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术后缺损区组织瓣移位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10年8月武警总医院收治的64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和多个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组织瓣移位技术,在乳腺区段切除术后缺损区用残余的乳腺腺体组织、脂肪组织及皮肤组成的组织瓣进行填充,并分析组织瓣移位术后并发症及乳房外观效果.结果 64例患者施行乳腺缺损区组织瓣移位术后均达到乳房外观协调.病灶切除范围>1个象限、<2个象限者22例和多个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范围≥2个象限、<3个象限者2例,行组织瓣移位术后乳房外观基本良好,与健侧乳房对称;乳腺区段切除范围≥2个象限、<3个象限者21例,行组织瓣移位术后乳房外观变化明显,与对侧比较,有局部缺损表现且不对称;切除范围≥3个象限者19例,患侧乳房整体比对侧小,明显不对称.术后仅1例发生乳腺脂肪部分坏死,经微创旋切术取除坏死组织后治愈.随访时间达4~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患侧乳房、乳头均无凹陷,患者均满意.结论 乳腺区段切除术后缺损区组织瓣移位术是可行的,避免了全乳切除且效果满意.
作者:徐红;胡颖恺;王雅靖;李海霞;薛丽华;王隽婕;赵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接受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或长春瑞滨方案治疗的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随机3期临床研究,纳入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TX)或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NX)治疗的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206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TX组和NX组.TX组患者在第1天静脉滴注多西他赛75 mg/m2+口服卡培他滨1 g/m2,每天2次,第1~14天,每3周重复治疗;NX组在第1、8天静脉滴注长春瑞滨25 mg/m2+口服卡培他滨1 g/m2,每天2次,第1~14天,每3周重复治疗.治疗6~8个周期后,有效者继续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共98例患者完成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QOL)及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包括TX组48例和NX组50例.采用t检验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T分期及N分期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TX组治疗前后QOL评分分别为55.08±4.64、52.58±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7,P<0.001);NX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53.22±4.95、50.94±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7,P<0.001).TX组及NX组治疗前后FACT-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94±17.54比93.13±16.65,t=1.826,P=0.074;94.28±14.60比91.40±12.96,t=1.956,P=0.056).TX组及NX组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OL量表:2.50±4.18比2.42±3.83,t=0.099,P=0.921;FACT-B量表:2.40±10.45比2.88±10.41,t=-0.230,P=0.819).QOL量表评分显示:在食欲下降、疲乏、精神状态减退、睡眠受影响方面,TX组和N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3%(28/48)比36.00%(18/50),χ2=4.904,P=0.027;54.17%(26/48)比34.00%(17/50),χ2=4.045,P=0.044;33.33%(16/48)和16.00%(8/50)χ2=3.979,P=0.046;31.25%(15/48)比14.00%(7/50),χ2=4.186,P=0.041].FACT-B量表评分显示:TX组和NX组恶心者分别占52.08%(28/48))和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7,P=0.002);表现疼痛症状的患者分别占29.17%(14/48)和40.00%(2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9,P=0.260).根据治疗后疗效评估,有效组共78例,无效组20例,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OL量表:2.32±4.05比3.00±3.74,t=-0.679,P=0.499;FACT-B量表:1.90±10.84比5.55±7.90,t=-1.411,P=0.161).有效组中,发生手足综合征和未发生手足综合征患者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OL量表:1.50±4.37比2.53±3.98,t=-0.907,P=0.367;FACT-B量表:0.25±7.52比2.32±11.56,t=-0.679,P=0.499).无效组20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手足综合征.结论 TX和NX方案化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不大,化疗疗效及手足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
作者:杨雅岚;李青;张频;袁芃;马飞;蔡锐刚;罗扬;樊英;陈闪闪;李俏;徐兵河;王佳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后的预后差异.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214例,其中,行新辅助化疗114例,行辅助化疗100例.患者中位随访78.0个月(52.0~89.0个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辅助化疗组患者的DFS为65.8个月(40.6~91.9个月),新辅助化疗组为62.1个月(35.2~89.1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476);辅助化疗组患者的OS为70.5个月(45.1~96.0个月),新辅助化疗组为67.3个月(43.9~91.1个月),2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208).在新辅助化疗组的114例患者中,达到pCR的人数为21例(18.4%),未达到pCR的人数为93例(81.6%).pCR组与非pCR组的年龄、淋巴结阳性数目、手术方式、T分期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0.137、0.037;Z=0.528、0.468,P均>0.050).pCR组患者的DFS为69.4个月(50.4~88.3个月),高于非pCR组的54.7个月(21.6~87.8个月)(χ2=3.915,P=0.048);pCR组患者的中位OS为69.4个月(53.1~95.7个月),也高于非pCR组的63.8个月(37.7~89.9个月)(χ2=4.632,P=0.031).结论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新辅助化疗的预后可能与辅助化疗相似,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预后比未达到pCR患者好.
作者:王姝姝;胡保全;齐晓伟;梁越洋;张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2010—2013年的3468例初诊时发生器官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1001例)和非肝转移组(2467例),通过 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比较2组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选取其中随访资料齐全的肝转移患者93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转移组的OS,采用Log-rank法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乳腺癌肝转移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肝转移组与非肝转移组比较,以下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年龄(χ2=25.543,P<0.001)、人种(χ2=8.516,P=0.014)、组织学分级(χ2=55.474,P<0.001)、病理类型(χ2=18.182,P<0.001)、原发侧(χ2=4.851,P=0.028)、ER(χ2=96.440,P<0.001)、PR(χ2=105.707,P<0.001)及HER-2表达(χ2=148.941,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诊断年龄(OR=0.718,95%CI:0.605~0.851,P<0.001)、组织学分级(OR=1.156,95%CI:1.007~1.326,P=0.039)、ER(OR=0.712,95%CI:0.574~0.885,P=0.002)、PR(OR=0.681,95%CI:0.557~0.834,P<0.001)及HER-2(OR=2.167,95%CI:1.835~2.558,P<0.001)分别为影响肝转移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930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1年OS率为64.9%,3年OS率为34.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诊断年龄(χ2=53.968,P<0.001)、人种(χ2=9.677,P=0.008)、组织学分级(χ2=6.826,P=0.033)、T分期(χ2=10.467,P=0.016)、N分期(χ2=18.057,P<0.001)、原发灶手术(χ2=19.719,P<0.001)、原发灶放射治疗(χ2=11.873,P=0.003)、其他器官转移(χ2=12.262,P<0.001)、ER(χ2=28.045,P<0.001)、PR(χ2=40.418,P<0.001)及HER-2表达(χ2=23.844,P<0.001)与患者OS有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HR=1.544,95%CI:1.353~1.762,P<0.001)、组织学分级(HR=1.249,95%CI:1.038~1.503,P=0.018)、T分期(HR=1.103,95%CI:1.004~1.211,P=0.042)、原发灶手术情况(HR=0.565,95%CI:0.457~0.700,P<0.001)、ER(HR=0.749,95%CI:0.586~0.958,P=0.022)、PR(HR=0.586,95%CI:0.453~0.759,P<0.001)及HER-2表达(HR=0.517,95%CI:0.418~0.640,P<0.001)是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乳腺癌肝转移的发生风险可能与肿瘤组织的恶性程度有关.发生肝转移患者整体预后较差,诊断年龄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T分期较低、ER阳性、PR阳性及HER-2阳性的患者远期预后较好,对原发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俊男;徐拯;林健;熊睿;李曦洲;吴燕梅;盛湲;李恒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腋弓与前哨淋巴结位置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由陆军医科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同一个治疗小组成功进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手术的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探讨了腋弓存在的情况,并应用 χ2检验分析了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式、前哨淋巴结显影方法以及腋弓的存在对前哨淋巴结相对位置的影响.结果 在386例患者中,65例(16.8%)患者存在腋弓,321例(83.2%)患者不存在腋弓.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前哨淋巴结显影方法对前哨淋巴结的相对位置没有影响(χ2=0.385、0.011、0.370、0.011、0.002,P=0.535、0.918、0.543、0.918、0.966).但是,在不存在腋弓的321例患者中,94.1%(302/321)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胸背血管与胸壁之间的疏松的脂肪层内,即常规前哨淋巴结位置,另外5.9%(19/321)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腋弓周围致密的脂肪层内,也就是背阔肌与腋静脉相交处,即非常规前哨淋巴结位置;而存在腋弓的65例患者中,69.2%(45/65)患者前哨淋巴位于常规位置,另外30.8%(20/65)患者前哨淋巴结位于非常规位置;有腋弓者前哨淋巴结位于非常规位置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腋弓者(χ2=36.765、P<0.001).另外,在存在腋弓的65例患者中,有59例(90.8%)患者术前CT影像图片均显示有腋弓;而不存在腋弓的321例患者,其术前CT均未发现腋弓影像.在本研究中,术前CT诊断腋弓的正确率为98.4%(380/386),敏感度为90.7%(59/65),特异度为100%(321/321).结论 腋弓的存在对于前哨淋巴结的相对位置有影响.存在腋弓者其前哨淋巴结更有可能位于腋弓周围致密的脂肪层内,也就是背阔肌与腋静脉相交处.
作者:刘皓希;杜俊泽;李世超;范林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二代测序技术推动了乳腺癌精准医疗的发展.在乳腺癌基因组学方面,二代测序技术可以识别乳腺癌驱动基因,发现新的易感基因及突变类型,有助于乳腺癌发病风险评估和管理.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方面,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和分析乳腺癌相关治疗靶点及信号通路,指导靶向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实现精准用药.二代测序结合液体活组织检查技术,在乳腺癌动态监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总结了二代测序技术在乳腺癌精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探究乳腺癌的本质,终实现精准医疗.
作者:于鑫淼;金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晚期乳腺癌不可治愈,而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靶点抗血管生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体现出有效的抗肿瘤作用.笔者针对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乳腺癌中单药及联合化疗的应用疗效进行概述.
作者:朱安婕;袁芃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常规日间手术存在患者就医手续繁琐、工作计划性不强、医疗文书重复书写、术前告知耗时长、术后病情观察信息不畅和术后管理缺乏等问题.日间手术引入互联网+技术后,可以极大减少大量重复性计算机录入工作,患者能快速了解和掌握就医程序和路径,实现乳腺日间手术前一站式服务,使临床效率和效益大化.它能增强术前医患互动,使术前谈话更高效,并能科学进行患者的术后管理.互联网+技术用于乳腺日间手术,方便了患者,改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增加了患者对疾病诊疗的参与度;建立了新型的医患关系,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互联网+乳腺日间手术是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实现了数字化医疗与网络的跨界融合,使医疗活动更加精准、便捷和高效,推动了现代医疗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姜军;谭璇妮;陈显春;张毅;唐鹏;王明浩;刘军兰;李燕;鲍杨秋;李欣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Granulomatous mastitis can be a disturbing disease. More patients have been affected in recent years. Clinician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tiology and course of disease before they can formulate a useful treat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and the local experie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sease.
作者:Louis Wing-Cheong Chow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t carcinoma with neuroendocrine features,BCN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2012 版《WHO 乳腺肿瘤分类》[1]对 BCNF 的命名、定义及组织学分类作出了一定的修改,使得 BCNF 在组织学上更加多样,导致其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需要通过其神经内分泌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才能明确诊断;并且,在乳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时,对其进行诊断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分析 1 例经乳腺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 BCNF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回顾来探讨 BC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玺皓;蔡健;华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肥胖指脂肪组织在体内异常或过度的蓄积.它影响着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和预后.脂肪组织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其中脂联素在肥胖相关的乳腺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或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肥胖相关的乳腺癌的关系受患者月经状态、乳腺癌家族史、体质指数等因素的影响.脂联素对乳腺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阻止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参与肿瘤细胞的血管化、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性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脂联素在肥胖相关的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有可能为乳腺癌的预防或治疗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作者:尹庚申;郭明明;余之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前,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手术是重要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乳房的外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于部分以往推荐接受全乳切除的乳腺癌患者,特别是保留乳房相对禁忌的患者,可以通过极限肿瘤整形技术,保留部分乳腺组织,并大化的保留乳房外形.笔者通过介绍极限肿瘤整形技术,对其常见整形方式的选择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在保留乳房手术切缘及肿瘤整形美容效果之间寻求佳平衡点,在不影响乳腺癌常规外科治疗的基础上,修复乳房缺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司婧;吴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2018年 5 月 22 日,ASCO在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题为《Selection of optim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ASC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cused update》的文章,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对早期乳腺癌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指导意见,具体如下.
作者:马丹丹;周丹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