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对含紫杉类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分析159例HER-2阳性的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采用χ2检验比较蒽环类为主化疗方案(蒽环组)和紫杉类为主化疗方案(紫杉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化疗有效率的差异.结果 蒽环组和紫杉组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4%和25.6%,紫杉组明显高于蒽环组(χ2=9.658,P=0.002);化疗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0,P=0.458).结论 HER-2阳性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选择含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可取得更好的病理完全缓解率.
作者:李志华;谢春伟;龚宇;雷秋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保留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26例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常规保留ICBN,若患者出现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黏连、固定或ICBN受肿瘤黏连、侵犯则不保留ICBN.126例中,成功保留ICBN 93例(保留ICBN组),未能保留者33 例(未保留ICBN组).术后随访1~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侧胸壁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情况(卡方检验)和淋巴结切除情况(t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率100%.保留ICB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5±12) min,未保留ICBN组为( 115±11)min.保留ICBN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是(19±3)枚,未保留ICBN组是(17±2)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比较术后1、3、12个月两组患者ICBN支配区感觉异常情况显示,保留ICBN组的ICBN支配区感觉异常情况明显低于未保留ICBN组(P<0.050).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ICBN明显降低了术后患侧胸壁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合理的解剖途径不会延长太多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胸壁和腋窝的复发风险.
作者:王雷;彭泉;赵成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7例正常乳腺组织、4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8例乳腺纤维腺瘤、24例纤维腺病)及4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Cx43和E-cad表达进行检测.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及Kappa检验.结果 Cx43和E-cad在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明显降低,与TNM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在浸润性导管癌中Cx43和E-cad蛋白表达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66,P=0.003).结论 Cx43和E-cad的表达下降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Cx43和E-cad有利于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转移情况.
作者:高一菁;陈战;李锐;谢晓梅;涂永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符合NCCN指南绝经标准和正常月经状态的两组乳腺癌患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3项性激素的水平,为判断60岁以下、未接受卵巢去势但已停经的妇女是否达到绝经状态提供依据,以便合理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方法 前瞻性研究本院用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的204例年龄≥60岁或双侧卵巢切除后的患者(绝经组),以及128例处于正常月经状态患者(未绝经组)的性激素检测结果.采用核密度图描述3种激素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的分布特点,用百分位数表分别描述这两组患者的3项性激素数据.两组间3项性激素水平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绝经组中,E2高值为53.63 pg/ml,FSH和LH的低值分别为9.68 mU/ml和1.18 mU/ml.核密度图显示3项性激素水平都呈偏态分布,它们在绝经和未绝经患者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绝经和未绝经患者3项性激素的分布都有重叠,尤以LH为著.结论 LH不宜用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状态.对符合2011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绝经标准专家共识的患者,当西门子吖啶酯化学发光法检测E2<50 pg/ml、FSH>10 mU/ml时,可初步判定其为绝经状态,并可考虑应用AIs,但应追踪性激素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误判的患者.
作者:孙冰;孟祥颖;宋三泰;单彬;吴世凯;江泽飞;王涛;张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新疆肿瘤医院和新疆奎屯农七师医院收治的83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及9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 (≥65岁) 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两组临床数据(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P53、手术方式、是否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比较采用χ2检验;肿瘤直径、肿瘤分期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C-erbB-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PR、P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别,青年组5年的DFS低于老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并且预后差,而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作者:张继运;刘雨雄;沙新海;于明涛;马斌林;耿忠利;孙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AS160(Thr642)水平上调与常用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8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AS160 (Thr642)、ER、PR、P53以及HER-2的表达水平,采用卡方检验(线性趋势性检验)比较分析p-AS160 (Thr642)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ER、PR、P53以及HER-2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p-AS160 (Thr642)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的相关性.结果 p-AS160 (Thr642)与HER-2、肿瘤大小呈显著正相关(χ2=7.245,P=0.007;r=0.273,P=0.013),而与患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29,P=0.040).结论 p-AS160分子可能是乳腺癌的一个有价值的标志物与治疗靶分子.
作者:姜小华;李君;孙建文;任孔华;单阁;特尼格尔;崔北年;代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 使用SPSS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各种临床风险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为17~83岁(中位年龄41岁),良性40例,交界性24例,恶性2例.局部复发15例,其中12例复发发生于区段切除术.在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组织学等级的叶状肿瘤患者之间,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为保护因素(RR=0.151),扩大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者的复发风险较区段切除术者下降至66/1000和53/1000;组织学等级为危险因素(RR=5.803),恶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分别为良性肿瘤者的12.26倍和4.37倍.结论 恶性程度高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影响预后.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应选择切除范围扩大的手术方式,尤其是对恶性程度高的患者.
作者:张明迪;郑新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β2微球蛋白(β2-MG)、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水平,以探讨外周血β2-MG、CEA、CA153、CA125在乳腺癌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方法 对140例乳腺癌患者及14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外周血β2-MG,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CEA、CA153、CA125的水平,数据统计用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β2-MG和CEA的检测值分别为1.8 (1.5~2.2) mg/L和1.7(1.2~2.4)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5(1.3~1.8)mg/L,1.2(0.9~1.9)ng/ml,P<0.05],且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P<0.05);以β2-MG检测为基础,联合检测未增加诊断的敏感性(P>0.05);以临床分期为参照指标,CA153在Ⅲ期患者的检测值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5).乳腺癌患者术后β2-MG、CEA、CA153检测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β2-MG为基础的联合诊断对乳腺癌诊断敏感性未见明显增加;血清CA153检测水平对乳腺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2-MG、CEA和CA153对乳腺癌术后随访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华彬;阿合提别克·塔布斯;陆旭;肖文政;韩靖云;李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自从1896年英国医师Beatson博士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治疗晚期乳腺癌首获成功、开启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大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ER、PR的发现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应用ER、PR筛选内分泌治疗优势人群,又把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推上了新的水平高度.但在这其中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ER、PR认识的深入探讨,而近20年来随着ER、PR检测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临床医师在应用ER、PR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关ER、PR检测存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不一致、阳性阈值界定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具体概括如下:(1)ER、PR检测存在高达20%的检测误差率,检测技术需要标准化;(2)ER、PR阳性的阈值标准需要更新;(3)ER、PR检测的适用人群需要明确.本文将结合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新近出版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AP)推荐的ER、PR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1],对乳腺癌ER、PR检测的诸多问题进行评述和探讨.
作者:吴世凯;宋三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近年来,肿瘤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调控,即不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仅与肿瘤细胞有关,而是肿瘤细胞与间质成分构成的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TAFs)是肿瘤间质的主要成分,参与肿瘤的结构支持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TAFs不仅仅是肿瘤结构的机械性支持,而且通过多种信号途径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笔者就TAFs的来源、功能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珊珊;姚和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逐渐成为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选择之一,但其应用的前提是绝经状态,若化疗后停经,但仍有卵巢功能的患者服用该药,会因抑制雌激素产生,进而反馈性引起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不但临床治疗无效,还可能促进卵巢排卵,导致妊娠,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1-2].因此绝经标准的界定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诸多卵巢功能的评价手段进行介绍,借以探寻化疗后绝经的有效指标,并对目前业界推荐的绝经界定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马焱;吴世凯;宋三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已经成为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但AIs应用的前提必须是绝经状态[1-3].美国国家肿瘤综合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推荐的要求对60岁以下的、没有切除双侧卵巢的妇女进行雌二醇(estradiol,E2)和卵泡刺激素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检测[4].有些AIs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还加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因此在2006年颁布性激素检测要求后,全国凡有乳腺癌专业的医院都闻风而动开展了这3项性激素的检测;没有条件开展的基层医院,常常就近送医学检测中心检测.
作者:宋三泰;陈建魁;单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988年,Teboul[1]首先应用导管镜观察乳管管腔病变.1991年,日本Okazaki等[2]成功研制FDS系统(fiberoptic ductoscopy),此后其就一直用于乳头溢液性疾病的诊断.乳管镜已经成为乳头溢液患者首选的辅助检查,但其对于无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价值,目前尚不确定.笔者对2009年07月至2011年07月在本院行纤维乳管镜检查的136例无乳头溢液乳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顾蓓;石国建;范春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血行转移主要转移至肺、骨、肝等部位,乳腺癌眼睑转移则属于罕见的血行转移.本院曾收治1例乳腺癌的眼睑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慧海;唐甜甜;李海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性激素三项指标包括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对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治疗措施之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作为初始治疗、辅助治疗均可显著降低乳癌复发率、远处转移,提高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因此,AIs已经成为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E2是生物活性强的雌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在女性怀孕期,雌激素主要由胎盘产生;睾丸和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雌激素.E2的女性主要功能是在黄体期调控子宫内膜功能.在未怀孕女性中,E2的分泌量呈周期性变化,在排卵前期达到峰值,根据E2的量可判断卵泡是否成熟.
作者:杜宇;陈建魁;左向华;陈祎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RNA分子,通常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等生命过程.据文献报道,有 15 种miRNAs位于人类乳腺癌相关断点区域[1].这表明,特定类型癌症中包括miRNAs在内的基因区域的缺失或获得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miRNAs的表达变化及其对靶基因的综合调控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特殊肿瘤表型的形成及预后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田焕;覃伟;刘鹏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自噬现象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细胞在营养成分缺失或低氧等应激状态下,将自身蛋白质和细胞器隔离后降解,循环再利用以维持生命的一种行为.判断自噬的唯一金标准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泡,表现为双层膜或多层膜包绕的泡状结构.自噬是近几年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自噬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归纳目前已知的分子机制.
作者:任雅丽;姜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