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66
  • 国内刊号:11-2152/R
  • 影响因子:1.90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7
  • 全年订价:4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医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
  • 肿瘤学
中华肿瘤杂志   2013年7期文献
  • 22例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4-2008年确诊的22例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2.5岁.全组22例患者中,表现为无痛性肿块20例,皮肤炎症2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远处转移7例,肺是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22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腋窝淋巴结阳性数和治疗方案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阳性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8).结论 乳腺纯上皮化生性癌较罕见,不易明确诊断,预后较差,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多呈阴性表达.淋巴结阳性数越多预后越差,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孟慧敏;杨艳芳;齐立强;顾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微浸润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保守性治疗Ⅰ a1期宫颈鳞癌及不适于行宫颈锥切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大面积CINⅢ(阴道镜下病变面积≥3/4)、CINⅡ~Ⅲ锥切术后或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病变残存或切缘阳性、经LEEP并活检后病理诊断的宫颈鳞癌Ⅰ a1期(除外脉管受累)、CINⅢ合并阴道上段上皮内瘤变(VAIN),且要求保留子宫和(或)生育功能的患者,行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9例接受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的患者中,Ⅰ a1期宫颈鳞癌6例,大面积CINⅢ61例(23例累及腺体),CINⅢ合并VAIN 3例,CINⅢLEEP术后病变残存6例、切缘阳性2例,CINⅡ锥切术后复发1例.79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9 min,平均出血量为40ml,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3例CINⅢ合并VAIN者切除阴道壁2 cm以上,占3.8% (3/79).无手术副损伤,无输尿管损伤,无术中、术后大出血.随访未发现术后复发病例,月经异常14例,无性生活影响.5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1例患者自然流产1次,人工流产1次,现术后第3次妊娠20+2周.足月妊娠分娩4例,其中3例为剖宫产,1例为顺产.结论 对于Ⅰ a1期宫颈鳞癌、大面积CINⅢ、CINⅢ合并VAIN以及CINⅡ~Ⅲ锥切术后复发、病变残存、切缘阳性等不适于行宫颈锥切术患者,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性治疗术式.

    作者:曾四元;梁美蓉;李隆玉;李凌;江维;钟美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即刻整形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即刻整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Ⅰ~Ⅱ期中央区乳腺癌患者行切除或不切除乳头乳晕复合体保乳术,同时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修复背阔肌肌皮瓣转位修复,分析术后乳房外观、并发症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30例中央区乳腺癌患者均成功实施保乳手术,其中行保留乳头乳晕区保乳术10例,切除乳头乳晕区保乳术20例.30例患者中,12例术后即刻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修复,18例行即刻背阔肌肌皮瓣转位修复.术后1周参照放射治疗联合中心(JCRT)标准评价乳房外观,优10例,良好17例,一般3例,差0例,优良率均为90.0%(27/30).行放射治疗后对乳房外观再评价,结果与术后1周评价一致.术后随访4~72个月期间,30例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早期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即刻乳腺整形修复,形体美容效果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金海;姚宇锋;秦建伟;徐晓明;李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胆囊癌术后辅助性放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癌患者术后放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和43例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患者在不同病理分期及切缘情况下的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结果 术后放疗组中,Ⅲ期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23.5%和18.2%;单纯手术组中,Ⅲ期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7%、22.6%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疗组中,Ⅳ期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4.2%、7.2%和7.2%;单纯手术组中,Ⅳ期胆囊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和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中,术后放疗组R0和R1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手术组(均P >0.05).胆囊癌患者术后放疗常见的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腹痛,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可顺利完成放疗.结论 Ⅲ、Ⅳ期胆囊癌患者应予以术后辅助性放疗,可明显提高生存期.对于Ⅰ、Ⅱ期胆囊癌术后患者,术后放疗未明显提高生存期.

    作者:杨倞;冯飞灵;周海华;孙永健;孟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空肠间置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法以及患者对术后辅助化疗的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组(重建组)和30例食管残胃吻合组(对照组)胃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采用mFOLFOX-6方案辅助化疗的耐受性.结果 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2.2±14.0)min,对照组为(137.6±18.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血液感染、导管相关感染、肺部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2、4、6天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建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建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体重变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共43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其中重建组19例,18例顺利完成≥6个周期辅助化疗,1例完成5个周期化疗;对照组24例,12例顺利完成≥6个周期辅助化疗,12例完成<6个周期化疗.两组患者的化疗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肠间置术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术后并发症并未增加,术后烧心反流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体重及营养恢复较快,化疗耐受性好,是近端胃癌根治术后较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作者:张斌;姬社青;花亚伟;刘英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曲妥珠单抗治疗拉帕替尼耐药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拉帕替尼耐药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含拉帕替尼联合方案一线治疗后进展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根据二线治疗是否含有曲妥珠单抗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接受不含曲妥珠单抗的常规二线治疗(非曲妥珠单抗组,25例),另一组患者接受含曲妥珠单抗的联合方案二线治疗(曲妥珠单抗组,1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35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二线治疗未进展2例,均为曲妥珠单抗治疗患者;其余33例患者均在二线治疗中再次进展.因疾病进展而死亡27例,生存8例(曲妥珠单抗组6例,非曲妥珠单抗组2例).曲妥珠单抗组与非曲妥珠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0.0和3.3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31.1和7.0个月(P=0.015).结论 对于拉帕替尼耐药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曲妥珠单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持续抗HER-2治疗能够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作者:马飞;徐兵河;李慧慧;李青;张频;袁芃;王佳玉;樊英;李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51例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51例患者中,38例胰岛素瘤患者均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13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中,无特异性临床症状5例,感上腹胀痛不适8例.术前超声检查、多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内镜(EUS)的阳性率分别为43.1%、69.8%、62.5%和64.7%,与术中超声(IOUS)检查(9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胰瘘6例,均经外引流、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结论 IOUS定位诊断的准确性高于术前超声、CT、MRI和EUS.治疗胰岛细胞瘤的有效方法是手术治疗.

    作者:高昊鹏;章志翔;张振松;王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维吾尔族白血病患儿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特点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白血病患儿白血病干细胞(LSC)的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核型特点.方法 应用分选型流式细胞仪分选白血病患儿LSC,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应用检测型流式细胞仪检测LSC免疫表型,应用R显带技术检测其染色体核型.结果 LSC呈集落样悬浮生长,LSC体外培养8个月,细胞仍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和增殖能力,冻存1个月后复苏,细胞均能传代培养.1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CD34+ CD38-CD123+和CD33+者10例,CD44+者10例,CD96+者10例,CD90+者5例.13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中,CD34+ CD20-和CD19+者6例,CD9+者7例,CD123+者5例.9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中,CD34+ CD7-和CD90+者5例,CD123+者4例.13例AML患儿中,染色体t(15;17)易位5例,染色体t(8;21)易位1例,无染色体核型异常7例.22例ALL患儿中,染色体t(12;21)易位1例,染色体t(9;22)易位3例,超二倍体2例,无染色体核型异常16例.行诱导缓解治疗的29例患儿中,死亡12例,其中LSC CD96+9例,CD9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白血病患儿ALL LSC表达CD9和CD19,ALL和AML LSC均表达CD123和CD90.LSC表达CD96可能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海力其古丽·努日丁;严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高尔基体蛋白73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早期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65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早期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GP73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肝癌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血清甲胎球蛋白(AFP)浓度分别为9.4 μg/L和6.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早期肝癌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血清GP73浓度分别为291.3 μg/L和21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P73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度(72.5%)高于AFP (50.0%,P <0.05);GP73特异度(70.4%)低于AFP(95.7%,P<0.05).GP73和AFP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度为77.5%,特异度为79.1%,曲线下面积为0.838(95% CI为0.760~0.917).早期肝癌组中,Child-Pugh C级患者的中位血清GP73浓度为365.2μg/L,高于Child-Pugh B级者(310.6μg/L)和Child-Pugh A级者(266.4 μg/L,P=0.002).肝硬化组中,Child-Pugh B级患者的中位血清GP73为307.3μg/L,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176.6 μg/L,P=0.031).血清GP73水平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呈正相关,与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而与AF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无相关关系.结论 GP73在肝硬化高危人群中诊断早期肝癌具有较好的敏感度,GP73与AFP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度.GP73可能与肝功能的衰退有关.

    作者:包永星;杨颖;赵化荣;毛睿;肖蕾;张月芬;阿斯克尔·吐拉洪;温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四维CT与自主呼吸控制辅助三维CT确定周围型肺癌大体肿瘤体积位移的比较

    目的 比较四维CT(4D CT)与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 CT)确定的周围型肺癌大体肿瘤体积(GTV)的位置、位移及相互包含度和匹配指数.方法 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 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屏气(EIH)和呼气末屏气(EEH) 3D CT扫描.每个呼吸周期的4D 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为吸气末时相(CT0),50时相为呼气末时相(CT50),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上勾画GTV,得到GTV0、GTV50、GTVEIH和GTVEEH.结果 全组患者GTV0与GTVEIH、GTV50与GTVEEH中心点间距分别为3.9和3.4mm,上叶组患者分别为3.2和3.1 mm,下叶组患者分别为5.0和4.7rm.上叶组患者GTV0与GTVEI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65.9%和63.1%,GTV50与GTVEE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67.5%和63.1%;下叶组患者GTV0与GTVEI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35.3%和21.4%,GTV50与GTVEEH体积相互包含度为27.8%和24.8%.上叶组患者GTV0与GTVEIH、GTV50与GTVEEH体积匹配指数分别为0.5和0.6,下叶组分别为0.2和0.3.在三维方向上,无论上叶组还是下叶组,GTVEIH和GTVEEH中心点的位移(ABC位移)与GTV0和GTV50中心点的位移(4D位移)的差异均<1 mm.结论 基于ABC辅助3D CT扫描测得的平静吸气末屏气和呼气末屏气间肿瘤的位移,可以代替4D CT极限时相测得的肿瘤位移用于内靶区的构建.但ABC辅助3D CT扫描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图像获取的GTV,与4D CT扫描得到的极限时相图像获取的GTV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尤其是体积较小且运动幅度较大的肿瘤.

    作者:戚焕鹏;李建彬;张英杰;王玮;李奉祥;王素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阳性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142例,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阴性组(116例)和阳性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淋巴清扫范围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Borrmann分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癌胚抗原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组患者的TNM分期晚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1与D2清扫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阳性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1与D2清扫术患者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分别4和2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1和D2清扫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和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8).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6和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D2和D1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6和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2);阳性组中D2和D1清扫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和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转移为早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仅根据常规临床病理特征无法准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对淋巴结转移状况不明者应采取D2清扫术;与D1清扫术比较,D2清扫术并不增加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患者预后显著改善.

    作者:吴晖;王亮;何裕隆;徐建波;蔡世荣;马晋平;陈创奇;张信华;詹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人乳头瘤病毒58型E6E7融合基因突变体的转化活性及抗原性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 58型E6E7融合基因突变体的转化活性及抗原性.方法 分别定点突变HPV58型E6和E7基因中3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去除突变后的E6和E7基因的终止码并将其基因片段融合,突变修饰后的基因命名为HPV58 mE6E7.将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pIRES-neo-HPV58 mE6E7转染组为实验组,pIRES-neo-HPV58 E6E7转染组为阳性对照组,pIRES-neo空载转染组为阴性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HPV58 mE6E7融合蛋白的表达,软琼脂集落形成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HPV58mE6E7融合蛋白的转化活性.以HPV58 mE6E7融合基因为靶抗原构建DNA疫苗,免疫小鼠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疫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免疫鼠脾淋巴细胞中可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CD8+T细胞数.结果 将pGEM-T easy/HPV58 mE6E7和pMD-18T/HPV58 E6E7质粒分别测序,HPV58 E6E7融合基因与HPV58型E6和E7基因标准序列的同源性达100%,并证实点突变成功.稳定转染HPV58mE6E7和HPV58 E6E7的NIH/3T3细胞表达率分别为70.3%和84.1%.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HPV58mE6E7和HPV58 E6E7融合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1±1.7和3.8±1.4,阴性对照组HPV58 mE6E7和HPV58E6E7融合蛋白呈阴性表达.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未见集落形成;阳性对照组有31个集落形成,其中> 50个细胞的集落10个.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接种裸鼠后,在4周内均未成瘤;而阳性对照组中有6只裸鼠形成肿瘤.以HPV58 mE6E7融合基因为靶抗原的DNA疫苗具有良好的抗原性,抗体滴度为25 600,特异性免疫斑点数为(218.8 ±34.4)个,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修饰后的HPV58E6E7基因可融合表达,并在消除其转化活性的同时保留其抗原性,可作为HPV58阳性相关肿瘤治疗性DNA疫苗的靶基因.

    作者:王鹤;于继云;李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品系小鼠瘤株跨系移植后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小鼠瘤株跨系移植后移植瘤的生长转移情况,以及建立跨系小鼠肿瘤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不同品系来源的H22、S180、U14、FC、Ca761、SMG-A和DCS小鼠瘤株分别接种于C57BL/6J、ICR或KM小鼠皮下,观察小鼠体内成瘤和转移情况,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H22瘤株移植到C57BL/6J和ICR小鼠体内成瘤率均为100%.第17天时,C57BL/6J和ICR小鼠的瘤重分别为(2.8±0.4)g和(1.5±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180瘤株在C57BL/6J小鼠体内的成瘤率为100%,肿瘤稳定生长.U14瘤株接种于C57BL/6J和KM小鼠后第32天,C57BL/6J小鼠体内移植瘤瘤重[(10.2±2.2)g]低于KM小鼠[(12.6±3.4)g,P=0.002].接种U14瘤株的C57BL/6J和KM小鼠均出现肺和淋巴结转移.FC、Ca761和SMG-A瘤株接种于C57BL/6J小鼠后不能成瘤或成瘤后完全消退.DCS瘤株接种于C57BL/6J小鼠也有部分肿瘤发生消退,未消退的肿瘤在C57BL/6J小鼠体内连续传代,获得亚克隆DCS-C57瘤株,其在C57BL/6J小鼠稳定生长,成瘤率和肺转移率均为100%.结论 小鼠瘤株跨系体内移植后,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瘤株可成功建立移植瘤.免疫原性强的瘤株即使成瘤也会消退,无法跨系建立移植瘤.出现肿瘤部分消退的瘤株经连续传代后,可获得稳定的移植瘤模型.

    作者:顾蓓;冯海凉;刘玉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miR-124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miR-124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 构建鞘氨醇激酶1(SPHK1)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4对SPHK1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将miR-124模拟物转染胃癌细胞MGC-80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PHK1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24与SPHK1 siRNA对MGC-803细胞生长、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荧光素报告载体系统证实,SPHK1是miR-124直接调控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24可抑制SPHK1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12、24、48 h后,对照组的A值分别为0.316±0.010、0.429 ±0.002和0.517±0.007,miR-124模拟物组的A值分别为0.152±0.003、0.216±0.001和0.242±0.020,SPHK1 siRNA组的A值分别为0.167±0.006、0.286±0.011和0.311±0.040,miR-124模拟物组和SPHK1 siRN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转染24h后,对照组、miR-124模拟物组和SPHK1 siRNA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00.6±11.3)个、(47.8±6.6)个和(54.6±8.3)个,miR-124模拟物和SPHK1 siRNA能明显减缓MGC-803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R-124可通过靶向调控SPHK1的表达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作者:谢黎明;贺荣芳;张志伟;唐云云;罗招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原发子宫内膜小细胞癌合并子宫肌瘤一例

    患者女,53岁,因绝经4年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于2011年6月27日入院.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并行诊刮术,提示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示,外阴呈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分泌量中等,为淡红色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无举痛;子宫后位,如妊娠2个月,质中,无压痛,活动可,双附件未见异常.患者近2个月来体重下降约10 kg.癌胚抗原125为208.0 U/ml.

    作者:张灵艳;李绍林;魏清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肺动脉干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男,38岁.因刺激性咳嗽2月余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史,吸烟史20年,15支/d.CT检查示,左肺根部肿物,包绕左肺动脉干,并突入左肺动脉干内,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图1).入院后检查未见远处转移,行左侧开胸探查.术中发现左肺门左肺动脉干处大块肿物,大小约为4.2 cm×3.8 cm,包绕左肺动脉干.游离左肺动脉干,可触及左肺动脉干内肿块,质地较硬,仍考虑中央型肺癌侵及肺动脉.

    作者:叶波;冯健;陈铭;澹台冀澂;赵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分泌甲胎蛋白直肠腺癌一例

    患者男,4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伴血便1个月,肠镜检查显示直肠癌,于2011年2月入院.患者既往患慢性乙型肝炎20年,未经治疗.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示,距肛门8~20 cm可见菜花状隆起糜烂.活检病理示,直肠乙状结肠腺癌.2011年2月25日,在我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肝右叶多发占位,多为肿瘤性病变,可能为肝癌,不除外转移.血清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为187.68 U/ml,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为3484.61 ng/ml,血清癌胚抗原为6.25 ng/ml.

    作者:秦凯;付强;吴人亮;袁响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展

    表观遗传是指不涉及基因序列变化而通过转录调控影响生物表型的一种遗传模式,其分子作用基础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染色体重构蛋白结合、小分子RNA表达等多个层次,通过染色体局部构象变化(染色质重塑)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表观遗传调控和遗传变异共同决定了肿瘤的诸多重要特性,包括异质性、可塑性、干细胞样(stem cell-like or cancer stem cell,CSC)以及免疫逃逸等,是肿瘤耐药、转移和复发的内在原因[1-2].

    作者:董梅;胡兴胜;陈闪闪;邢镨元;冯奉仪;石远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有关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估的专家共识

    自2006年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在美国获批上市后,对宫颈癌的预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许多国家将HPV疫苗列入国家免疫计划,而目前我国HPV疫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被批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宫颈癌防治纳入衡量各个国家公共卫生工作成绩的考核指标.我国自2009年开始启动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并纳入国家医改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工作,迄今为止共检查妇女2000万,但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仍不到适龄妇女的14%.我国政府对于HPV疫苗也高度重视,卫生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对HPV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作者: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估专家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血清学分型及其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Hp)特异性抗体CagA、VacA、GroEL、UreA、HcpC和GGT在胃癌高发区人群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以1994-2003年、2002-2006年在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现场开展的2项干预队列研究为基础,选取623例经13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为Hp感染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基因重组的新型免疫印迹法recomLine方法对Hp的6种特异性抗体CagA、VacA、GroEL、UreA、HcpC和GG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在623例研究对象中,Hp感染阳性者594例,其中CagA、VacA、GroEL、UreA、HcpC、GGT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0%、38.2%、66.7%、17.7%、58.8%和42.8%;检出HpⅠ型感染者523例(88.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感染HpⅠ型患者所占的比例(89.7%)高于浅表性胃炎(SG)组(77.8%,P =0.001).结论 Hp不同毒力致病因子可能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相关.采用recomLine方法检测血清中的Hp特异性抗体,对于区分不同Hp菌株感染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聪;王宇美;李哲轩;张联;马峻岭;周彤;游伟程;潘凯枫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