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引流治疗乳腺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乳甲外科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5例超声及临床检查诊断为急、慢性乳腺炎伴脓肿形成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炎症局限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炎性病灶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引流治疗。结果95例患者均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引流,超声均能清晰显示微创旋切病灶及脓液抽吸过程,术后置管引流约5~7 d,治愈率为97.9%(93/95)。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皮下淤血,平均7~14 d后缓慢自行吸收。术后3、6个月分别复查超声,均提示切除完全,愈合良好;2例合并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3、15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1%(2/95),再次行开放性手术后治愈。其中3例涉及2个以上象限的巨大脓肿经本方法治疗,术后置管引流7 d,均愈合良好,随访未见复发。95例患者的脓液标本均经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0.5%(67/95);切除标本病理结果均为乳腺炎性病变。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引流治疗急、慢性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炎伴脓肿形成的患者,其疗效均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清丰;胡金月;翟雪雁;吕晶;付倩;张兰;霍彦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beclin 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稳定感染三阴性乳腺癌BT549细胞后,于短程低氧条件下探讨beclin 1基因对上皮间质转化( EMT)的影响。方法用带有pLenO-GTP Vector及pLenO-GTP-beclin 1 Vector的慢病毒以感染复数( MOI)为20分别感染BT549细胞,即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未感染细胞作为空白对照。感染96 h后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估计感染效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 1基因是否在 BT549细胞中稳定表达;将各组细胞低氧培养12、24 h 后采用荧光定量 PCR、Western blot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EMT相关标志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低氧培养24 h后的各组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低氧时间对细胞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余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慢病毒感染BT549细胞96 h后,感染效率约为100%,实验组beclin 1蛋白高效稳定表达(F=107.200,P=0.000);低氧条件下,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12 h:F=122.451、P=0.000,F=29.651、P=0.001;24 h:F=108.783、P=0.000,F=41.232、P=0.000),而间皮标志物 N-cadherin、vimentin及 fibronectin表达水平下调(12 h:N-cadherin F=92.918、P=0.000、F=138.034、P=0.000,vimentin F=135.313、P=0.000、F=39.765、P=0.000,fibronectin F=144.275、P=0.000;24 h:N-cadherin F=76.064、P=0.000、F=40.614、P=0.000, vimentin F=206.576、P=0.000、F=46.658、P=0.000,fibronectin F=411.405、P=0.000);相对于低氧培养12 h,各组细胞低氧培养24 h后E-cadherin表达水平下调(空白对照组:t=4.266、P=0.013,t=11.235、P=0.000;实验对照组:t=10.463、P=0.000,t=4.092、P=0.009;实验组:t=28.208、P=0.000,t=7.262、P=0.001),而 N-cadherin(实验组除外)、vimentin和fibronectin表达水平上调(空白对照组:N-cadherin t=3.072、P=0.037、t=7.146、P=0.002, vimentin t=6.384、P=0.003、t=7.476、P=0.002,fibronectin t=8.389、P=0.001;实验对照组:N-cadherin t=2.805、P=0.049、t=5.352、P=0.006,vimentin t=12.701、P=0.000、t=5.923、P=0.004,fibronectin t=7.318、P=0.002;实验组:N-cadherin t=7.849、P=0.001、t=1.987、P=0.184,vimentin t=11.097、P=0.000、t=13.626、P=0.000,fibronectin t=11.003、P=0.000);beclin 1基因与低氧环境对 BT549细胞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有交互效应( E-cadherin: F=19.175、P=0.000,F=5.588、P=0.015;N-cadherin:F=8.238、P=0.006,F=5.934、P=0.016);低氧培养24 h后,实验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β-catenin、Snail蛋白水平下调(β-catenin: F=18.169, P=0.003;Snail: F=11.098, P=0.010),而p-GSK-3β的蛋白水平上调(F=36.096, P=0.000)。结论 beclin 1基因在短程低氧条件下抑制BT549细胞EMT,而随时间的增加低氧促进 EMT;beclin 1基因在短程低氧环境下抑制 EMT 的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郑临海;吴爱国;范旭龙;王梦川;邵国利;纪术峰;焦庆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521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者279例(负压引流组),接受传统双管引流者242例(传统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情况。计量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负压引流组发生皮下积液8例(占2.87%,8/279),传统双管组发生皮下积液19例(占7.85%,19/2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1,P=0.010)。负压引流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2例(占0.72%,2/279),传统双管组发生轻度皮瓣坏死6例(占2.48%,6/2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7,P=0.153)。传统双管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负压引流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 QR ):11(10) d比8(6) d,Z=-11.778,P=0.000]。负压引流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双管组,两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QR):9(7) d比11(10) d,Z=-15.751,P=0.000]。结论应用便携式负压引流系统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床位周转率,增加患者的收治量,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超乾;盛湲;毕建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冷冻联合DC-CIK( dendritic cell-cytokine-induced killer)免疫疗法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共计222个转移灶)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患者接受冷冻联合DC-CIK免疫疗法治疗(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29例患者接受冷冻联合化疗(冷冻联合化疗组),27例患者接受冷冻治疗(冷冻治疗组),29例患者接受化疗(化疗组)。在27例仅接受冷冻治疗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接受单次冷冻治疗,9例患者接受多次冷冻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总生存期以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时开始计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Friedman检验比较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各组患者总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中位生存期为83(69.5~113.0)个月,冷冻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48(30.0~64.0)个月,冷冻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3(30.5~53.0)个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7(18.0~41.0)个月,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 P=0.000);其中,冷冻联合免疫疗法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冷冻联合化疗组、冷冻治疗组和化疗组(χ2=27.58,P=0.000;χ2=27.76,P=0.000;χ2=74.21, P=0.000)。在冷冻治疗组中,多次冷冻组与单次冷冻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4(37.0~67.0)个月和35(28.0~48.5)个月,多次冷冻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单次冷冻组(χ2=6.25,P=0.012)。各组乳腺癌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冷冻联合免疫疗法能显著延长无法手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作者:周亮;姚飞;陈继冰;曾健滢;汪媛;李家亮;牛立志;徐克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 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9.528比10.403±3.052,t=3.724, 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 t=3.761,P=0.000;F=2.983, 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 F=1.937; P>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 P=0.030), 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 P=0.011)。结论 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进;李云涛;陈鑫;刘月平;耿翠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排名第一的肿瘤,全球每年接近100万新发病例,占所有女性肿瘤发病率的20%。同时,乳腺癌也是女性死亡率排名第一的肿瘤,全球每年死亡近37.5万人,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乳腺癌发病率是东南亚国家的5倍以上。饮食作为一种影响周期长、差别大的因素,可能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东亚国家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摄入量在20~50 mg,而西方国家少于1 mg[2]。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豆异黄酮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越来越重视。本文将从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合成、相关的临床试验、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及对结论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樊菁;李南林;易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HER-2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 HER-2过表达与晚期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和OS缩短显著相关[3]。 HER-2蛋白包括三个区域,即胞外区域(extracellular domain, ECD),跨膜区域与胞内酪氨酸激酶区域。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下,HER-2 ECD可从乳腺癌细胞表面裂解并游离到血液中[4]。
作者:邵喜英;蔡锦威;王晓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3年乳腺癌重要临床进展涵盖内分泌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其中为重要的进展包括:他莫昔芬( TAM)辅助治疗10年的疗效优于5年;紫杉醇每周方案的疗效与双周方案相似,但毒性较低;曲妥珠单克隆抗体emtansine ( 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新的标准二线治疗药物。本文对2013年涵盖上述内容的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治疗以及乳腺癌预防方面的重要进展作一回顾和展望。
作者:徐兵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转化医学是近年出现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医学界、医疗管理机构和社会媒体的关注。转化医学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如何促进其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发展?这必将是今后乳腺癌研究领域所关心的问题。
作者:杨后圃;王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由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癌症治疗研究中心( CCT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 AACR)和贝勒( Baylor)医学院共同主办的第36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 SABCS)于2013年12月10~14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顺利召开。约有七千多位专家、教授、临床专业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如以往地报告和探讨了一些常规治疗问题及病例,并且多位专家还报告了乳腺癌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笔者选择会议研讨中几个热点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作者:周永昌;鲁庆荣;叶润燊;刘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经《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研究、讨论后,本刊确定了2014年的选题:重点选题专题选题第1期乳腺癌基础与转化医学(2月1日出版);(1)国际大型临床研究解读;第2期乳腺良性疾病诊治(4月1日出版);(2)肿块活组织检查技术及过度医疗;第3期乳腺癌综合治疗(6月1日出版);(3)化疗不良反应及处理;第4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处理策略(8月1日出版);(4)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第5期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诊治(10月1日出版);(5)乳腺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第6期个体化治疗与肿瘤心理学(12月1日出版)。(6)乳腺腔镜手术关键技术。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肿瘤患者因反复的血管穿刺和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易致穿刺血管形成血栓和静脉炎[1],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VPA)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通过使用无损伤针穿刺植入皮下输液港即可建立输液通道,可进行输注药物、补液、营养支持、输血等治疗。 IVPA常见的植入方式有锁骨下静脉路径和颈内静脉路径,但因锁骨下路径易发生夹闭综合征( pinch-off syndrome)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多选择颈内静脉植入。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本院共完成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输液港安置术50例,患者化疗结束后均顺利拔出输液装置。笔者将临床应用情况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胡飞翔;蔡明;淳林;魏余贤;王小毅;任国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腋静脉为位于腋动脉前内侧的大静脉,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静脉穿刺、神经阻滞、动静脉造瘘时,腋静脉的解剖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腋静脉变异,较少见文献报道。笔者在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发现腋静脉3支变异1例,为积累腋静脉变异资料,避免腋静脉损伤,现报告如下。
作者:丛义滋;林骏;李晓惠;邹海东;朱世光;乔广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 MAME)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于2013年1月发现左侧乳腺肿块,无压痛,未做任何检查,近2月感觉左乳腺肿块逐渐增大,于2013年4月来本院就诊。体检:双侧乳腺对称,左侧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4 cm ×2 cm肿块,质稍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无“酒窝征”或“橘皮样”变,双侧乳头无溢液、内陷,双侧腋窝及左锁骨上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Siemens 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9L4探头,探头频率4.0~9.0 MHz):双侧乳腺组织回声不均匀,结构较紊乱,呈“豹纹状”改变。于左侧乳腺内上象限9~10点方位距乳头2.5 cm 处可见3.3 cm×1.6 cm的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云雾状的强回声,厚薄不均,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钙化点,探头施压形态未见改变,肿块后场回声稍增强。双侧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团块周边可见条状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图1),以动静脉频谱为主,呈高速高阻型,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约0.80。声触诊组织成像( virtual touch imaging, VTI)评分4分(图2),声触诊组织量化分析( virtual touch quantization, VTQ )中剪切波速度 Vs=8.0 m/s。超声提示:左侧乳腺内实性肿块,性质待查,建议超声造影或穿刺活组织检查。
作者:吕志红;韩鄂辉;柯建梅;黄娅娟;李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癌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女性的健康。在美国,每100位女性中约有12人会患乳腺癌[1]。在中国,乳腺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比例也高达7%~10%[2]。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自然聚焦在乳腺癌的治疗和疗效上。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公认的标准乳腺癌治疗模式,其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仍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1]。随着人们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手术不断进行改良,以期给患者带来高质量的术后生活。但不管选用何种术式,不少患者仍抱怨术后腋窝及上臂内侧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术中损伤或切断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与这一现象的发生有关,笔者复习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石畅;徐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危及女性生命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国乳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约3%,其中京、津、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1]。准确的临床分期尤其是腋窝转移淋巴结分级对评估患者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有腋窝淋巴结侵犯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相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下降40%[2]。以前临床上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主要依靠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致使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均接受了腋窝淋巴结清扫。自从20世纪90年代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首次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以来, SLNB逐渐改变了上述状况,使得SLNB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避免接受ALND,SLNB现已成为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ALND的主要依据[3]。近年来,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SLNB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即使不接受 ALND,其预后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4],这引起了学者对SLNB 阳性乳腺癌患者是否一定要行ALND问题的思考。笔者就近年来有关SLNB指导腋窝淋巴结切除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SLNB在未来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罗舟;徐涛;秦建伟;徐晓明;唐金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de Melo Gagliato等于2014年第8期《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Clinical impact of delaying initiation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的论著,阐述了乳腺癌术后化疗起始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齐晓伟(摘译);姜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14年第八届全国乳腺癌重庆论坛”将于2014年9月12~15日在重庆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主要展示国内外近年来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成果,尤其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新进展。为促进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广泛交流,大会组委会现面向全国征集乳腺癌方面的研究论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Ig,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乳腺病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一种载体形式与纸媒体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 DVD-ROM ),具有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内容量大等优点。每期包括导读本一册和光盘一张。导读本为A4开本,共64页,用高级哑粉纸精美印刷,具有传统纸版杂志的全部内容和功能,同时作为光盘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光盘中的内容。光盘除以电子资料的形式辑录导读本的全部内容外,还发表讲座、手术演示、现场录像等各种多媒体声像资料。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