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456/R
  • 国内刊号:11-5456/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ASPT来源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 肿瘤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前哨淋巴结检测在早期宫颈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全文数据库,以前哨淋巴结、宫颈颈癌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07-02相关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的文献.文献纳入标准:1)影响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因素研究;2)前哨淋巴结识别方法的研究;3)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研究.粗选有105篇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纳入分析23篇文献.结果:前哨淋巴结是肿瘤细胞区域淋巴引流发生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在早期宫颈癌研究中,可以代表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示踪剂、病理学检查方法是影响SLNB的主要因素.SLNB提高了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安全性.目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研究中显示此项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论: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宫颈癌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

    作者:钟艳;盛修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后程逐步递量加速放疗局部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后程逐步递量加速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早期放射反应.方法:对31例局部晚期NSCLC放疗患者均采用6 MV X线照射,全程常规三维适形放疗,2.0 Gy/次,5次/周,于 40 Gy 后行CT扫描重新设计计划,后程改为2.3 Gy/次,2.6 Gy/次,3.0 Gy/次分别照射3次,5次/周,总剂量至 63.7 Gy.照射野包括胸部CT可见的原发灶以及纵隔≥1.0 cm单个或成束淋巴结.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CT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3例,进展(PD)4例,总有效率为72%.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Ⅰ、Ⅱ级68.0%(17/25),Ⅲ级4.0%(1/25),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Ⅰ、Ⅱ级64.0%(16/25),Ⅲ级4.0%(1/25).结论:后程逐步递量加速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对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益尝试,近期疗效满意且早期放射反应可以接受.

    作者:张德智;李丹;李丽君;马天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岩斜区脑膜瘤51例显微外科处理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的手术入路特点、岩斜区脑膜瘤侵袭海绵窦的处理策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结果: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1例,颞下入路7例,联合入路4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性切除(GTR)20例,次全切除(NTR)23 例,大部分切除(STR)8例.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9例(37%)出现恶化(指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6例(51%)同术前,6例(12%)术后改善.术后死亡2例,颞叶水肿2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个体化选择设计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对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钧;吴安华;王运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晚期牙龈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为了观察动脉灌注顺铂DDP、5-FU、BLM治疗晚期牙龈癌的疗效, 102例晚期牙龈癌患者均用DDP、5-FU、BLM方案治疗[剂量: DDP 60~80 mg/(m2·d1),5-FU 500~1 000 mg/(m2·d1),BLM 8~16 mg/(m2*d1)].给药方法随机分为动脉灌注治疗组(A组)51例,静脉滴入治疗组(B组)51例.结果近期缓解率A组76.47%、B组49.01%,两组比较, 鳘2=8.22, P=0.004 7;中位生存期A组20个月、B组15个月;生存>1年患者A组占76.47%、B组占56.86%,两组比较鳘2=4.412, P=0.036; >2年生存A组占49.02%,B组占29.41%, 两组比较鳘2=4.113, P=0.046.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灌注治疗晚期牙龈癌的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滴入疗法.

    作者:蒙志斌;武宁妮;欧阳欣;欧盛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腮腺功能恢复与剂量-体积关系的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中,腮腺功能的恢复与剂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初程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鼻咽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70.6~76.6 Gy.根据DVH图得出双侧腮腺的平均剂量,30%和60%体积的受照射剂量;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用99mTcO4-检测腮腺功能,测定其分泌指数(EI);放疗结束时、放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评价患者的口干程度.结果:左侧腮腺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27.5±2.67) Gy,≤26 Gy者占35.3%(12例)、≤30 Gy者占82.4%(28例)、30%体积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31.1±3.48) Gy、60%体积的为(20.7±2.68) Gy;右侧腮腺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28.3±2.95) Gy,≤26 Gy的患者占23.5%(8例)、≤30 Gy的患者占73.5%(25例)、30%体积的平均受照射剂量为(31.4±3.80) Gy、60%体积的为(20.8±3.91) Gy.EI值放疗前平均为0.62±0.11,放疗后6个月为0.28±0.06,12个月为0.48±0.07,放疗后6个月与放疗前及放疗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1和2.17,P值分别为0.009和0.03;放疗后12个月与放疗前比较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P=0.29.放疗后6个月、12个月患者的中重度口干的发生率分别为64.7%(22例)、11.8%(4例).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腮腺的平均受照射剂量控制在≤30 Gy,放疗后12个月患者口干可明显好转.

    作者:张学成;石梅;肖锋;孙朝阳;朱勇;刘晓莉;汪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头颈部肿瘤18F-FDG PET/CT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诊断头颈部肿瘤的价值.方法:21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行PET/CT显像,原发灶或转移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基于PET/CT和CT结果对21例患者进行TNM分期,比较其结果.比较PET/CT和PET的定位准确性.结果:21例患者经PET/CT共检出恶性病灶65个.其中PET与CT皆显示清楚病灶者35个,占53.9%.PET阅片有肯定诊断结论而CT难以有肯定诊断结论者24个,占36.9%.CT显示有清楚病灶而PET显示为阴性或难以确定者共6个病灶,占9.2%.PET/CT的总检出率高于PET和CT.PET/CT使8例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38.1%). PET/CT对病变定位的准确性为90.8%,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95.4%;PET分别为49.2%和66.2%(P<0.05).结论:PET/CT显像能提高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定位的准确性.

    作者:向作林;曾昭冲;吴铮;管一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吉西他滨同步放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了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吉西他滨同步放化疗的毒性和疗效.方法:确定吉西他滨的佳使用剂量,选择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60例,包括T3、T4和N2、N3患者.吉西他滨分为100、50和30 mg/m2 3个剂量,每个剂量级别至少3例患者进入研究.每周一进行吉西他滨同步放化疗,化疗结束后至少4 h行放疗,同步化疗共6次,放射治疗5次/周,2 Gy/次,鼻咽部总剂量70~72 Gy,颈淋巴结转移灶70 Gy.结果:100 mg/m2剂量级别入组15例患者,4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53.3%(8/15),3级放射性皮炎33.3%(5/15);50 mg/m2剂量级别25例患者,4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12%(3/25),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40%(10/25); 30 mg/m2剂量级别20例患者,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40%(8/20).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41.7%(25/60),部分缓解率50.0%(30/60),稳定8.3%(5/60).1年局部控制率100%.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采用吉西他滨同步放化疗的大耐受剂量为100 mg/m2,推荐佳剂量为50 mg/m2,主要的毒性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放射性皮炎,近期疗效令人鼓舞.

    作者:谢松喜;李伟雄;张红丹;陈应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硼替佐米组:硼替佐米1.0~1.3 mg/(m2*d),3~5 s,静脉推注,d1、d4、d8和d11;地塞米松20~40 mg/d,静脉滴入,d1~d4、d8~d11, 21 d为1个周期,进行3~6个周期.传统方案组: 主要治疗方案为M2(卡莫司汀+环磷酰胺+美法仑+长春新碱+泼尼松)、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4~6个周期.结果:硼替佐米组10例患者中,CR 4例,nCR 3例,PR 2例,MR 1例.ORR为100%.对伴有肾功能损害患者安全有效,对骨破坏有一定的恢复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乏力和尿潴留.传统方案组32例患者中,CR 2例, nCR 2例,PR 10例,MR 6例,NR 12例,ORR为62.5%.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和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患者肾功无明显恢复,骨破坏患者骨痛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影像学未见明显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血猹2-微球蛋白、骨髓瘤细胞、乳酸脱氢酶及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与传统方案相比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可逆.

    作者:廖爱军;王晓彬;王慧涵;刘卓刚;杨威;李迎春;张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放化疗同期治疗及辅助化疗对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评价鼻咽癌放化疗同期治疗及辅助治疗的毒副反应.方法:96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48例,采用常规放疗+同期化疗及辅助化疗;B组为对照组48例,单纯放疗.两组放疗方案相同,均采用6 MV X线外照射+6~12 MeV电子线,放疗技术为双面颈联合野DT 36 Gy后,改为双面颈联合小野避开脊髓加量放疗DT 34 Gy及下颈部切线野DT 50 Gy.鼻咽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区放疗DT 70~78 Gy,2 Gy/次,下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预防区DT 50 Gy.A组同期及辅助化疗方案为DDP 30 mg/m2,静脉滴入,d1~d3,或CBP 60 mg/m2,静脉滴入,d1~d5;5-FU 600 mg/m2,静脉滴入,d1~d5.3~4周为1个周期,放疗同期化疗2个周期,放疗后辅助化疗1、2周期.结果:A组3年无瘤生存率(DFS)为79.2%,B组为52.1%,鳘2=7.804, P=0.005;A组3年总生存率(OS)为83.3%,B组为64.6%,鳘2=4.381, P=0.036.结论: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能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赵元华;周晓艺;何晓荣;徐娇珍;皮正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07-2005-01收治的41例患者进行甲状腺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与术后大体常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41例行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病例中有22例直接诊断完全正确,占53.7%;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方面上,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度达90.2%,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价值为1,阴性预测价值为0.90,Youden指数为0.714.无明显穿刺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很高的术前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谭广谋;廖卫国;陈伟泉;黄文喜;漆其光;温清泉;伍国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咽癌18F-脱氧葡萄糖PET代谢活性容积与预后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鼻咽癌18FDG PET代谢活性容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鼻咽癌初治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有治疗前18FDG PET-CT资料.在PET图像上以标准化摄取值(SUV)=2.5扣本底确定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的边界,计算其代谢活性容积(MAV),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结果:T1、T2、T3和T4期的平均原发灶MAV(MAV-P)分别为(6.86±5.67)、(20.45±16.11)、(34.09±22.35)和(55.38±32.79)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发灶高标准化摄取值(SUV-P)为8.33±3.84,各T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MAV-P与SUV-P显著相关,r=0.782, P<0.001.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90.7%(34/39),3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为84.7%(31/3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0.5%(28/39).单因素分析显示,总肿瘤MAV(TMAV)>60 cm3、转移淋巴结MAV(MAV-Ln)>30 cm3及SUV-P>9.5者3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应用18FDG PET检查获得鼻咽癌MAV是可行的,鼻咽癌TMAV、MAV-Ln和SUV-P均是影响疾病进展及远地转移的预后因素.

    作者:李新科;于金明;付政;孙新东;黄勇;袁双虎;孟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男性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30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原发性男性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PMGS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了30例原发男性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结果显示,PMGSL占同期恶性淋巴瘤的0.7%,以睾丸恶性淋巴瘤为常见,占PMGSL的86.67%.治疗方法采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24个月,5年生存率35.2%.PMGSL预后与分期及病理分型有关,晚期病例的预后明显差于早期病例,P<0.05;B细胞性NHL的预后好于T细胞性NHL,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PMGSL是罕见的结外淋巴瘤,治疗方法应采用化疗、手术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分期和病理分型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付欣;杜晓琴;郝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1-2003-12在我院确诊时或在治疗期间发生远处转移的209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病例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1.0%、32.0%和16.0%,中位生存时间为15.47(0.83~96.63)个月.其中27例未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9.23(2.80~44.23)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7.0%、14.0%和5.0%.182例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6(0.83~96.63)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5.0%、35.0%和18.0%(χ2=11.64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8)、治疗方式(P=0.000)和化疗周期数(P=0.000)是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P=0.004)和化疗周期(P=0.001)是影响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治疗方式和化疗周期是影响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成涛;曹卡加;谢国丰;张莹莹;黄培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成分输血在肿瘤患者血型变异时的临床应用

    肿瘤患者输血不同于一般疾病,有其特殊性,作为辅助治疗和出血患者的抢救, 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 开始输同型血无反应, 但在以后的输血配血时, 患者的血型发生变异, 使配血、输血困难.在会诊中发现有2 例血型变异, 经血型确认后, 输相应的成分血, 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史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患关系的心理学思考

    护患关系体现在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交往过程中,因而护患关系的状态必然与参与者心理特征、认知、期望、动机及行为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透过护患冲突的表象可以发现,足够多的护患纠纷并非纯技术因素所致,更多受对护理过程不切实际的超高预期、双方的心理沟通不足及动机冲突等个体和社会心理因素所主导.分析双方的心理特点、心理状况与护患纠纷的关系,以心理调试手段调节双方存在的心理问题,营造有利各方的良好心境,是预防或减少护患纠纷的有益尝试[1].

    作者:李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DADS抑制SW480细胞系生长增殖及CK19蛋白质分子鉴定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二烯丙基二硫(DADS)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前期蛋白质组学筛出的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与鉴定.方法:采用MTT、细胞计数法;施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50 靏/mL DADS对SW480细胞的凋亡率、CK1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显示,DADS能明显抑制SW480细胞生长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细胞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计数表明,当DADS浓度增加时,SW480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50 靏/mL DADS使SW480细胞凋亡率增加.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50 靏/mL DADS处理SW480细胞后,CK19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DS抑制SW480细胞系生长增殖,可能与CK19表达下调,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赵其辉;胡波;贺修胜;邱青朝;罗桥;全建设;王海伦;贺秋炎;唐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宫颈癌组织14-3-3σ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14-3-3σ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4-3-3σ蛋白在80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4-3-3σ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为表达阳性率为15%,而在宫颈癌组织中为56.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期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14-3-3σ蛋白阳性率高反之则低.结论:14-3-3σ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作为诊断宫颈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牛珂;鲁永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侵袭相关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GFAP、NT-3、Trk及NCAM在腺样囊性癌(A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CC嗜神经侵袭可能的分子机制,分析4种蛋白表达与临床各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4例ACC标本中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4种蛋白在ACC有无嗜神经侵袭组间和临床各因素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瘤细胞GFAP、NT-3、Trk的过表达和NCAM的低表达在有无嗜神经侵袭和病理分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3和Trk的过表达在有无复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3的过表达在有无切缘浸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GFAP、NT-3和Trk的表达与ACC嗜神经侵袭呈正相关,夥直鹞2.097、1.871和3.194,P均<0.05;GFAP表达与ACC病理分型呈负相关,=-1.216,P=0.021.ACC组织中神经组织NCAM的表达高于周围侵袭的肿瘤细胞.结论:瘤细胞过表达GFAP、NT-3和Trk可能共同参与了ACC嗜神经侵袭的过程,低表达NACM对ACC的嗜神经侵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亦工;赵昆;高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鼻咽鳞癌组织RASSF1A基因表达失活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目的:研究鼻咽鳞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情况.并分析DNA异常甲基化与鼻咽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和MS-PCR的方法,分析38例鼻咽鳞癌组织标本、10例鼻咽炎性组织标本、4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标本、两种鼻咽癌细胞株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和其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的情况.采用甲基化抑制剂5-Aza-CdR处理鼻咽癌细胞株,观察RASSF1A重新表达的情况.结果:38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和两种细胞株的RASSF1A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1.05 %的鼻咽癌标本及两种鼻咽癌细胞株发生异常甲基化;甲基化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RASSF1A基因表达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用5-Aza-CdR处理的低表达RASSF1A基因的鼻咽癌细胞株,RASSF1A基因表达上调.结论: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RASSFIA基因的表达下调现象,基因转录启动区的异常甲基化是导致鼻咽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伟;陈叶珊;姚杰;王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外生长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和孕酮(P)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及Siha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Siha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两种激素对Hela细胞及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雌激素受体(ER) 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E2对Hela细胞有明显促生长作用,P<0.05. P和E2+P对Hela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P<0.05;对Siha细胞无明显作用,P>0.05.FCM显示,E2组Hela细胞S期细胞比例上升,凋亡率下降,P和E2+P组Hela细胞S期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率上升,E2、P和E2+P组对Siha细胞的生长周期及凋亡率并无显著影响,P>0.05.E2和P对人宫颈癌细胞ER和PR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E2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促进生长抗凋亡作用,而P抑制其生长诱导凋亡,P能有效抵消E2对Hela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E2和P对Siha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

    作者:贾美群;陈曾燕;李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γ-干扰素对TRAIL诱导人甲状腺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对TRAIL诱导人甲状腺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法、蛋白质羰基测定法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用于检测细胞凋亡、GAPDH蛋白表达、氧化损伤程度和细胞核内GAPDH免疫染色表达.运用微小RNA干扰技术下调GAPDH表达.结果:与耐药细胞系相比,TRAIL敏感的FRO和KTC2细胞核提取液中可见不同程度的GAPDH蛋白表达、细胞内羰基蛋白显著集聚.IFN-γ可增加耐药ARO细胞核中GAPDH水平.IFN-γ或TRAI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均<5%,而IFN-γ/TRAIL联合组细胞凋亡率达28.5%.siGAPDH组与siRNA对照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9,P=0.08),使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下降11%.结论:IFN-γ加强TRAIL诱导人甲状腺癌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核内GAPDH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海燕;邓娓娓;都镇先;王华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疾病CT多期强化特征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BPH和PCa中MVD、微血管的相关指标及PCNA和MSCT多期扫描强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5例BPH和27例PCa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绘制BPH和PCa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曲线升段的斜率(S);所有标本行CD34、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时间-密度曲线分为3种类型,3种曲线在两组病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组织中MVD分别为11.00±4.14和32.11±13.19,BPH微血管平均直径等指标比PCa的相应指标要大,P<0.01.PCNA在PCa中的表达高于在BPH中的表达,P<0.01.斜率(S)与MVD有相关性,P<0.01;在PCa中,斜率(S)与PCa的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PCNA的表达仅与PCa的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MSCT多期扫描强化特征能够显示BPH、PCa的血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增生及癌组织中微血管的生成以及推测其生物学行为.

    作者:刘金刚;王滨;牛庆亮;王锡臻;卢洪凯;董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喉癌Hep2细胞系APAF-1表达及对5-Aza-CdR诱导凋亡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喉癌中APAF-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CdR)诱导的Hep2细胞系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5-Aza-CdR(5×10-8、10-7 、2×10-7 和3×10-7 mol/L)处理体外培养的Hep2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72 h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变化;通过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PAF-1基因在喉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建立APAF-1瞬时过度表达系统,观察在APAF-1过度表达情况下,5-Aza-CdR对Hep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0-7 mol/L 5-Aza-CdR处理Hep2细胞72 h后,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07%增加到13.96%,且发生G1期细胞周期阻滞;喉鳞癌组织中APAF-1 mRNA和蛋白表达都明显下调,分别为16/42、14/31,且未发现APAF-1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93;在10-7 mol/L浓度5-Aza-CdR诱导下,APAF-1过度表达组Hep2细胞系凋亡率由空白对照组的12.46%及空载体转染组的14.74%增高到28.64%,且发生S期细胞周期阻滞.结论:过度表达APAF-1基因可以明显增加Hep2细胞系对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诱导的凋亡敏感性.

    作者:郭艳;梁德勇;付志民;孙开来;富伟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和演进中Maspin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Maspin(mammary-serpin)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鳞癌发生、演进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Maspin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癌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asp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7.5%、50.0%,表达呈逐级下降,宫颈鳞癌与前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宫颈组织和CIN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宫颈鳞癌以胞核、胞质表达为主,在部分高级别CIN和微小浸润性宫颈癌表达呈异质性,基底区和浸润灶组织阳性信号减弱或缺失.Maspin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结论:Maspin表达的下调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是观察宫颈CIN进展的一种潜在的有用标志,并与宫颈鳞癌浸润转移和生存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平金良;徐炜;董吉顺;顾栋桦;黄筱红;马志红;白直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