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921
  • 国内刊号:11-5126/R
  • 影响因子:1.07
  • 创刊:200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15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年11期文献
  • 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旨在研究锥颅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不同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1例脑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38例),根据不同出血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锥颅血肿抽吸组出血量40~80 ml为Ⅰa组28例,出血量>80 ml为Ⅰb组15例;药物治疗组出血量40~80 ml为Ⅱa组25例,出血量>80 ml为Ⅱb组13例.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法对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MESSS),所有患者于发病后30 d行疗效评定,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a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1.7±0.6,治疗后评分为18.9±2.4;Ⅱa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1.6±0.8,治疗后评分为20.2±1.3;Ⅰb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2.1±0.6,治疗后评分为34.3±0.8;Ⅱb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2.2±0.4,治疗后评分为34.5±0.7.Ⅰa组患者在有效性方面显著优于Ⅱa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b组Ⅱb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出血量在40~80 ml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创伤小、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而>80 ml的脑出血,建议行外科常规手术,清除血肿.

    作者:葛朝莉;韩漫夫;白润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因素.方法对140例脑AVM患者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术前根据Spetzler-MartinAVM分级系统进行分类:Ⅰ级16例(11.4%),Ⅱ级52例(37.2%),Ⅲ级47例(33.6%),Ⅳ级16例(11.4%),Ⅴ级9例(6.4%).在AVM术后1周和手术半年后随访情况应用Glasgow预后量表(GO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将各种临床因素与手术后早期、晚期神经功能缺失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术后51例患者(36.4%)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或术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加重,其中5.7%患者重残(GOS评分≤3),30.7%患者轻残(GOS评分为4或5).术后随访到118例患者,其中23例(18.6%)仍有神经功能缺失(2.5%重残,16.1%轻残).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与Spetzler-Martin分级呈正相关.AVM深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AVM的大小与术后早期及晚期神经功能缺失呈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Spetzler-Martin分级与术后早期及晚期神经功能缺失显著相关.结论Spetzler-Martin分级、AVM深静脉引流和AVM大小是与脑AVM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重要临床因素,而重要的是Spetzler-Martin分级.

    作者:李永;王硕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七叶皂苷钠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周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七叶皂苷钠对其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叶皂苷钠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和常规组,两组各33例.对照组选择30名健康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发病后24 h、7 d、14 d血浆TNF-α和血清NSE的含量.结果常规组血中TNF-α和NSE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两者在发病后24 h已明显升高,7 d时达高峰,14 d时又明显下降;两者含量与出血量均呈正相关,NSE含量与TNF-α含量也呈正相关.七叶皂苷钠组血中TNF-α和NSE含量与常规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七叶皂苷钠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和NSE含量,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TNF-α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出血量越大,血清TNF-α和NSE含量越高,两者均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标记物、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作者:刘志军;范生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方法,并探讨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就诊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0例.均行急诊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并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后24~72 h复查CT,将病灶大径>5 cm并同时累及两个或两个脑叶以上者视为大面积脑梗死.先根据病灶受累血供范围分为三组,(1)>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2)MCA分布区;(3)大脑前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再根据CT所提示病灶近皮质处侧支循环好坏、是否完全或部分累及皮质区、放射冠区、深穿支区,将前两组分出亚型.结果脑梗死面积按分型方法:第1组有20例,第2组有102例,第3组仅有8例.第2组可分为MCA、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皮质、MCA减深穿支、MCA减深穿支加侧支好、MCA皮质6个亚型.第1组和第2组的完全MCA亚型预后差;MCA皮质亚型较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深穿支、MCA减皮质3个亚型有好的预后趋势.结论本研究的临床CT分型方法简便易行,可指导判断预后.

    作者:朱良付;黄如训;盛文利;杨智云;卢林;李振东;苏镇培;曾进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应用数学模型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并借此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方法对67例术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41例,预后不良26例,对两组患者的13个项目进行多因素逐步判别分析.结果出血量、出血部位、二次手术、并发症和康复期治疗5个变量为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据此建立判别函数式,预后良好的回代正确率为95.1%,预后不良的正确率为96.2%,总的判别正确率为95.5%.结论本判别函数在理论上能较准确地对预后作出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陈来照;马景(钅监);鄂正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87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血肿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187例患者出院161例,死亡26例,病死率为13.9%;对125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7年,以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患者神经功能,ADL152例(41.6%),ADL2 36例(28.8%),ADL3 20例(16.0%),ADL411例(8.8%),ADL56例(4.8%).结论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壳核出血,能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作者:刘振川;王大明;翟乐乐;付廷利;刘家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及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分为五组,各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a组为等渗盐水组缺血6 h再灌注6 h组;Ⅱb组为等渗盐水组缺血6 h组;Ⅲa组为巴曲酶组缺血6 h再灌注6 h组;Ⅲb组为巴曲酶组缺血6 h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PAF含量.结果Ⅱa组、Ⅱb组大鼠血浆PAF含量分别为(1 480±249)ng/L和(1 052±199)ng/L,PAF受体基因表达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44±0.06和0.48±0.05;Ⅰ组大鼠血浆PAF含量为(506±55)ng/L,PAF受体基因表达A值为1.07±0.27.Ⅱa组、Ⅱb组与Ⅰ组大鼠的上述两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Ⅲa、Ⅲb组大鼠PAF含量分别为(848±80)ng/L和(743±105)ng/L,PAF受体基因表达A值分别为0.63±0.08和0.67±0.06,分别与Ⅱa组、Ⅱb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巴曲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PAF含量,并且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PAF受体基因表达有影响.

    作者:白文婷;陈立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猪深低温停循环辅助灌注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 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 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 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 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停循环90 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脑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停循环90 min,分别在停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脑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DHCA 90 min内IUACP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脑的作用.

    作者:董斌;罗其中;江基尧;邱永明;钟春龙;徐英辉;廉治刚;陆兆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微侵袭治疗脑出血置管路径及血肿腔内引流管长度的确定

    在用普通立体定向仪进行微创脑出血手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入颅点和引流管前端侧孔长度,一直是个难点.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实施立体定向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成功治疗脑出血137例.通过这些手术,总结出确定颅外空间点、靶点的双点置管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英志;李洪涛;曹惠芳;崔玉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但目前有关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包括开颅和微侵袭手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不多,现有的治疗策略也没有一项被公认为有效.本文作者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作者:毛青;刘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又称白明胶酶A,它表达广泛,能够降解明胶、多种胶原和基底膜成分,对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推动了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形成和进展[1].本文将MMP-2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刘力峰;郭春杰;曲怀谦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整体护理

    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作者:王友谊 刊期: 2004年第11期