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不同机架角时多叶准直器叶片对不同调强放疗剂量的影响.方法 用30 cm×30 cm×3 cm固体水模体预选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中大小合适的30个单方向野和机架角为0°、45°、90°、270°、315°,用Mapcheck二维半导体矩阵测量和其剂量分析系统的γ分析方法(3%/3 mm、5%/3 mm)对相应通过率进行定量分析.以治疗靶区由小到大预选30例患者的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计划用上述同样方法测量和分析.结果 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机架角分别为0°、45°、90°、270°、315°时静态调强和动态调强30个单方向野实测的3%/3 mm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7.71%和96.25%(t=1.70,P=0.389)、96.34%和93.72%(t=2.95,P=0.002)、96.65%和92.98%(t=2.87,P=0.005)、95.87%和93.15%(t=2.71,P=0.006)、96.09%和93.51%(t=2.89,P=0.004),5%/3 mm的平均通过率也无差别,分别为99.31%~99.73%和98.89~99.68%(t=0.57~1.90,P=0.913~0.725);30例患者计划的3%/3 mm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6.11%~96.76%和94.88~95.78%(t=1.02~1.61,P=0.317~0.235).结论 当加速器多叶准直器角度为0°和不同机架角度时多叶准直器叶片对调强放疗剂量相比0°时确有影响,但其面剂量分布误差都在可接受的5%内.
作者:阮长利;徐利明;宋启斌;马广栋;李长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TG-43U1号报告剂量算法开发体元化的铱-192后装剂量计算程序,通过该程序将两个不同治疗计划系统的内外照射计算结果叠加、计算并显示总剂量分布.方法 在开发的后装铱-192剂量计算程序中,根据Nucletron Plato治疗计划系统中读取的后装治疗计划的治疗信息(放射源强度、驻留位置、驻留时间等),重建出参照ADAC治疗计划系统坐标的后装源驻留位置,并重新计算后装治疗计划的三维剂量分布.计算结果经开发的程序转换并输入到ADAC计划系统,在ADAC中重建后装剂量分布并和ADAC外照射计划的剂量分布结果相叠加.结果 根据TG-43U1号报告算法编写的程序剂量计算结果和Nucletron的Plato治疗计划系统得到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误差<0.1%.同时,该计算结果可以在ADAC计划系统上和其他外照射计划进行叠加.结论 笔者编写的铱-192后装剂量计算程序能使不同治疗计划系统的内外照射计算结果叠加,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王彬冰;狄小云;李林飞;毛仙芝;陈维军;Anupama HA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 (CBCT)对鼻咽癌患者治疗前扫描图像直接进行剂量计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治疗前行扇形束CT (FBCT)和CBCT扫描的11例鼻咽癌患者,将体位校正后重新扫描的CBCT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中.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将FBCT和CBCT图像融合,将FBCT的计划移植至CBCT上.选择CBCT图像自己的HU-ED校正曲线重新进行剂量计算,与FBCT计划的靶区和正常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以及等中心层面剂量分布的γ通过率分析(阈值3%/3 mm)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1例鼻咽癌患者中CBCT和FBCT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相似,等中心层面剂量分布中平均γ通过率为98.0%±1.33%.FBCT计划和CBCT计划的靶区受量差异都<1%,正常组织器官受量差异<2%.结论 治疗过程中得到的CBCT图像能用来进行剂量计算.
作者:李奇欣;柏朋刚;陈传本;潘建基;张秀春;费召东;蒋思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顺铂、洛铂给药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影响.方法 70只C57BL/6近交系Lewis肺癌移植小鼠随机分组,按10 mg药物/kg体重经尾静脉分别注射顺铂和洛铂,给药后在0.5、2.0、4.0、24.0、48.0、72.0、96.0 h分别将小鼠处死获取肿瘤组织标本,应用ICP-MS方法测定标本铂含量.8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单纯药物、单纯照射、药物联合照射组共10个组,注射药物后1、24 h或72 h对肿瘤局部进行照射,比较各组间肿瘤大小.结果 顺铂、洛铂在肿瘤组织浓度均在给药后迅速达到4.78、2.79 μg/g (t=3.82,P=0.005),4 h后分别降至3.39、0.99 μg/g (t=9.10,P=0.000),96 h时分别为1.41、0.23 μg/g (t=3.70,P=0.006).顺铂给药后1、24、72 h照射组之间肿瘤生长速度相似,但比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顺铂组均明显变缓;在第15天时肿瘤相对体积分别为4.73、5.52、2.15(F=0.84,P=0.451),而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顺铂组分别为16.63(F=10.50,P=0.000)、10.34(F=3.12,P=0.046)、12.80(F=8.06,P=0.001).洛铂给药后1、24、72 h照射组之间肿瘤生长速度也相似,但与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洛铂组相比均明显变缓;在第15天时肿瘤相对体积分别为3.49、4.90、3.86(F=0.32,P=0.727),而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洛铂组分别为16.63(F=15.21,P=0.000)、10.34(F=4.12,P=0.016)、14.28(F=10.67,P=0.000).顺铂和洛铂在1、24、72 h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2.13、2.03、3.45和2.53、2.00、2.50.结论 顺铂一次给药后肿瘤内药物浓度至少能持续96 h,其放射增敏作用能持续较长时间;洛铂具有与顺铂相似的抗肿瘤效果及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孙明霞;李洪振;高献书;秦尚彬;刘朝兴;张敏;赵静;李晓梅;赵玉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β-榄香烯联合放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DNA损伤及修复影响.方法 10、20 μg/mlβ-榄香烯作用于肺腺癌A549细胞24 h后进行X线照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β-榄香烯对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采用彗星分析法探讨损伤修复的机制.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β-榄香烯能增加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10 μg/ml和20 μg/mlβ-榄香烯联合照射组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55和1.64(D0值比)及1.43和1.75(Dq值比).20 μg/ml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组与单独照射组和单独药物组0、2、6、24 h的彗星尾力矩相比有所增加,分别为7.16±2.61与0.95±0.65和1.81±1.23(F=231.24,P<0.01)、3.65±2.06与0.11±0.07和1.58±1.40(F=90.22,P<0.01)、2.09±0.83与0.1±0.05和0.45±0.25(F=238.44,P<0.01)、1.45±1.37与0.11±0.08和0.60±0.40(F=38.94,P<0.01),表明β-榄香烯与放射线联合对A549细胞DNA损伤增加和修复的抑制作用.结论 β-榄香烯对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可能与其对DNA放射损伤及修复作用有关.
作者:李龙婕;邹丽娟;张卓;王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研究表明采用三相CT(自由吸、呼气末屏气CT与自由呼吸时相CT融合)来确定个体化内在靶体积(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方法,在肺部肿瘤短疗程(不考虑存在肿瘤体积变化和变形)的立体定向放疗中可靠性较好,并比常规经验外放ITV有优势[1].但是,它在长达6~7周的肺部放疗过程中的可靠性如何尚不明确,为此笔者分别采用三相CT和常规经验外放ITV两种方法确定靶区和制定计划,比较这两种初始计划的优劣性,并通过观察常规分次放疗期间每周靶区变化以确定根据三相CT外放ITV的可靠性.
作者:王征;陆雪官;周钢;严利明;朱雅群;张力元;田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一般认为细胞因子介导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起始并维持放射性肺损伤全过程[1-2],但具体过程及关键步骤、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不同剂量单次照射大鼠右全肺,检测受照射组织中CD34、CD105表达,以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发病机制.
作者:邱俊;李坚;何天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测量钴、镉、钼合金股骨头人工关节在放疗过程中次级射线引起的散射效应,以及其作为高原子序数材料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测量6、10 MV X射线入射方向距关节0.5、1.0、2.0 cm处剂量,出射方向距关节3.0、5.0、7.0 cm处剂量及距关节头部5.0、10.0 cm的剂量曲线.结果 6、10 MV X射线入射方向距关节0.5、1.0、2.0 cm处剂量偏差在0%~5%之间,随能量增加背散射效应更加显著.射线出射方向距关节3.0、5.0、7.0 cm处剂量偏差为21.6%~30.8%,射野和深度相同时随能量增加剂量偏差减少,同一能量和深度下剂量偏差随射野增加而减少.透射剂量曲线显示关节头部对剂量衰减作用极为显著.结论 在进行盆腔放疗时尽量避免射野穿过关节,或者至少降低穿越关节的射野权重.
作者:任江平;张松方;朱其宝;郭建新;查元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过程中头部和颈部摆位误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中晚期鼻咽癌(T2~4N1~3M0期)患者19例,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将等中心点置于鼻咽腔附近.由三维激光灯在面罩上定出左、中、右原始十字标志点,并贴上直径约为0.3 mm的铅珠作为显像标记,然后CT扫描.将CT图像通过网络传至Peacock逆向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然后实施治疗.治疗1~6周每周在CT模拟机进行重复扫描,扫描及固定和摆位方法都与进行计划CT时相同.将每周验证体位重复性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通过读图软件进行比较,并利用双独立样本t检验头、颈部摆位误差.结果 左右、上下、头脚方向上颈部摆位误差分别为(2.44±2.24)、(2.05±1.42)、(1.83±1.53) mm,头部摆位误差分别为(1.05±0.87)、(1.23±1.05)、(1.17±1.55) mm;颈部和头部的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5.28、-3.42,P=0.000、0.000、0.001).左右、上下、头脚方向上颈部系统误差分别是头部的2.33、1.67、1.56倍,颈部随机误差分别是头部的2.57、1.34、0.99倍.结论 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过程中采用头颈肩热塑面罩固定情况下,颈部的摆位误差大于头部.
作者:林承光;林刘文;刘秉梯;刘小毛;李国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胸腹部肿瘤由于受患者自身解剖特点(体重、腹式呼吸、皮下脂肪厚度和皮肤牵拉等因素)影响,放疗过程中摆位重复性较差[1].本研究对176例胸腹部肿瘤患者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宁;姜德福;韩东梅;赵红福;程光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头颈部鳞癌(squamous cell cancer of the head and neck,SCCHN)每年全球新发生病例约50万,其中2/3为Ⅲ、Ⅳ期.目前国内尚缺少全国范围SCCHN发病率资料,据天津市1981-2002年统计,男、女发病率分别为8.17/10万和4.6/10万,占所有癌症比例的5.1%和2.7%.局部晚期病变通常指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分期Ⅲ~ⅣB期病变,包括了多种T、N期组合,既有预后较好的T1~2N1期也有预后差的T4N2~3期.传统上手术联合常规分割放疗是局部晚期病变主要治疗手段,治愈率约在30%~70%,对于不可手术病变单纯放疗的疗效则更差[1-3].
作者:吴润叶;高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约占所有涎腺来源的恶性肿瘤的10%,占头颈部所有恶性肿瘤的1%[1].大涎腺是腺样囊性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口腔和鼻腔,老年人多见,≥65岁患者占41.2%,男: 女为1: 1.3[2].组织学上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可分为3个亚型:管状型、筛状型、实性巢型,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管状型预后较好,而实性巢型预后差,筛状型预后介于二者之间.因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低,临床上无法进行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文在复习近年发表的文献基础上,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曹才能;罗京伟;徐国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对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放化疗与术后放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首程治疗行胸段食管鳞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有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患者304例,其中术后放疗组140例,术后放化疗组164例.术后放疗剂量50 Gy,化疗方案为顺铂加紫杉醇,21 d为1个周期,平均2.35个周期/例.结果 术后放化疗组和术后放疗组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2.8%(χ2=6.90,P=0.009)、62.5%和52.8%(χ2=4.75,P=0.029);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总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8%和7.1%(χ2=5.21,P=0.022)、18.3%和27.9%(χ2=3.94,P=0.047)、27.4%和39.3%(χ2=4.80,P=0.028);早期不良反应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分别为96.3%和32.1%(χ2=140.31,P=0.000)、37.2%和26.4%(χ2=4.01,P=0.045)、23.2%和5.0%(χ2=19.77,P=0.000);晚期不良反应分别为6.1%和5.0%(χ2=0.17,P=0.678).结论 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放化疗能提高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降低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和总复发转移率,早期不良反应重于单纯术后放疗,但患者能耐受治疗.
作者:陈俊强;潘建基;李建成;刘健;朱坤寿;陈明强;王捷忠;钱飞宇;郑雄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镜下浸润转移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对其影响,为食管鳞癌临床靶体积(CTV)边界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每个标本的收缩比计算食管组织体内每厘米长度对应的固定后长度并取材,观察64例标本肿瘤外纵向每厘米范围浸润转移情况.结果 浸润转移阳性率随着距肿瘤边缘距离增加而降低,近端和远端3 cm组出现浸润转移概率分别为4.8%和6.9%,4 cm组分别为3.6%和3.6%.肿瘤长度>5 cm、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T3期病例浸润转移发生率高(79.3%:45.7%、77.4%:45.5%、76.0%:51.2%、70.5%:40.0%,χ2=7.52、6.86、3.91、5.36,P=0.006、0.009、0.042、0.021).分化程度、肿瘤长度是影响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主要因素(χ2=0.19、4.82,P=0.020、0.017).结论 食管鳞癌精确放疗若要包括95%的浸润转移病灶CTV应在大体肿瘤体积(GTV)基础上纵向上放3 cm、下放4 cm,若要包括90%的浸润转移病灶则需在GTV基础上上、下均外放3 cm.同时要综合考虑病理特征对靶区范围的影响.
作者:臧茹琨;宋轶鹏;马金波;杜元娜;王阳;胡立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晚期食管癌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搜集2006-2009年本科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209例,同期放化疗105例,单纯放疗104例.三维适形放疗117例,调强放疗92例,处方剂量中位数均为60 Gy.用氟尿嘧啶、顺铂、亚叶酸钙方案第1、5周同期给予化疗.观察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总随访率为99.0%,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99、44例,其中同期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的分别为45、14和54、30例.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1%、69.2%、66.2%和81.0%、64.0%、54.9%(χ2=2.31,P=0.128),总生存率分别为84.4%、52.9%、45.6%与75.2%、50.7%、37.0%(χ2=1.57,P=0.210);亚组分析显示同期放化疗高于单纯放疗的有大体肿瘤长度>7 cm和N0期的局部控制率(χ2=5.11和7.66,P=0.024和0.006)及N0期的生存率(χ2=5.07,P=0.024).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发生率分别为81.9%和49.0%(χ2=36.45,P=0.000)、14.3%和1.9%(χ2=10.54,P=0.006)、24.8%和2.9%(χ2=22.95,P=0.000);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分别为63.8%和7.7%(χ2=71.52,P=0.000);≥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8.6%和38.5%(χ2=2.17,P=0.14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2%和7.7%(χ2=2.93,P=0.087).结论 食管癌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显著提高,但N0期患者可能是明显获益人群,不良反应只有血液学和胃肠道反应明显不同,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澜;王军;韩春;张靖;李晓宁;高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分析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因素,对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能从术后辅助放化疗中受益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04年在本院接受胃癌根治术(R0切除且>D1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分期为T3~4N0~1M0、TxN2~3M0期的297例患者,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76.1%患者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随访率为92.3%.全部患者5年总生存(OS)、无瘤生存(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57.9%、52.2%、70.6%、71.7%.多因素分析确定Borrmann分型、淋巴结检出总数、阳性淋巴结数和术后病理分期为4个主要影响因素(因其中任一种因素同时对3个生存率都有影响,χ2=3.94~16.34,P<0.05),并以此4个因素组合成预后良好组(0个因素)、预后较好组(1个因素)、预后较差组(2个因素)、预后不良组(3~4个因素).上述4个预后分组的OS,DFS,LRFS,DMFS率分别为85.7%、61.0%、58.6%、38.6%(χ2=31.20,P<0.01),85.2%、61.3%、48.1%、31.8%(χ2=31.88,P<0.01),94.4%、77.8%、64.4%、57.2%(χ2=18.36,P<0.01),87.9%、75.0%、74.2%、55.5%(χ2=19.30,P<0.01).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R0切除且>D1淋巴结清扫术并接受术后化疗患者长期生存仍较差,具有≥2个预后不良因素患者生存率低、复发率高,可对此类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鑫;金晶;李晔雄;王淑莲;王维虎;刘跃平;宋永文;刘新帆;余子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勾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并分析其空间走向,初步探讨各种左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技术对LAD的影响.方法 对29例平均年龄54.71岁乳腺癌治疗后复查女性行CTA并勾画LAD,同时在T7~ T8、T8~ T9、T9~ T10胸椎间隙水平,乳头、乳腺下缘水平测量LAD至胸壁(前后向)、左内乳动脉(水平向)、室间沟(斜向)距离,分析其空间走向.取2例左侧乳腺切除术后患者(LAD起始部位分别在T3、T4胸椎间隙水平)和1例左侧保乳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切线野、内乳野放疗技术照射并分析LAD受照情况.结果 29例患者LAD起始部位于第3肋间隙(40%)或第4肋间隙水平(60%),长度为(7.49±0.58) cm.T7~ T8、T8~ T9、T9~ T10水平LAD至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2.99±1.11)、(1.26±0.65)、(0.68±0.39) cm,至水平方向距离分别为(2.27±0.84)、(2.81±0.65)、(3.37±1.21) cm,至斜方向距离分别为(0.47±0.25)、(0.38±0.21)、(0.42±0.19) cm;乳头、乳腺下缘水平LAD至前后方向距离分别为(2.94±1.06)、(0.79±0.46) cm,至水平方向距离分别为(2.45±0.89)、(3.32±1.22) cm,至斜方向距离分别为(0.56±0.30)、(0.57±0.24) cm.结论 勾画LAD可以将室间沟作为主要参考点,切线野照射技术可能对LAD的剂量影响较高.
作者:赵胜光;金冶宁;许福熙;张毅斌;沈坤炜;许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1994-2009年间本中心收治的PBL患者31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Ⅰ E、Ⅱ E、ⅣE期分别为22、4、5例.全组单纯手术1例、单纯放疗1例、单纯化疗2例、术后化疗4例、放化疗23例,放疗剂量中位数字为50 Gy.结果 随访时间中位数45.2个月.随访率为83.9%.随访满10年者9例.全组治疗后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0%.非联合放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为50%、进展或复发为2/8、复发时间中位数为6.8个月,联合放化疗组相应为65%、13%、39.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χ2=5.32,P=0.021)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评分0~1分(χ2=5.48,P=0.019)为生存预后因素,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分(χ2=7.81,P=0.005)及ECOG PS评分0~1分(χ2=18.70,P=0.000)为无进展生存预后因素.结论 PBL患者预后良好,放化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放疗剂量≥40 Gy较安全可行.年轻及一般状况较好患者预后更好.
作者:温戈;王汉渝;张玉晶;蔡玲;杨勇;夏云飞;管迅行;刘孟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例影像学上各个解剖部位受侵概率,为临床靶区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987-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222例Ⅰ E、Ⅱ 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以影像学为标准,明确邻近受侵器官和结构数目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222例患者中64%患者原发肿瘤累及至少一个或多个邻近器官或结构.将鼻腔周围结构依据受侵概率高低分为高危受侵区域(≥40%):筛窦(60%)和上颌窦(55%);中危受侵区域(5%~40%):鼻咽(39%)、鼻背皮肤(22%)、口咽(12%)、眼眶(10%)和硬腭(10%);低危受侵区域(≤5%):蝶窦(3%)、额窦(3%)、软腭(3%)和颅底(1%).全组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6%(36例).33例Ⅱ E期患者因有影像检查可明确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其中常见受侵区域为颌下或颏下(57%)和上颈部淋巴结(57%).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占全部颈淋巴结转移病例(33例)的54%;肿瘤侵犯双侧鼻腔,55%的病例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8例超腔Ⅰ期病例未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颈部淋巴结失败率仅为1%.Ⅰ E期同时合并韦氏环如鼻咽(23例)和口咽(7例)受侵病例,未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未出现颈部淋巴结失败病例.结论 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时应将周围高危解剖结构纳入临床靶区范围,并依据个体侵犯特点考虑中危区域及低危区域的纳入;对颈部淋巴结处理,Ⅰ E期不行颈部预防照射,Ⅱ E期推荐行双侧全颈部照射.
作者:刘清峰;李晔雄;吴润叶;王朝阳;王维虎;亓姝楠;金晶;王淑莲;刘跃平;宋永文;刘新帆;余子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设计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是一种抗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它可特异阻断EGF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同时引起EGFR内吞与降解,并诱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伤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1-2].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EGFR分子靶向药物协同放疗和(或)化疗后明显提高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及铂类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3-4].
作者:张欣欣;王嘉陵;武文明;马林;冯林春;黄德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医生在PET-CT图像上对勾画肺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和临床靶体积(CTV)的影响.方法 选取10例2008-2009年间PET-CT定位的肺癌患者,由本科胸组4位主任医生和副主任医生各自独立确定其GTV、CTV.比较每位患者GTV、CTV的平均值、大值/小值、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同时比较CTV外轮廓边界位置并计算其系统误差.结果 GTV、CTV大值与小值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66、1.65,变异系数分别为0.20、0.17,体积差异较大原因主要为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区域不同.CTV头脚方向与左右、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分别为0.48 cm与0.37、0.32 cm (F=0.40、0.60、0.15,P=0.755、0.618、0.928).结论 不同放疗科医生在肺癌患者PET-CT定位图像上定义靶区存在差异,GTV、CTV大值与小值比的平均值均在1.7以下,差异较大主要原因为位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区域.CTV头脚方向系统误差较左右和前后方向稍大但均<5 mm.
作者:梁军;李明辉;陈东福;吕纪马;欧广飞;惠周光;符贵山;章众;郑容;戴建荣;王绿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尽管四维CT(four-dimensional CT,4DCT)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放疗定位的主流技术,但目前很多放疗单位依旧采用3DCT进行放疗定位.本研究比较了基于3DCT与4DCT单个时相及融合图像勾画的NSCLC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与位置差异,力图更全面分析常规轴位3DCT扫描所包含的呼吸运动信息情况,以便基于3DCT进行NSCLC模拟定位制定治疗计划时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确定.
作者:李奉祥;李建彬;张英杰;徐敏;范廷勇;田世禹;邵倩;刘同海;尚东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 (CBCT)图像分析跟踪头颈部恶性肿瘤调强放疗分次治疗间和分次治疗内肿瘤中心误差情况,并以此误差探讨临床靶体积(CTV)外放边界大小.方法 51例头颈部肿瘤经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其中治疗前CBCT引导464次,治疗后CBCT 126次.根据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实现在线和离线分析得到位移偏差.按不同在线校正次数(15次、11~15次、5~10次)和3个方向偏差依照双模型参数计算CTV外扩边界大小.结果 464次摆位未校正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偏差分别为0.37、-0.43、0.47 mm,CTV外扩边界分别为6.41、6.15、7.10 mm;校正后偏差分别为0.08、-0.03、0.03 mm,CTV外扩边界分别为1.78、1.80、1.97 mm.在线校正次数>15次,11~15次,5~10次者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外扩分别为3.8、3.8、4.0 mm,4.0、4.0、5.0 mm,5.4、5.2、6.1 mm.结论 利用CBCT引导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调强放疗可确定确切的CTV外扩边界大小,保证肿瘤区域得到准确剂量和减小正常组织受量.
作者:刘均;陈宏;张国桥;陈飞;张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鼻咽癌中国1992、2008分期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0分期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评价它们在预测鼻咽癌放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5年间347例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分别用中国1992、2008和UICC2010分期标准进行T、N和临床分期.采用Kappa法分析3种分期标准间各期病例数分布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3种分期标准的5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结果 中国2008分期和UICC 2010分期标准之间的临床分期、T和N分期的病例构成比例的一致性均优于它们各自与1992分期之间的比较,Kappa值分别为0.700、0.881和0.722.3种分期标准下各临床分期的总生存曲线比较只发现Ⅲ与Ⅳ期间的不同,其中2008分期和UICC2010分期标准下Ⅲ与Ⅳ期间的不同(χ2=4.48,P=0.034和χ2=8.88,P=0.003),而1992分期则相似(χ2=0.40,P=0.526).3种分期标准的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各T1与T2和T2与T3及T3与T4期间的比较均相似(χ2=1.85、0.53、0.50,P=0.174、0.467、0.479和χ2=1.25、2.10、1.99,P=0.264、0.148、0.159及χ2=0.77、0.60、0.87,P=0.381、0.441、0.350).在3种分期标准的各期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中,1992分期标准的N0与N1、N1与N2、N2与N3间均相似(χ2=3.71、3.11、2.01,P=0.054、0.078、0.156),2008分期标准的N1与N2、N2与N3间不同(χ2=10.49、5.06,P=0.001、0.024);UICC 2010分期标准中仅N1与N2间不同(χ2=7.73,P=0.005).结论 中国2008分期和UICC2010分期标准对鼻咽癌放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相近,且均优于1992分期.
作者:王锋刚;陆雪官;宦坚;周丽娟;田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于枕骨斜坡等颅底骨质受侵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由于病灶与脑干等正常组织非常邻近,在放疗计划制定中常出现靶区满足与保护脑干等正常组织之间的两难选择.本研究尝试在放疗后程复查鼻咽MRI,根据肿瘤退缩情况缩小近脑干处靶区,制定第2阶段调强放疗计划,大程度的降低脑干受量.
作者:管西寅;周莉均;王佳舟;朱国培;高云生;吴永如;胡超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前言1994年美国首先开始临床应用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治疗恶性肿瘤[1],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率先开展了鼻咽癌IMRT技术,随后全国各大肿瘤放疗中心陆续开展了此项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近期报道的结果显示IMRT技术不仅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疗效,而且有改善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潜在作用[2-23].
作者: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