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456/R
  • 国内刊号:11-5456/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ASPT来源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 肿瘤学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3年21期文献
  •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方式舒适度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肿瘤化疗患者采用B超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的舒适度.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拟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行B超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行常规PICC置管.采用自行设计的PICC置管患者舒适度问卷调查置管患者置管时,置管后1周、1、2及3个月时的舒适度,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置管成功率的比较,实验组为100%,对照组为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置管过程中出血量的比较,实验组为0.90(0.47~1.60) mL,对照组为1.79(0.94~3.1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ICC置管患者置管时舒适度测量结果显示,得分高的条目是“穿刺时觉得很痛”,2组中位数均为4分;得分低的条目是“穿刺进针,没能一次成功,给我带来很大痛苦”,2组中位数得分分别为实验组1分,对照组1分,各条目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患者舒适度问卷测量结果显示,置管1周,实验组舒适度得分为39.26±5.23,低于对照组43.42±7.49,P-0.002;置管1个月,实验组得分为34.33±4.92,低于对照组40.35±5.71,P<0.001;置管2个月,实验组得分为33.21±4.28,低于对照组38.34±6.26,P=0.001;置管3个月,实验组得分为32.18±4.39,低于对照组37.29±5.97,P=0.003.结论:B超引导结合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与常规置管相比,不会降低置管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且可提高患者在置管后1周、1、2及3个月时的舒适度,值得推广.

    作者:范育英;覃惠英;李佳;辛明珠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BECHOP方案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及依托泊苷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和泼尼松(R-BECHOP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02-2012-06我院接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21例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进行治疗,17例患者接受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和强的松)方案进行治疗.上述患者共接受6个周期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比较2种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R-BECHOP方案组的完全缓解率(CR)为52.4%,高于R-CHOP方案41.2%,P=0.49,部分缓解率(PR)为33.3%,高于R-CHOP方案29.4%,P=0.79,总缓解率(RR)为85.7%,高于R-CHOP方案70.6%,P=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相似,R-BECHOP方案组为95.23%,高于R-CHOP方案组8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结论:R-BECHOP方案对DLBCL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蕾;刘国静;孟洁;邸大琳;刘永;魏兵;王海英;王占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大剂量BEAC方案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BEAC方案作为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方法:选取2000-01-201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NHL患者共45例,采用BEAC方案联合ASCT治疗,动员方案为依托泊苷(Vp-16)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41例患者采用BEAC联合ASCT方案作为巩固治疗,4例采用BEAC联合ASCT方案作为挽救治疗.结果:45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前CR 53.3%(24/45),PR 46.7%(21/45),移植后CR73.3%(33/45),PR 26.7%(11/45).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8~139个月),至随访截止日期6例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因第二原发肿瘤死亡.5年生存率为83.3%.结论:BEAC预处理方案联合ASCT方案治疗NHL安全性高,疗效较好.

    作者:贾存东;赵兵;古力克孜·吾守尔;朱娓;玛依努尔·马木提;胡欣;白靖平;杨顺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23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NK/T-LAHS)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07-01-2011-09-30收治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46例,其中发生NK/T-LAHS者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结果:23例NK/T-LAHS患者中位年龄45岁(21~79岁),男15例(65.2%).19例(82.6%)原发部位为鼻及上呼吸道区域,另4例(17.4%)原发于结肠、宫颈和皮肤,P=0.035.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LDH水平均>250 IU/L,高于正常,10例(43.5%)在继发HPS后LDH水平>1 000 IU/L,较正常参考值升高>4倍,P=0.018.NK/T-LAHS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发热、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而骨髓中见到嗜血现象的仅有9例(39.1%).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中位NK/T-LAHS生存时间仅为14d.化疗和大剂量激素冲击效果不佳,死亡率达到100%.结论:NK/T-LAHS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诊断较困难;病情发展快,有些患者在确诊后短时间内死亡,死亡原因多为多脏器衰竭、出血或感染.原发部位及血清LDH水平变化可能是NK/T-LAHS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张燕;洪小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胃腺癌组织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胃腺癌组织Notch1和Jagged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9-01-01-2012-12-12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60例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Notch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1.7%(25/60),癌旁组织为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31,P<0.001;Jagged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43/60),癌旁组织为96.7%(5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7,P<0.001.Notch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6)、淋巴结有无转移(P=0.005)和浸润深度(P=0.009)有关,Jagged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4)、浸润深度(P=0.009)和淋巴结有无转移(P=0.006)有关.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组织中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60,P<0.001.结论:胃腺癌组织中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下调,且两者呈正相关,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等多个环节有关;检测Notch1和Jagged1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王连东;孔亮;邓玉;张大勇;亓军;周振鹏;李海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针灸对MNNG诱导大鼠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及血清CEA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针灸预处理对Wistar大鼠癌前病变胃黏膜干预作用和对血清CEA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空白对照组10只;其余40只大鼠自由饮用100 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6个月诱发大鼠胃癌模型,模型组20只;艾灸组和针刺组均10只,在造模3个月以后对足三里和梁门穴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处死大鼠后取胃黏膜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形态,并采用IPP 6.0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各组胃黏膜细胞核质比.股动脉留取大鼠血液,ELISA法检测血清CEA.结果:光镜结果显示,艾灸和针刺预处理组大鼠胃黏膜相对于模型组大鼠炎症和异型性等变化较轻;模型组核质(面积)比为1.51±0.6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5±0.33,P<0.001;艾灸组为0.70±0.29,小于模型组,P=0.006 4;针刺组为0.99±0.43,亦小于模型组,P=0.040 0.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CEA为(372.42±137.61) ρg/mL,较空白组(243.13±59.07) ρg/mL升高,P=0.007 2;艾灸组为(285.63±122.14) ρg/mL,较模型组降低,P=0.044 5;针刺组为(302.89±110.02) ρg/mL,较模型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 0.结论:针灸预处理能够改善MNNG导致的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组织学表现和降低血清CEA浓度.

    作者:陈永;乐毅敏;杨宗保;叶荷平;王晓敏;易惺钱;左建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槲寄生碱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作用初步观察

    目的:研究槲寄生碱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槲寄生碱作用24和48 h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含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5-FU)细胞组为阳性对照,不合药物的细胞组为阴性对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高、中和低3组浓度的槲寄生碱作用24 h后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不同浓度槲寄生碱作用24 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14.43±0.53)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8.09±0.40) μg/mL.其作用48 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12.11±0.25) 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6.43±0.33)μg/mL.并且抑制作用随碱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阳性对照组5-FU作用24 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4.79±0.45) 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5.15±0.23) μg/mL.作用48 h,对SPC-A1细胞的IC50为(4.35±0.41) μg/mL,对SK-MES-1细胞的IC50为(4.11±0.38) μg/mL.FCM检测SPC-A1细胞未加入药物的对照组凋亡率为(0.43±0.01)%,高剂量组药物浓度28.86 μg/mL,凋亡率为(31.09±0.05)%,中剂量组药物浓度14.43 μg/mL,凋亡率为(18.19±0.02)%,低剂量组药物浓度7.22 μg/mL,凋亡率为(7.99±0.01)%.SK-MES-1细胞未加入药物的对照组凋亡率为(0.57±0.02)%,高剂量组药物浓度16.18 μg/mL,凋亡率为(38.24±0.03)%,中剂量组药物浓度为8.09 μg/mL,凋亡率为(21.81±0.01)%,低剂量组药物浓度4.05μg/mL,凋亡率为(9.11±0.01)%,与没有加入槲寄生碱的细胞相比,加入槲寄生碱后SPC-A1细胞与SK-MES-1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凋亡率随槲寄生碱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槲寄生碱能够抑制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的增殖,并能促进细胞的凋亡,为槲寄生碱应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孙莉;姚俊涛;王一羽;李军;原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干扰Wrap53基因调控人骨肉瘤U2OS细胞放射敏感性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干扰Wrap53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针对Wrap53的干扰质粒;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至p53野生型(wtp53)的人骨肉瘤U2OS细胞;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Wrap53和wtp5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测定放射敏感性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Wrap53的特异性shRNA质粒转染U2OS细胞后,细胞内Wrap53和wtp5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Wrap53基因干扰组U2OS细胞的D0值为0.44±0.0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37±0.01,P=0.001,Wrap53基因干扰组SF2值为0.72±0.10,高于阴性对照组0.44±0.02,P=0.047;Wrap53干扰细胞在放射后16 h(P=0.014)和24 h(P=0.011)的G2/M期阻滞更加明显,显著高于对照组;但Wrap53干扰细胞在放射后出现G1期阻滞减少,以放射后24 h为显著,P=0.001.结论:干扰Wrap53基因表达降低了U2OS细胞的放射线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下调wtp53表达和诱导细胞放射后G2/M期阻滞有关.

    作者:竺炎;吴传高;刘少平;邱惠;谢丛华;周福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SKI-Ⅱ联合顺铂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c-1,SphK1)在胃癌裸鼠移植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SGC7901裸鼠移植瘤模型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SKI-Ⅱ、顺铂和SKI-Ⅱ联合顺铂干预治疗,1次/周,共3周.每隔3d测1次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蛋白质印迹法法检测瘤体中SphK1和V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体SphK1、VEGF和CD34的表达情况及计算瘤体内瘤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v,MVD).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3组治疗组均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SKI-Ⅱ组和顺铂组抑瘤率分别为(48.69±1.39)%和(75.24±1.19)%;其中以SKI-Ⅱ联合顺铂组抑瘤作用为明显,抑瘤率达(90.25±1.53)%,各组抑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5,P<0.001.免疫组化结果示,SKI-Ⅱ和SKI-Ⅱ联合顺铂组SphK1蛋白表达分别为(45.62±7.54)%和(20.50±5.96)%,VEGF蛋白表达分别为(45.38±7.82)%和(22.25±4.74)%,瘤体内的MVD为15.12±1.55和9.38±1.9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用顺铂对SphK1表达(82.50±5.95)%)、VEGF的表达(83.25±4.40)%及瘤体内MVD(24.50±5.4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瘤体组织SphK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968,P<0.001;瘤体组织MVD计数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62,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示,SKI-Ⅱ及SKI-Ⅱ联合顺铂组可显著下调SphK1和VEGF的表达,P<0.001,单用顺铂对SphK1和VEGF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3和0.165.结论:下调SphK1的表达后,可减少VEGF合成与分泌,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的途径之一.

    作者:王云;黄广清;苗怡然;单海霞;蔡红星;朱正秋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肾细胞癌伴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伴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两者发生在同一侧肾脏,一般为2个独立双原发病灶,即2种组织学类型肿瘤形成复合瘤;但如果AML发生在RCC中形成碰撞瘤,其组织学形态掺杂在一起,诊断上需要仔细鉴别,容易误诊.当AML中以脂肪成分为主,平滑肌及血管成分很少时,脂肪成分易误认为RCC中肿瘤侵入肾周或肾内脂肪;当AML中以平滑肌的梭形细胞占优势时,缺乏脂肪和血管成分,梭形细胞易误认为RCC中的肉瘤样分化.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肿瘤的病理分期及预后.我院2000-2012年共收治4例RCC伴发AML患者,占同期RCC总数的0.55%(4/726).

    作者:丁彬;李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T-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八例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上治疗>70岁患者仍是一个难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重要脏器功能逐渐下降,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个体情况差异较大,对药物治疗耐受性差,更需不断探讨有效的个体化方案.本研究采用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T-VAD方案治疗>70岁初诊MM患者8例.

    作者:魏小芳;张启科;赵英玲;李举亨;马茹;王东萍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甲状腺原发髓样癌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于2008-06-05发现颈部大小约30 mm肿物到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查体:甲状腺右叶可触及大小约30 mm结节,质硬,无压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状腺功能低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定期复查.2011-01-20发现颈部肿物急剧增大,并出现轻微憋气,至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甲状腺静态显像检查示甲状腺右侧冷结节.颈部彩超示甲状腺轮廓增大(左叶大小约25 mm×25 mm×51 mm,右叶大小约54 mm×44 mm×93 mm),峡部厚14 mm,内回声减低,分布不均匀,见较多条索样高回声,提示桥本甲状腺炎.

    作者:张克;李美林;韩春山;肖以平;杜利力;翟爱民;薛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新疆经典型卡波氏肉瘤患者不同样本HHV-8DNA病毒载量与临床分期关系初步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经典型卡波氏肉瘤(Kapos's sarcoma,KS)患者皮损、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唾液和尿液中人疱疹病毒型(HHV8) DNA病毒载量水平及分布情况,探讨HHV8病毒载量与经典型KS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03-09-2012-11-11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8例经典型KS患者的4种类型32份样本中扩增HHV8 DNA ORF26基因片段,应用RT-qPCR测定32份样本中HHV8病毒载量,评价载量负荷与经典型KS疾病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资料均获完整基因组DNA.新疆经典型KS患者不同样本中HHV8 DNA检出率为100%.标准曲线良好,扩增产物特异,其中,HHV8病毒载量负荷皮损组织为205.75±124.02,唾液为70.75±53.01,PBMC为39.88±26.98,尿液为28.25±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06,P<0.001.HHV8病毒载量水平皮损组织>唾液>PBMC>尿液.结论:新疆经典型KS患者多样本中均有HHV8DNA检出,HHV8病毒载量水平在皮损中高,在尿液中低,与新疆经典型KS临床分期之间未呈现相关性趋势.

    作者:王晓东;高翠荣;陈婧弘;王慧;惠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XRCC1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易感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XRCC1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东北地区汉族人群胶质瘤患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性别、民族、年龄相差±5岁、同期住院的非肿瘤门诊患者作为对照.其中XRCC1 Arg399Gln多态性,采集366例胶质瘤患者和377例对照;MGMT Leu84Phe多态性,采集543例胶质瘤患者和495例对照;MGMT Ile143Val多态性,采集369例胶质瘤患者和441例对照.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XRCC1基因Arg399Gln位点和MGMT基因Leu84Phe、Ile143Val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胶质瘤组中XRCC1 399Gln等位基因频率为0.35,明显高于对照组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85,P=0.006.与Arg/Arg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Arg/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 =1.36,95%CI为1.01~1.85,P=0.045;携带Gln/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10~3.05,P=0.019;携带Arg/Gln+Gln/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44,95%CI为1.08~1.93,P=0.013;携带等位基因Gln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 =1.36,95%CI为1.09~1.69,P=0.006.胶质瘤组中MGMT 84Phe等位基因频率为0.16,明显高于对照组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53,P<0.001.与Leu/Leu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Leu/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 =1.61,95%CI为1.18~2.19,P=0.002;携带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4.16,95%CI为1.68~10.30,P=0.001;携带Leu/Phe+ Phe/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78,95%CI为1.33~2.39,P<0.001;携带等位基因Phe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增加,OR=1.83,95%CI为1.40~2.38,P<0.001.胶质瘤组中MGMT 143Val等位基因频率为0.11,高于对照组0.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42,P=0.623.与Ile/Ile基因型比较,携带基因型Ile/Val或Val/Val或Ile/Val+ Val/Val以及等位基因Val的个体胶质瘤患病风险未增加,P>0.05.结论:XRCC1 Arg399Gln和MGMT Leu84Phe基因多态性可增加东北地区汉族人群患胶质瘤的风险,MGMT基因Ile143Val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易感性无关.

    作者:胡永珍;王殿洪;龚海东;李国忠;李敬文;王立君;杨春;徐坤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肾癌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肾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危险因素,为肾癌防治和预测肾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1 991例肾癌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就诊医院水平、肿瘤TNM分期、癌情告知情况和手术情况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 991例肾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47.6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54个月.不同因素患者组中位生存期比较,没有选择手术的患者组为13个月,低于选择手术患者组的228个月,x2 =661.330,P<0.001;TNM高分期组患者为20个月,低于TNM低分期的患者组227个月,x2=389.780,P<0.001;癌情隐瞒组为135个月,低于癌情告知组227个月,x2=24.834,P<0.001;在一、二级医院诊疗的患者为56个月,低于在三级医院诊疗患者的312个月,x2=164.653,P<0.001;肾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与性别、职业、居住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隐瞒患者肿瘤情况(RR=1.982,95%CI:1.373~2.863,P<0.001)、在低等级医院诊疗(RR=1.947,95%CI:1.356~2.797,P<0.001)、肿瘤TNM高分期(RR=7.662,95%CI:5.243~11.198,P<0.001)和没有选择手术治疗(RR=2.447,95%CI:1.629~3.676,P<0.001)是肾癌总体生存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争取肿瘤早发现,尽量选择高水平的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和尊重肾癌患者的知情权是提高肾癌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小攀;杨黎明;孙乔;杨琛;闫蓓;张美玉;李晓莉;吴铮;孙良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PSCA表达及其单抗对PC-3M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在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M细胞的表达状况以及PSC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PSCA-mAb)对PC-3M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PSCA在PC-3M的表达;以0~1.0 μg/mL浓度的PSCA-mAb作用PC 3M细胞0~96 h,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四甲基噻唑氮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PC-3M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变化.结果:PSCA在PC-3M细胞膜和细胞质呈阳性表达;0.1 μg/mL PSCA-mAb作用时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1.3±2.2)%,0.2 μg/mL为(27.5±3.4)%,0.4μg/mL为(39.4±5.8)%,0.6 μg/mL为(47.7±7.4)%,0.8 μg/mL为(69.3士8.2)%,1.0 μg/mL为(70.8±9.3)%,细胞凋亡率为0.1 μg/mL为(8.7±1.4)%,0.2 μg/mL为(12.3±2.8)%,0.4 μg/mL为(21.6±3.2)%,0.6 μg/mL为(33.6±4.9)%,0.8 μg/mL为(41.4±5.8)%,1.0 μg/mL为(42.3±6.1)%,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P均<0.01;PSCA-mAb作用PC-3M细胞24 h的生长抑制率为(47.8±6.4)%,48 h为(59.4±7.3)%,72 h为(70.3±7.9)%,96 h为(71.1±9.0)%,细胞凋亡率24 h为(33.6±4.3)%,48 h为(36.3±5.1)%,72 h为(42.7±5.7)%,96 h为(43.4±6.3)%,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P均<0.01.MTT及FCM分析结果表明,PSCA-mAb在0.6μg/mL作用72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1.5±6.2)%,凋亡率为(44.4±5.5)%,均达到大.结论:PSCA在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M细胞呈阳性表达;PSCA-mAb能够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C-3M生长和诱导其凋亡.

    作者:马文婧;刘丽欢;邱玲;沈文律;赵志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N)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文资料库,以及MEDLINE、EMBASE、BIOSIS previews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发表时间为1985-01-2011-01,文献语种为英文和中文;以“胃癌、胃肿瘤、进展期、热灌注化疗和胃癌根治术”为检索词,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12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综合,以胃癌根治术后行围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患者为治疗组,以仅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的RR作为结局变量,分析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入选12篇文献,共2 307例患者,其中治疗组991例,对照组1 316例,合计RR=1.42,95%CI:1.30~1.55,胃癌根治术后行围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组患者比仅行胃癌根治术的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1.42倍,敏感性分析证实本结论较为可靠.现有资料出现的潜在安全性问题较小,胃癌根治术后行围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仅行胃癌根治术的对照组均为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两组死亡率均为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结论:进展期胃癌围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吴印兵;巴明臣;崔书中;骆福添;唐云强;白赛曦 刊期: 2013年第21期

  • EGFR分子标志及其检测方法对肺癌患者EGFR-TKI疗效预测研究进展

    目的:总结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检测方法,探讨其在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TKI和预后”为关键词,检索2006-201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EGFR分子标志在肺癌中的表达;2)EGFR的检测方法;3)筛选肺癌患者TKI疗效的途径.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25篇.结果:EGFR检测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有检查方式均需获得肿瘤组织标本,为有创性检查,对难以获得有效肿瘤标本的患者无法完成检测工作.对不能获取组织标本的患者中可考虑利用其外周血进行EGFR突变检测,但是由于外周血中DNA含量偏低,因此如何提取出尽可能多的DNA和提高突变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需要在实验中进一步优化.此外TKI疗效的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PET-CT EGFR显像为无创性筛选EGFR-TKIs优势人群和动态监测疗效提供了可能.结论:目前尚缺乏对在体肿瘤组织EGFR水平进行评估的理想方法.随着分子显像和分子探针的发展,EGFR分子影像已逐步走进临床,虽然这些技术尚未常规应用,但却有从根本上改变NSCLC患者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的可能.

    作者:李伟;孟雪;孙新东;于金明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