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78-168
  • 国内刊号:1674-0807
  • 影响因子:1.06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妇产科学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2012年5期文献
  •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可手术乳腺DCIS-Mi病例共174例,分析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不同分子病理特征,并通过χ2检验、Spearman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74例DCIS-Mi患者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9例(5.17%).DCIS-Mi病灶中,DCIS级别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62,P=0.000),激素受体状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92,P=0.01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相互调整后,DCIS高级别(OR=37.191,P=0.005)和肿瘤直径≥4.0 cm(OR=29.634,P=0.023)是DCIS-Mi病灶发生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在DCIS-Mi患者中,DCIS级别高和肿瘤直径≥4.0 cm者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对此类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张琴琴;唐军;邱超学;范平;黄毓珍;冯乐平;杨名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托瑞米芬治疗绝经前妇女周期性乳痛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托瑞米芬治疗绝经前妇女周期性乳痛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于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期间应用托瑞米芬治疗中、重度绝经前周期性乳痛症患者共106例.患者接受每日托瑞米芬40 mg治疗共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雌二醇(E2)、孕酮(P)、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乳腺、盆腔超声,每个周期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VAS评分较基线降低50%被认定为有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结果 106例患者完成了3个月经周期的托瑞米芬治疗,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变化不明显,血清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超声检查亦无明显改变.主要不良反应为:潮红多汗20.8%(22/106),阴道分泌物增加5.7%(6/106),轻度恶心2.8%(3/106).经过3个周期托瑞米芬治疗后,疼痛临床缓解率为73.6%(78/106),乳痛评分较治疗前平均降低59.7%.结论 应用托瑞米芬治疗绝经前妇女周期性中重度乳痛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周易冬;沈松杰;孙强;关竞红;茅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Efficacy of volume navigation in assessment of extent of breast cancer

    作者:Satoko Suzuki;Miki Mori;Rena Shigenaga;Kenya Suzuki;Katsutoshi Enokido;Terumasa Sawada;Masanori Hirose;Seigo Nakamura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基于3D-CT与4D-CT勾画保留乳房手术后全乳靶区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CT(3D-CT)与四维CT(4D-CT)勾画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全乳靶区(CTV)的差异性.方法 对13例保留乳房手术后患者于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并依据实时位置管理系统(RPM)同步采集的呼吸信号将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分为10个呼吸时相.将图像传入Eclipse计划系统,以4D-CT的吸气末(T0)时相为基准,其余9个时相的9套图像(T10、T20、30……T90)、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及3D-CT图像分别与之配准.同一勾画者分别于两个不同时间,在4D-CT的T0图像上勾画源于3D-CT、T0、呼气中(T20)、呼气末(T50)及MIP图像上的全乳靶区.之后,在4D-CT的T0图像上勾画源于3D-CT、4D-CT及MIP图像上的全乳靶区,并分别定义为CTV3D、CTV0、CTV10……CTV90和CTVMIP.后,将4D-CT的CTV0、CTV10、CTV20……CTV90融合得到融合靶区(internal clinical target volume,ICTV).比较4D-CT不同时相图勾画的全乳靶区后,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T0、T20、T50、MIP图像与3D-CT图像相比.比较同一勾画者的勾画差异性以及基于3D-CT与4D-CT勾画的全乳CTV体积、匹配指数(MI)和包含度(DI)的差异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Friedman、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无论基于3D-CT还是基于4D-CT,同一放射治疗医师勾画的靶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呼吸运动对4D-CT 10个时相的CTV体积大小无明显影响(P>0.050).CTV3D、CTV0、CTV20、CTV50、CTVMIP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708.11、721.29、725.04、723.89、728.69 cm3.CTV3D与CTV0、CTV20、CTV50、CTVMIP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CTV3D与CTV0、CTV20、CTV50的MI中位数分别为0.88、0.86和0.86,4D-CT不同时相CTV与CTV3D 的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2,P=0.794).CTV3D 对CTV0、CTV20、CTV50的DI中位数分别为0.94、0.93和0.92,CTV0、CTV20、CTV50对CTV3D 的DI中位数分别为0.95、0.95和0.94,CTV3D与4D-CT不同时相CTV的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0).ICTV体积的中位数为793.56 cm3,ICTV体积明显>CTV3D(Z=-3.180,P=0.001),CTV3D与ICTV的MI中位数为0.86.CTV3D对ICTV和ICTV对CTV3D的DI分别为0.91和0.9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0,P=0.001).ICTV体积明显>CTVMIP体积(Z=-3.180,P=0.001),两者之间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0,P=0.001),ICTV与CTVMIP的MI中位数为0.93.结论 在勾画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同一勾画者所勾画的全乳靶区不受CT扫描方式的影响.3D-CT扫描所采集的呼吸运动信息有限,呼吸运动对内靶区(ITV)的构建影响显著,基于4D-CT扫描图像构建ITV更合理.

    作者:王素贞;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徐敏;邵倩;范廷勇;刘同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收治的7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非哺乳期乳腺炎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56+CD16+)、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B因子)的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免疫指标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发病年龄、不同生育情况、不同乳房炎性结块面积及有无先天性乳头畸形者与正常对照组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0),而CD56+16+ NK细胞、IgM、C3、C4及B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生育高峰年龄组(25~34岁)和非生育高峰年龄组(21~24岁及35~44岁)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C3、B因子水平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生育高峰年龄组C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生育状况对CD3+T细胞水平的变化有影响(P<0.050);分娩后≤2年发病组CD4+T细胞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未生育组CD8+T细胞水平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娩后≤2年发病组和>2年发病组(P均<0.050);分娩后≤2年发病组和>2年发病组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C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分娩后>2年发病组B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炎性结块面积>27.00 cm2组CD3+T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均低于炎性结块面积≤27.00 cm2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0),CD56+CD16+ NK细胞、IgA、C4及B因子水平则高于后两组(P均<0.050),CD8+T细胞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C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炎性结块面积≤27.00 cm2组CD3+T细胞和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C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有先天性乳头畸形组C3、B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无先天性乳头畸形组CD3+T细胞和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0),C3、C4和B因子水平则高于后者(P均<0.050);有无先天性乳头畸形两组间各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其紊乱程度与发病年龄、生育状况及乳房炎性结块面积有关系.

    作者:夏亚茹;陈红风;叶媚娜;陈莉颖;鲍以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5-Aza-CdR诱导抑癌基因PTEN重新表达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增殖、凋亡及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MCF-7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5-Aza-CdR(1×10-6、2×10-6、5×10-6和1×10-5 mol/L)分别作用24 h、48 h 和72 h,分别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PTEN和VEGF-C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经不同浓度的5-Aza-CdR作用后,MCF-7细胞的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发生凋亡,细胞侵袭能力也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其作用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强(P<0.05).在5-Aza-CdR作用后,MCF-7细胞PTEN的表达逐渐增强,而VEGF-C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 5-Aza-CdR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发生凋亡、降低其体外侵袭能力,其可能是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抑癌基因PTEN重新表达并下调VEGF-C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姚春;任德发;郜朝霞;邵力伟;刘锦修;伍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术中放射治疗应用于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研究进展

    现代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electron beam radiotherapy, IOERT),即手术中切除恶性肿瘤之后使用单次剂量照射,是手术与放疗结合的方式之一,具有单次大剂量的特点.其早期干预、定位准确、靠近肿瘤的直接优势,能局限瘤床,减少术后放疗剂量,减少其对皮肤、皮下组织等的损伤,同时保护皮肤,改善手术的美容效果,减少治疗的并发症.目前已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

    作者:王雪霏;孙强;茅枫;沈松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肥胖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世界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确诊的癌症病例中有1/10 是女性乳腺癌,每年约有120万女性罹患乳腺癌,约50万人死于该病[1].资料显示,全世界有9.8%的男性和13.8%的女性被认为是肥胖者[2].肥胖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肥胖能增加乳腺癌风险[3],因而肥胖与乳腺癌的关系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从肥胖人群中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对肥胖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德;张国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淋巴结转移率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为常见也是目前治疗效果好的癌症之一.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 PLN)、激素受体状态等是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常用指标,其中以PLN为重要.然而,不断有研究证实,相对于PLN而言,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 LNR),即PLN与切检淋巴结总数(total lymph nodes dissected, TN)的比值,能更好地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本文就近年来LNR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翠翠;刘芳芳;李帅;付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早期乳腺癌治疗进展荟萃:2012年ASCO年会报道

    2012年6月1~5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本次会议报告了有关早期乳腺癌诊疗的很多重要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成果.本文按照乳腺癌基础研究、诊断及治疗等不同方面,对年会中早期乳腺癌诊疗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张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腺影像诊断:现状与进展

    随着乳腺癌的逐年高发,乳腺影像技术和诊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影像诊断的规范化,还是各种影像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治疗的评估、保留乳房手术病例术前筛选、术后随访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一些常规的影像技术也因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而克服了以往的局限.可以说现代乳腺癌治疗模式的改变得益于乳腺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的规范化和影像评估的日益准确,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影像技术和诊断的发展.

    作者:顾雅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腺多象限良性肿块麦默通微创旋切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广泛运用于乳房良性病变的活检和治疗,其优势在于微创、连续、快捷、安全、准确率高、无需缝合,易为患者接受[1].对多象限分布(即单侧乳房肿块分布象限≥2个)的乳腺良性肿块,采取传统开放手术存在切口较多、术后瘢痕明显、乳房外形改变、影响美观等不足,而采用麦默通系统切除,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本院从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完成乳腺多象限良性肿块麦默通微创旋切术81例,手术顺利,效果满意.

    作者:王西跃;邓丁梅;吴丽华;张蓉;高学忠;曹茵;吴清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创旋切术在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会在胸前留下永久的皮肤瘢痕,影响美观.随着真空辅助下微创旋切术的日渐成熟,该技术已应用于男性乳房发育症,但多用于范围较小的轻度患者,在中、重度患者中是否可行尚需进一步探讨.本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为23例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患者实施真空辅助下微创旋切术,将发育乳房完整切除,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徐红;卢振群;杜倩;何建超;赵恩;张潇珺;李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整形修复15例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形体美容效果是衡量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形体效果差,已成为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进一步开展的障碍[1].随着肿瘤整形外科的发展,保留乳房手术后乳房的整形修复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周围象限乳腺癌,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即刻整形修复的报道甚少.本院对15例中央区乳腺癌实施保留乳房手术并即刻行背阔肌皮瓣转位整形修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姚宇锋;唐金海;秦建伟;徐晓明;李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腺纤维瘤病三例

    乳腺纤维瘤病又称韧带样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0.2%或更少[1],具有局部浸润、易复发而无远处转移等特点.本文报道了在本院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李雪莲;刘鹏熙;陈亚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2年第4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介绍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肿瘤组织学和遗传学分类系列--<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第4版)[1]于2012年6月正式出版.相较2003年出版的<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第3版)[2],新版将乳腺肿瘤单独归为一本,不再与女性生殖道肿瘤合本,内容更为丰富.本文就新版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齐晓伟;姜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可接受化疗

    Sibylle Loibl等在2012年13卷9期在线发表题为的论著,就妊娠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效果进行了报道.

    作者:齐晓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高频彩色超声结合钼靶X线摄片精确定位切除乳腺隐匿性钙化灶

    乳腺癌已成为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1] .早期发现乳腺癌,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综合治疗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提高生存期.早期乳腺癌的表现之一就是乳腺隐匿性钙化.乳腺隐匿性钙化是乳腺隐匿性病变的一种,即常规钼靶X线检查显示乳腺内成簇钙化灶,而临床症状体征阴性的乳腺隐匿性病变[2].如何精确定位乳腺隐匿性钙化灶并判断其性质,对于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现将本科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3例乳腺隐匿性钙化患者的治疗及操作报道如下.

    作者:徐晓军;颜蕴文;张敬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