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随年龄的变化及其在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46例PCa、108例BPH及210名健康体检者的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结果年龄与血清TPSA水平呈正相关(r=0.265,P<0.01)。 PCa与BPH组的TPSA水平分别为(85.40±56.70)μg/L、(7.90±7.0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0,P=0.001);FPSA水平分别为(5.16±4.90)μg/L、(1.50±1.3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2,P=0.030)。对于TPSA水平在4.0~20.0μg/L范围“诊断灰区”的患者,PCa和BPH组的TPSA水平分别为(8.82±4.01)μg/L、(8.41±3.9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 P=0.256);FPSA 水平分别为(1.18±0.91)μg/L、(2.32±1.20)μg/L,FPSA/TPSA 比值分别为0.12±0.08、0.24±0.2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P=0.020;t=32.45,P=0.006)。以FPSA/TPSA比值等于0.16为诊断阈值时,对PC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和79.8%。结论血清TPSA水平随年龄而变化,应以各年龄段的95%位数作为医学决定水平,以提高其诊断PCa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于TPSA水平处于“诊断灰区”的患者, FPSA/TPSA比值对PCa与BPH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临床价值。
作者:高自颖;甄拴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分析miR-497高表达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 HCT116,建立 miR-497稳定高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模型HCT116-497细胞及阴性对照HCT116-CON细胞,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AS 3.0生物信息注释系统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pathway analysis),筛选炎症相关基因。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绝对倍数变化(absolute fold change)3.0倍以上的下调基因582个,发现其主要富集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网络等信号通路。选取下调基因中参与细胞因子网络和MAPK信号通路的15个炎症相关基因进行PCR验证后显示,与 HCT116-CON 细胞相比,HCT116-497细胞中10个基因(CACNB1、FOS、IL-29、RPS6KA2、TNFSF15、IL-11、INHBC、CSF1R、JAK3和IL-2Rβ)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miR-497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中炎症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王娟娟;杨瑞红;王福花;郭向云;李晓宇;梁书丰;郭素堂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叶间淋巴结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检出率,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与传统开胸根治术在叶间淋巴结清扫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开平市中心医院接受同一组同一名胸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8例,分析不同临床及病理分期患者叶间淋巴结的检出率及阳性转移率。再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组和VATS组,对两组患者清扫出的叶间淋巴结数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临床分期患者叶间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分别为:ⅠA期5.7%(2/35),ⅠB期5.0%(1/20),ⅡA期14.3%(3/21),ⅡB期13.3%(2/15),ⅢA期29.4%(5/17);不同病理T分期患者叶间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分别为:T1A期8.3%(2/24),T1B 期9.1%(2/22),T2A期12.9%(4/31),T2B期14.3%(2/14),T3期21.4%(3/14),T4期33.3%(1/3),总的转移率为13.0%(14/108)。在不同病理T分期及病理总分期患者中,传统开胸组与VATS组清扫叶间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即使是临床早期肺癌患者,叶间淋巴结也可能发生转移;叶间淋巴结转移率与肺癌病理T分期呈正相关。 VATS在叶间淋巴结清扫方面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胸根治术同样的效果。
作者:吴科杰;方万强;戚雅秀;付春利;邓国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AX-2和PTEN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60例和子宫内膜样癌70例,应用EIN形态学标准将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病例重新分类,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PAX-2和PTEN染色,观察其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良性增生、EIN、子宫内膜样癌中PAX-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9.5%(15/38)、72.7%(16/22)及78.6%(5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64,P=0.000),PETN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7.4%(18/38)、54.5%(12/22)及75.7%(5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78,P=0.411)。结论在EIN诊断标准中PAX-2有可能成为一个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PTEN的缺失有提示作用,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作者:孟轶婷;马东林;李莉;姚晶晶;毛美玲;杨江辉;王微;尹洪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进行HER-2基因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进行HER-2蛋白检测,分析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98例胃癌标本中,16例(16.3%)HER-2基因扩增,82例(83.7%)无扩增;31例(31.6%)HER-2蛋白表达阴性,58例(59.2%)HER-2蛋白表达不确定,9例(9.2%)HER-2蛋白表达阳性。胃癌组织不同强度HER-2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6.7%(30/31)、12.0%(7/58)、88.9%(8/9), HER-2蛋白表达与其基因扩增有相关性(P<0.001)。 HER-2基因扩增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相关性(均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2)。结论胃癌患者HER-2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结果有较高符合率,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不确定时和基因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建议进一步采用FISH检测HER-2基因。胃癌患者HER-2基因扩增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提供参考。
作者:李威威;张海萍;吴敏;王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新型控压水刀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8月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水刀切除术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估计出血量均小于5 ml,手术时间为20~45 min(中位时间28 min),其中注水时间8~15 min (中位时间12 min)。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10个月,经膀胱镜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新型控压水刀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司马晋;张保;姜丽丽;夏志国;刘伟刚;杨林;史玉强;雷振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异黏蛋白(MTDH)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ESCC组织中MTDH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MTDH和cyclinD1在ESC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1.79%(56/78)、74.36%(58/78)。 MTDH和cyclinD1的表达与E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结论 MTDH和cyclinD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在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宣琴;王晓娟;步鹏;赵园园;徐恩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9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9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69.2%(27/39),结石病程>10年者占76.9%(30/39),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热、腹痛、黄疸和肝区叩击痛。血清CA19-9和手术方式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反复发热、腹痛、黄疸和肝区叩击痛是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高龄与较长的结石病程可能是其主要的高危因素,血清CA19-9和手术方式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刘袁君;孔宪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放疗(IORT)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文献,并手工检索重要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论文,检索IORT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1401篇文献,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1篇为随机对照试验,4篇为队列研究,2篇为病例对照研究;IORT组共313例,对照组共3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ORT组总生存时间优于对照组(Z=4.15,P<0.0001,RR=2,95%CI 1.05~2.94)。因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率、并发症情况均无完整数据,故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论 IORT可能提高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提高局部控制率,有效缓解疼痛,安全性较好,但仍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唐仕敏;兰家平;王述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病理特征及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对2例绝经后乳腺A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乳腺ACC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术后未予放化疗治疗,随访近2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乳腺ACC一般不表达ER、PR及HER-2,但是与非特殊型乳腺癌相比,其预后更好。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作者:张程;张正权;姚汉玉;罗雨林;胡云鹏;符德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估磁共振不同感兴趣区(ROI)对胃癌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的影响。方法对11例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扫描,对胃周各组淋巴结进行筛选。入组标准:肿大淋巴结短径不小于5 mm,无液化坏死。分别选取5 mm直径圆形ROI、圆形短径线ROI(短径线ROI),淋巴结边缘绘制ROI(轮廓线ROI)。ROI在DWI上定位,然后复制到对应的ADC图上,计算平均ADC值。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两次对纳入的淋巴结进行测量。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来评价不同ROI测量的一致性。结果11例患者中,共选取符合标准肿大淋巴结23枚。选取淋巴结平均直径为(14.6±5.6)mm,5 mm直径ROI、短径线ROI及轮廓线ROI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37±391)×10-6 mm2/s、(1586±439)×10-6 mm2/s、(1627±366)×10-6 mm2/s,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ROI间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三种ROI均有91.3%(21/23)在95%一致性范围内。结论胃癌肿大淋巴结ADC值的测量中,ROI的类型可能不影响测值的一致性。根据ADC值进行胃癌淋巴结良恶性预测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晋记龙;吕晋浩;赵瑞峰;李华兵;苏伟;魏翔;郭丽丽;张朝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水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椎体转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骨水泥治疗的30例恶性肿瘤椎体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骨水泥治疗前24 h及术后12 h、24 h、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利用测量数值评分量表(NRS)评估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利用Karnofsky评分法评估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有无严重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骨水泥治疗后疼痛均缓解。NRS评分提示治疗后12 h患者疼痛明显缓解[(2.13±0.92)分],24 h疼痛控制稳定[(1.77±0.92)分],随访期间所有接受骨水泥治疗的椎体均无疼痛复发。 Karnofsky评分提示治疗后12 h[(66.67±9.07)分]开始30例患者生命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6个月开始部分患者生命质量开始下降,均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中1例患者发生无症状骨水泥椎体外渗漏,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结论骨水泥能快速缓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赵军;高杨军;赵永建;张晓玲;杜云毅;杨波;马宁;王瑜;杨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外泌体是一种附着在细胞膜上、由细胞释放的囊泡结构,其包含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例如蛋白质、脂质、mRNA、微RNA以及DNA片段等。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参与调控许多生物进程,不仅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发现,由肿瘤细胞释放出的大量外泌体可作为细胞功能的使者,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因此研究外泌体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十分必要。现将外泌体在一些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阐述。
作者:于灏(综述);刘鸣(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治疗以放疗为主,但目前放化疗无法彻底根除肿瘤。随着对鼻咽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干细胞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肿瘤的异质性,与鼻咽癌的耐药、复发、转移等密切相关。Wnt/β-catenin、Notch、Hedgehog、NF-κB和mTOR等信号通路在肿瘤干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鼻咽癌干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靶向治疗干细胞,可以为鼻咽癌的临床防治研究提供新途径。
作者:胡晶;戴娜;蔺婷;唐诗环(综述);何迎春(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LN)是接受乳房淋巴回流的第一群淋巴结,亦是早发生癌转移的一群淋巴结。其能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ALN)的转移状况,是乳腺癌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参考因素,已成为早期乳腺癌分期的首选评估方法。对SLN进行快速、准确的术中定位与诊断,对选择手术方式及提高治疗疗效有重大意义。 SLN佳定位与诊断方法仍在不断研究中,文章就近年来运用于临床上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慧文(综述);白俊文(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MM患者会出现多发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已有相关报道阐述微RNA(miRNA)参与多发性骨髓骨病的发生。然而,miRNA作为骨髓瘤骨病的诊断及预后生物标记物还没有定论。miR-214和miR-135b可能参与骨髓骨病的发生,并且对于其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就miR-214和miR-135b与骨髓瘤骨病的关系进行简单介绍。
作者:骈晓琴(综述);高大(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4岁。2015年12月20日因患非霍奇金淋巴瘤13个月,头晕、恶心3 d入我院。于2014年11月因颈部疼痛伴左侧肩胛部及左上肢麻木,行颈椎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多考虑脊柱肿瘤;全身骨扫描提示:全身多发肿瘤骨转移。于2015年2月3日在腰部麻醉下行前入路C6病椎体全切术及植骨融合术,C6椎体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考虑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CD30-,CD138-,CD56-,EMA-,CgA-,GFAP-, CD3-,Syn-,S100-,CK8/18-,PAX5-,CKP-,Vimentin-,CD79a+/-,CD10+/-,CD68-,CD34-,OLig2-,Ki-67+/-。复旦大学会诊提示:C6椎体恶性肿瘤,倾向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组织化学示:AE1/AE3-,CAM5.2,CD10-,CK-,CK7-,CK8-,Ki-67+(约60%),P504S-,PAX8-,S100-,Vimentin+,CD20+,CD3-,CD79a-, c-myc-,PAX5-。术后患者左上肢仍感麻木疼痛,并出现右侧髋部及右下肢疼痛。于2015年4月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提示:全身多发淋巴结及全身多发骨骼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并全身广泛转移不能完全排除。骨髓检查未见淋巴瘤细胞浸润。诊断为DLBCL(第6颈椎)。先后予CHOP方案化疗1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治疗后患者不适症状均缓解,评估治疗有效。
作者:陆小亚;吴涛;蔡永刚;代湘云;毛东锋;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5岁。于2010年2月无意间发现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多个包块,大一枚约2.0 cm×2.5 cm,当时不伴发热、痛痒、红肿、局部皮肤破溃等,曾于2010年6月25日就诊湖南省常德市人民医院,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组织检查,考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给予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后颈部肿块缩小,但停药后又再次增大。2010年8月23日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查体:左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双侧颈部及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其中较大一枚位于左颈部,大小约1.5 cm×1.5 cm;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大小均约0.5 cm×1.0 cm;乳酸脱氢酶(LDH)正常;CT提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区淋巴结增大,口咽部软组织肿胀;咽部肿胀软组织针吸细胞学穿刺考虑慢性扁桃体炎。2010年8月31日在我院行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活组织检查术,镜下观察:部分淋巴滤泡内小血管增生,管壁透明变性(图1),部分血管壁增厚呈洋葱皮结构(图2),病理诊断考虑透明血管型 Castleman 病(Castleman disease,CD)。结合临床诊断为多中心型 CD (MCD)(透明血管型),但患者暂不同意全身化疗。随访至2012年3月,患者双颈部及腹股沟包块大小无明显变化。2012年3月经患者同意给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第1天;多柔比星60~80 mg/m2,第1天;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泼尼松100 mg,第1天至第5天)化疗4个周期,颈部及腹股沟包块消失,疗效评价达完全缓解。随访中,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迹象。
作者:苏进;易芳;钱莹;胡娟;许新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