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头颈部肿瘤术后致命性大出血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32例头颈部肿瘤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头颈部肿瘤术后大出血患者中,颈动脉出血20例,其中下咽及颈段食管癌11例,甲状腺癌3例,喉癌3例,鼻咽癌、口咽癌和腮腺癌各1例;有14例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其中13例行动脉结扎,1例患者应用碘纺压迫止血,6例获得长期生存.气管无名动脉瘘导致出血12例,其中下咽及颈段食管癌6例,甲状腺癌3例,喉癌2例,舌癌1例;有2例获得手术机会,其中1例行动脉结扎,另1例因破裂处位于主动脉弓,无法修补及结扎,无一例长期生存.结论 头颈部肿瘤术后的致命性大出血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处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倪松;徐震纲;王晓雷;刘绍严;祁永发;唐平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血供特点,评价经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治疗伴有疼痛的脊柱转移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41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接受经动脉治疗,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3~71岁.共累及椎体52个,其中胸椎14个,腰椎35个,骶椎3个.化疗药物使用法玛新20~50 mg,栓塞剂使用超液化碘油(2~8 ml)、Contour SE微球(20~100 mg)或明胶海绵颗粒.结果 治疗成功率为100%.共经105支动脉进行治疗,其中肋间动脉16支,腰动脉78支,髂腰动脉4支,髂动脉分支4支,骶正中动脉3支.15支用超液化碘油栓塞,20支用Contour SE微球栓塞,33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后3 d,疼痛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20例,轻微缓解(MR)4例,有效率为90.2%;术后2周,CR 17例,PR 21例,MR 3例,有效率为92.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6例患者术后出现栓塞动脉供血区域正常组织红肿、疼痛.结论 经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是治疗伴有疼痛的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颐;颜志平;王建华;王小林;程洁敏;龚高全;刘清欣;钱晟;罗剑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从我国分布来看,肺癌占癌症死亡病因的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肝癌~([1]).几乎80%以上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且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Ⅲ、Ⅳ期).
作者:蔡友鹏;许慎;林淑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4例PCC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情况.男性2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6岁.肿瘤位于肝左叶4例,尾状叶1例,肝右叶16例,肝左、右叶3例.HBsAg阳性20例(83.3%),甲胎蛋白(AFP)阳性18例(75.0%).2例行左肝肝段切除,2例行左半肝切除,1例行肝尾状叶切除,10例行右肝肝段切除,3例行右肝局部切除,2例行右半肝切除,3例行左、右肝部分切除,1例行肝移植.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共有28个肿瘤,平均肿瘤直径为(6.64±5.54)cm.术中显示,17例(70.8%)有肝硬化,5例(20.8%)有肉眼癌栓,7例(29.2%)有镜下癌栓,1例(4.2%)伴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0%、41.7%和27.8%,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结论 PCCC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叶新平;黎乐群;彭涛;肖开银;苏智雄;尚丽明;苏铭;徐邦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0例结直肠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诊治过程及肝转移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者、姑息切除者和无法切除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8、19和18个月(P=0.000).对于无法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肝转移后化疗联合局部治疗和不治疗患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6个月(P=0.000).一线治疗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的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个月和16个月(P=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治疗方式、肝转移灶的手术方式、肝转移后的综合治疗以及一线治疗的疗效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灶的手术方式、肝转移后的综合治疗和肝转移后一线治疗的疗效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肝转移灶完全切除、肝转移后进行综合治疗以及肝转移后一线治疗有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好.
作者:方桦;王兴元;冯奉仪;王金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5例经化疗失败的或不能耐受化疗及不愿接受化疗的Ⅲb~Ⅳ期NSCLC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 12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35.2%(44/125),疾病控制率为77.6%(97/125),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40.5%%.女性、腺癌、不吸烟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男性、非腺癌、吸烟患者(P<0.05),ECOG评分和既往有无化疗对吉非替尼疗效无显著影响(P>0.05).体力状态ECOG评分0~1和吉非替尼治疗有效患者的中位PFS明显优于ECOG评分≥2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的患者(P<0.01).腺癌、不吸烟、吉非替尼治疗有效患者的MST明显优于非腺癌、吸烟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的患者(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51.2%)和腹泻(34.4%),多为轻度.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作者:顾爱琴;王慧敏;施春雷;熊丽纹;高志强;韩宝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8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情况、病理结果、术后治疗和术后篌并发症等,以未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35例,其中胰腺癌5例,十二指肠癌8例,胆总管下端癌10例,壶腹癌11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术前高胆红索水平、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和术后前白蛋白降低是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因素(均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胆红索水平、手术时间、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和术后前白蛋白降低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应激性溃疡出血已成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前高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间、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术后前白蛋白降低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建伟;赵宏;白晓枫;方仪;王成锋;赵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离、鉴定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探讨可能用于早期诊断或治疗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 对6例人胆囊癌组织和胆囊良性组织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差异蛋白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EBP1)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凝胶蛋白图谱.共筛选出46个在胆囊癌组织中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其中17个蛋白质鉴定成功.在这17个蛋白质中,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9个,低表达8个.PEBP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0%.结论 成功鉴定了17个胆囊癌相关蛋白,为进一步筛选胆囊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谈燚;孟海萍;王富强;承泽农;吴穷;吴浩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胰腺癌血清学诊断模型,探讨评估胰腺癌分期和治疗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采用强阴离子交换(SAX2)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技术,测定58例胰腺癌患者和5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应用Biomarker Wizard统计软件以及决策树算法、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建立决策树和二分类回归诊断模型.结果 在质荷比(M/Z)值为2000~30 000范围内,建立10个决策树诊断模型,其预测胰腺癌的正确率为92.9%(13/14),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应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种差异蛋白峰诊断胰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0.011(P<0.001),敏感性为77.6%~91.4%,特异性为92.2%~100%.联合6个差异蛋白峰诊断胰腺癌Ⅰ与Ⅱ期、Ⅱ与Ⅲ期以及Ⅲ与Ⅳ期的AUC值分别为0.897±0.054、0.978±0.021和0.792±0.107(P<0.05).胰腺癌组中高表达的差异蛋白峰(M/Z 4016)在手术前后有下调趋势(P<0.05).结论 应用SELDI-TOF-MS技术进行胰腺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胰腺癌决策树和二分类回归诊断模型,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峰对胰腺癌的预后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静会;王文静;廖萍;张春燕;靳大勇;楼文晖;张顺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103例初次确诊的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期住院的85例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对照组),治疗前检测外周血中ESR、CR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R和CRP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ESR和CRP水平分别为(40.03±30.85)mm/h和14.70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3.47±15.33)mm/h和8.50 mg/L,P<0.001].ESR和CRP水平与肺癌的分期、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ESR与CRP呈正相关(r=0.56,P<0.001),ESR与CA125(r=0.33,P<0.001)、CRP与CA125(r=0.32,P<0.001)呈正相关.调整患者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等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显著相关,并且随着CRP水平的增加,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与CRP水平第1分位患者比较,第2分位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2倍(OR为2.46,95%CI为1.16~5.20),第3分位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10倍(OR为10.52,95%CI为4.40~25.18).ESR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无关.结论 ESR水平与肺癌患病风险无关.血清CRP水平与肺癌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提示其对筛查肺癌高危人群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张予辉;郭丽娟;邝土光;朱敏;梁立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9例子宫苗勒管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者中,子宫内膜腺肉瘤6例,宫颈腺肉瘤3例.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和盆腔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或阴道肿物,可扪及子宫增大和盆腔包块.肿瘤间质以腺周套袖样及息肉样突入腺腔结构为特征性病理表现.子宫苗勒管腺肉瘤术前正确诊断率为66.7%,以临床Ⅰ期为主(7/9).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7例,辅以放疗1例,高效孕激素治疗3例.有5例患者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3例行病灶局部切除术.2例子宫内膜腺肉瘤复发,其中1例临床Ⅲ期患者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术后13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患者行宫腔病灶切除术后2年复发,切除子宫后随访正常.另7例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子宫苗勒管腺肉瘤临床罕见,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其诊断依赖病理形态学检察.子宫苗勒管腺肉瘤呈低度恶性,临床以早期病例为主.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临床早期且完整切除病灶者的预后较好,临床晚期且合并肉瘤成分过度生长者的预后差.子宫苗勒管腺肉瘤的复发率较高,应长期密切随诊.
作者:韩肖燕;向阳;郭丽娜;沈铿;万希润;黄惠芳;潘凌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TEN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胸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胸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5例胸腺瘤和16例非瘤胸腺(对照组)组织中PTEN、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 PTEN、MMP-2和MMP-9在胸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48.9%和62.2%,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6.3%和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和MMP-2的表达与胸腺瘤的恶性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有关(P<0.05),与胸腺瘤的侵袭性(Masaoka分期)有关(P<0.01).MMP-9的表达与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无关(P>0.05).结论 PTEN、MMP-2和MMP-9与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且PTEN和MMP-2与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相关.
作者:黄壮士;石锋;付东宏;苏彦河;卢万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编码融合基因NT4-p53(N15)-Ant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利用PCR体系延伸互为模板的引物,通过T载体克隆法获得p53(N15)-Ant基因克隆,酶切后连入pBV220/NT4质粒,再将融合基因NT4-p53(N15)-Ant亚克隆至慢病毒的表达质粒内,与辅助质粒共同转染HEK-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获得融合基因重组慢病毒LV.NT4-p53(N15)-Ant.收集病毒上清,大量扩增并测定其滴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目的 基因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LV.NT4-p53(N15)-Ant处理HepG2肝癌细胞,通过光镜、电镜、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和Annexin V-PI双染实验,研究LV.NT4-p53(N15)-Ant在体外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克隆出p53(N15)-Ant基因,经酶切及测序证实结果正确.得到高滴度(1×10~(11)pfu/ml)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RT-PCR证实,感染LV.NT4-p53(N15)-Ant的HepG2细胞中有目的 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24、48、72 h,LV.NT4-053(N15)-Ant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3.4%、46.9%和33.9%,与LV.E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NT4-053(N15)-Ant处理组细胞在感染48、72、96 h后,LDH含量分别为682、815和979IU/L,与LV.E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与肿瘤细胞膜的破坏有关.结论 通过分子克隆体外重组技术,成功制备了NT4-p53(N15)-Ant复制缺陷型重组慢病毒.LV.NT4-p53(N15)-Ant对肝癌细胞具有杀伤能力,为今后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宋丽萍;李跃萍;邱曙东;王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吉西他滨(Gem)耐药的A549和NCI-H460细胞中胞啶脱酰氨酶(CDA)、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单位(RRMl)、10q丢失的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脱氧胞苷酸酶(dCK)的表达以及RRMl(-)37A/C基因多态性.方法 采用药物临床血浆峰浓度冲击与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诱导方法,成功诱导抗Gem的细胞系A549/Gem和NCI-H460/Gem.在药物诱导前、诱导过程中和诱导成功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CDA、RRM1、PTEN、ERCC1和dCKmRNA的表达,并对其RRM1(-)3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A549/Gem和NCI-H460/Gem细胞在药物诱导过程中,耐药指数(RI)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分别升至163.228和181.684.但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降低,直至产生稳定的耐药性,RI分别为115.297和129.783.RRM1、PTEN、ERCC1和CDA mRNA表达量随着对Gem耐受程度的变化增高和降低,而dCK 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RRM1(-)37等位基因野生型引物能扩增出诱导各阶段A549/Gem和NCI-H460/Gem细胞的基因组DNA,而突变型引物则不能,说明A549/Gem和NCI-H460/Gem细胞目前的基因型与其亲代细胞一样,仍均为野生型.结论 与亲代细胞比较,A549/Gem和NCI-H460/Gem细胞的CDA、RRM1、PTEN和ERCC1表达升高,dCK表达变化不明显;RRM1(-)37位点单核苷酸无突变,其基因型与亲代细胞一样为野生型.
作者:刘晓晴;王伟霞;林莉;宋三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CD44基因变异体(CD44v17)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人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株(MCF-7/ADR)c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将其T-A克隆后,进行测序;构建CD44v17质粒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D44v17);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CD44v17转染入MCF-7细胞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明胶酶谱法测定转染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CD44v17对MCF-7细胞的侵袭力;Western blot检测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及磷酸化蛋白激酶(p-ERK)变化.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证实,重组载体已正确克隆;DNA序列分析显示,CD44v17包含CD44基因1~4号外显子、16~17号外显子、18号外显子1~205位碱基(GeneBank NO.FJ216964).MCF-7细胞转染peDNA3.1-CD44v17后,CD44 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率分别为0.92±0.22和(70.0±2.5)%;透明质酸(HA)处理后,MMP-2 mRNA表达量和蛋白活性分别为0.72±0.22和1.14.4-0.12,MMP-9 mRNA表达量和蛋白活性分别为0.85±0.19和1.23±0.25,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加,侵袭细胞数目为352±33个/视野,而CD44单抗可以阻断这种作用;CD44单抗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剂预处理转染细胞后,显著阻断了P-ERK的表达.结论 在MCF-7/ADR细胞中发现CD44v17,并成功克隆和建立pcDNA3.1-CDd4v17;HA与CD44v17受体结合,通过CD44→ras→MAPK信号传导通路调节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增加MCF-7细胞的侵袭力.
作者:房新建;许文林;弓晋灵;陈琛;方莉莉;陈巧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患者女,41岁.因右颌下区无痛性肿块4个月余,于2007年9月4日入院.超声检查示低回声肿块,其他部位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HIV阴性.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周志毅;孙荣超;杨树东;梁加贝;芮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者女,38岁.头痛、呕吐3个月,脑瘤术后2周,于2009年6月19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胀、头痛,伴恶心、呕吐,并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肿瘤(胶质瘤可能性大),于2009年3月3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额颞叶开颅病变活检并去骨瓣减压术.
作者:徐敏;李建彬;蔡淑萍;温娟;王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准确的恶性肿瘤分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肿瘤研究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和分析、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计、临床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统一标准~([1]).
作者:吴沛宏;潘长穿;顾仰葵;高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人脑胶质瘤的研究,建立了至今仍在应用的中国第一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及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NHG-1~([1-2]),並在此平台上完成了抗人脑胶质瘤单克隆抗体制备~([3])、生物导向诊治~([4])、人脑胶质瘤细胞诱导分化~([5-6])和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研究等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070816、39370684、39670735、39870862、30070772、30371457、30371457,30400457、30672164、30772241和30872654).
作者:黄强;杜子威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