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治疗、131Ⅰ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131Ⅰ-chTNT)放射免疫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将50例肺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单纯微波消融治疗组17例、单纯131Ⅰ-chTNT放射免疫治疗组15例、微波消融联合131Ⅰ-chTNT放射免疫治疗组18例,检测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和白细胞介素(IL)-2、IL-10、IL-12表达、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CD4+值、CD4+/CD8+值、NK细胞活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与两个单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IL-2、IL-12、IFN-γ、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131Ⅰ-chTNT放射免疫治疗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大程度地提高肺癌综合治疗疗效.
作者:赵子粼;罗敏;王红治;罗霞;黄梁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对人类甲状腺癌细胞系增殖的作用及其与甲状腺受体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的甲状腺激素T3作用于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WRO、未分化间质性甲状腺癌细胞ARO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FB-2,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获得有效生理剂量,以MTT比色法检测采用该浓度作用的不同细胞系的增殖情况.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甲状腺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激素T3以不同浓度(10 nmol/L、100 nmol/L和1 μmol/L)诱导分化良好的乳头状甲状腺癌FB-2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128.78±0.31)%、(171.94±0.40)%、(178.04±0.14)%,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100 nmol/L为增殖低有效生理剂量;该剂量对WRO细胞和ARO细胞都有增殖作用,增殖率分别为(149.06±0.06)%、(158.87±0.03)%,对FB-2细胞增殖明显,增殖率达到(167.92±0.08)%.WRO细胞中甲状腺受体TRα1 mRNA表达水平较高,在FB-2细胞中较低,在ARO细胞中不表达;三个细胞系中受体TRα1蛋白均不表达.在FB-2和WRO细胞中TRβ1 mRNA和蛋白同时表达,在ARO细胞中表达很少.结论 甲状腺激素T3能诱导人类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与TRβ1关系较TRα1更为紧密.
作者:韩婷;Anna Perri;Daniela Bonofiglio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环孢素对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BBN)诱导的大鼠膀胱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SD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在用BBN诱导膀胱肿瘤的同时用环孢素进行药物干预,对照组仅用BBN诱导膀胱肿瘤.取2组大鼠膀胱肿瘤标本,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膀胱肿瘤组织MM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mRNA表达量以同一标本β-actin的Ct值与MMP-3的Ct值之差表示,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实验组大鼠膀胱肿瘤MMP-3 mRNA中位表达量为7.6(4.2~9.1),对照组为4.7(2.8 ~ 7.7);实验组MMP-3蛋白表达(-)1例,(+)4例,(++)5例,对照组(-)3例,(+)4例,(++)3例;两组间MM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孢素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基因表达谱,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MMP-3可能为预防环孢素促进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靶点.
作者:任亮;胡小鹏;尹航;王玮;刘航;张小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子宫颈原位腺癌的病理诊断特点.方法 应用液基细胞学(TCT)、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6例子宫颈原位腺癌进行分析.结果 3例TCT结果为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活组织检查为原位腺癌,伴不典型增生2级(CIN2);2例TCT结果为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活组织检查为原位腺癌同时伴CIN3;1例TCT结果为上皮内高度病变,活组织检查后证实为CIN3,行锥切术,于锥切标本中发现子宫颈原位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癌胚抗原(CEA)异常腺体阳性表达,高Ki-67指数和p16弥漫强阳性染色,VIM间质阳性表达,腺体阴性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表达.结论 子宫颈原位腺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HE染色的镜下特征性表现,同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子宫颈原位腺癌患者几乎均伴发CIN的改变.
作者:景竹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iR-20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30例前列腺癌和1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中miR-203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20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miR-20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较良性增生组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积分>7分者较<7分者miR-203表达量增高了约2倍;Gleason积分7~8分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症、Gleason积分9~10分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症、Gleason积分7~8分与7分、Gleason积分9~10分与<7分的组间比较,miR-203的表达量分别增高了2.8、3.1、2.7、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miR-203表达与Gleason积分、临床分期及发生骨转移相关,miR-203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miR-203表达异常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分化及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和风险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肖虹;郑绘霞;阴琰;李宁;武丽娜;梁钢;赵杨璐;程彩霞;梁建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病理T2~3N0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2例病理T2~3N0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 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结果 总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3.5%、52.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因素(x2值分别为7.45、7.79、15.81,均P<0.01),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也是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和组织分化是病理T2~3N0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外科手术是病理T2~3N0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作者:张冬坤;苏晓东;戎铁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洛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诱导化疗加洛铂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区域中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同期洛铂放化疗的适宜剂量.方法 未行抗肿瘤治疗的初治局部区域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诱导化疗方案为洛铂30 mg/m2+5-Fu 4 g/m2持续静脉滴注120 h,每21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同期化疗起始剂量为洛铂50 mg/m2,每21 d重复.每剂量组至少入组患者3例.3例患者中出现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则化疗剂量降5 mg/m2,直至达到大耐受剂量(MTD).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放疗结束、放疗后3个月及放疗后6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共11例患者入组.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2例.放化疗结束及放疗后3个月评价疗效显示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例.放疗结束6个月,所有患者均显示为完全缓解.洛铂50 mg/m2同期化放疗组的3例患者中2例出现DLT;45 mg/m2组的3例患者出现2例DLT;40 mg/m2组5例均未出现DLT,因此推荐洛铂联合5-Fu诱导化疗后的洛铂同期放化疗MTD为40 mg/m2.主要DLT为血小板抑制.结论 洛铂联合5-Fu诱导化疗加洛铂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区域中晚期鼻咽癌安全性好,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诱导化疗后洛铂同期放化疗MTD为40 mg/m2,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值得期待.
作者:向燕群;夏伟雄;吕星;王琳;叶艳芳;张海波;郭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观察105例胃间质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Ki-67的表达.结果 CD117、CD34、SMA、S-100、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90/105)、93.3%(98/105)、20.4%(21/105)、12.4%(13/105)、56.1%(60/105).结论 联合检测CD117和CD34可以提高胃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Ki-67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危险程度相关,可作为胃间质瘤的预后指标.
作者:李鹏;徐文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对不同p53表型人类脑胶质瘤细胞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PUMA腺病毒(Ad-PUMA)及空载体腺病毒(Ad-DsRed),分别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p53突变型)及SHG-44(p53野生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PUMA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Caspase 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结果 在p53状态不同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及SHG-44中,Ad-PUMA转染组与空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现出细胞增殖抑制效应[抑制率分别为(50.89±4.73)%和(44.45±5.33)%,P< 0.05]以及促凋亡作用[凋亡率分别为(44.89±5.08)%和(31.67±7.32)%,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PUMA组胶质瘤细胞转染后,可见PUMA蛋白表达升高,同时伴随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及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强(P<0.05);Caspase活性检测结果显示Ad-PUMA组Caspase-3、Caspase-9活性增加(P<0.05),而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改变(P> 0.05).结论 无论p53表型如何,PUMA均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即上调Bax,抑制bcl-2表达,进而激活Caspase-9实现的,Ad-PUMA有望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新星;苗旺;王宏勤;刘晓东;范益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HC-Ⅰ类相关分子A(MICA)分子表达与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自然杀伤(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并分析MICA表达在NK细胞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40例、MICA阴性NK细胞治疗组(MICA-组)30例及MICA阳性NK细胞治疗组(MICA+组)30例,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0d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血清抗体IgA、IgM、IgG以及肿瘤标志物CEA、SCC、CA199、CYFRA21-1等的变化,初步评价患者近期疗效.结果 MICA+组患者外周血CD3+、CD4+、NK细胞阳性率及CD4+/CD8+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68.3±7.6)%比(56.2±4.1)%,(39.8±8.2)%比(30.8±4.7)%,(22.2±4.7)%比(18.7±5.5)%,(1.49±0.30)比(1.15±0.61);均P<0.05],Treg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8.1±4.0)%比(13.4±4.5)%,P<0.05],CD8+细胞阳性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9±6.2)%比(27.8±7.1)%,P>0.05].MICA+组患者外周血中Th1类细胞因子(包括IL-2、IFN-γ和TNF-α)水平增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降低(P<0.05),但Th17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提高IgA、IgM、IgG含量,但NK细胞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SCC、CA199、CYFRA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食管癌组织MICA表达阳性患者进行N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能有效提高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
作者:柳硕岩;周智锋;李洁羽;郑庆丰;王枫;陈啸风;叶韵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细胞分化剂Ⅱ(CDA-Ⅱ)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CDA-Ⅱ作用HL-60后,采用瑞特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阳性细胞比例;用表达谱芯片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瑞特染色显示CDA-Ⅱ可诱导HL-60细胞向髓系成熟阶段分化,且呈时间依赖性.HL-60细胞经CDA-Ⅱ处理后CD11b阳性表达率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增高.CDA-Ⅱ可引起HL-60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其中表达变化相差2倍以上的基因有113条上调基因及140条下调基因.上调基因主要参与矿物质吸收、补体与凝血系统等6条通路;下调基因主要参与嘧啶代谢、RNA聚合酶、嘌呤代谢等9条通路.结论 CDA-Ⅱ可诱导HL-60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及细胞分化,CDA-Ⅱ具有用于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
作者:金国荣;林秀梅;许艳丽;刘巍巍;周昕;唐燕;申煌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39例卵巢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者诊断时中位年龄45岁,Ⅰ期患者23例(59%).均表现为卵巢囊性或囊实性肿瘤,病理分级Ⅰ级24例,Ⅱ级12例,Ⅲ级3例,15例患者切除阑尾,其中阑尾受侵2例.3年生存率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均与FIGO分期、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有关(均P< 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的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卵巢黏液性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卵巢黏液性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其他类型的卵巢上皮癌好,手术治疗建议切除阑尾.FIGO分期、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是影响卵巢黏液性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安娜;黄萍;周莉;李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资料,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5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2 ~ 9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4%、17.3%及7.7 %.其中12例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5个月(5~9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33.3%及16.7%.40例非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5个月(2~7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0.0%及5.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M分期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肿瘤长度、M分期及化疗是影响放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肿瘤长度、M分期是影响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非手术患者,联合放化疗似乎可带来生存获益.
作者:李梅;林志雄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食管癌患者单纯放疗与同期放化疗的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的26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放疗128例,同期放化疗138例,普通放疗157例,调强放疗109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对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不良反应比较用x2检验.结果 单纯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同期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随访满1、3、5年者分别是231、106、82例.其1、3、4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6.8%(200/231),12.8%(14/106)、9.0%(7/82);无瘤生存(DFS)率分别为39.8 %(92/231)、7.9 %(8/106)、15.8 %(13/82);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率分别为30.8%(71/231)、16.2% (17/106)、23.7%(19/82);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47.0%(109/231)、11.3 %(12/106)、13.9%(11/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变长度、X线分型、不同的放疗方法是5年O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年龄、病变长度是D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病变长度、不同的放疗方法是LR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病变长度、X线分型是DM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变长度、病理类型是5年OS率的相关因素,而年龄、病变长度、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S率的相关因素,仅病变长度是LRFS率的相关因素,病变长度、不同的化疗方法是DMFS率的相关因素.同期放化疗组的严重不良反应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期放化疗可提高DFS率,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高,但5年OS率无明显提高.
作者:宋欣;宋晖;李红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铂腹腔、静脉双途径方法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4例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Ⅲ~Ⅳ期卵巢癌肿瘤减灭术后患者进行双铂双途径方法治疗,腹腔使用顺铂(DDP)/卡铂(CBP)化疗,继续治疗后交叉使用CBP/DDP方案静脉化疗,分别统计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 34例静脉化疗共112个周期,平均3.3个周期/例,腹腔化疗共76个周期,平均2.2个周期/例,完全缓解(CR) 2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4例,RR 73.5%,DCR 88.2%.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和消化道反应.随访时间7 ~ 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6.0个月.7例死亡,OS 7~62个月,中位OS 46.0个月;PFS 2~55个月,中位PFS 43.4个月.结论 双铂静脉、腹腔双途径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简单易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孙友红;崔林;姜勇;刘兴祥;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的疗效.方法 据多学科综合治疗中手术与化疗的先后次序,将82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NAC)后手术切除组(NAC+手术组)34例以及直接手术组48例,分析其治疗效果.NAC+手术组术前给予2个周期NP(长春瑞滨、顺铂)或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化疗结束3周后进行手术.直接手术组患者术前全面检查无手术禁忌后,直接进行手术.结果 NAC+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49.3%、28.5%,高于直接手术组的79.2%、30.0%、10.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25个月,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38).结论 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术前确诊并采用NAC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作者:李保林;马宁;常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ⅠB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7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9.1%(947/1197),单纯手术5年生存率为83.7%(701/838)其中ⅠB1期83.1%(518/623),ⅠB2期85.1%(183/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疗或化疗5年生存率为65.3%(186/285),其中ⅠB1期66.7%(78/117),ⅠB2期64.3%(108/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步放化疗5年生存率为81.1%(60/74),其中ⅠB1期88.2%(15/17),ⅠB2期78.9 %(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1期中单纯手术与术后放疗或化疗比较x2=17.068,P=0.000;单纯手术与术后同步放化疗比较x2=0.051,P=0.822;术后放疗或化疗与术后同步放化疗比较x2=3.252,P=0.071.ⅠB2期中单纯手术与术后放疗或化疗比较x2=22.422,P=0.000;单纯手术与术后同步放化疗比较x2=1.264,P=0.261;术后放疗或化疗与术后同步放化疗比较x2=4.204,P=0.04).高分化者5年生存率为100%(67/67),与中分化者的81.7%(602/755)及低分化者的70.1%(298/3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717,P=0.000;x2=19.529,P=0.000);中分化与低分化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9.529,P=0.000).子宫颈间质浸润>2/3者5年生存率为71.9%(559/778),≤2/3者为92.6%(388/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9,P=0.000).淋巴结转移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57.7%(131/227),阴性者为84.1%(81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8,P=0.000).鳞状细胞癌者5年生存率为81.0%(921/1137),与腺癌者的36.2%(17/47)及鳞腺癌者的69.2%(9/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113,P=O.000; x2=76.482,P=O.000),腺癌与鳞腺癌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43.632,P=0.000).结论 术后同步放化疗对有高危因素子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可以肯定.
作者:黄敏;邵淑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附加染色体的意义.方法 对3例CML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胞染色体核型变化及应用伊马替尼的疗效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ph+患者均出现Ph-附加染色体,2例于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及23个月Ph+克隆消失,1例于伊马替尼治疗22个月Ph+克隆开始减少,分别随访8个月及14个月疾病无进展.结论 Ph+ 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不同程度遗传学缓解时被检出Ph-附加染色体,虽目前无疾病进展但应密切随访.
作者:李明会;魏旭东;尹青松;张莉;范瑞华;胡杰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地佐辛对中老年癌症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癌症患者120例,其中经胸手术56例,经腹手术64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各60例,均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吸入七氟醚,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前15 ~ 30 min静脉注射负荷量,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两组均在此基础上给予曲马多100 mg,氟比洛芬酯50 mg.患者清醒拔出气管导管后接静脉镇痛泵,注射速度为2.1 ml/h.芬太尼组镇痛泵配方为芬太尼8 μg/kg+氟哌利多5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50 ml;地佐辛组为地佐辛0.4 mg/kg+氟哌利多5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5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毕清醒即刻(0 h)、术后2、6、12、24 h疼痛(VAS)评分、镇静(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6,P=0.700;t=0.727,P=0.468;t=0.203,P=0.840;t=0.146,P=0.884;t=0.414,P=0.680).两组Ramsay评分在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34);在2、6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8,P=0.250;t=1.500,P=0.168);芬太尼组与地佐辛组Ramsay评分在12、24 h时评分均为2分.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芬太尼组为18.3%,地佐辛组为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5,P=0.023).结论 地佐辛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而毒副作用轻微,可能成为中老年癌症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理想药物.
作者:赵艳丽;张勤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例FDCS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等.结果 FDCS镜检肿瘤细胞为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可见小核仁,细胞呈片状、束状、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1、CD23.结论 FDCS是一种低-中等恶性的少见肿瘤,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表现,诊断困难,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检查.
作者:余美英;曲延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进展过程中尤其是发生转移时细胞可发生失分化,失分化DTC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碘摄取能力降低或丧失,使放射性碘(131Ⅰ)治疗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均无法进行.维甲酸(RA)是维生素A的一种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在许多细胞的形态、分化和增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RA可诱导失分化的DTC细胞再分化,使其逆转为功能性甲状腺组织,对提高DTC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奇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的单链RNA小分子,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miRNA通过调节与肿瘤增殖、侵袭、转移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概述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进而探讨miRNA作为一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叶平;吴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较早,是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乳腺癌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淋巴管生成是淋巴结转移的基础.在乳腺癌的淋巴管生成中可能存在PI3K/AKT/VEGF-C通路,AKT磷酸化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文章主要综述AKT磷酸化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调节作用.
作者:胡潇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者男,16岁,因偶然发现右侧膝关节后上方肿物而就诊.触诊:质硬,无活动度,无压痛.临床拟诊右腘窝上方肿块而行超声检查,超声示:右侧股骨下段后上方2.1 cm×1.5cm强回声团块,可见弧形强回声,表面强回声稍毛糙不光滑,后伴声影而致基底部显示不清,周围肌肉肌腱组织受压移位,肌肉肌腱与肿块之间可见囊性无回声区.多切面扫查发现肿块与股骨相连续,边缘清楚.超声诊断:考虑右股骨下段骨软骨瘤,建议X线检查(图1).X线平片示:右股骨下段后外方疣状骨质突起,背离关节生长,诊断右股骨下段骨软骨瘤(图2).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骨软骨瘤.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乔金莹;龙煜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