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经腹筋膜外宫颈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及价值,回顾分析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和Ⅰ A1期宫颈鳞癌行经腹筋膜外宫颈切除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3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80.0 min(65~l10 min),平均出血量90.5 mL(50~180 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8 h(22~36 h),住院时间7 d(5~10 d).切除宫颈病理显示,切缘均未查见CIN及癌灶.术中膀胱损伤1例(3.1%),因出血结扎一侧子宫动脉1例(3.1%),术后官颈残端粘连1例(3.1%).患者均成功保留子官体,随诊中未发现复发者.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腹筋膜外宫颈切除术既可完整切除宫颈病变,又可保留子宫体,是已完成生育但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的CINⅢ和Ⅰ A1期宫颈癌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作者:李景刚;路春华;杜雪莲;盛修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血清骨桥蛋白(OPN)作为肝细胞癌(HCC)生物标志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0例HCC患者、65例慢性肝脏疾病(CLD)患者及65名健康人血清OPN、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结果:HCC组血清OPN浓度(中位数975 ng/mL,范围131~5 920 ng/mL)明显高于CLD组(352 ng/mL,18~1 875 ng/mL,P<0.001)或健康人组(103 ng/mL,8~984 ng/mL,P<0.001).在HCC组,血清OPN浓度随着Child-Pugh分级(F=8.053,P=0.001)及肿瘤分期(P-0.01)的升高而显著升高,且血清OPN浓度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明显相关(P=0.001).OPN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及临界值分别为87.1%、75.4%和642.5 ng/mL.OPN曲线下面积(0.895士0.028)比AFP(0.817±0.04)大(P<0.01),这提示OPN有优越的诊断效能.结论:血浆中OPN浓度可以作为诊断HCC潜在的参考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许英艺;万幼峰;张雅雅;陈玉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MM患者随机分为T-VAD组(23例)和VAD组(23例),T-VAD组患者应用VAD方案同时连续口服沙利度胺200~250 mg/d联合化疗,共6个周期.VAD组患者行VAD方案化疗,共6个周期.用ELISA方法检测惠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并以26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组.结果:VAD组和T-VA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较VAD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VEGF、TNF-α和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VAD组,P<0.05.结论:MM患者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T-VAD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VAD组,且T-VAD组较VAD组治疗后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下降更明显,对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丛琳;肖静;张文娟;李召;杨少婵;鲍雪临;赵春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第7版UICC分期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36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UICC第6版和第7版分别进行TNM分期,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期5年生存率.结果:360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8%,中位生存时间为64.4个月(95%CI:60.6~68.2).第7版Ⅰ、Ⅱ和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80.1%和37.4%;ⅡA和ⅡB期分别为81.9%和78.9%,ⅢA、ⅢB和ⅢC期分别为59.3%、46.1%和11.7%.与第6版比较,Ⅲ期各亚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第7版TNM分期更注重肿瘤局部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所以分析预后更精确;同时分期的调整更符合临床实践的预后判断信息,量化复发风险,可指导不同亚期的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作者:应杰儿;徐琦;程向东;刘碧霞;朱利明;钟海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6例未经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14例患者口服舒尼替尼50 mg/d,服用4周休息2周,6周重复;2例患者口服37.5 mg/d,持续服用.结果:1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毒性.PR 5例,SD 9例,PD 2例;ORR为31.3%(5/16),DCR为87.5%(14/16).中位PFS和OS分别为10.5(95%CI:1.5~19.5)和17.5个月(95%CI:1.6~33.4).常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12/16,75.0%)、乏力(11/16,68.8%)、口腔炎(8/16,50.0%)、高血压(8/16,50.0%)、纳差(9/16,56.3%)以及蛋白尿(6/16,37.5%);血液学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10/16,62.5%)、血小板下降(9/16,56.3%).3~4级不良反应主要有口腔炎(3/16,18.8%)、高血压(2/16,l2.5%)、手足综合征(2/16,12.5%)、白细胞减少(2/16,12.5%)和血小板减少(2/16,12.5%).结论:舒尼替尼对未经治疗的中国人晚期肾细胞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预见、可控制和可逆转,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陈映霞;秦叔逵;王琳;刘秀峰;华海清;朱静;韩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Ⅰ E~ⅡE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8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序贯化放疗50例为对照.18例同期放化疗患者中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3例,诱导化疗十同期放化疗13例,同期放化疗十辅助化疗1例,单纯同期放化疗1例,全组放疗中位剂量54 Gy.结果:诱导化疗后的总缓解率为50.0%(8/16),治疗结束后为100.0%(18/18).同期放化疗组与对照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8%和54.3%(x2=3.66,P=0.05),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5.8%和43.3%(x2=6.13,P=0.01),5年局部控制(LC)率分别为94.1%和56.7%(x2=6.32,P-0.01).同期放化疗过程中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率为27.8%(5/18),Ⅲ度口腔黏膜反应率为16.7%(3/18),Ⅲ度咽喉反应率为5.6%(1/18),其余不良反应均 为Ⅰ~Ⅱ度,Ⅲ~Ⅳ反应经对症处理后未影响下一步治疗.结论:同期放化疗是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对其他接受放疗患者有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时间的趋势,其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杨勇;张玉晶;孙颖;高远红;黄莹;刘孟忠;夏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顺铂腹腔联合紫杉醇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2009-12行细胞减灭术Ⅱ~Ⅳ期卵巢癌76例患者,顺铂腹腔联合紫杉醇静脉化疗36例为治疗组,并以同期行顺铂联合紫杉醇静脉化疗患者4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PFS 27个月,对照组PFS 23个月,P<0.05.治疗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7.22%(35/36)、94.44%(34/36)和88.88%(32/36),对照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5.00%(38/40)、90.00%(36/40)和77.50%(31/40).治化疗组呕吐及肾功能损伤低于对照组,而腹痛高于对照组.结论:顺铂腹腔联合紫杉醇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卵巢癌术后患者可延长患者PFS及生存率,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茅伟;邱慧敏;余根培;钱红;王辉;刘卫星;许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海绵窦复发受侵再程放疗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0-06- 2006-04我院诊断的鼻咽癌初次治疗后局部海绵窦复发受侵者55例.全部经CT和(或)MR诊断,部分鼻咽局部重新活检;分析海绵窦受侵的CT和MR诊断意义及再治疗的效果、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55例海绵窦受侵复发患者,CT检出13例,MR检出43例.全组主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是外展神经麻痹、颅骨破坏,伴发头痛及前组颅神经受损.再程治疗后、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3%、78.18%、34.54%和9.09%.初治时有无颅底破坏对再次治疗后的生存率有一定影响,但1、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年以上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到复发间隔时间越短再次治疗后生存率越低,与间隔3年以内者比较,间隔>3年者生存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MR较CT能更早期准确诊断鼻咽癌复发中海绵窦受侵,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海绵窦受侵的主要临床体征,放疗后海绵窦处复发再放疗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李德志;孙建国;徐先琼;张阳;钟良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生活方式对乳腺癌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以“乳腺癌,乳腺肿瘤,危险因素”等为关键词,检索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Medline 2001-2011年发表的文章,纳入标准:1)乳腺癌发病风险和易感因素的研究;2)易感因素中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剔除标准:1)综述类文献;2)研究资料缺失或者文献质量较差.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共纳入分析31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结果:生活方式中饮食、吸烟和饮酒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影响,但由于各项研究的偏倚,各因素与乳腺癌发病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饮食因素中植物雌激素的摄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研究都集中在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阶段,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的随机试验来评估植物雌激素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结论: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生活方式是与患者关系密切,而且容易被干预的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将有助于乳腺癌的预防.
作者:马骏;傅继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针对RNA干扰(RNAi)技术及VEGF基因做相关介绍,总结应用RNAi技术以VEFG为靶点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应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以“RNAi、肿瘤细胞、VEGF”等为关键词,检索所有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VEGF的发现及其受体;2)RNAi机制度特点;3)用RNAi技术抑制肿瘤细胞VEGF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凡符合以上几点的发表在2000-01 -2011-09的文章都可作为本文的参考文献.经筛选引用的中文文献25篇,英文文献13篇.结果:RNAi是现在基因治疗的热门方法,由于其高效特异性,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得关注.血管生长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VEGF是血管内皮生长的关键因子,通过RNAi对VEGF mRNA表达抑制率可达94%左右,从而可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结论:应用RNAi技术以VEGF为治疗靶点的实验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的大量的实验依据,为其临床应用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王立花;樊燕蓉;李鹏;夏雪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20和CD68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9例CHI患者CD20和CD68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29例CHL中CD20和CD68的表达均与年龄有关(P=0.010,P=0.006),与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型、肿瘤大小、B症状等均无相关性,P>0.05.2)在CHL中CD20表达与CD68表达无相关性,r=- 0.335,P>0.05.3)CD20高表达组5年无失败生存率高于低表达组(69.3%vs 54.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CD68低表达组5年无失败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86.3% vs 24.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1)CD20、CD68在CHL组织中表达均与年龄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2)在CHL中CD20表达与CD68表达无相关性.3)未能证实在CHL中CD20表达与预后具有相关性;CD68在CHL中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肖崇娟;袁君;刘巍;钟美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34a(miR-34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生物学意义及其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miR-34a在膀胱癌组织中及癌用非瘤组织的表达水平,采用2ΔΔCt算法计算膀胱癌组织与癌周非瘤组织中miR-34a表达量的比值,结合术后病理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iR-34a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化学方法合成成熟miR-34a(miR-34a mimics),瞬时转染膀胱癌T24细胞,MTS法检测miR-34a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在人膀胱癌组织中发现miR-34a较其相应周围非瘤组织明显低表达.在42例膀胱癌组织中,26(61.9%)例miR-34a显著低表达.miR-34a的低表达与肿瘤大小和恶性程度显著相关,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miR-34a的表达量越低.转染miR-34a后显著抑制T24细胞生长.结论:低表达miR-34a可能是膀胱癌组织的重要特征,并参与膀胱癌的生物学进程,可能对膀胱癌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伟;李覃;李辉;石理华;李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IF)与波形蛋白(VIM)在人骨肉瘸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骨肉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骨肉瘤、30例骨软骨瘤的AIF与VIM的表达.结果:AIF和VIM在骨肉瘤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0%(30/45)和73.81%(33/45),AIF与VIM在骨软骨瘤组织中低表达;AIF和VIM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 AIF与VIM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程、肿瘤体积、分化程度以及生存状况均无关,P>O.05.AIF的表达与骨肉瘤瘤的转移无关,P>0.05,VIM的表这与骨肉瘤的转移相关,P<0.05.结论:AIF和VIM与骨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评价骨肉瘤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杨杨;杨军;顾海伦;李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呼吸因子1(NRF-1)与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NRF-1与mtTFA蛋白在4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2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同时选择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NRF-1和mtTF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到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再到子宫内膜癌组织,其表达阳性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64,P=0.000 1;x2=33.372,P=0.000 1.NRF-1和mtTF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明显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tTFA与NRF-1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6.P=0.004.结论:NRF-1和mtTFA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贝贝;刘贵鹏;赵晓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谱差异,筛选新的肾癌肿瘤标志,为提高肾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供基础.方法:分别提取10例肾透明细胞癌及其癌旁肾组织蛋白,蛋白定量后,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组织蛋白表达谱进行分离,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位点进行蛋白鉴定.结果:鉴定出20个肾癌上调蛋白,10个下 调蛋白,上调蛋白集中于缺氧反应和抗凋亡,以及Glycolysis、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和PPAR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一组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的蛋白,是肾透明细胞癌的候选肿瘤标志,为进一步的验证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杨明山;王焕昇;庞增粉;邹本奎;边家盛;张鑫;石学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组织MMP-7和MMP-26的表达,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研究食管癌组织MMP-7和MMP-26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9例食管癌组织中,≥60岁组和<60岁组MMP-2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0%(44/50)和25.4%(15/59);Ⅰ~Ⅱ期和Ⅲ~Ⅳ期的阳性率分别为80.0%(40/50)和32.2%(19/59),鳞癌和腺癌阳性率分别为48.4%(30/62)和61.7%(29/47),高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中MMP-26的阳性率分别为90.0%(27/30)和11.8%(2/17),高中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中MMP-26的阳性率分别为47.1%(16/34)和50.0% (14/28),阳性表达率与年龄,病理类型、腺癌分化正相关,P<o.0l.在109例食管癌组织中,MMP-7表达,鳞癌和腺癌阳性率分别为45.2%(28/62)和59.6%(28/47),Ⅰ~Ⅱ期和Ⅲ~Ⅳ期的阳性率分别为24.0%(12/50)和74.2%(46/59),与临床分期均相关,P<0.01;而与年龄和性别没有相关性.结论:MMP-26与MMP-7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相关,检测MMP-26与MMP-7表达有助于临床医师对食管癌生物学行为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志华;赵羽西;邵玲燕;裘兰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黑色素瘤细胞WM239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藜芦醇对WM23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2.5~200 μmol/L的白藜芦醇作用于WM239细胞48 h和72 h后,对其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72 h时,浓度>50 μmol/L其抑制率>50%,且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其中0、25、50和100 μmol/L药物与WM239细胞作用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0.1%、9.7%、8.9%和19.3%,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细胞凋亡明显增加,G0/G1期细胞分别为71.9%、77.3%、81.0%和83.7%,S期分别为21.5%、17.9%、16.0%和14.6%,G2/M期为6.5%、4.8%、2.9%和1.8%,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S期和G2期细胞比例下降,剂量依赖关系明显.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抑制WM239细胞的增殖,引起细胞周期改变,凋亡细胞明显增加.
作者:孟德萍;邹志孟;许晓群;张建华;姜国胜;王郡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2岁.因发现肝脏占位2年余于2008-05-26人院.200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鲜血,约100 mL,就诊于当地医院内科止血抑酸保守治疗,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当时诊断为肝血管瘤,未予特殊治疗.患者自述一直有恶心、反酸和胸骨后烧灼感等临床表现,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查血胃泌索值增高,但达不到胃泌素瘤诊断标准,末确诊,长期服用奥美拉唑胶囊,可缓解胃酸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临床症状.2008-05-22患者因行MR检查发现右肝占位(位于门脉右支前方3.5 cm)较前明显增大就诊于我院.患者在外院超声定位下行肝占位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神经内分泌瘤,符合类癌.患者既往体健,自述无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及传染患者密切接触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平时生活规律,无吸烟及饮酒嗜好.否认有家族遗传病病史.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来触及.未扪及胆囊,Murphy征(一),肝区叩痛(一).移动性浊音未叩出,肠鸣音正常.入院诊断为肝占位(性质待查).术前化验:血常规、肝肾功和电解质正常,AFP、CEA、CA199(一),肝炎指标(一).
作者:李自强;李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好发于成年女性外阴部,1992年由Fletcher等[1]首先报道和描述.由于该肿瘤发现和命名较晚,组织形态学不典型,临床和病理医师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还不是很熟悉,容易和其他几种相似的软组织肿瘤相混淆.近年来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经文献检索国内外报道约100多例,而肿瘤内富含成熟脂肪组织的脂肪瘤样变异型更为罕见,国外报道有7例[2].本研究总结AMF6例包括罕见的脂肪瘤样变异型1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AMF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
作者:刘强;徐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于2010-10-20因右腹股沟区脂肪肉瘤复发入住辽宁省肿瘤医院骨软外科.患者2001-03右腹股沟区肿物于本溪县人民医院手术切除,术后经病理确诊肿物为黏液性脂肪肉瘤,因肿瘤位于股动静脉周围,行肿瘤边缘切除手术.患者于2007-09肿瘤复发,行第2次手术.2009-12肿瘤第3次复发,并且肿瘤开始侵犯股动静脉,外院行第3次手术,将肿瘤于股动静脉表面剥离,姑息切除.2010-06,肿瘤再次于右腹股沟区复发,逐渐增大至手拳大小,患者长时间行走可出现右胫前水肿.查体:右腹股沟区原手术切口瘢痕下可及9.0 cm×6.0 cm肿块,肿物上极达腹股沟韧带下1.0cm,沿股血管走行,质硬韧,无痛,边界欠清,不活动,肿物近端可及股动脉搏动,右胫前轻度浮肿.术前CTA和MR以及彩色超声均提示,肿瘤包绕股动静脉以及股深动脉(图1).术前肺CT,头CT,肝胆脾肾彩超提示,无肿瘤远处转移.
作者:王巍;孙平;吴丹明;商冠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原发性肝癌(肝癌)的相关性.方法:对148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癌高危险人群进行23年前瞻观察.结果:1)AF暴露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 763.96/10万(33/1 193.94),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 168.45/10万人年(15/1 283.75),P=0.004,RR=2.37,95%CI:1.29~4.33;其他肿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2)AF暴露人群血检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的次数及≥2次异常的人数分别占14.38%(161/1120)及50.63%(40/1120),高于非暴露人群的9.20%(102/1 109)及33.33%(23/1109),P值分别为0.000和0.034; ALT异常人群尿中AFM;阳性率及AFM1≥10 ng例数分别为75.71%(53/70)及68.57%(48/70),高于非暴露人群的33.33%(26/78)及29.49%(23/78),P值均为0.000.3)AF暴露人群外周血中AFP阳性的次数及≥2次阳性的人数分别占6.61%(74/1120)及25.32%(20/1120),高于非暴露人群的4.15%(46/1 109)及11.59%(8/1 109),P值分别为0.010和0.033.4)HBsAg携带者HCV感染率为2.03%(3/148),个人生活史、饮酒吸烟在AF暴露与非暴露组及肝癌与非肝癌对象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暴露显著提高了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率,同时促进了HB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防治乙型肝炎和阻断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作者:陆培新;王金兵;张启南;吴燕;孙燕;陈陶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ERK信号传导通路在β-榄香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为研究对象,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ERK及总ERK的表达水平.为研究ERK通路活性对β-榄香烯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β-榄香烯单药组( 160μg/mL)、ERK抑制剂组(PD98059,20μmol/L)和联合用药组(PD98059+β-榄香烯).结果:40、80、160及320 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于786-0细胞24 h,细胞生存率逐渐下降,分别为(83.20±4.63)%、(74.29±3.50)%、(49.75±3.08)%和(16.99±4.73)%,相邻浓度间P均<0.05.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β-榄香烯可明显抑制细胞内磷酸化ERK的水平.同β-榄香烯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73±6.36)%vs (39.24±3.24)%],P<0.05.结论:β-榄香烯可能通过抑制ERK通路活性发挥对肾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詹运洪;孙明;刘静;刘云鹏;曲秀娟;侯科佐;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