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肿瘤细胞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从原发灶脱离进入循环系统、逃避免疫监视以及在远处器官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转移灶.
作者:崔力方;郭晓静;付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是肿瘤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涉及到检测存在于不同组织、体液和细胞移植模型中的残留肿瘤细胞.其主要用于评价疾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疗效.
作者:郭美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可以说,乳腺癌外科治疗研究是癌瘤外科治疗研究的典范.经典的乳腺癌Halsted根治术为癌瘤根治术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诞生为癌瘤治疗的功能保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治疗模式使癌瘤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使癌瘤治疗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作者:左文述;王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世纪70年代,Fisher等首先提出了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基于这一理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1].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化疗、术前内分泌治疗等)应运而生.
作者:阚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140万妇女患乳腺癌,约有50万患者死于该病[1].近年来,我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
作者:耿翠芝;吴祥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可能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上,乳腺癌动物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张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人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加注意形体美和心理平衡方面的需求.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本院对12例17侧腋下副乳患者行腋下副乳局部麻醉,吸脂后小切口腋下副乳腺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新梅;赵国栋;李婷;王续磷;冯远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放射安全性.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s,TLD)检测在SLNB过程中患者乳房注射部位、胸腺、盆腔性腺及医务人员优势手食指、胸腺、盆腔性腺、眼晶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连续检测行乳腺单纯切除/保留乳房+SLNB的乳腺癌患者40例.结果 患者乳房注射部位的吸收剂量大(5.946±5.023)mSv,显著高于胸腺及盆腔的吸收剂量(均P=0.000).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器械护士各部位核素吸收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远低于我国卫生部确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依据该标准,术者每年完成约1000台SLNB手术在放射安全性方面是安全的.结论 核素法SLNB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防护.
作者:杨耿侠;王磊;张英民;张远;王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单纯应用扩大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的方法.方法 将背阔肌周围脂肪组织分为5个区,切取背阔肌及周围脂肪组织,不应用乳房假体,进行即时或延期乳房再造.结果 应用该方法再造乳房261例,其中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124例,保留皮肤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43例,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56例,延期再造38例;再造乳房均形态良好.术后16例出现乳头部分坏死;14例胸部皮肤表皮脱落,自行愈合;2例背部供区部分坏死;3例发生背部顽固性血肿,再次手术后愈合.结论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安全、有效,再造乳房形态良好,尤其适用于中、小乳房的乳房再造.
作者:亓发芝;陈君雪;狄根红;顾建英;施越冬;张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30位经巴德针(Bard magnum biopsy needIes)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临床分期ⅡA~ⅢC,均予以新辅助化疗(含紫杉醇类和/或蒽环类)2~5周期.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磁共振成像(MRI)、B超及临床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种方法所测出肿块的长径与短径分别与之相对比,评价MRI在评估肿块大小范围上的准确性及在判断肿块化疗后形态改变上的作用,并且评估MRI在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作用.结果 MRI检查测出的肿块长径与病理检查测出的长径的关联性高(r=0.840,P<0.05),B超检查与病理检查呈中度关联(r=0.635,P<0.05),临床检查与病理检查的关联性低(r=0.583,P<0.05);短径得出的结果与之类似.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块在MRI上呈现两种形态:20%为多发结节型及树枝型,80%为单发结节型.MRI在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判断上,敏感度为45.5%,特异度为50.0%,准确度为46.7%.根据后动态增强磁共振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结果,有5例患者改变了原订的手术方案.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能更好评估残留癌的范围及形态,帮助外科医师更好地进行术前评估,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和确定手术切缘,但其在判断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家彬;唐利立;胡慧娟;刘进康;毛杰;申郑堂;欧阳慧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腔镜在乳腺外科的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45例乳腺癌患者行腋窝脂肪抽吸后,采用腔镜施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并对3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和3例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行腔镜下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皮下乳房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历时50~180 min.除1例术后有切口内出血外,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腔镜在乳腺外科的应用具有传统手术无法达到的微创优势和美容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对传统手术方法的挑战.
作者:张海添;陆云飞;曾健;林坚;廖清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β1(ERβ1)对雌激素敏感性指状蛋白(Efp)基因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讨ERβ对Efp基因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脂质体法将ERβ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至乳腺癌MCF-7细胞中,再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Efp蛋白表达的变化.MTT比色试验观察ERβ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后MCF-7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 外源性ERβ1真核表达质粒组MCF-7细胞较未转染组MCF-7细胞Efp蛋白表达明显减弱.ERβ1基因转染后的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结论 ERβ1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Efp基因的表达,并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可能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莉;姜军;杨新华;范林军;张毅;陈显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乳腺癌是美国及西欧妇女常见的癌症.大约25%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有HER-2/neu基因的扩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第一个用于临床针对HER-2/neu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直接作用于HER-2/neu蛋白胞外区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作者:王姝姝;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Patkar等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6年第11期)中撰文介绍了循证指南和决策支持服务对可疑乳腺癌的三重鉴定的评估和讨论的有关内容,现摘录如下.
作者:柴凡;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的一个常见远期并发症,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不清,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我们通常认为手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放射治疗是导致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BCRL)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艳;赵彬;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多西紫杉醇加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是乳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等,严重肝功能损害报道较少.
作者:陈非;范林军;杨新华;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多见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而原发在乳腺的SRCC非常罕见.本文就本院1例表现为特殊炎性乳腺癌的乳腺原发性SRCC报道如下.
作者:胡薇;施俊义;盛湲;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脂肪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背、肩颈以及四肢近端.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较为少见,近年来文献报道不多.本科于2007年3月接诊1例患者,其乳腺脂肪瘤瘤体巨大,且为一侧多发,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大勇;尹大龙;刘连新;王凤军;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王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是美国癌症研究和资助的主要机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所属的27个研究所中历史为悠久的研究所.
作者:周艳;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大进展.外科医生更加注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持乳房的形态和心理康复.
作者:唐莉;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