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355/R
  • 国内刊号:11-5355/R
  • 影响因子:0.70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137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技术筛选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优势患者的验证报告

    目的 进行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优势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验证.方法 选取服用吉非替尼治疗1个月以上并已知疗效的NSCLC患者27例,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稳定(SD)、进展(PD)三种疗效患者.所有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前均行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SELDI)检查,以M/Z:8693±50H+为筛选依据,根据其丰度分成优势患者组(丰度≤10%)10例,劣势患者组(丰度≥30%)7例,疑似组A(丰度:11%~15%)5例,疑似组B(丰度:16%~29%)5例.分析四组中,每组CR+PR、sD及PD患者的比例.结果 优势患者组中,CR+PR患者占9/10,SD患者占1/10,PD患者为0;劣势患者组中.CR+PR患者占1/7,SD患者占1/7,PD患者占5/7;疑似组A中,CR+PR患者占3/5,sD、PD患者各占1/5;疑似组B中,CR+PR患者占3/5,SD、PD患者各占1/5.结论 经SELDI检测,蛋白质指纹图谱符合M/Z:8693±50H+丰度≤10%可以作为吉非替尼治疗NSCLC优势患者的筛选指标.

    作者:孙书香;胡守喜;周华朝;裴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血清SCC、CYFRA21-1、NSE、CE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在鼻咽癌(NPC)和头其他颈部鳞癌(HNSCC)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在2004年8月至2007年9月接受放疗的患者中,79例NPC和51例HNSCC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清SCC、CYFRA21-1、NSE和CEA水平的检测,对其结果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NPC患者血清SCC、CYFRA21-1、NSE和CEA阳性率分别为10.53%、46.75%、17.50%和2.04%,联合检测阳性率是78.95%;HNSCC分别为22.00%、19.75%、11.11%、0,联合检测是36.17%,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增高(P<0.01).NPC治疗后血清CYFRA 21-1和NSE水平明显下降(P<0.0001),CYFRA 21-1与近期疗效相关(P=0.0339);HNSCC组中SCC与分期有相关趋势(P=0.0597).结论 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较单项检查高,可以提高HNSCC的阳性检出率,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CYFRA 21-1在NPC诊断中是一个敏感指标,SCC在HNSCC中有潜在价值.

    作者:王继生;孙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

    目的 探讨支气管针吸活组织检查术(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胸部cT提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或支气管周围肿物患者TBNA的细胞学结果.标本采用新柏氏细胞学检测.结果 82例患者中TBNA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52.4%.其中,小细胞癌18例,鳞癌11例,腺癌9例,未定型癌5例.39例表现为管壁外压伴黏膜改变的患者,TBNA、冲洗、刷检、钳检阳性率分别为64.1%、7.7%、25.6%、48.7%,总阳性率为76.9%.43例黏膜正常者单纯行TBNA检查,18例阳性,阳性率为41.9%.82例TBNA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TBNA扩大了支气管镜的检查范畴,提高了内镜诊断阳性率,是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韩松岩;韩福才;杨卫华;康金秀;郭志娟;郭婷婷;刘月香;常芳;王全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和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放射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162例,采用COX模型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复发14例,死亡4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放疗前功能状态、手术切除范围和年龄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年龄、放疗前功能状态、手术切除范围和放疗技术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低分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瘤、年龄≤40岁、放疗前Karnofsky评分≥80分和肿瘤全切是预后较好的独立因素.

    作者:李艳霞;兰胜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TEN蛋白和CD44V6检测在提示喉癌分化程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PTEN蛋白和CD44v6检测在提示喉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喉癌)分化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喉癌组织标本和距离病变范围2.5 cm以上的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情况.进行合理的统计学设计,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喉癌某些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喉癌组中表达率为55.67%(54/97),癌旁组中为100%(97/9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蛋白的表达在高、中、低分化不同组织类型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高、中、低分化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低表达与CD44v6高表达呈负相关性(r=0.652,P<0.05).结论 PTEN蛋白对预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意义,但对提示其分化程度具有一定意义.CD44v6在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提示喉癌分化程度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平;武乃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状腺滤泡癌P-AKT表达异常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P-AKT异常表达与甲状腺滤泡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检测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中P-AKT、VEGF及CD34的表达.结果 P-AKT在甲状腺滤泡癌中的表达较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显著增高(P<0.001).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P-AKT、VEGF蛋白表达均与微血管密度(MVD)相关(P<0.05),P-AKT阳性标本的MVD值高于P-AKT阴性标本(P<0.05),VEGF阳性标本的MVD值亦高于VEGF阴性标本(P<0.05).P-AKT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KT在甲状腺滤泡癌中的高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的发生发展及继发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状腺滤泡癌中可能存在AKT/VEGF通路,AKT是调控VEGF表达通路的关键因子.

    作者:赵鹏;纪方方;王颜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雌激素受体β亚型和Survivin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检的125例甲状腺肿瘤组织蜡块(86例甲状腺癌,39例甲状腺腺瘤)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Rβ和Survivi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ERβ不仅表达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在间质中也有表达.ERβ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2%、51.28%和20.00%.甲状腺癌中ERB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urvivin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0%、17.95%,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甲状腺癌中Survivin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甲状腺癌ERβ和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ERβ的表达可能对甲状腺癌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具有促进作用;ERβ和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高金生;金东岭;刘现军;赵兴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PTEN基因甲基化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异常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检测45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PTEN甲基化的表达情况.结果 40.0%(18/45)的胃癌组织和2.2%(1/45)的癌旁正常组织PTEN基因发生甲基化,胃癌组织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低分化腺癌甲基化率为60.0%(15/25),高中分化腺癌甲基化率为15.0%(3/2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24例胃癌组织中,13例PTEN基因发生甲基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TEN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P<0.05).结论 PTEN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TEN基因甲基化在胃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费克平;刘洪俊;石玉龙;李辰生;孙景福;陈艳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同步放化疗方案对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2例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每周紫杉醇方案,B组三周紫杉醇+顺铂(DDP)方案.两组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每次2.0Gy,每周5次.原发肿瘤灶总剂量60~64 Gy.A组在放疗同时给予紫杉醇每周45 mg/m2;B组给予紫杉醇135 mg/m2第1、22天+DDP 30 mg/m2第2天至第4天,第23天至第25天.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78%和74%(P>0.05),而两组CR率分别为22%和14%(P<0.05).两组1、2、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57%、32%、8%和59%、26%、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3);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2%、37%、12%和64%、43%、18%和9%,差异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重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周小剂量同步放化疗方案可提高NSCLC的局部控制率,并有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吴书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支气管肺癌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血小板黏附因子的表达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0名健康人和164例肺癌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31、TSP、CD36、CD62、CD63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其在健康人与不同病期、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之间的异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早中期组(A组)CD31、CD36、CD62、CD63表达增强(P<0.05~0.01);手术后组(B组)CD31、CD36、CD62、CD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C组)CD31、CD36、CD62、CD63表达增强(P均<0.01);与A组比较,B组CD36、CD62、CD63表达减少(P<0.05~0.01);C组CD31、TSP、CD36、CD62、CD63表达增强(P<0.05~0.01);与小细胞癌比较,腺癌TSP、CD36、CD62、C63,鳞癌CD36、CD62、CD63,肺泡癌CD31、TSP、CD63表达均减少(P均<0.05).结论 血小板活化过度普遍见于不同病期肺癌患者,手术后活化程度减轻,晚期肺癌较重.小细胞肺癌血小板活化可能较显著.

    作者:张爱华;刘文励;魏文宁;王磊;孙达春;李小亮;唐德禄;田开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特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91例NSCLC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为Ⅰ期患者,取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AE1/AE3)免疫组化标记(SP法),检测微转移的表达并随访5年,分析微转移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Ⅰ期NSCLC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为49%,总5年生存率为70.3%,中位生存时间48.5个月,复发转移率32%,平均复发转移时间36.6个月.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四个因素与复发转移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分化、分期和微转移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497、11.196和5.233.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存在微转移,肿瘤分化、分期和微转移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预后因素.

    作者:张俊旺;丁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病灶刮除、植骨加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纤维结构不良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颈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病灶刮除、植骨加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颈骨纤维结构不良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病例全部治愈,负重行走无疼痛、髋膝功能不受限,无病灶复发.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加DHS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纤维结构不良效果良好.

    作者:万水根;秦秀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康莱特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

    目的 采用康莱特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评价近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康莱特+TP方案化疗,对照组为TP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3.33%,白细胞减少率63.33%,对照组有效率33.33%,白细胞减少率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康莱特联合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骨髓的功能.

    作者:马秀丽;耿丽;桑俊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食管癌术后复发放疗加高压氧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采用放射治疗配合高压氧疗法增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高压氧(HBO)组,放疗组仅行单纯放疗,HBO组采用放疗+HBO疗法.两组均采用加速器常规三野放疗.结果 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5.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7,P>0.0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5.0%,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采用放射治疗配合高压氧疗法增敏近期效果好于单纯放疗,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沁慧;王纪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配体MICA在胃肠道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了解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MICA(SMICA)的水平及其与自然杀伤(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的关系,探讨NKG2D-MICA在胃肠道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为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打下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123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均经病理证实.ELISA法检测血清sMICA含量,同时检测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水平.取30名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 健康人sMICA水平(225.46±36.65)pg/ml,胃癌无远处转移患者(337.59±60.20)Pg/nd(P<0.01),肠癌无转移患者(372.68±53.61)pg/ml也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清sMICA(391.52±51.68)Pg/nd高于无转移患者(P<0.05),同样有远处转移肠癌患者血清中sMICA含量(452.45±56.13)pg/ml高于无转移患者(P<0.05).患者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率,在无转移的胃癌患者中为(78.95±3.39)%,肠癌中为(76.00±7.22)%,均低于健康人(82.58±4.36)%(P<0.05),而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表达率为(73.65±5.38)%,低于无转移的患者(P<0.01),有远处转移的肠癌患者表达率为(70.14±5.62)%,低于无转移的肠癌患者(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sMICA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肿瘤细胞表面MICA脱落所致.NKG2D的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患者NK细胞的NKG2D-MICA杀伤肿瘤细胞效应减弱,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高峻;乔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GP和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1例

    目的 比较紫杉醇(TAX)联合顺铂(DDP)(11P方案)与吉西他滨(GEM)联合DDP(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DC)的近期疗效、患者不良反应及生存率.方法 对41例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的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分组化疗,TP组21例,GP组20例.TP组:TAX135 mg/m2,第1天;DDP 30 mg/m2,第1天至第3天.GP组:GEM 1000 mg/m2,第1、8天;DDP30 mg/m2,第1天至第3天.每21 d为一个周期,化疗2~3个周期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TP组有效率为47.6%,中位生存时间为.14.2个月,1年生存率48.0%;GP组有效率为40.0%,中位生存时间为13.2个月,1年生存率4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TP组以白细胞降低为主,GP组以血小板降低为主,均可耐受.结论 TAX或GEM联合DDP治疗晚期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耐受,都可以作为一线首选的化疗方案.

    作者:黄雪梅;仝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刀联合POMD行肝切除术31例

    目的 探讨超声刀与POMD(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联合应用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超声刀与POMD联合应用(联合组)的肝切除术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单纯应用超声刀和POMD组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断肝时间为(31.5±5)min,与POMD组(35.5±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超声刀组(48±4)min相比明显缩短.联合组出血量为(460±121)ml,比POMD组(810±298)ml减少,但与超声刀组(526±203)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刀与POMD联合应用进行肝切除术安全、快捷.

    作者:谭小宇;陈念平;邱志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颜面部鳞状细胞癌的扩大切除与修复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颜面部鳞状细胞癌的优越性.方法 对43例颜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扩大切除加各种皮瓣及中厚皮片移植的方法进行继发创面修复.结果 43例患者中39例皮瓣修复,13例中厚植皮、皮瓣和皮片均完全成活.随访6~18个月,除1例半年后局部复发,再次扩大切除修复外,其余患者形象良好,均健在.结论 应用各种皮瓣和植皮的方法修复颜面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的创面切实可行.

    作者:杨韩芳;黄秀珍;李林;田晓琴;杨改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肠道癌35例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商品名:希罗达)治疗老年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收治的老年晚期胃肠道癌采用奥沙利铂135 mg/m2,静脉滴注3 h,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2次/d,口服,第1天至第14天,每3周重复.结果 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8例,进展11例,总有效率45.7%(16/35),其中胃癌有效率42.8%(6/14),大肠癌有效率52.3%(11/21),毒副作用主要为输液肢体麻木,Ⅰ~Ⅱ度骨髓抑制及胃肠反应,Ⅲ度以上少见,少数患者有Ⅰ度手足综合征.结论 奥沙利铂加卡堵他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肠道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患者依从度高,可多疗程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可作为治疗老年晚期胃肠道癌的首选方案.

    作者:吕利成;巨新世;王晓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三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其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收治的3例和检索国内文献报道得到的94例,共97例PMME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PMME患者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年龄为56.6岁,55岁以上69例.食管中下段是好发部位.82例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切除及消化道重建.中位数生存期仅为11.3个月.内窥镜容易误诊.PMME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结论 PMME恶性度高、预后差,疾病早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次全食管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化疗可以缓解症状.

    作者:廉建红;韩斐;胡成广;牛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西紫杉醇耐药机制与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

    化疗药物耐药是临床的常见问题,也是化疗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多西紫杉醇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对于这一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转运、代谢途径改变以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通路方面的研究.在讨论上述领域研究进展的同时,重点介绍可能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多西紫杉醇疗效预测分子标志.

    作者:谢丽;魏嘉;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Livin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中的表达

    Livin是抑制凋亡蛋白家族(IAP)的新成员,在多数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的生存更有赖于血管的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作用强的一种促血管生长因子,几乎在所有的人体肿瘤和肿瘤细胞株中皆有表达.现就Livin和VEGF在肿瘤中的表达作一综述.

    作者:朱立君;崔东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RNA干扰沉默Sp1基因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的恶性增生

    目的 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大肠癌SW620细胞转录因子特化蛋白1(Sp1)的表达,观察其对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构建靶向人Sp1基因的干扰载体(pGenesil-1-Sp1),脂质体介导转染SW620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对Sp1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影响,MTT法检测SW620细胞增生活性的改变.结果 成功构建针对Sp1的干扰载体,转染后能够有效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中S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在转染48 h抑制作用强.其对Sp1 mRNA和蛋白质抑制率分别为68.47%和73.8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实验显示,下调Sp1表达可显著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的体外增生能力.结论 Sp1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大肠癌SW620细胞的增生,为以Sp1为靶点的大肠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作者:赵志兰;李美宁;张悦红;杜叶平;郝华;程牛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氧模拟剂氯化钴诱导人类胆管癌细胞株QBC939 HIF-1 α、VEGF表达的研究

    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讨氯化钴(CoCl2)诱导的缺氧状态下人类胆管癌细胞株QBC939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ELISA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不同浓度COCl2组(200、150、100、50 μmol/L,不加药组为对照组)、缺氧不同时间段(6、12、24、48 h)对QBC939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oCl2可上调胆管癌细胞株QBC939 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并且体现出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的依赖性关系.ELISA检测:不同浓度组(200、150、100、50 μmol/L、对照组)VEG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1215.8±8.1)、(1030.8±11.1)、(710.9±3.2)、(414.3±2.5)、(102.1±5.6)pg/ml,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不同时间段(6、12、24、48 h)VEG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397.8±3.5)、(701.9±7.2)、(1038.8±8.2)、(1229.8±19.8)pg/ml,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浓度组(200、150、100、50 μmol/L、对照组)VEGF蛋白的平均灰度分别为(123.1±5.9)、(146.9±4.3)、(154.6±4.9)、(162.7±4.5)、(172.7±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蛋白的平均灰度分别为(109.5±5.3)、(137.5±4.4)、(151.7±2.9)、(161.3±4.9)、(172.0±5.4),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不同时间段(6、12、24、48 h)VEGF蛋白的平均灰度分别为(154.8±3.8)、(142.9±2.7)、(136.6±4.7)、(110.3±4.9)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蛋白的平均灰度分别为(155.3±6.4)、(142.9±2.7)、(137.4±4.4)、(105.4±6.2),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同浓度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段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0.909,P均<0.01.结论 缺氧可以上调QBC939 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HIF-1α具有调控VEGF表达的作用.

    作者:赵宝红;刘建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免疫抑制剂FTY720对Hepal-6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FTY720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l-6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Hepal-6肝癌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及0.1、1、10、100μg/ml质量浓度组,处理24 h及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生,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 小鼠肝癌细胞增生能力在FRY720作用48 h后明显受抑,大抑制率为62.10%;FTY720对肝癌细胞有促进凋亡作用,在1.0~100.0 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为:4.07%、8.16%、19.84%;FTY720使G1期显著延长.结论 FTY720对肝癌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能使G1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薛薇;赵浩亮;贺杰峰;杨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肤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99Tcm-Rituximab显像二例

    患者1女,55岁,2007年11月发现左拇指指尖黑色结节样肿物,该年12月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表浅扩散型黑色素瘤,2008年1月予扩大截指术,2008年4月,左手截指末端复发,6月来我院就诊.2008年6月25日于患者左拇指病灶周围组织皮下注射新型淋巴显像剂99Tcm-Rituximab 37 MBq(体积0.8 ml),16 h后行左上肢一左腋窝区静态平面显像,左腋窝区可见两处放射性分布异常浓聚灶,考虑为左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两枚.当日行SLN活检术取出左腋窝两枚高核素信号淋巴结,直径分别约为0.8 cm及0.5 cm.术后病理回报未见转移.

    作者:于江媛;林保和;杨志;许小宝;马云霞;张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技术发展对肺癌诊断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在支气管镜下的应用得以实现.例如支气管内超声(EBUS)技术、自动荧光支气管镜(AFB)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ENB)、荧光共聚焦显微镜(FCFM)技术及光干涉断层扫描(OCT)技术等,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决了以往传统技术手段存在的缺陷.虽然目前这些技术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临床验证,但其必然会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者:傅毅立;李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