘤杀伤效果.结果:DC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7 d后,形态学表现为伸出许多伪足样突起,在摄取抗原后可见内吞样小泡.FACS检测呈现成熟DC的标志,CD40、CD83、CD80、CD86和HLA-DR等高表达.另外,未经成熟DC激活的T淋巴细胞以辅助性T细胞(Th)为主,CD4+ 52.1%,CD8+ 仅22.1%;而经成熟DC激活的T淋巴细胞以杀伤性T细胞(Tc)为主,CD4+ 32.6%,CD8+ 64.2%.同时,MTT试验证实经递呈MCF-7肿瘤抗原的DC激活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对MCF-7具有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结论:体外递呈肿瘤抗原MCF-7的成熟DC对T细胞具有激活作用,并产生肿瘤特异性CTL.

    作者:叶艳;汤华;刘民;李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L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Livin mRNA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特异性的Livi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SODN),脂质体转染至培养的MCF-7细胞.采用MTT法检测Livin ASODN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检测Livin 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流式细胞仪与吖啶橙/溴化乙锭( AO/EB) 细胞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形态学改变.结果:Livin ASODN在终浓度为600 nmol/L作用MCF-7细胞48 h时,能明显地抑制其增殖(IC50=604.4),降低Livin mRNA的表达;电镜、流式细胞仪与AO/EB细胞染色法则表明MCF-7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寡核苷酸未见抑制效应.结论:Livin ASODN能够特异性下调MCF-7细胞中Livin基因表达,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雯静;杨林西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红景天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红景天对乳腺癌的增殖抑制作用和浸润转移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红景天提取物处理乳腺癌MDA-MB-435细胞,制作细胞增殖曲线,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景天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选择裸鼠乳腺癌MDA-MB-435细胞移植瘤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红景天提取物对裸鼠移植瘤内MMP-2和组织蛋白酶D(Cath D)表达的影响.结果:红景天提取物可显著抑制MDA-MB-435细胞的增殖活性,该抑制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浓度的增高更为明显.红景天提取物具有阻滞MDA-MB-435细胞增殖周期的作用,主要阻滞于S期, 该阻滞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红景天提取物治疗组裸鼠乳腺癌移植瘤中,Cath D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组化H-评分均数治疗组为72±50.70,而对照组为168±64.19,P=0.03);治疗组移植瘤MMP-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组化H-评分均数治疗组为90±29.15,而对照组为176±65.80,P=0.04).结论:红景天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浸润能力等多途径对乳腺癌细胞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在乳腺癌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戚玮琳;李勇;陆洪芬;施海明;范维琥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齐鲁灵芝破壁孢子粉抗癌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小鼠移植性肿瘤瘤株(S180),观察齐鲁灵芝破壁孢子粉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腹腔和腋下接种小鼠肉瘤(S180)的昆明种小鼠为模型动物,经口灌胃齐鲁灵芝破壁孢子粉5、1.25和0.25 g/kg(药/鼠质量)为实验组,以生理盐水经口灌胃为阴性对照,以环磷酰胺注射液腹腔注射为阳性对照.腹水瘤记录体质量增长和生存时间,实体瘤于荷瘤后14 d处死小鼠,称取瘤块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结果:腹水瘤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体质量增长程度无差别,而阳性对照组体质量增长缓慢;阴性对照组的生存时间为(17±3.6)d,高、中、低实验组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3.5±7.5)、(22.75±4.5)和(20.8±2.2)d,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8.2%、33.8%和22.4%.阳性对照组生存时间为(28.5±1.9) d.实体瘤组、阴性对照组的实体瘤质量为(1.25±0.28)g,高、中、低实验组的实体瘤质量分别为(0.675±0.38)、(0.875±0.24)和(1.075±0.47)g,抑瘤率分别为46.0%、30.0%和14.0%,阳性对照组实体瘤质量为(0.2±0.08)g,抑瘤率为84.0%.结论:齐鲁灵芝破壁孢子粉对腹水瘤荷瘤小鼠的生命没有明显延长作用,对实体瘤荷瘤小鼠的实体瘤质量有一定的抑瘤作用,说明齐鲁灵芝破壁孢子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匡建民;韩丽;匡建梅;黄海岩;潘继红;张忠玲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激素受体和Cyclin D1及Bcl-2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标志ER、PR、Cyclin D1、Bcl-2和Bax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探寻这些生物标志对化疗患者预后的提示作用.方法:用HE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生物标志的阳性率分别为ER 60%,PR 58%,Cyclin D1 55%,Bcl-2 50%, Bax 34%.其中ER的阳性率与患者的绝经与否有关, ER、PR和Bcl-2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负相关.Cyclin D1阴性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要短于Cyclin D1阳性的患者,χ2=7.77,P=0.005 3.ER、PR阳性者与阴性者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ER=0.032 2;χ2=6.19,PPR=0.012 9),ER、PR阳性者无瘤生存时间更长.Bcl-2阳性者平均无瘤生存时和平均总体生存时间均长于Bcl-2阴性者.ER为阳性表达者,化疗后平均无瘤生存时间 (55.4个月) 长于ER阴性者(35.8个月),χ2=6.10,P=0.013 5;Bcl-2为阳性表达者,化疗后平均无瘤生存时间(54.8个月) 长于Bcl-2阴性者 (41.6个月),χ2=10.11,P=0.001 5.结论:ER、PR和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相关,Bcl-2和Cyclin D1的表达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ER和Bcl-2阳性表达患者化疗后无瘤生存时间较长.

    作者:王湛博;赵坡;刘梅;李向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人乳腺癌预后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及Clusterin表达相关意义

    目的:分析人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明确不同因素在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阐述Clusterin在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3~1994年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手术切除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158例,癌旁组织31例,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Clusterin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染色指数,对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因素进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和生存分析,Clusterin表达与患者预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复发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危险的两种因素,B值分别为-0.494和0.142,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lusterin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化疗6次以下(不包括6次)均明显差于Clusterin阴性表达(χ2=14.085, P=0.000)、无淋巴结转移(χ2=21.458,P=0.000)和术后化疗>6次(χ2=4.442, P=0.03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lusterin染色指数大小和肿瘤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r=0.249,P=0.002,肿瘤细胞Clusterin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上皮细胞(t=3.131,P=0.003),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细胞Clusterin表达染色指数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肿瘤,t=7.152,P=0.000.结论: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影响患者生存预后.作为一种凋亡抑制蛋白,Clusterin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作者:张诗武;张丹芳;金孟珏;贾兴红;朱悦;赵秀兰;孙保存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组织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在大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构建组织原位检测指标预测诊断大肠肿瘤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ANN)模型,探讨组织芯片技术与ANN结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ST13等8种组织原位检测指标在大肠肿瘤演进过程各阶段的表达,同时采用ANN构建相应的诊断模型.结果:采用Matlab 6.5软件中提供的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函数,对这8种指标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其中ST13、Bcl-2、Survivin和HSF1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8种指标随机组合,分别构建相应的ANN诊断模型,评价其各自的诊断效率,发现ST13、Bcl-2、Survivin与HSF1 mRNA组合的ANN-BP模型预测准确率高,其对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分别高达92.895%、94.163%和92.013%,对该ANN-BP网络诊断模型的盲法测试结果也分别高达85.714%、79.412%和72%.结论:组织芯片技术与ANN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组织原位检测指标对大肠肿瘤的预测诊断效率.

    作者:孟潘庆;贾玉生;郑树;余捷凯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FHIT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甲基化和表达

    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甲基化和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乳腺癌新鲜组织标本和配对的癌周正常乳腺标本共9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结果:9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8例发生了甲基化,阳性率为42%.FHIT基因的甲基化和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相关,P<0.01,和淋巴结转移状况不相关,P>0.05.32例表达FHIT蛋白,阳性率为36%.FHIT蛋白表达和乳腺癌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P<0.05.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失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频发事件,两者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发展进程的有效标志.甲基化可能是引起FHIT基因失活并进而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景洪标;邰艳红;王永胜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周淋巴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癌周淋巴管密度(LM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IDC组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观察癌周LMVD.结果:乳腺IDC LMVD为13.17±2.89,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4.21±2.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VD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绝经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肿瘤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p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LMVD组的5年DFS明显低于低LMVD组,乳腺癌LMVD与患者5年DFS呈负相关.结论:MVD在乳腺IDC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乳腺IDC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杰;牛娜;李文通;周风华;郑洁;张式暖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骨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系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增殖与分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观察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细胞系(human bone marrow fibroblastoid stromal cell line, HFCL)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U93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敏感细胞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HL-60/VCR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U937、HL-60和HL-60/VCR细胞与HFCL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直接接触组和 transwell组.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生长曲线;硝基四氮唑蓝(NBT)确定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CD11b、CD13、CD14和CD33细胞表面抗原进一步鉴定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与HFCL细胞共培养96 h后,U937、HL-60和HL-60/VCR细胞的生长受抑,且与HFCL细胞直接接触组的抑制作用大于用transwell组,P<0.01.同时发现AML细胞系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G0/G1期细胞比例均增高,而S期细胞均减少,P<0.01;尤其是直接接触组CD11b和CD14表达也均增高(P<0.01),CD13和CD33变化不大,NBT阳性细胞轻度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3种AML细胞系PCNA表达下调;以直接接触组为甚.提示介导着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整合素β1 (VLA-4)和β2(LFA-1),在HFCL细胞对AML细胞生长作用影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论:HFCL对3种具有代表性的AML细胞系U937、HL-60和HL-60/VCR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除了能抑制AML细胞的生长,抑制PCNA的表达,出现G0/G1期阻滞外,还能诱导其部分向单核细胞分化.

    作者:梁蓉;黄高昇;陈协群;白庆咸;王哲;张永清;朱华锋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2001~2005年温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分析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5年来大肠癌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温州市肿瘤登记系统掌握的2001~2005年大肠癌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温州市大肠癌2001~2005年的发病率(/10万)分别为13.87、10.86、12.00、12.89和14.57,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4.67、 12.43、 13.59、15.96和17.51,女性发病率为13.00、9.15、10.27、 10.52和11.36.结论:温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男性大肠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女性的发病率上升相对较为平缓.

    作者:潘峰;包迎红;黄瑞燕;李骏白;张镇侠 刊期: 200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