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78-168
  • 国内刊号:1674-0807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妇产科学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2009年5期文献
  • 乳腺癌局限性转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局限性转移一词,源于英文oligometastases(也有称作oligo-recurrence),是指乳腺癌患者发生了区域淋巴结以外的组织器官的细小转移或复发.严格地说,是指局限于单一组织器官的单一转移灶,约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3%~4%.

    作者:秦允生;黄楚坚;马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黏附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与乳腺癌转移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涉及癌细胞高转移潜能表型的获得、癌细胞间黏附能力的降低、细胞骨架重构引起细胞的运动与迁移、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塑、癌细胞的跨内皮迁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等诸多因素.

    作者:李东梅;冯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009年ASCO年会有关乳腺癌靶向治疗的亮点

    转移性乳腺癌(MBC)的存活时间一般为2~3年,其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过去几十年里,尽管许多新药对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效果,但其总生存率却提高不明显.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一度致力于研发细胞毒或生物制剂以提高治疗比率,进而提高药效且降低毒性.

    作者:唐守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

    作者:邵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制作技术及其应用的探讨

    全乳腺大切片技术是将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及肿瘤标本按一定厚度、均匀地作整体片状切开、取材, 制作成大切片进行镜下检查, 便于更好地观察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病变组织演变过程, 以利于作出更准确地判断.

    作者:钟玲;贺光友;陈庆秋;范林军;姜军;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保乳手术在老年人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保乳手术的46例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乳腺部分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结果 46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标本石蜡病理切片显示各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随访9~ 68个月,2例局部复发,均无远处转移.结论 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老年人早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以及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丁锦辉;于冰;罗超英;王闽全;宋磊;孙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 建立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为乳腺癌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方法 在门诊患者和正常体检的妇女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35~60岁乳腺癌病例284例,以1暶成组配对原则在相应年龄段内选取非乳腺癌妇女673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数据时,首先将数据按绝经前后分层;以是否为乳腺癌患者为结果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分别通过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 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绝经前、后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别.结果 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无乳腺组织活检史、很少参加运动等.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4.314+1.333 服用避孕药+1.167 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0.613有不良事件+0.0.716有乳腺组织活检史404有不良情绪+0.754劳动强度大-0.839经常运动)]}.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65.83,P=0.000),并且其预测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4.2%,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8.4% .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 exp[-(1.211+2.269 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1.617文化程度高-0.635情绪调节能力强)]}.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16.32, P=0.000),并且其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8.9%,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5.2% .结论 绝经前、后妇女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不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效的乳腺癌预测模型还需要整合更多的临床和生物学指标.

    作者:夏建红;王颀;张安秦;李文萍;许娟;陈中扬;杨剑敏;翁秀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科于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了3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年龄65~74岁,中位年龄68岁,复发转移后初治的19例患者为一线治疗组,既往接受其他化疗的14例患者为二线治疗组,两组均接受紫杉醇单药治疗80mg/m2,第1、8、15天应用,28d为1个周期.应用紫杉醇前常规采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抗过敏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 检验比较组间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 可评价疗效病例33例,总有效率为3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1例(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2例(36%),稳定(stabledisease,SD)9例(27%)、进展(progresingdisease,PD)11例(33%).一线治疗组CR1例,PR7例;二线治疗组CR0例,PR5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26 ).中位化疗周期为6个,临床受益(CR+PR+SD)22例(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是16.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神经肌肉毒性,毒性反应分级为栺Ⅰ~Ⅱ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老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是肯定的,耐受性良好,极少引起严重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对于一般情况差的老年患者仍然有效.

    作者:赵晓辉;郝春芳;佟仲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及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评价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3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病灶(以健侧为对照)及腋窝淋巴结18F-FDG 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合病理结果,对乳腺病灶恶性组、良性组及对照组三组间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均数行方差分析,对诊断乳腺病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不同诊断分析方法行χ2检验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 三组SUVmax均数比较显示恶性组18F-FDG摄取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良性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99).1例为大汗腺导管内癌,系原位癌,对18F-FDG摄取不明显,PET/CT图像上未见明显结节影,目测显示0级,SUVmax1.5.该例病灶微小,小于PET/CT 5~8mm的分辨率,造成其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均漏诊 .18F-FDG PET/CT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100.0%、97.9%;半定量分析以SUVmax2.0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佳,分别为93.2%、100.0%、93.6%.二种分析诊断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在诊断乳腺癌方面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定性分析0.85和半定量分析0.64.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5.9%、96.1%、90.1%,半定量分析(以文献SUVmax1.8为标准)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45.8%、97.0%、89.3%.二种分析诊断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准确性及约登指数为高于半定量分析,半定量分析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于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比较, kappa值分别为定性分析0.57和半定量分析0.50.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时,以SUVmax2.0为临界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定性分析诊断优于半定量分析.

    作者:朱湘;徐文贵;马文超;戴东;朱磊;宋秀宇;朱研佳;王健;门晓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乳管内窥镜在诊治非肿瘤性乳头溢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乳管内窥镜及介入治疗法诊治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3月~2008年3月乳管镜诊断为乳腺腺病患者7426例,年龄25~74岁,平均36.8岁,全部为女性.根据镜下表现分组积乳症组(2466例)、闭塞性乳管炎组(2026例)及导管扩张症组(2934例),三组均给予介入治疗, 3~4周为一疗程.随访3~36个月.结果 7426例患者中,总治愈率为62.59%(4648/7426), 总有效率为93.33%(6931/7426).积乳症组有效率达96.15%,治愈率达72.91%; 闭塞性乳管炎组有效率达90.57%,治愈率达53.95%;导管扩张症组有效率达92.88%,治愈率达59.88%.并发症乳管皲裂25例,细菌感染13例,血肿3例,未发现医源性感染.结论 乳管内窥镜对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具有特异性诊断作用.乳管内窥镜介入治疗直接有效.

    作者:刘盈祎;续哲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分析

    目的 探索乳腺癌与健康人群的血清蛋白质谱差异,寻找能够帮助鉴别诊断乳腺癌的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 收集117例乳腺癌患者和56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随机分为训练组(74例乳腺癌和36例健康人)与测试组(43例乳腺癌和20例健康对照).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 MS)技术检测所有血清标本的蛋白质谱.用Biomarker Wizard统计软件比较训练组乳腺癌与健康对照间的蛋白质谱差异,再用Biomarker Pattern软件筛选出一组差异蛋白构建决策分类树模型以鉴别乳腺癌病例和健康人群,后用测试组对分类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乳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蛋白质谱存在14个差异显著的蛋白峰,以质荷比分别为3958、4288、4974、5902、8518、8930、9282和11360的8个差异蛋白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鉴别乳腺癌与健康对照的敏感性为82.43% (61/74),特异性为83.33% (30/36) ,准确性为82.73%(91/110),用测试组进行验证的敏感性为86.05% (37/43),特异性为65.00% (13/20), 准确性为79.37%(50/63).结论 乳腺癌与健康人群的血清蛋白质谱存在差异,SELDI-TOF MS技术筛选出的血清差异蛋白有助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梁燕;姜军;柴凡;王秀丽;高春芳;钟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BP1和C-er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BP1与C-erbB-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乳腺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BP1、C-erbB-2基因的表达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运用χ2检验对各组间差别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BP1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40/62)和0.05%(3/6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阳性表达率在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为(47.3%)(18/38),在ER阴性乳腺癌组织中为91.7%(22/24),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阳性表达率在Ⅰ期乳腺癌中为36.3%(4/11),在Ⅱ期乳腺癌中为64.3%(27/42),在Ⅲ期乳腺癌中为100%(9/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率为46.8%(29/62),C-erbB-2与BP1共阳性者23例,共阴性者16例.结论 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胖组织,BP1表达与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有关,与C-erbB2有共表达性.

    作者:李孟圈;李靖若;李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 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 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 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结果 (1) I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 P=0.023); (2) 53.7%(44/82例)的I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 I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Spearman's秩相关, rs=0.516,P<0.001),并且I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肿瘤细胞的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 I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 P=0.008),且I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 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 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作者: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郭晓静;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通量筛选法鉴定选择性肿瘤干细胞抑制因子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 (CSCs)促使肿瘤的生长和复发.CSCs对目前多种化、放疗治疗耐受.这表明虽然许多抗肿瘤的治疗能够杀死大量肿瘤细胞,但终仍会失败,原因在于这些治疗不能根除引起肿瘤再生的CSCs.

    作者:唐振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美国ASCO年会拾贝:一种新型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OSU-HDAC42对HER-2阳性乳腺癌有抗肿瘤作用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是一类新的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过乙酰化热休克蛋白90(HSP90),从而下调HER-2表达.OSU-HDAC42是一种新型的口服类以生物利用性丁酸苯酯为基础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

    作者:唐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加强质量意识丰富品牌内涵——2009年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学习研讨会纪要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重新颁发了<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管理随即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第一本电子版医学杂志创刊虽已5年,但该系列杂志大多还处于新创办阶段.

    作者:沈敏;鲁玉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