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显像中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预测Ⅲ~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Ⅲ~Ⅳ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以SUVmax的40%作为阈值,获得全身肿瘤的SUVmax、MTV和TLG.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UVmax、MTV和TLG预测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72例Ⅲ~Ⅳ期DLBCL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为21.64、139.48 cm3和1 413.77. 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的AUC为0.411(95% CI为0.279~0.544,P=0.195),MTV的AUC为0.688(95% CI为0.566~0.811, P=0.006),TLG的AUC为0.526 ( 95% CI为0.469~0.672,P=0.123).由于SUVmax和TLG的AUC较小,以SUVmax和TLG的中位数21.64和1 413.77作为临界值;MTV的临界值为69.71 cm3.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国际预后指数为影响Ⅲ~Ⅳ期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因素(均P<0.05),而MTV与Ⅲ~Ⅳ期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无关(均P>0.05);MTV与Ⅲ期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无关(均P>0.05);SUVmax、MTV和TLG与Ⅳ期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无关(均P>0.05).结论 治疗前18F-FDG PET-CT的SUVmax、MTV和TLG在预测Ⅲ~Ⅳ期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不明确,尚不能判断患者的预后.
作者:丁重阳;郭喆;孙晋;杨文平;李天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阴道镜检查、宫颈多点活检和宫颈管诊刮术( ECC)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3日至2016年10月11日就诊于徐州市肿瘤医院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和(或) ECC.结果 128例患者中,30~50岁患者70例,其中转化区类型为Ⅰ型28例(40.0%),Ⅱ型23例(32.9%),Ⅲ型19例(27.1%);>50岁患者45例,其中转化区类型为Ⅱ型1例(2.2%),Ⅲ型44例(97.8%). 128例患者中,阴道镜诊断慢性炎症57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35例,CINⅡ级+CINⅡ~Ⅲ级8例,CINⅢ级5例,可疑浸润癌23例.病理诊断慢性炎症81例,CINⅠ级17例,CINⅡ级+CINⅡ~Ⅲ级7例,CINⅢ级5例,宫颈癌18例.慢性炎症或化生患者81例,与阴道镜检查符合52例( 64.2%);低级别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7例,与阴道镜检查符合1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细胞病变( HSIL) 12例,与阴道镜检查符合9例;宫颈癌18例,与阴道镜检查符合17例.结论 宫颈转化区类型与年龄呈正相关,转化区类型有助于活检和治疗方式的选择.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和(或)ECC对HSIL和早期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阴道镜检查可发现肉眼难以鉴别的阴道受侵情况,为宫颈癌ⅡA期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刘蓓蓓;朱彦玲;章文华;张红;王新霞;余晓娟;张萍;张杰;王岚;方师文;李丹;郑诗雯;卢敏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增强CT检查在平扫CT图像中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或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4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术前平扫和增强CT的影像学特征,其中浸润前病变组64例,MIA组80例,IAC组50例.依据平扫和增强CT图像显示的病灶内实性成份大径对病灶的病理类型进行预判,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4例浸润前病变组患者中,增强CT扫描后CT值升高59例,实性成份增大5例. 80例MIA组患者中,增强CT图像显示实性成份增大50例,CT值升高30例. 50例IAC组患者中,48例均表现为实性成份增大,仅2例表现为CT值升高.与平扫CT比较,浸润前病变组和MIA组患者增强CT扫描图像中病灶CT值升高分别为(45.88±15.97)HU和(66.47±44.5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灶内实性成份增大分别为(1.55±0.73)mm和(1.88±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增强CT检查可提高术前CT诊断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的准确率.
作者:孙英丽;高丰;高盼;金倞;李骋;滑炎卿;李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乳腺派杰氏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37例乳腺派杰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34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37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7~78岁,平均为51.8岁. 137例患者中,仅7例为单纯乳腺派杰氏病患者,7例患者全部生存;派杰氏病合并原位癌和(或)浸润性癌130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阳性率分别为29.2%(40/137)、38.0%(52/137)和78.1%(107/137).全组患者的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6.0%,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2.8%.生存分析显示,病程较长、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和肿瘤T分期较晚与乳腺派杰氏病患者的预后均有关(均P<0.05).结论 乳腺派杰氏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患者的预后较好.病程较长、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肿瘤T分期较晚和远处转移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王杰;于伟杰;王昕;王翔;田艳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异质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6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78例行乳腺癌转移灶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R、PR和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表达情况、转移部位、疾病进展情况和受体表达异质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全组患者ER、PR和HER-2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的不一致率分别为27.0%、39.8%和18.7%;在局部复发转移患者中,ER、PR和HER-2表达的不一致率分别为21.9%、36.6%和12.7%;在远处转移患者中,ER、PR和HER-2表达的不一致率分别为31.3%、42.7%和23.8%. ER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阳性、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阴性、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阳性和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阴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7.7、10.3、14.0和9.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PR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阳性、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阴性、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阳性和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阴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23.0、10.7、14.0和9.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HER-2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阳性、原发灶阳性转移灶阴性、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阳性和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阴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4.9、15.2、12.3和1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8).结论 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PR和HER-2受体表达存在异质性,在远处转移患者中较局部复发转移患者多见,激素受体的改变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母予馨;张频;马飞;袁芃;王佳玉;徐兵河;李青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肿瘤基因图谱计划( TCGA)数据库中食管鳞癌数据,探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TCGA数据库中检索81例食管鳞癌的转录组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dgeR软件鉴定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行功能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间的互相作用网络.基于表达值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和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在TCGA数据库中共鉴定到2 7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168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1 620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上调的基因富集到细胞周期、DNA复制和错配修复等通路,下调的基因富集到代谢相关通路.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分析获得包含707个基因及其3 428个互作关系,食管鳞癌组织中发生拷贝数扩增的基因与其他一些重要基因存在相互作用.基因共表达分析检测到10个共表达模块,其中棕色模块的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肿瘤所在食管部位有关( P= 0.003).TNFRSF10B高表达组和TNFRSF10B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2.5%和15.1%,DDX18高表达组和DDX18低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和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1).结论 TCGA食管鳞癌数据库中,与核糖体蛋白相关的基因与食管鳞癌发生的部位有关. TNFRSF10B和DDX18的低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其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患者潜在的预后分子标志物.
作者:何思源;王小兵;焦宇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的贫血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41例Ⅲ~Ⅳ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肺癌自然病程中贫血的发生率和贫血类型,分析贫血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临床分期和预后营养指数( PNI)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贫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741例患者中,无贫血334例(45.1%),贫血407例(54.9%). 407例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为(89.39±15.76)g/L,其中轻度贫血214例(52.6%),中度贫血173例(42.5%),重度贫血20例(4.9%).慢性病贫血多,占79.6%(324/407);其次为缺铁性贫血,占4.2%(17/407).贫血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均无关(均P>0.05);贫血发生与患者的病程、临床分期和PNI均有关(均P<0.05).贫血程度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均无关(均P>0.05);贫血程度与患者的病程、临床分期和PNI均有关(均P<0.05).伴贫血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95% CI为10.1~10.9个月),无贫血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95% CI为12.2~1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贫血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 CI为10.7~11.3个月),中重度贫血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95% CI为9.1~10.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贫血发生和贫血程度均为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自然病程中贫血发生率高,以慢性病贫血为主.贫血的发生发展与病程、临床分期和PNI密切相关.贫血发生和贫血程度均为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王亮;邵宗鸿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节律分子Timeless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肝癌公共数据信息分析Timeless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在高表达Timeless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和低表达Timeless的肝癌细胞株MHCC97L中,分别用RNA干扰和真核表达质粒方法沉默或上调肝癌细胞中Timeless的表达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和过表达Timeless的效果以及Timeless下游分子的表达.采用葡萄糖摄取实验、乳酸检测实验、细胞外液pH检测实验、细胞氧耗实验和MTS实验,分析Timeless对肝癌细胞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肝癌组织中Timeless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敲低Timeless后,Timeless干扰组1和Timeless干扰组2细胞葡萄糖相对摄取水平分别为0.510±0.119和0.508±0.09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meless过表达组细胞葡萄糖相对摄取水平为1.953±0.324,与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imeless干扰组1和Timeless干扰组2细胞乳酸产生相对水平分别为0.579± 0.096和0.550±0.12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eless过表达组细胞乳酸产生相对水平为1.463±0.179,与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imeless干扰组1和Timeless干扰组2细胞外pH值为7.390±0.035和7.370±0.0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eless过表达组细胞外 pH 值为7.130±0.031,与空质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eless干扰组1和Timeless干扰组2细胞耗氧率分别为3.686 ± 0.389 和3.955 ± 0.431,与对照组(1.690±0.2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eless过表达组细胞耗氧率为1.302±0.336,与空质粒组(3.185±0.2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imeless抑制p53的表达.与Timeless+p53对照组比较,Timeless+p53干扰组细胞葡萄糖相对摄取水平、乳酸产生相对水平、细胞外培养液pH和细胞氧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imeless+p53空质粒组比较,Timeless+p53过表达组细胞葡萄糖相对摄取水平、乳酸产生相对水平、细胞外培养液pH和细胞氧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Timeless通过抑制p53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生长.结论 Timeless通过抑制p53的表达促进细胞糖酵解和抑制氧化磷酸化,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生长.
作者:张建省;袁鹏;颜昭勇;鲁睿;李波;耿晓恩;牟佼;张洪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合成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衍生物DS2抗胃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平板克隆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S2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 Transwell 实验检测 DS2 对胃癌细胞 MGC-803 迁移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 DS2 对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DS2 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 6.25 μmol/L DS2作用MGC-803、SGC-7901 和 HGC-27 胃癌细胞24 h 后,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 53.87 ± 3.05)%、(55.91±6.97)% 和(32.41±2.64)%;DS2对胃癌细胞的抑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影响不大,其生存率为(83.47±1.77)%. DS2可将胃癌细胞 MGC-803周期阻滞在G2/M期,同时诱导其凋亡,DS2以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的方式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DS2对MGC-803细胞的单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DS2作用于MGC-803后可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β-caten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论 新化合物DS2具有强烈的抗胃癌活性,为设计合成更多、更有效的二萜类抗肿瘤衍生物奠定基础.
作者:朱英丽;王爱凤;范霞霞;赵宁民;马永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 T)技术是经过改造后的T细胞免疫治疗,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CAR T细胞同样可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然而,如何有效地将CAR T细胞免疫疗法转化到实体肿瘤治疗中,需要认识其在实体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瓶颈,包括调节CAR T细胞体内扩增、存活时间、转移以及在肿瘤组织内的转归等因素.文章阐述了近年来CAR 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的研究现状、CAR T细胞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对未来CAR 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作者:周生余;石远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是肝细胞癌( HCC),其病因相对清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高发区HCC的主要病因,其次为黄曲霉毒素暴露.在江苏省启东市开展的肝癌一级预防干预措施中,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对<30岁人群肝癌发病的保护率为84%(95% CI为23%~97%);清洁饮水和降低黄曲霉毒素暴露后,<35岁人群的肝癌发病风险与30年前比较,降低至少4倍.清洁水源、防霉改粮、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农村高发区有效的肝癌一级预防模式.
作者:曲春枫;陈陶阳;王宇婷;姚红玉;陈坤;朱健;陈万青;贺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根据国际癌症登记协会发布的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数据,分析全球不同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差异.方法 从《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Ⅺ卷提取2008—2012年65个国家涵盖339个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的恶性肿瘤数据.分析不同地区、分性别和癌种的平均发病年龄,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和地区发展程度进行分层.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世标)进行标化,计算标化平均发病年龄,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恶性肿瘤发病年龄的影响.结果 研究覆盖全球人口 4 812 008 148 人年,其中男性 2 367 458 302 人年,女性2 444 549 846人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1 892 093人,其中男性11 450 515人,女性10 441 578人.全球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5.73岁,男性为66.70岁,女性为64.67岁.睾丸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小,为36.67岁;胆囊癌的平均发病年龄高为71.55岁.调整人口结构后,平均发病年龄较高依次为胆囊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较低依次为睾丸癌、骨癌和脑瘤.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6.38岁,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为61.75岁,我国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3.47岁.人类发展指数越高的国家或地区,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越高,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后差异缩小.结论 不同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分布特点明显,胆囊癌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相对较高,而睾丸癌、骨癌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相对年轻.非洲等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发病年龄相对较低.我国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位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恶性肿瘤防控应根据不同癌种的年龄分布特点进行.
作者:林恒娜;顾秀瑛;张思维;曾红梅;魏文强;郑荣寿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蓝藻毒素和多种可干预的个体行为方式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肝癌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是在中国降低其疾病负担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结合在中国人群中开展并获得的肝癌一级预防措施的证据,专家共识探讨了乙肝疫苗接种,包括针对不同HBV感染状态母亲的新生儿及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预防和避免黄曲霉毒素及蓝藻毒素暴露;改变高危致癌风险相关的生活方式等,以期推进中国肝癌的有效预防.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相关肿瘤防控学组;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