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456/R
  • 国内刊号:11-5456/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ASPT来源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 肿瘤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年20期文献
  •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制剂在止痛领域的研究概况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商品名凯纷)是依据药物传递系统概念研究开发的以脂质微球为药物载体,包封氟比洛芬酯的新型非类固醇制剂,是目前惟一可静脉注射的非类固醇制剂.氟比洛芬酯是氟比洛芬脂化制备的前体药物,具有亲脂性.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靶向性,使包裹的药物在病灶部位聚集增强药效;2)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3)易于跨膜转运,促进药物的吸收,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4)可静脉注射,避免了口服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花生四烯酸级联瀑布中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引起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止痛作用.静脉注射后能迅速水解为活性物质氟比洛芬,其镇痛疗效强于阿司匹林,甚至超过了镇痛新;药物半衰期为5~8 h,48 h内排泄85%,主要以羟化合物和结合物的形式经肾脏排泄.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与阿片类药物合用,在不加重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下,能增强镇痛效果且无中枢抑制作用.

    作者:于国华;刘淑真;任海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保留乳房手术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难题,影响着乳腺癌总体生存率的提高.LABC的涵盖范围伴随着TNM分期系统的修订而不断变化.已有的研究证明,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进行保留乳房手术(BCT),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保留乳房手术的指征已逐渐取得共识.开始治疗之前准确记录或定位肿瘤,要保证足够的阴性切缘.对于腋窝淋巴结手术问题仍有争议,多数主张常规进行清除手术.预后上不差于早期乳腺癌作保留乳房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作者:朱海涛;吴云飞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γ探测仪结合核素淋巴显像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γ探测仪结合核素淋巴显像检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前1~2 h在肿瘤病灶周围3、6、9、12点钟位置皮下注射显像剂99m Tc-硫胶体,用γ探测仪结合核素淋巴显像定位探测SLN,术中切除SLN,随后行淋巴结清除术.对阴性SLN进行连续切片,行S-100和HMB-4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6例患者检出SLN,检出率为96.2%,SLN阳性为7例,阳性率为26.9%,准确率为100%.结论:γ探测仪结合核素淋巴显像检测恶性黑色素瘤的SLN是准确的,能够反应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能很好的协助SLN的定位.

    作者:李涛;郑爱文;谢尚闹;杨红健;肖必文;孟旭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健择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55例临床观察

    为观察及评价盐酸吉西他滨(健择)联合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肿瘤中心对55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给予健择1 000 mg/m2,静脉滴入,d1、d8;希罗达口服,2次/d,餐后服用,每次1 000 mg/m2,连续服用14 d;治疗周期为21 d,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0例,稳定(SD)15例,疾病进展(PD)3例,总有效率67.3%,中位TTP 6.5个月.不同转移部位或器官的有效率分别为:胸壁83.3%(15/18),淋巴结80.0%(20/25),肺脏75.0%(15/20),骨骼41.7%(5/12),肝脏28.0%(7/25).Ⅰ、Ⅱ级不良反应为皮肤色素沉着40例,手足综合征35例,恶心呕吐30例,腹泻25例,白细胞下降40例,Ⅲ、Ⅳ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7例,恶心呕吐3例,贫血3例.初步观察结果提示,健择联合希罗达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建中;张长春;许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微波体外聚焦热疗治疗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为观察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微波体外聚焦热疗治疗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2005年5月~2007年5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放疗科对115例晚期腹、盆腔肿瘤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热化疗组(55例)和单纯腹腔化疗组(60例).结果热化疗组卵巢癌有效率、胃肠癌有效率及总有效率为63.6%、59.1%和60.0%,均明显高于化疗组的46.2%、36.2%和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热化疗组疼痛缓解方面、体质量增加及KPS评分提高等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而食欲减退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热化疗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炎、腹泻、骨髓抑制、神经毒副反应及肾功能受损等的发生率热化疗组也低于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步观察结果提示,热化疗组无论是肿瘤缓解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还是毒副反应的减轻都明显优于单纯腹腔化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永利;宋继福;冷宁;史增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为了评价美罗华与CHOP联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2例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1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联合美罗华治疗;对照组11例单用CHOP方案.结果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CR)达72.7%(8/11),总有效率90.9%(10/11);对照组CR为36.4%(4/11),总有效率为54.6%(6/1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性NHL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相似,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作者:徐志巧;刘培杰;高岭;刘建民;李宁;帖晓静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外科治疗8例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术前常规辅以选择性动脉栓塞.涉及后段结构2例,经后路行后段结构切除+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涉及前段结构2例,经前路行前段结构切除+钛网及侧方钛板内固定;4例同时涉及前后段患者则行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结果: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临床和影响学显示,患者无复发或任何不适.8例患者中优7例,良1例.结论:病灶经选择性动脉栓塞,彻底切除及腰椎固定融合术联合治疗.治疗方案应该首选手术治疗,并争取对原发灶达到彻底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

    作者:王凯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乳腺癌术后分阶段放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持续化疗与不同放疗方案的佳组合,以求在不影响全身治疗和局部复发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放疗的肺损伤和其他毒副反应.方法:临床病例选择后,根据不同的放化疗过程分为4组(A组:化疗+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化疗组;B组: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化疗组;C组:化疗+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同时放疗组;D组:化疗+锁骨上野、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分阶段放疗组),并进行随访追踪.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均随访3~5年.结果:A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高,而D组发生率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D组与A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3、0.011和0.000,D组与B、C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5和0.007;4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及骨髓抑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皮炎发生率A组高,D组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D组与A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3、0.042和0.014,D组与B、C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3和0.019.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同时设野分阶段放疗可明显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及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且不影响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

    作者:杨兆禄;尹凤玲;路中;戚丽;邵学叶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隆突切除重建术的临床应用27例报道

    目的:总结隆凸切除重建术治疗隆突、主支气管肿瘤及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的经验,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27例患者行单纯隆突切除重建4例,右肺上叶切除及隆突切除重建19例,右全肺切除及隆突切除重建2例,左肺上叶切除及隆突切除重建1例,左全肺切除及隆突切除重建1例.结果: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支气管吻合口瘘.常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肺不张和呼吸功能不全.隆突、主支气管肿瘤患者术后无瘤生存2~11年.支气管肺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68.8%,5年生存率36.4%,有1例生存>10年.结论:通过合理的麻醉插管方法,正确的气管吻合技术,良好的术后呼吸道管理,气管隆凸切除重建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汤义军;王朝阳;董耀众;王成德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局部晚期宫颈癌155例的综合治疗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晚期宫颈癌的预后因素及辅助化疗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共104例,接受手术及辅助放疗同时辅助化疗(A组),与1996年6月~1999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仅接受手术和辅助放疗的51例宫颈癌患者(B组)比较,分析其预后不良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例数相差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盆腔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19和0.041.A组生存率高于B组,χ2=12.543,P=0.000.结论:根据患者预后不良因素,辅助化疗与手术、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与转移.

    作者:黄萍;周莉;李燕;朱安娜;徐漫漫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肺癌足骨转移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5岁.因胸背痛、咳嗽诊断为左肺周围型腺癌并胸椎、肋骨转移,于2003年5月在本院住院进行放化疗综合治疗.NP方案化疗3个周期,左肺原发灶常规放疗66 Gy/6周,肋骨胸椎转移灶局部放疗(30~40)Gy/(3~4)周,6 MV X线照射.

    作者:郝俊芳;于水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块状切除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良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75%[1].浅叶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通常是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

    作者:史民道;李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多西紫杉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 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及其调控基因c-myc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及其转录调控基因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加药多西紫杉醇24、48和72 h后收集细胞,MTT比色法测定IC50值;分别采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和RT-PCR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Luciferase法检测hTERT启动子活性;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多西紫杉醇可以明显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的表达,呈一定的时效、量效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多西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抑制了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表达,同时对启动子转录活性调控蛋白c-myc表达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论:hTERT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和演进有关,癌基因c-myc可能通过参与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表达调控而调控hTERT mRNA表达.多西紫杉醇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可能与其抑制BGC-823细胞hTERT启动子转录活性和c-myc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蒋谦;陈环球;周晓明;何晓松;戴美红;俞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RNAi沉默环氧合酶-2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细胞周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研究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构建特异性COX-2小干扰RNA(siRNA)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COX-2,以脂质体法将其转染至人宫颈癌Hela细胞.转染48 h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评价Pgenesil-COX-2对COX-2表达的抑制效应,48和96 h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ela细胞细胞周期,用RT-PCR方法检测CyclinE的表达变化.结果:转染48 h后,Pgenesil-COX-2特异性抑制了Hela细胞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6,P=0.002.48及96 h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转染Pgenesil-COX-2后Hela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G0/G1期细胞增多,t值分别为3.217和2.495,P值分别为0.011和0.043;S期细胞减少,t=5.978和6.137,P值均为0.000.同时,CyclinE表达降低,t值分别为2.879和8.612,P值分别为0.020和0.000.结论:siRNA真核表达载体可特异性抑制Hela细胞COX-2基因的表达,抑制COX-2表达可能通过下调CyclinE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作者:李允光;濮德敏;刘雪梅;李艳丽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三羟基异黄酮对人多发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内NF-κB的影响

    目的:研究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人多发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的增殖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多发骨髓瘤细胞株XG1,依据剂量梯度分别给予Genistein,用噻唑蓝染色法(MTT)观察不同药物浓度的Genistein对MM细胞的增殖影响;应用10/μg/mL Genistein处理XG1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Genistein处理前后细胞内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Genistein作用XG1细胞72 h,随浓度增加,细胞增殖逐渐下降,半数抑制浓度在11 μg/mL左右;Genistein使NF-κB在XG1细胞内重新分布,胞核内NF-κB表达下降.结论:Genistein可能通过下调骨髓瘤细胞核中Nf-κB表达来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何晖;何娟;翟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sorcin基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sorc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缓解率的关系.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K562/A02细胞株sorcin基因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2例ALL患者、27例非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人sorcin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orcin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ALL初诊组、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sorcin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36、4.624和6.800,P值均<0.01.复发难治组sorcin基因过度表达明显高于初诊组和CR组,χ2=8.464,P=0.01.ALL患者临床耐药组sorcin基因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临床耐药组,χ2=9.212,P<0.01;CR率非临床耐药组显著高于临床耐药组,χ2=41.28,P<0.01.结论:sorcin基因过度表达与ALL患者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作为检测临床耐药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朱莉;张丽;李光耀;王美芝;马霖;陈雪红;张海平;姚如永;韩志武;赵洪国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z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44.68%和9.09%,P<0.05;在癌细胞中主要为胞质内表达,染色深,而在正常涎腺组织则主要为细胞膜表达,染色浅或阴性.Ezrin的表达强度与有无神经受侵、有无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Ezrin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70%和100.00%,10年累及生存率分别为27.83%和95.00%,阳性组较阴性组预后差,P<0.05.结论:Ezrin的表达强度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侵袭性、复发和转移性有关,且Ezrin阳性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卿菁;张诠;赖非云;郭朱明;伍国号;吴秋良;曹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手术及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的变化,探讨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与乳腺癌手术及放疗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核细胞法研究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及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突变频率,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去除吸烟以及年龄对HPRT基因突变频率的影响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数为1.118×10-3,高于对照组均数1.040×10-3,t=6.848,P<0.01;乳腺癌患者手术后HPRT突变频率均数1.103×10-3,与手术前HPRT突变频率均数1.118×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乳腺癌患者放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均数为1.187×10-3,高于放疗前均数1.103×10-3,t=7.179,P<0.01.结论: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可能适合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和生物学检测,也有可能作为放疗损伤的生物学监测指标.

    作者:宋学术;左文述;刘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遗传状况.方法:应用DHPLC技术、LOH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32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和28例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标本中KLF6基因的突变.结果:采用DHPLC方法在3组(245例)前列腺癌标本中筛选有异常信号的标本,然后直接测序,未发现KLF6基因的突变;将其中55例标本行LOH分析,发现6例阳性标本,亚克隆后直接测序也未发现有KLF6的突变.在另外75例标本和28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标本中分别发现1例纯合性和杂合性体细胞突变.KLF6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突变率很低.结论:KLF6基因突变在前列腺癌中很少见,对其在前列腺癌中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王凤玮;朱思伟;姚嫱;阎皓;应简子;刘万国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INK4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INK4a和PCNA在40例宫颈癌、3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28例CINⅠ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1)p16INK4a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宫颈癌或CIN Ⅱ~Ⅲ的p16INK4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Ⅰ,P<0.01.CINⅠ、CIN Ⅱ~Ⅲ和宫颈癌PC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P<0.01.p16INK4a、PCNA表达强度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01.2)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p16INK4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中PCNA表达强度呈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16INK4a、PCNA在CINⅠ和CINⅡ~Ⅲ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INⅠ p16INK4a阳性表达是其发生质变的信号,PCNA可作为宫颈细胞异常增殖的灵敏标志.联合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PCNA的表达有助于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

    作者:辛海;耿明;陈诵芬;陈秀芳;徐增祥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胆管细胞癌FHIT蛋白丢失与Cyclin D1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周期素D1(Cyclin D1)基因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兔抗人FHIT和鼠抗人Cyclin D1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非生物素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3例胆管细胞癌、30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中FHIT和Cyclin D1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以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胆管细胞癌FHIT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明显降低,P<0.001,而Cyclin D1表达却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明显升高,P<0.001.FHIT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值分别为0.776、0.246和0.347,但与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7和0.004.Cyclin D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值分别为0.965、0.751和0.948,但与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43和0.047.胆管细胞癌FHIT表达与Cyclin D1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FHIT表达缺失和Cyclin D1高表达可能提示其抑癌功能丧失,对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演化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FHIT表达缺失及Cyclin D1高表达可能成为辅助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预后的一个新标志.

    作者:赵坡;吕亚莉;钟梅;李冰;刘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膀胱PUNLMP和低分级乳头状癌的生物学比较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和低分级乳头状癌[low-grade(grade 1)papillary carcinomas,LG]的生物学差异.方法:统计两种肿瘤的2年复发率,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34例膀胱PUNLMP和46例LG的细胞增殖指标(Ki-67)和癌基因/抑癌基因(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UNLMP的2年复发率及Ki-67和p53的阳性表达率低于LG,P值分别为0.020、0.001和0.003;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PUNLMP和LG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但PUNLMP仍需要长期随访.

    作者:姜应波;吴丽敏;徐丹枫;林海洋;陈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因A870G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25例HCC与428名对照的Cyclin D1 A870G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全样本以及男性样本HCC与对照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女性,HCC组870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2% vs 42.0%),P=0.012.与A/A纯合子相比,A/G杂合子的HCC风险增加至1.54倍(95% CI:0.79~3.01),P=0.202,而G/G纯合子的HCC风险显著增加至2.63倍(95%CI:1.20~5.78),P=0.016.结论:Cyclin D1 870G增加女性HCC发病风险,G/G基因型是女性患HCC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冼志红;吴伟清;吴孟超;朱冠山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研究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第9周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s foci,ACF),同年龄的模型组平均每只大鼠大肠可形成(37.7±2.6)个ACF.第3周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的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第9周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魏华;张昕;张晨虹;王婷婷;董立;吴大正;张梦晖;庞小燕;赵立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中国北方人HNPCC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为临床筛检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诊断标准家系(B组)的先证者各20例,另选散发性大肠癌(C组)20例为对照组,用PCR-SSCP的方法对上述肿瘤标本进行MSI检测.结果:A、B、C 3组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发生率分别为55.0%(17/20)、40.0%(8/20)和10.0%(2/20),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在A、B、C 3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3.6、52.2和61.8岁,逐渐升高;右半结肠癌发生率分别为55.0%(11/20)、25.0%(5/20)和0,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5个位点中BAT26和BAT25的表达率高,均为94.1%(16/17).在MSI-H中,A组低分化腺癌占70.6%(12/17),明显高于B、C两组的4/8和1/2,P<0.05.结论:MSI与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高度相关,该方法经济、易行,可作为HNPCC的筛检手段.

    作者:刘文志;尹家俊;王亚东;王舒宝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