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66
  • 国内刊号:11-2152/R
  • 影响因子:1.90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7
  • 全年订价:4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 肿瘤学
中华肿瘤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探讨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放化疗后达CR者35例(25.5%),其中近期CR 31例(22.6%),PR 67例(48.9%),SD 6例(4.3%),PD 29例(21.2%),总有效率为74.5%.4年总生存率为70.8%,4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2.7%.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PS评分≥2分、累及淋巴结外病变数≥2个与预后关系密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通过放化疗综合治疗,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的NHL如何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于慧;洪小南;李进;彭丽萍;叶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

    肾嫌色细胞癌临床少见,我院1998年至2005年间发现5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群;杨勇;洪宝发;白炎;王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激光消融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93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激光消融治疗肝癌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行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激光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生存率、癌栓的变化、癌栓支门静脉血流的变化及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腹水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93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激光消融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2.8%、53.0%和34.1%.其中11例癌栓部分阻塞者的癌栓截面积在6个月时明显缩小;82例术前癌栓支门静脉完全无血流信号的患者,行激光治疗后第1天均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1个月后67例、3个月后57例、6个月后40例、1年后27例、2年后4例患者癌栓部位门静脉支再次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38例激光消融(LA)治疗后生存1年的患者中,14例癌栓萎缩,直至消失;14例癌栓萎缩,门静脉呈蜂窝状改变;10例癌栓不缩小甚至继续生长,门静脉增宽.接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腹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激光消融治疗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是一种疗效可靠、技术安全的新方法 .

    作者:陆正华;沈锋;袁国新;施乐华;宗明;杨家和;郭佳;吴孟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放疗靶区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区域淋巴结放疗靶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术前同期行PET-CT和CT检查.经盲法阅片后,由肿瘤放射治疗医师结合影像诊断结果 分别在PET-CT和CT图像上勾画靶区,并与病理诊断结果 进行对照.结果 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0%、54.2%、54.8%、38.9%和70.3%,PET-CT分别为88.0%、85.4%、86.3%、75.9%和93.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PET-CT对诊断肺门区域淋巴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F-FDG PET参与靶区勾画后,46.5%的患者淋巴结靶区改变,其靶区完全包含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率为75.9%,与单纯CT(48.3%)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能更准确地估计NSCLC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从而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

    作者:刘兰平;于金明;郭洪波;付政;韩安勤;杨国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108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加用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Barrett's食管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Barrett's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92例,其中术后单纯放疗者76例,术后放疗后加用化疗者16例;姑息性手术治疗者16例,其中有4例患者于术中死亡,另12例患者在术后均采用放疗+化疗.放疗采用60钴或6MV-X线,体外常规分割照射,靶区放射治疗总剂量为55~70 Gy;化疗采用FAM或CMF方案4~6个疗程.结果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本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51.9%和22.2%,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单纯放疗者5年生存率为15.8%,术后放疗加化疗者为75.0%;有肿瘤外侵者5年生存率为9.1%,无肿瘤外侵者为33.3%;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4.3%,无淋巴结转移者为33.3%;姑息性手术治疗术后加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0.Log rank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Barrett's食管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及时加用放、化疗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措施的应用.

    作者:韩俊庆;刘奇;梁荣祥;曲风声;颜廷秀;孙迎红;李学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后入路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肾盂癌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肾盂癌的手术方法 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18例肾孟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行肾输尿管全切加膀胱输尿管口袖套状切除.手术应用Olympus腹腔镜(30°或0°),气管插管全麻.切口位于腋中线与髂嵴上缘2 cm相交处,长10 mm.以自制水囊(充水250~300 ml)撑开腹膜后间隙,然后取出水囊,注入CO2气体,建立气腹,插入腹腔镜进行操作.术中电凝止血,不做膀胱冲洗.18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肾盂移行细胞癌Ⅱ~Ⅲ级,病理分期为T1N0M0~T2N0M0.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0~190 min,平均160 min.住院时间7~10 d,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无切口肿瘤种植.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肾盂癌具有创伤小,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邱志磊;吴长利;赵耀瑞;刘春雨;徐勇;孙光;韩瑞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分析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NFICCs)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g rank统计分析.结果 4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患者中,无功能胰岛细胞癌(NFICC)28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BNFICTs)15例.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乏力及腹部肿块多见.术前B超及CT均能确定胰腺肿块.肿瘤位于胰头部21例,胰尾部10例,胰体部6例,体尾部5例,多发性1例.全组总的手术切除率为90.7%,根治切除率为69.8%,姑息手术20.9%.NFICC患者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8.6%和60.7%.NFICC患者的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29.0%.女性、30岁以下、根治性手术以及肿瘤直径<10 cm的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手术方法 是惟一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7).结论 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手术切除率较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

    作者:梁寒;王晓娜;王宝贵;潘源;丁学伟;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放化疗联合与单独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生存期影响的比较

    目的 探讨放化疗联合与单独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的影响,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7例晚期和术后转移复发的食管鳞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75 mg/m2静脉点滴,d1;DDP 75 mg/m2静脉点滴,d1;21 d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将获得CR、PR和SD的患者非随机的分成可测量病灶的放射治疗组(A组)和继续化疗或观察组(B组).结果 入组的4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 1例,PR 19例,SD 24例,PD 3例,总有效率(CR+PR)为42.6%(95% CI为0.28~0.58).A组21例行放疗,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B组23例行化疗或未再治疗,其中位TTP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4).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脱发和骨髓抑制,无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和化疗相关死亡.放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骨髓抑制和乏力,但无中途停止和放疗相关死亡.结论 紫杉醇联合DDP化疗后再放疗较单独化疗可延长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深入探讨.

    作者:张晓东;沈琳;李洁;李燕;李健;张小田;金懋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膜联蛋白Ⅰ在多种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分析多种癌组织中膜联蛋白(annexin)Ⅰ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变化规律与不同器官的相同和不同组织学类型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的628例癌组织芯片中,食管鳞癌208例,其他14种器官的相同或不同组织学类型癌组织420例.以相应正常组织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annexin Ⅰ的表达情况.结果 annexin Ⅰ在多器官(食管、肺、喉、宫颈)的鳞癌表达下降,分化差者表达更低;在多种腺癌(胃和结直肠腺癌、胰腺导管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上调,分化差者表达更高.结论 annexin Ⅰ在多种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与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明显相关.annexin Ⅰ在多种癌的发生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薛丽燕;滕梁红;邹霜梅;任立群;郑闪;罗巍;毕蕊;吕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6层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评价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与病理学特征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16层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评价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33例周围型NSCLC患者行首过时间动态CT检查,记录首过时间强化峰值(PH),采用CD34免疫组化(S-P法),测定微血管密度(MVD),评价首过时间PH值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33例患者首过时间PH值及MVD不同N分期(N0与N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过时间PH值与MVD呈正相关(r=0.793,P=0.000).首过时间PH值判断NSCLC有无淋巴结转移(N0与N1-2)的佳界值点为12 HU,利用该界值点判断N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75.0%、84.8%、91.7%和66.7%.结论 肺部首过时间动态增强CT有在活体替代MVD评价周围性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学特征的能力,首过时间PH值可能成为常规CT对NSCLC分期的有效补充.

    作者:孙昌进;杨志刚;周翔平;周清华;孙江涛;张尚福;李婕;于金明;张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抑癌基因PRD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RDM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45例肺癌患者中,鳞状细胞癌20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PRDM1蛋白的表达情况;激光微切割技术捕捉冰冻肺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抽提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PRDM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技术研究冰冻肺癌组织中PRDM1蛋白表达.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表明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RD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0.0%(18/20)、13.3%(2/15)和0(0/10),统计学分析显示,PRDM1蛋白主要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表达(P<0.01).(2)激光微切割技术联合RT-PCR证实,PRDM1基因特异表达于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未发现其基因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鳞状细胞肺癌患者中,PRDM1基因的DNA结合区表达缺陷.Western blot在鳞状细胞肺癌组织中检测出约70 000的异常PRDM1蛋白.结论 PRDM1在鳞状细胞肺癌中优势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新的肿瘤标志;鳞状细胞肺癌中PRDM1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均存在异常,失去了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可能成为新的研究治疗靶点.

    作者:刘艳艳;杨树军;马杰;王黎;刘元华;陈赛娟;沈志祥;赵维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Notch信号在人类乳腺癌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Notch1和JA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Notch信号在人类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2例乳腺癌组织及2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Notch1和JAG1的表达,对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进行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标准化系数的统计学比较,并在不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间、不同的临床分期间进行Notch1表达强度标准化系数的统计学比较.结果 乳腺癌组织Notch1的表达率和标准化系数分别为98.0%和0.91,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组织中JAG1的表达率为15.0%,癌旁组织中无JAG1表达;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otch1标准化系数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乳腺癌Ⅰ期病例Notch1标准化系数(0.66)低于Ⅱ期(1.20),Ⅱ期高于Ⅲ期(0.62),Ⅰ期与Ⅲ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类乳腺癌中存在Notch1和JAG1的异常高表达,提示Notch1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可能与人类乳腺癌的形成有关,Notch1在人类乳腺癌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可能不同.

    作者:董学斌;纪春岩;马道新;马榕;臧绍蕾;余海青;郭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发区筛查人群食管鳞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模型的建立及临床价值

    目的 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分析食管鳞癌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并建立高发区食管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CM10蛋白芯片及SELDI-TOF-MS技术,对36例食管癌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进行蛋白指纹图谱检测,支持向量机分析实验数据,建立食管癌诊断模型,采用盲法验证.结果 在分子量2000~2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31个蛋白质荷比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4个质荷比峰建立了食管癌诊断模型,并用留一法交叉验证作为评估模型判别效果的方法 ,其准确率为85.1%,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84.2%,真阳性率为83.8%.结论 由4个质荷比峰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区分食管癌和正常对照,为高发区食管癌的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王士杰;张立玮;于卫芳;余捷凯;郑树;李英赛;尔丽绵;温登瑰;高金宏;徐志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表型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目的 分析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T3A)在表型和功能上的特性.方法 从人原发性肝癌组织分离、纯化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并分析比较其与肝窦内皮细胞(LSEC)在形态、表型和功能上的差别.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细胞表面窗孔样结构;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细胞表型的差别;用噻唑盐(MTT)比色法,分析比较TNF α诱导的细胞毒作用;用酶谱法和体外血管生成模型,评价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凝血和纤溶因子的释放.结果 人T3A细胞表达经典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vWF和CD31,并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细胞表面存在大量无隔膜的窗孔样结构.表型分析发现,与肝窦内皮细胞相比,T3A细胞表达TNF受体p75增加,而表达TNF受体p55降低;ICAM-1的表达明显下调,而αvβ3和αvβ5的表达明显上调,这些改变与荧光定量PCR分析的结果一致.功能学研究发现,T3A细胞对TNFα诱导的细胞毒作用明显耐受,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强并具有高表达的凝血和纤溶活性.结论 人T3A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作者:吴练秋;张文健;叶丽亚;杨治华;娄晋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方法 利用肿瘤细胞纯化技术,从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肾癌细胞,用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进行原代培养.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DC.用细胞融合技术将DC与肾癌细胞融合制备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DC和融合细胞的表型;用噻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细胞毒实验检测融合细胞刺激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杀瘤活性.结果 DC高表达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CD80);原代肾癌细胞高表达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蛋白(MUC-1);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同时表达肾癌细胞和DC细胞的表面抗原,并能有效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结论 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能诱导特异性抗自体肾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为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在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周军;夏建川;王欢;王其京;黄丽惜;李永强;陈诗萍;周芳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2活化的A-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作用

    1988年Vujanovic等分离出一种新的淋巴细胞亚群,由于其有黏附于塑料表面的特性,被命名为黏附性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A-LAK).

    作者:王志华;赵东陆;张春燕;吴长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TβR-Ⅱ-RANTES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 构建表达融合基因TGF-βⅡ型受体(TβR-Ⅱ)胞外区及活化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调节因子(RANTES)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RT-PCR扩增小鼠TβR-Ⅱ胞外区和RANTES基因,重叠PCR扩增融合基因TβR-Ⅱ胞外区-RANTES.采用adMax adenovirus vector creation试剂盒构建表达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小鼠肺腺癌LA795细胞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后细胞融合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的蛋白含量;Annexin V-FITC法检测感染后细胞的凋亡;并观察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脾细胞的趋化作用.将感染后的细胞(1×105个)接种于T739小鼠,观察成瘤时间和生存时间;1×1010 pfu的重组腺病毒局部注射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的大小变化,并统计肿瘤的重量和计算抑瘤率.结果 经测序证实,RT-PCR正确扩增小鼠TβR-Ⅱ胞外区和RANTES基因,重叠PCR正确扩增融合基因TβR-Ⅱ胞外区-RANTES.重组质粒pDC316-融合基因经酶切鉴定正确,与pJM17双质粒共转染获得表达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8×1010 pfu/ml.Western blot结果 表明,感染后的LA795细胞有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条带出现;培养上清中,游离TGF-β1的水平显著减低,而RANTES的水平显著升高.感染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低,凋亡率为16.9%;培养上清可趋化小鼠脾细胞,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组与对照组相比,体内成瘤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局部注射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抑瘤率为37.6%.结论 成功构建表达融合基因TβR-Ⅱ胞外区-RANTES重组腺病毒可有效结合TGF-β1,显著逆转TGF-β介导的免疫抑制状态,高水平表达RANTES强化肿瘤局部的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旭东;刘虹;曹水;李慧;任秀宝;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的抗大肠癌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生长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As2O3作用于大肠癌LS-174T细胞和裸鼠移植瘤后,采用噻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s2O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反应(PCR-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MTT法显示,随着As2O3浓度的升高,LS-174T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IC50=5.23 μmol/L.As2O3作用于LS-174T细胞24 h即出现凋亡峰,凋亡细胞的数量随着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As2O3对LS-174T细胞提取液端粒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从实验动物瘤体积和瘤重两个指标分析,As2O3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抑癌作用(P<0.05).结论 经体外、体内实验证实,As2O3对结肠癌LS-174T细胞生长和裸鼠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癌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作者:王锡山;王贵玉;徐海涛;王宽;刘明;傅松滨;耿敬姝;张岂凡;董新舒;赵家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肱骨干软骨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21岁.就诊前1个月发现右上臂内侧无移动肿物,无其他不适.查体:右肱骨中段内侧可及2 cm×2 cm肿物,质硬,界清,不活动,轻压痛,不伴神经症状,表面皮肤正常.

    作者:高松源;张连郁;张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直肠癌二例

    例1 患者女,37岁.孕37+3周,脓便血16 d,加重3 d,于2006年2月23日入院.查体:宫高30 cm,腹围97 cm,头位,胎心140次/min.

    作者:逯彩虹;周爱玲;戴卫红;冯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影像引导非小细胞肺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进展

    放射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60%以上的NSCLC患者在其治疗的不同时期需要接受放疗[1].

    作者:邢军;李建彬;于金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百年回顾及展望

    组织培养是生物学中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促进着众多前沿科学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的发展,尤其对癌变机理的探索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作者:鄂征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