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多种MRI成像技术和改良增强扫描方案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9例胰腺癌患者进行MRI检查,平扫序列分别为T1WI 2D快速小角度单次激发(FLASH)、T1WI3D屏气容积内插法(VIBE)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和T2WI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脂肪抑制MR胰胆管成像(MRCP);增强扫描方法为3D FLASH冠状位与T1WI3D VIBE横断位交替扫描方式,即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采用冠状位扫描,胰腺期和延迟期采用横断位扫描;后采用T1WI 2D FLASH完成整个上腹部扫描.冠状位原始图像经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分别获得胰腺周围主要动脉和门静脉影像,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胰腺及周围组织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结果 (1)在3D VIBE平扫中,45例肿瘤为低信号,4例为等信号;在2D FLASH序列中,46例肿瘤为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脂肪抑制TSET2WI 3例肿瘤为等信号,其余46例均为等和略高信号,并与周围胰腺实质均无明显分界.(2)胰腺期增强扫描,除1例肿瘤为等信号外,其余均呈相对低信号,39例肿瘤周围呈环形强化,其中24例肿瘤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结节样和内部分隔样强化.6例延迟强化呈等和略高信号.动脉期肿瘤均未见明显强化.(3)37例手术探查的患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误诊7条血管,包括3例肠系膜上动脉和4例肠系膜上静脉,其余血管均判断正确.结论 应用2D和3D MRI结合技术1次检查即可同时了解胰腺肿瘤、胰胆管和血管等多系统的情况,对胰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手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冬青;曾蒙苏;靳大勇;楼文辉;纪元;饶圣祥;陈财忠;李纫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脏器移植后发生的与原发病无关的恶性肿瘤称之为新发肿瘤.目前,新发肿瘤已成为影响肝移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移植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成为我国目前肝移植领域内关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我院近12年间肝移植术后诊断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的资料,以探讨肝移植后新发肿瘤的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
作者:朱志军;李林;张雅敏;郑虹;蒋文涛;张建军;高伟;淮明生;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放化疗对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03例行根治术治疗的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40 Gy/4~5周.57例患者放疗的同时给予5-氟尿嘧啶或希罗达化疗2个周期,休息4~6周后手术.59例患者行保肛手术,44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术前放疗和放化疗后总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为9.7%.共有27例患者降期,降期率为26.2%.83例治疗前评价难以保肛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40例成功完成了保肛术,转化率为48.2%,全组保肛率为57.3%.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3%和59.5%.单因素分析表明,放化疗后病理反应及术后分期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期仅与术后分期有关.结论 术前放疗或放化疗有利于提高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采用保肛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相似.
作者:曹卫国;赵任;奚文崎;马韬;黎皓;徐昊平;车锦凤;金冶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后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治疗(TAI)后辅以中药和生物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癌灶影像资料和生存率等,比较各种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8%、28.7%和18.8%.其中术前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41.4%和36.9%,术后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40.4%和37.5%;TACE+RFA组的近期有效率为93.4%,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5%和36.8%;TACE组的近期有效率为83.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3%、21.7%和8.4%;TAI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27.5%,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6%和0.TACE+RFA组和TACE组间肝功能Child降级、瘤内与瘤周血流信号消失和甲胎蛋白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CE+RFA组、TACE组与TAI组肝功能Child降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前后TACE效果佳,手术前与手术后行TACE疗效相近;TACE+RFA疗效优于TACE;TAI疗效较差.
作者:刘亚民;秦皓;王崇宝;房小红;马清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临床已证实,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无任何治疗意义,而且可引起许多并发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我们采用两种示踪方法,在术前对55例乳腺癌患者行SLNB,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建国;仲雷;李传乐;郭宝良;杨学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脱氧葡萄糖(FDG)PET/CT和PE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5例,行PET/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PET/CT与PET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5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313组,其中65组为转移淋巴结.PET确定转移真阳性淋巴结53组,真阴性淋巴结217组.PET/CT确定转移真阳性淋巴结61组,真阴性淋巴结229组.PET诊断转移假阴性淋巴结12组,其中8组被PET/CT校正,包括1组颈深淋巴结,4组食管旁淋巴结,1组胃左动脉干淋巴结,1组左贲门旁淋巴结,1组胃小弯淋巴结;PET诊断转移假阳性淋巴结31组,其中12组被PET/CT校正,3组缘于食管癌原发灶不均匀摄取,2组缘于颈部组织生理性摄取,7组缘于胃肠道生理性摄取或良性病变.PE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1.54%、87.50%和86.26%,PET/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5%、91.24%和92.65%,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PET(P<0.05).结论 与PET相比,FDG 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作者:袁双虎;于金明;于甬华;付政;郭洪波;刘同海;杨新华;杨国仁;李文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国产伊立替康(CPT-11)+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 6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国产CPT-11+5-Fu+LV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化疗,对照组采用国产CPT-11+5-Fu+LV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8.1%和15.2%,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3.1%和48.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34和0.708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3.8和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2);在恶心呕吐、黏膜炎、腹痛、腹泻、胆碱能综合征、血液学毒性方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P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CPT-11+5-Fu+LV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联合沙利度胺能否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评价.
作者:张弘纲;李进;秦叔逵;张燕军;宋恕平;储大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原发性乳腺癌诊断和淋巴结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为乳腺癌的27例女性患者,手术前分别行乳腺钼靶X线和18F-FDG PET/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共切除32个病灶,23例患者接受了腋淋巴结廓清术,并行病理学诊断.结果 32个病灶中,25个为乳腺癌病灶,7个为良性病变.18F-FDG PET/CT诊断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71.4%.T1期病灶8个,PET/CT诊断阳性6个;T2期病灶14个,PET/CT诊断阳性12个;T3期病灶2个,PET/CT均诊断阳性.对区域淋巴结转移,PET/CT诊断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84.6%,诊断准确度为73.9%.结论 对于怀疑多中心乳癌、病期较晚、需要全面评价区域淋巴结状态或疑有远处转移的患者,PET/CT具有优势,对乳腺癌的分期有重要帮助,但尚不适宜于作为乳腺癌的常规检查.
作者:赵婷婷;李继光;李亚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h-R3与放疗联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共7个治疗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放组和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纯根治性放射治疗,总剂量70~76 Gy,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h-R3治疗,剂量为100 mg/次,静脉滴注,每周给药1次.结果 共137例患者入组,其中单放组67例,联合治疗组70例.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第5周和第17周时的肿瘤完全缓解(CR)率,在全分析集(ITT集)分别为65.63%、87.50%和90.63%,在符合方案集(PP集)分别为67.21%、90.16%和93.44%,均显著高于单放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7周时,在ITT集和PP集的有效率均为100.00%,均显著高于单放组(90.91%和92.31%).治疗前后两组间Karnofsk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患者体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单放组.与h-R3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4.28%)、血压下降(2.86%)、恶心(1.43%)、头晕(2.86%)、皮疹(1.43%).h-R3对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并且未增加放疗的副作用.结论 h-R3联合放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鼻咽鳞癌患者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对治疗晚期鼻咽癌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晓东;易俊林;高黎;徐国镇;金晶;杨伟志;卢泰祥;吴少雄;吴仁端;胡伟汉;谢伟长;韩非;高远红;高剑铭;潘建基;陈传本;朗锦义;李涛;董昱;付玉彬;樊林;李柏森;黎静;王晓怀;陈炳旭;高献书;张萍;吴湘玮;胡炳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syndecan-1在胃癌癌变各阶段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5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9例肠化生、61例中重度异型增生、55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57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病理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syndecan-1在胃黏膜癌变各阶段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组、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syndeca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98.00%、100.00%、91.80%、45.45%和24.56%.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肠化生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生组与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与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分化胃癌组syndecan-1阳性表达率为24.62%,明显低于中、高分化胃癌组(42.55%).结论 黏附分子syndecan-1表达下调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并可能进一步促进胃癌转移.
作者:席银雪;宋鑫;陈洁;陈惠新;彭挺生;林汉良;陈旻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细胞抑制素(ES)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和5~6个周期后的系列血清标本12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VEGF和ES水平;同时采用该方法检测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水平.结果 (1)化疗前,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中位水平为496.6pg/ml,是健康对照组的4.7倍(P<0.001);ES中位水平为95.5 ng/ml,比健康对照组低18.3%(P=0.183);VCAM-1中位水平为1077.1 ng/ml,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化疗前VEGF与血清VCAM-1水平、疾病分期和转移部位相关(P<0.05).(2)化疗1个周期后,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中位水平为524.8 pg/ml,较化疗前增高(P=0.047);ES中位水平为110.5 ng/ml,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VCAM-1中位水平为975.6 ng/ml,与化疗前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7).(3)化疗5~6个周期后,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中位水平为306.5pg/ml,较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0.009和0.005);ES中位水平为113.3 ng/ml,比化疗前明显增高(P=0.042),但与化疗1个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与疗效相关.病情稳定或缓解的27例乳腺癌患者,VEGF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13例病情进展者无VEGF下降;VCAM-1水平也出现了与VEGF类似的治疗相关反应;而ES水平与疗效无关(P>0.05),提示化疗对ES水平影响可能较小.结论 乳腺癌全身化疗明显影响血清VEGF水平,VEGF下降可能是疾病得到控制的一个指标;随着治疗后病情的稳定或缓解,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向着抗血管生成活性状态发展的趋势.
作者:唐金海;赵建华;龚建平;秦建伟;潘立群;许芝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5年间,我国城乡妇女乳腺癌年龄调整发病率、死亡率及绝对患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1].乳腺发育来自于内胚层,而癌胚抗原(CEA)作为一种上皮源性细胞肿瘤标志物,与胚胎期内胚层发育密切相关.我们检测了68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EA mRNA-CEA蛋白系统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其在乳腺癌诊治方面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涛;陈大方;顾琳慧;陆远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特异性环氧合酶抑制剂(SCI)罗非昔布和塞来昔布与抗癌药联用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0.1 μmol/L罗非昔布、50 μmol/L塞来昔布与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鬼臼乙叉甙(VP-16)单用、联用48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抑制率,中效原理和金正均法评价SCI与常用抗癌药联用的效果.结果 0.1 μmol/L罗非昔布和50 μmol/L塞来昔布单用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2.63%±1.26%和50.67%±2.35%.1、10、100μg/ml抗癌药单用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率,5-Fu分别为39.75%±3.14%、49.96%±2.08%和87.93%±3.66%;DDP分别为48.28%±2.08%、59.46%±1.69%和88.23%±4.81%;VP-16分别为29.23%±3.27%、49.34%±3.75%和79.24%±2.44%.罗非昔布和塞来昔布与不同浓度抗癌药联用抑制率均高于单用,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罗非昔布和塞来昔布与抗癌药联用后起协同作用,SCI可作为抗癌药的化疗增敏剂.
作者:朱风尚;陈锡美;王毅军;张霞;冯久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及其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3例HBV相关HCC癌及癌旁组织、2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16INK4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肝组织内HBsAg、HBcAg、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HBV DNA含量;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HBV x基因变异.结果 癌组织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47.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7.3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36.00%)与癌组织、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癌旁组织和慢性乙型肝炎,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者HBx蛋白表达中位数分别为3.000和0.250,明显高于非甲基化者(0.500和0.000),但在癌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与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无关.HBsAg、HBcAg、组织HBV DNA含量和x基因突变均与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无关.结论 在癌前病变中,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HBx蛋白高表达有关,HBx蛋白可能通过诱导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而使该抑癌基因失活,在HBV相关HCC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荣;李百周;凌玉琴;张慧萍;李华;刘晔;胡锡琪;朱虹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人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Hoechst 33258染色和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yclinD1和pRb的蛋白表达.结果 鱼藤素对Daudi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而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抑制作用不明显.鱼藤素可以诱导Daudi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染色可见典型凋亡小体.Annexin V/PI双标法显示,鱼藤素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20、40、80 nmol/L鱼藤素作用24h时,凋亡率分别为15.46%±0.62%、18.48%±2.98%和31.42%±1.43%.鱼藤素作用Daudi细胞后,主要使细胞周期聚积于G0/G1期,G0/G1期细胞比例随鱼藤素剂量增大而逐渐增高,40nmol/L鱼藤素作用24 h达56.56%;相反,S期细胞比例随鱼藤素剂量增大而逐渐降低,对G2/M期细胞作用不明显.鱼藤素使cyclin D1及pRb蛋白表达降低,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鱼藤素抑制Daudi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下调cyclin D1和pRb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刘红利;陈燕;崔国惠;吴秋玲;陈卫华;何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并评价CA50-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试剂盒.方法 基于TRFIA技术,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制备CA50-TRFIA试剂盒,并进行自制试剂盒的指标评价.检测415份健康人血清,确定CA50-TRFIA试剂盒检测血清CA50的正常值范围.结果 CA50-TRFIA试剂盒的线性测量范围为5~300 U/ml,灵敏性为0.2 U/ml,稳定性为4℃10个月,均优于CA50-放射免疫分析(RIA)试剂盒.与癌胚抗原(CEA)、CA12-5、CA15-3及甲胎蛋白(AFP)均无交叉反应发生,与CA19-9的交叉反应值为0.7 U/ml.批内变异系数(CV)均低于10%,批间CV低于15%,符合国家生物制品检定规程的规定.自制CA50-TRFIA试剂盒与CA50-RIA试剂盒的血清CA50检测结果显著相关(r=0.901).结论CA50-TRFIA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杭建峰;吴英松;徐伟文;余伟鸿;黄颖;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新辅助全身治疗(neoadjuvant systemic treatment,NST)也称术前全身治疗.以全身治疗为原发性乳腺癌的首治方法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不可切除或切除困难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和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的手术切除问题,首先采用化疗(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变为可手术切除,术后再巩固化疗或加以放疗,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均有提高,新辅助化疗便成为LABC和IBC的一种规范疗法.这一显著成绩激发了人们对新辅助化疗深入研究的兴趣.
作者:张斌;张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晚期实体肿瘤的化疗尚不规范.一方面,肿瘤的发生和转归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人类对肿瘤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个体化治疗在临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临床为了追求近期疗效的提高和远期生存的延长,持续过度化疗的现象普遍存在.
作者:徐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