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恶性肿瘤化疗后血糖增高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对15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化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增高,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白细胞介素-10(IL-10)较化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糖增高与细胞因子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魏淑青;裴毅;马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维甲酸受体-β(RAR-β)基因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差异表达与甲基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四种子宫颈癌细胞株、38例子宫颈浸润癌、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1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RAR-β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对RAR-β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蛋白水平上的RAR-β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子宫颈组织的RAR-β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细胞系和组织的RAR-βDNA进行甲基化分析,同时分析RAR-β基因的表达与子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子宫颈癌细胞系、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子宫颈癌组织中RAR-β基因的表达缺失或下降,并与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RAR-β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的表达检测也得到相同的结果.MSP检测发现3种子宫颈癌细胞株、11例癌组织、1例CIN Ⅰ级、5例CIN Ⅱ~Ⅲ级RAR-β第1外显子甲基化表现,甲基化者RAR-β表达均下降.RAR-β基因甲基化状态在不同的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不同的I临床分期(P≈1.000)及有无淋巴转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RAR-β基因的表达缺陷在子宫颈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基因表达缺陷的主要原因.
作者:高艳萍;李敏;张颖颖;王翰;贺小红;王泽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对胃周围血管鞘的影响,为胃癌的外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7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其中包括血管鞘的胃左和(或)胃右动脉标本90份,采用冷冻切片,并经HE染色及免疫组积化学染色.结果 Ⅰ期胃癌未发现癌细胞转移至血管鞘内.共有10例25份标本血管鞘内和(或)鞘上发现转移的癌细胞,其中Ⅱ期胃癌有1例2份标本,Ⅲ期胃癌有3例8份标本和Ⅳ期胃癌有6例15份标本.各期胃癌的角质蛋白(C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Ⅱ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需要采用鞘内分离以彻底清扫动脉周围淋巴结.
作者:王贵和;赵铁军;束宽山;孙学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平衡调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刺激细胞,增加细胞内因子表达,荧光标记特异性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大肠癌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较健康组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较健康组升高,且IFN-γ/IL-4的比值具临床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肠癌患者体内Th1/Th2出现漂移,IFN-γ/IL-4比值可作为大肠癌临床进展及免疫功能评价的指标.
作者:李耀平;乔丽娟;马克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胰腺癌组织、22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KGF及E-cadherin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KGF在胰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7.8%(35/45),比相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值均<0.05);E-cadherin在胰腺癌组织比相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表达减低,高表达率为35.6%(16/45),且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别为P<0.05,P<0.05,P<0.01);在胰腺癌组织中,KGF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KGF与E-cadherin有望作为胰腺癌的增生、分化、侵袭以及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宇;刘建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法与手工吻合法的疗效,对比结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行食管癌胃食管颈部吻合术217例.其中胃食管颈部机械吻合法组136例,手工吻合法组81例,评价疗效.结果 机械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3例(2.2%);手工吻合组9例(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切口感染机械吻合组4例(2.9%),手工吻合组12例(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在机械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胃食管机械吻合法能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术后颈部切口的感染率,较手工缝合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蒋友华;周星明;陈奇勋;严福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COX-2和MVD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3/20∶64/88)和CD34(7/20∶74/88)阳性表达率均增高(P均<0.05).COX-2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MVD(63.2±20.4)高于COX-2阴性者(41.2±29.8)(P<0.01).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呈高表达,且高表达的COX-2与肿瘤预后因素MVD相关.
作者:马海青;苏峥嵘;朱玉萍;李德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对诊断子宫颈微偏腺癌(MDA)有价值的指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YisionTM二步法检测9例MDA中CEA、Ki-67、p16、MUC6、MUCSAC、ER、PR、α-SMA的表达情况.另选12例正常子宫颈腺组织及21例其他类型腺癌组织作对照.结果 MDA中CEA、MUC6、α-SMA的阳性表达(表达率分别为66.67%、77.78%、88.89%)显著高于正常子宫颈腺体(0、8.33%、0),MDA中平均Ki-67标记指数(21.03±5.46)亦显著高于对照组(0.12±0.08),而ER、PR的阳性表达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MUC5AC的阳性表达在对照组与MD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MDA中MUC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7.78%)高于其他类型腺癌(14.29%),而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11.11%)低于其他类型腺癌(71.43%),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Ki-67、MUC5AC、ER、PR、α-SMA蛋白的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Ki-67、MUC6、α-SMA蛋白的阳性表达可能有助于MDA的诊断,腺上皮细胞ER、PR的阴性表达亦支持MDA.p16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部分普通型子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但在MDA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玲;王全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对低分化甲状腺癌(PDTC)和未分化(间变性)甲状腺癌(UTC)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2例PDTC和UTC的甲状腺形态、大小、回声、边界、内部砂粒、血流分布等声像图表现及其内部血流状况进行观察,并与手术、活组织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对照;扫查颈部及气管食管沟区淋巴结.根据甲状腺双叶或单叶弥漫性病变及局部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甲状腺病变的性质.结果 术前或活组织病理检查前超声检出甲状腺单叶肿物16例,左甲9例,右甲7例.双叶肿物6例.超声提示UTC 2例,甲状旁腺癌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其余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结论 超声检查可提高PDTC和UTC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作者:原韶玲;郭荣荣;王宇翔;赵培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单纯TACE组50例(碘油栓塞或碘油栓塞联合5-氟尿嘧啶+多柔比星),联合组56例(HIFU+TACE).观察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结果 单纯TACE组:CR0,PR20%,SD 52%;联合组:CR0,PR26.8%,SD 55.4%.AFP变化情况,单纯TACE组和联合组由治疗前的(472.3±104.2)μg/L和(491.8±125.2)μg/L,降为治疗后的(122.3±64.6)μg/L和(71.2±35.1)μg/L.1、2、3年生存率:联合组为82.3%、60.8%、39.2%;TACE组为68.0%、42.6%、21.0%.未发生皮肤烧伤、出血、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HIFU联合TACE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叶欣;葛忠民;费兴波;吴珂;王双;程园园;陈祥明;魏林;张新丽;田瑞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对消化系统肿瘤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 将33例不同类型的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OCT治疗组(15例)和支持对照组(18例),分别接受OCT(400μg/d)和支持治疗.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及观察其对IGF-1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4例病情保持稳定,对照组18例全部恶化;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9个月,较对照组患者的2-3个月明显延长(P<0.05),生活质量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IGF-1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 OCT可明显延长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肿瘤生长因子IGF-1起作用.
作者:张爱国;王江滨;牛月花;孟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乳腔镜技术行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Ⅰ期假体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经TE方案(紫杉醇+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2~6次后的乳腺癌患者9例,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1例,其中5例Ⅱ期患者3例降为Ⅰ期,1例Ⅲ期降为Ⅱ期.乳腔镜下行保留乳头乳晕区的皮下腺体切除,Ⅰ期将假体植入胸大肌、胸小肌之间.根据术中冷冻决定是否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结果 9例中2例行双侧乳腺皮下切除,7例行单侧乳腺皮下切除术,均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8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7例,保腋窝2例.8例患者效果满意,1例效果一般.1例发生皮下积液、1例乳头表皮坏死、1例乳房皮瓣出血,经压迫好转.随访1~10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 应用乳腔镜技术行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Ⅰ期假体植入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美容效果.双侧乳房皮下腺体切除、Ⅰ期假体植入效果更佳.
作者:郭贵龙;范林军;李卓英;姜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是否有缓解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对40例因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炎患者分别给予rhGM-CSF(商品名:特尔立,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口腔喷雾治疗或安慰剂对照.将试验药品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喷于患处,每天4次,每天总用药量300μg,连续使用4~10 d(药物溶解后在2~8 ℃的冰箱中保存不超过24 h).第4天开始评价疗效.口腔黏膜炎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进行分级.其中治疗组19例(2例中途退出试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黏膜炎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4 d后观察黏膜炎愈合情况、疼痛程度和对进食的影响情况.结果 治疗组17例中7例痊愈、8例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的21例4例痊愈、10例改善、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rhGM-CSF于放疗后局部使用可以减轻黏膜炎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耐受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源福;黄建丽;林坤花;卓延红;林凤村;陈贵平;陈伟霖;韩碧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Cap)联合奥沙利铂(L-OHP)治疗老年人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7例68~75岁的晚期胃癌患者采用Cap联合L-OHP化疗:Cap每天2000 mg/m2,分两次口服,连服14 d,休息7 d;L-OHP 100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3周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27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48.1%,其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8例,进展(PD)6例.CBR评估有效者共15例,占55%.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微末梢神经毒性,发生率为44.4%(12/27);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3-3%(9/27),多为Ⅰ~Ⅱ度,其中1例为Ⅲ度;腹泻8例,1例为Ⅲ度,7例为Ⅰ~Ⅱ度;白细胞减少5例,多为Ⅰ~Ⅱ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Cap联合L-OHP治疗晚期胃癌,疗效高,不良反应轻,尤其适合于老年患者.
作者:王山川;刘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学形态特征.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例原发性甲状腺NHL的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原发性甲状腺NHL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其中1例为中心母细胞型,1例为免疫母细胞型.另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LCA、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NHL具有多种不同病理形态特征,应与包括淋巴细胞甲状腺炎和未分化癌鉴别等.
作者:嵇学仙;毛建英;金水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9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2.8岁,男女比例为1.1∶1,部位以胃和小肠多见,病理诊断良性9例,恶性10例.19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胃肠道造影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
作者:李友全;齐广珍;智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意外胆囊癌,UGC)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8月至2005年12月开腹手术共发现32例UGC.男性8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63.4岁.单纯胆囊切除术22例;7例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3例非根治性切除.结果 32例中,腺癌26例,乳头状癌3例,未分化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Nevin Ⅰ期5例,Ⅱ期18例,Ⅲ期6例,Ⅳ期3例.术后平均生存期5.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7个月.Nevin Ⅰ期和Ⅱ期患者平均生存期14.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9.2个月.结论 对中年以上,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有症状的胆结石、胆囊息肉(大于2 cm)等,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有可疑病变的在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准确地GBC分期,选择手术方式,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常春;孔令翔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卡培他滨(Cap)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FOLFOX4方案,即L-OHP85 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四氢叶酸钙(CF)200mg/m2静脉滴注2h,第1、2天,注射后立即静脉推注5-氟尿嘧啶(5-Fu)400mg/m2,第1、2天,5-Fu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1、2天;每2周重复,28 d为1个周期.改良XELOX方案,即L-OHP 85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Cap每天2000mg/m2分两次口服第1天至第10天,每2周重复,28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入组观察43例,总有效率为46.5%.其中FOLFOX4组有效率为4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4周;改良XELOX方案组总有效率为47.8%,中位TTP为27周.两组有效率和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外周神经感觉异常,症状可逆.结论 L-OHP联合Cap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贾锋;李亭山;侯美英;刘元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L-OHP)联合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双周给药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14例不能切除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为:L-OHP 85mg/m2第1天静脉滴注;CF2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2天;5-Fu 400mg/m2静脉注射,第1天;600mg/m2化疗泵持续静脉给药连续46 h;14 d重复,2次化疗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观察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病灶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4例;无进展(PD)病例;临床有效率(CR+PR)71.4%.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组织学效果:CR 1例,大部分缓解1例,PR 2例,轻微缓解6例,无缓解3例.不良反应轻,骨髓抑制主要是白细胞下降,但都在Ⅰ~Ⅱ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较轻微,神经毒性、脱发、口腔炎等也多在Ⅰ度,无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和变态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结论 L-OHP联合5-Fu和CF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的近期疗效满意,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耐受性良好.
作者:解静荣;吴克雄;张斌;彭丽萍;冀红红;李丽;常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其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在神经系统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分析病程、监测疗效和复发以及预后估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蔚洪恩;王春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多柔比星(ADM)是一种广谱、高效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长期应用容易导致累积性、不可逆性心脏病变.有关ADM心脏毒性的机制较复杂,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病变、心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一系列减少ADM心脏毒性而不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的措施被人们采用.文章就ADM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为改善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供借鉴.
作者:陈芾珩;刘元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联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凋亡诱导剂亚砷酸(ATO)对NB4细胞株的作用.方法 BOR单独及联合ATO作用于NB4细胞,应用MTT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率;RT-PCR方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MTT法显示BOR对NB4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能增强ATO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明显凋亡峰及G2/M期细胞周期阻滞;RT-PCR检测发现两药单独应用均能下调survivin mRNA的表达,联合作用时具相加效应.结论 ATO与BOR联合作用较单独作用有更强的细胞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细胞周期G2/M期的阻滞及survivin mRNA表达的下降是蛋白酶体抑制剂及亚砷酸对白血病细胞株联合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
作者:李亚妮;马梁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西茜铂(CCP)注射剂对大鼠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精神系统等的影响.方法 用10%水合氯醛4.0 ml/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单侧股静脉插管注射CCP 10、20、40 mg/kg,并通过单侧颈动脉插管和气管插管用多导生理仪记录麻醉大鼠心率、血压、心电图、呼吸频率和深度等变化以及对清醒大鼠神经、精神等的影响,并以葡萄糖注射液作为阴性对照,15 mg/kg卡铂(CBP)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静脉注射上述剂量CCP、葡萄糖注射液及CBP后,实验动物的血压为(57.8±14.1)~(86.2±8.1)mmHg(1 mm Hg=0.133 kPa)、心率为(250.9±95.4)~(356.7±47.7)次/min、呼吸频率为(59.3±17.7)~(95.7±26.0)次/min;各组间、各组内给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实验动物的平均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1.96,P>0.05).各CCP组及CBP阳性对照组在用药后早期各出现1例偶发的一过性室性期前收缩,无剂量依赖性;40 mg/kg CCP尾静脉注射对清醒大鼠精神、神经系统与活动状况等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 CCP注射剂对大鼠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精神系统等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士勇;杨振君;于环;杨云锋;宋利;杜微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基因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24只,每组8只,建立S180实体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pcDNA3.1(+)空载体组、pcDNA3.1(+)-DCN转基因治疗组,于接种瘤细胞第2天瘤内注射用药,第5天起隔天测量小鼠肿瘤体积,并采用MTF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RT-PCR检测TGF-β mRNA转录水平、ELISA测定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与前两组相比,重组载体组肿瘤体积缩小为(2.219±0.105)cm3(P<0.001);淋巴细胞增生率提高为(67.21±6.32)%(P<0.01,P<0.05);同时使TGF-β表达降低,条带变淡;VEGF表达也明显下调,其A值降为2.6175±0.099(P<0.01,P<0.05).结论 肿瘤组织内DCN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活性.
作者:王晶晶;杨琬芳;兰晶;王桂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E2(PGE2)对结肠癌SW480细胞黏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使用外源性PGE2及其受体EP1的拮抗剂SC19220作用于SW480细胞后,MTr法测定肿瘤细胞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 外源性PGE2可以显著增加SW480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PGE2作用于细胞后,黏附细胞A值由0.207±0.009增加至0.417±0.088,迁移细胞由6.33±0.33增加至43.33±0.88,侵袭细胞由3.67±0.34增加至26.33±0.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19220可抑制PGE2所诱导的SW480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PGE2+SC19220组与PGE2组相比,黏附细胞A值由0.417±0.088下降至0.140±0.006,迁移细胞由43.33±0.88下降至28.00±0.58,侵袭细胞由26.33±0.89下降至5.67±0.33,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PGE2作用后SW480细胞VEGF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增强,且表达量与PGE2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PGE2可显著增加SW480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其作用过程可能与VEGF表达上调相关.
作者:兰小琴;王莹;李美宁;张悦红;梁小波;程牛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肿瘤是当前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大威胁,发生率有增无减,死亡率已跃居诸病种之首.纵观近几十年来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尽管在总体治愈率和生存率上有提高,但中晚期肿瘤的治愈率并未有明显改善.面对肿瘤多发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对其发生的机制和原因进行重新审视.文章从肿瘤发生、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浅显的评述.
作者:钱新宇;韩焕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