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顺铂同步X线照射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单纯顺铂组细胞接受顺铂处理24 h的10%抑制浓度(IC10)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单纯照射组接受4 Gy 6 MV-X线照射,顺铂同步照射组细胞接受4 Gy 6 MV-X线照射及IC10或IC50顺铂处理,培养24、36、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顺铂作用24 h的Eca109细胞IC10和IC50分别为0.894μg/ml和8.654μg/ml.培养24、36、48 h后,4 Gy照射+IC10顺铂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6.1±1.2)%、(56.4±4.0)%、(75.1±3.2)%,4 Gy照射+IC50顺铂组分别为(55.4±5.9)%、(84.7±3.1)%、(93.8±5.1)%,单纯照射组分别为(5.1±2.6)%、(12.2±1.3)%、(37.9±5.3)%.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三组细胞抑制率均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顺铂同步照射组细胞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4 Gy照射+IC10顺铂组、4 Gy照射+IC50顺铂组G2/M期细胞比例依次增高,分别为(3.0±1.5)%、(10.4±0.8)%、(24.8±3.1)%、(38.9±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3,P<0.01);4 Gy照射+IC10顺铂组、4 Gy照射+IC50顺铂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3.4±7.7)%、(23.2±5.2)%,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44.5±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Gy照射+IC10顺铂组、4 Gy照射+IC50顺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0±4.2)%、(17.9±3.0)%,均高于空白对照组的(4.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 Gy照射+IC50顺铂组细胞凋亡率亦高于单纯照射组的(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顺铂同步X线照射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小剂量或大剂量顺铂联合X线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M期,导致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加有关.
作者:达春丽;刘凯;王若峥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中DDX4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C-erbB-2、Ki-67、p53和nm2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149例结直肠癌手术后肿瘤组织及45例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DX46蛋白表达水平及肿瘤组织中C-erbB-2、Ki-67、p53和nm2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DDX46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C-erbB-2、Ki-67、p53和nm23蛋白与DDX4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DDX46蛋白低表达50例(33.6%),高表达99例(66.4%);45例癌旁组织中,DDX46蛋白低表达37例(82.2%),高表达8例(17.8%),癌组织与癌旁组织DDX46蛋白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9,P<0.01).DDX46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均P<0.05),分化程度越低、浸润程度越高、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越晚的患者中,DDX46高表达者所占比例越高.DDX46蛋白表达水平与p53、Ki-67、nm23蛋白表达有关(均P<0.05),其中与p53、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1、0.347),与nm2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61).结论 DDX46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重要的癌基因相关.DDX46蛋白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潜在的诊断、靶向治疗的标志物.
作者:黄培;钱红英;孙屏;张熔熔;赵帆;陈义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通关藤总皂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常规培养的HepG2细胞分为实验组、 空白对照组和通关藤苷A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14、0.29、0.58、1.15、2.13 mg/ml)的通关藤总皂苷溶液处理,通关藤苷A对照组加入通关藤苷A 1.0 mg/ml处理,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通关藤总皂苷对HpeG2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通关藤总皂苷浓度0.29、0.58、1.15、2.13 mg/ml时,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与浓度呈正相关,通关藤总皂苷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为0.75 mg/ml.倒置显微镜观察通关藤总皂苷作用后贴壁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脱落成团,碎片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通关藤总皂苷可增加HepG2细胞晚期凋亡比例(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实验组(通关藤总皂苷0.58、2.13 mg/ml)、通关藤苷A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bcl-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62±0.16、0.31±0.15、0.84±0.09和1.00±0.11,bax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75±0.10、0.83±0.12、1.00±0.14和0.15±0.02,p53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63±0.08、0.78±0.11、1.00±0.13和0.18±0.02,通关藤总皂苷实验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p53蛋白表达上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关藤总皂苷通过上调p53基因进一步上调bax,并且抑制bcl-2的表达,从而引起级联反应,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导致细胞凋亡实现.
作者:李媛媛;吉海杰;贺石麟;倪艳;白崇志;郝旭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丝裂霉素治疗皮下肝癌H22荷瘤小鼠和腹腔H22荷瘤小鼠的增敏作用.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皮下荷瘤组和腹腔荷瘤组,每组各15只;两组小鼠再各分为3个亚组:模型组、丝裂霉素组、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每个亚组5只.给药前1 d,将小鼠腹腔培养获得的H22细胞密度调整至5×106/ml,皮下荷瘤组小鼠右侧腋下接种H22细胞,腹腔荷瘤组小鼠腹腔接种H22细胞,0.2 ml/只.接种24 h后(即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给药,之后第5、9天腹腔注射给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t检验分析皮下荷瘤小鼠实验第11天实体瘤质量、 抑瘤率及腹腔荷瘤小鼠实验60 d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延长率.结果皮下荷瘤小鼠中,模型组、丝裂霉素组和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实体瘤质量分别为(3.77±1.02)g、(1.67±0.28)g、(0.74±0.19)g,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53,P<0.01);与皮下模型组比较,丝裂霉素组及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皮下实体瘤质量均下降(t=2.10,P<0.01;t=3.04,P<0.01);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皮下实体瘤质量较丝裂霉素组下降(t=0.93,P=0.034);丝裂霉素组和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抑瘤率分别达到55.70%、80.37%.腹腔荷瘤小鼠中,模型组、 丝裂霉素组和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6.80±0.84)d、(28.80±6.30)d、(40.40±12.86)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55,P=0.003);与腹腔模型组比较,丝裂霉素组及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小鼠生存时间均延长(t=12.00,P=0.041;t=23.60,P=0.001);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生存时间较丝裂霉素组延长(t=11.60,P=0.047);丝裂霉素组和丝裂霉素+利多卡因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71.43%和140.48%.结论 利多卡因对丝裂霉素治疗肝癌H22荷瘤小鼠有增敏作用.
作者:陈丽霞;杨永明;魏锦萍;赵莉莉;席俊峰;杨喜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术前同步放化疗时侧方淋巴结(LPN)推量照射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4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及根治性切除术并获得完整随访信息的116例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治疗前影像提示的有无可疑LPN采取了不同的治疗策略并分为两组,无可疑LPN患者接受常规的术前同步放化疗(全盆腔放疗剂量45~50.4 Gy,同时接受以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根治性手术(常规治疗组,85例),而有可疑LPN患者则在全盆腔放疗的基础上对LPN进行局部推量照射,LPN累计剂量59.4~61.6 Gy(推量照射组,31例).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行Log-rank检验.结果 在新辅助放化疗中,常规治疗组和推量照射组患者主要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两组≥3级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15.3%(13/85)比19.4%(6/31),χ2=0.273,P=0.601]、白细胞减少[9.4%(8/85)比9.7%(3/31),χ2=0.006,P=0.941]、放射性皮炎[4.7%(4/85)比6.5%(2/31),P=0.6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30.3个月(11.1~82.3个月),常规治疗组10例局部区域复发,16例死亡,推量照射组4例局部区域复发,6例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两组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5,P=0.469).结论 直肠癌LPN局部推量照射可以抵消LPN转移给患者带来的不良预后,LPN局部推量照射可能是有LPN转移的LARC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韦婷;冯成军;陈海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在青岛阜外医院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用SOX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替吉奥联合顺铂方案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周期后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免疫水平、不良反应,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3例,疾病稳定(SD)17例,疾病进展(PD)9例;对照组CR 0例,PR 18例,SD 20例,PD 15例.观察组(CR+PR)率高于对照组[50.94%(27/53)比33.96%(1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6,P<0.05).两组治疗前后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7.31±2.48)%比(37.05±2.53)%,χ2=6.491,P<0.01;0.91±0.23比1.53±0.50,χ2=5.913,P<0.01;对照组:(27.43±2.47)%比(30.32±2.41)%,χ2=11.214,P<0.01;0.90±0.22比1.22±0.34,χ2=7.992,P<0.01].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CD4+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9,P<0.01;χ2=7.112,P<0.01).治疗2个周期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4%(12/53)比18.87%(10/53),χ2=1.924,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张涛;王鑫;王凤良;曹阵学;曲华伟;潘文;刘长仁;全亚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肿瘤抑制激酶1(LATS1)和大肿瘤抑制激酶2(LATS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包头市肿瘤医院病理科胃癌组织蜡块93例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LATS1和LATS2蛋白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采用χ2检验比较LATS1和LATS2蛋白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LATS1和LATS2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LATS1阴性54例(58.1%),弱阳性15例(16.1%),中等阳性16例(17.2%),强阳性8例(8.6%);癌旁正常组织中,LATS1阴性17例(18.3%),弱阳性16例(17.2%),中等阳性31例(33.3%),强阳性29例(31.2%).LATS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60,P<0.01).胃癌组织中,LATS2阴性28例(30.1%),弱阳性17例(18.3%),中等阳性33例(35.5%),强阳性15例(16.1%);癌旁正常组织中,LATS2阴性5例(5.4%),弱阳性7例(7.5%),中等阳性32例(34.4%),强阳性49例(52.7%).LATS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75,P<0.01).LATS1和LATS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均无关(均P>0.05).结论 LATS1和LATS2蛋白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具有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作者:马立聪;田旭阳;高芳;刘得利;党彤;白雪峰;贾彦彬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724(CA724)联合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LAT1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胃癌患者100例为病例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EA、CA72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ALAT1相对表达量.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对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 病例组的血清CEA、CA724与MALAT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08±0.21)ng/ml比(0.74±0.11)ng/ml,t=3.814,P=0.002;(4.28±0.17)U/ml比(0.51±0.07)U/ml,t=4.703,P<0.01;(113.9±3.9)比(36.1±1.2),t=7.160,P<0.01],且三者均与胃癌的病理分型、TNM分期相关(均P<0.05),三者在管状腺癌与Ⅲ~Ⅳ期患者中增高为显著(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CEA、CA724与MALAT1鉴别诊断胃癌与健康人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5(95%CI0.578~0.755,P=0.001)、0.865(95%CI 0.800~0.922,P<0.01)和0.847(95%CI 0.771~0.911,P<0.01),灵敏度分别为69.1%、80.2%和85.8%,特异度分别为63.5%、77.4%、74.5%;联合三项指标鉴别诊断胃癌的AUC为0.887(95%CI 0.821~0.949,P<0.001),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91.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EA、CA724与MALAT1高水平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血清CEA、CA724与MALAT1高水平仍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EA、CA724与MALAT1可用于胃癌发病风险的预测,且三者对胃癌具有诊断价值,可考虑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永;蒋敏;倪玲娜;徐珍;徐建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8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在各年龄组中均可发病,肿瘤好发于腮腺,生长缓慢,预后较好.肿瘤直径0.4~5 cm,边界清,包膜不明显,部分为实性,部分为囊性,灰白色.腺泡样细胞构成实体型及微囊型21例,乳头状囊样型3例,滤泡型4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上皮标志物角蛋白(CK)、CK7、 上皮膜抗原(EMA)、S-100,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p63、 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22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仅1例复发.结论 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组织类型多种,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需与腺泡细胞癌尤其乳头状囊性型相鉴别.
作者:郭莉;徐志锋;刘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脾多肽注射液联合FLOT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免疫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LOT方案,观察组在FLOT方案基础上联用脾多肽注射液.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免疫功能.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25/30)比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1,P=0.01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完成8个周期治疗后,治疗组自然杀伤(NK)、CD3+、CD4+、CD8+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5.2)%比(6.6±2.2)%,(68.8±9.1)%比(39.5±8.8)%,(44.0±3.6)%比(25.0±4.1)%,(33.9±6.3)%比(28.4±5.2)%;t值分别为4.652、5.817、6.452、4.741,均P<0.05].结论 脾多肽注射液联合FLOT方案能够改善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未来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卢宏霞;杨牡丹;高峻;卢宏丽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EBV感染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例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可溶性CD25明显升高,血清EBV DNA定量检测升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脾切除标本示脾脏体积增大,结构破坏,白髓萎缩,红髓增生,但不形成肿块,髓索及髓窦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2、CD5、CD7较多细胞阳性,CD4、CD8部分细胞阳性,CD56、Granzyme B、TCRαβ散在细胞阳性,CD20、TCRγδ阴性,Ki-67约40%细胞阳性.原位杂交示EBER阳性.结论 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及多器官受累,形态学上以轻~中度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诊断上要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V感染情况.
作者:王翠芝;刘红刚;翟翠静;罗静;冯向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近年来溶瘤病毒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尤其是呼肠孤病毒,可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损害正常机体组织,超过80%的肿瘤细胞对呼肠孤病毒感染敏感.呼肠孤病毒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来实现其抗肿瘤活性,同时呼肠孤病毒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远超过单药治疗的效果,并且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对未来肿瘤的新型高效治疗有重大意义.
作者:蔡瑞敏;冯强;李毅;王文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对甲胎蛋白(AFP)与淋巴免疫调节、抑癌蛋白因子及干细胞性因子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AFP参与了肿瘤发生、生长、转移,并维持肝癌干细胞功能.AFP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系统,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导致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控;还可以抑制caspase-3、pten、p53等抑癌基因和抑癌蛋白的活性,通过激活癌干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肝癌干细胞形成,并维持其稳定.现对AFP调控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控,抑制凋亡发生,促进肝癌干细胞生成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作者:冯海鹏;林波;李孟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微创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从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到单孔腹腔镜手术(SILS)、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机器人手术等,出现了标志着外科手术的再一次革命.结直肠肿瘤NOSES具有疼痛相对轻、恢复快、手术瘢痕小等优势,但它仍处于起步阶段,命名、适应证与禁忌证、无菌原则和无瘤原则、技术平台等尚无统一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数据支持.
作者:金哲康;苗蕾;周少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儿童MDS发病率低,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乃至分子生物学上与成年人MDS有很大差异,且有某些独特生物学特点,临床诊治难度较大.文章就儿童MDS诊断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叶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进展期胃癌的基本治疗策略.目前临床上采取手术+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肿瘤较大、浸润层次较深的临床Ⅲ期及以上的患者,新辅助化疗可以达到降期并提高R0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有关新辅助化疗的方案选择、佳疗程等方面并未达成共识.在安全性、疗效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新辅助治疗的疗效预测也并不明确.文章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颖昊;徐钧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